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llecting Ruins: Republican Nanjing and Layered Nostalgia in Bai Xianyong's Taipei People and Ye Zhaoyan's Naniing 1937: A Love Story
1
作者 Yun ZHU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375-397,共23页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ayered nostalgia embodied by one specific spatiotemporal site, the war-torn Republican capital of Nanjing, in Bai Xianyong's 1971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Taipei People and in Ye Zhaoya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ayered nostalgia embodied by one specific spatiotemporal site, the war-torn Republican capital of Nanjing, in Bai Xianyong's 1971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Taipei People and in Ye Zhaoyan's 1996 novel Nanjing 1937: A Love Story. Both Nanjing's historical reputation as an ancient capital for several short-lived dynasties and its special role in narrating Chinese identit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cross the 1949 divide contribute to the city's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ruin gazing. In the two texts under discussion, the layered ruins of Republican Nanjing--reminiscent of the decadent Six Dynasties (220-589) and witnessing the historical violence and physical as well as metaphorical dislocation resulting from World War II and the Chinese Civil War--constitute an ideal site for reflecting upon not only personal and national traumas but also traditional-modern tensions from diversified stances and angles. The related but divergent trajectories taken by Bai's and Ye's nostalgic gaze--one projec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6os by way of post-1949 Taipei and the other geographically located in contemporary Nanjing but culturally distanced from it--form an interesting dialogue, which may shed light on the fluidity of ruin gazing at a nexus of identity questions with reference to the embrace of moder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 Xianyong Taipei People ye zhaoyan Nanjing 1937 nostalgia Republican Nanjing ruins
原文传递
“永远发出自己的声音”——叶兆言新世纪的小说创作
2
作者 施军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9-184,216,共7页
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叶兆言紧紧抓住人最本质、最原始的方面,即人的情、欲、性三位一体的情感与欲望的存在,揭示其丰富性、复杂性和顽固性,从而呈现一个个真实的人类自我。他笔下的形象大都是平庸的灰色调人物,融合了严肃与荒诞、正经... 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叶兆言紧紧抓住人最本质、最原始的方面,即人的情、欲、性三位一体的情感与欲望的存在,揭示其丰富性、复杂性和顽固性,从而呈现一个个真实的人类自我。他笔下的形象大都是平庸的灰色调人物,融合了严肃与荒诞、正经与滑稽、善良与猥琐的性格特征;创作手法的开放与包容、小说质地的厚重与细腻、小说风格的求新求变,构成了新世纪叶兆言创作的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欲望 灰色调 顽固 风景
下载PDF
传统观念的尴尬境遇与地域生态的形象展示——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文化语境浅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春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56-259,共4页
叶兆言是当代文坛的一位著名作家,其作品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历史名城。从小就生长在南京的叶兆言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染,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品格。然而,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大... 叶兆言是当代文坛的一位著名作家,其作品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历史名城。从小就生长在南京的叶兆言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染,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品格。然而,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大时代背景下,传统价值取向逐渐步入困境,部分观念在现代思想的冲击下显得陈腐、落后乃至僵化,呈现出进步性与保守性并存的悖论。在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中,叶兆言作品里故都南京传统观念的尴尬境遇和地域文化生态形象露出了它沧桑的历史容颜。由于找到了地域文化思维这样一种独特的叙述视野,从而使叶兆言小说成了传达、展示、探寻传统观念的尴尬境遇与地域文化生态形象的一簇流动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传统观念 地域文化
下载PDF
浅析叶兆言“先锋小说”对理想精神的解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春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04-207,共4页
叶兆言早期作品由于执着于对理想精神的解构和"零度情感"的介入通常被划入"先锋小说"一类。在文学观念上,叶兆言放弃了对宏大叙事和传统历史本真的追寻,颠覆了习惯上小说社会意义的表达和历史真实观的反映,其散乱... 叶兆言早期作品由于执着于对理想精神的解构和"零度情感"的介入通常被划入"先锋小说"一类。在文学观念上,叶兆言放弃了对宏大叙事和传统历史本真的追寻,颠覆了习惯上小说社会意义的表达和历史真实观的反映,其散乱、破碎、戏谑、反讽、平面化的叙述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虽然叶兆言先锋小说放逐了小说意义的表达,但他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向度。毫无疑问,叶兆言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技巧,把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们的精华融入了本民族特色的内容之中,将读者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虚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先锋小说 理想精神 零度情感 解构
下载PDF
无趣世界的智慧承担——以范小青、叶兆言散文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德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3-78,97,共7页
江苏散文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江苏散文千姿百态的言说与书写尝试,为当代散文的发展蓦然打开了新的广阔空间。范小青和叶兆言都是当代著名作家,在创作上都先以小说著名,继写散文。就散文创作来说,无论是在数量... 江苏散文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江苏散文千姿百态的言说与书写尝试,为当代散文的发展蓦然打开了新的广阔空间。范小青和叶兆言都是当代著名作家,在创作上都先以小说著名,继写散文。就散文创作来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就,而绝不只是参与似的客串。他们的散文不论记人写事还是状物摹景,从不用气势去咋呼,全用坦诚深情、平和素朴的文字精准表达自已的情绪感悟,慧达而细腻,亲切而凝重,平易而精辟,形象而省人,达到了含关怀于幽默、寄智慧于从容、拥凡俗于雅洁的上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小青 叶兆言 散文 人文关怀
下载PDF
叶兆言新历史小说民间视角审美意向浅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春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1-84,共4页
叶兆言的新历史小说交织着消解与构筑的双重意向,即交织着"形而下的客体真实的改写与形而上的超验世界的重构",其作品将虚构和真实融为一体,并通过故事叙述把历史事实溶解在平民化的认识和体味之中,消解了历史的神圣性;同时,... 叶兆言的新历史小说交织着消解与构筑的双重意向,即交织着"形而下的客体真实的改写与形而上的超验世界的重构",其作品将虚构和真实融为一体,并通过故事叙述把历史事实溶解在平民化的认识和体味之中,消解了历史的神圣性;同时,以民间的视角展示历史本真面目和具体入微的社会生活存在,探究人在各种情境中的生命形态,由此勾勒出一幕幕有笑有泪的市井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新历史小说 民间视角 审美意向
下载PDF
简论叶兆言小说中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7
作者 田宇贺 吴晓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2-14,共3页
叶兆言小说的语言风格表现为冷静从容而略带幽默色彩,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叶兆言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密切相关。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叶兆言对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关键词 叶兆言 修辞 比喻 反讽
下载PDF
神的堕落与英雄的缺失——叶兆言《后羿》人物形象解读
8
作者 徐伟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4-160,共7页
作为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实践“新神话主义”文学主张的重要文学成果,叶兆言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创作的长篇小说《后羿》彻底颠覆了后羿、嫦娥等神话人物的传统认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神的堕落与英雄的缺失”... 作为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实践“新神话主义”文学主张的重要文学成果,叶兆言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创作的长篇小说《后羿》彻底颠覆了后羿、嫦娥等神话人物的传统认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神的堕落与英雄的缺失”的远古社会图景。《后羿》是作者个人与远古神话的一次凝视与对话,通过各种神话人物的重塑,《后羿》展示的是一个神的堕落、英雄消失、人性迷失的蛮荒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后羿》 人物形象
下载PDF
渴望升起——论叶兆言《很久以来》的“历史”与“虚构”
9
作者 王素霞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29-33,共5页
《很久以来》要带给人的是对历史的重新质疑、解读与虚构。一方面,作家以两个女性欣慰与春兰的人生命运为主线,捕捉了几处特别有虚构意义的时间及空间,将人物的生活及命运虚构进这样的时空之内,活现或还原"历史"的真实声音;... 《很久以来》要带给人的是对历史的重新质疑、解读与虚构。一方面,作家以两个女性欣慰与春兰的人生命运为主线,捕捉了几处特别有虚构意义的时间及空间,将人物的生活及命运虚构进这样的时空之内,活现或还原"历史"的真实声音;同时作家又将自己写作的时间与缘由插入其内,彼此应和,形成了极其丰满的"对话"景观,它是对"历史"的还原与回视,又是"历史"与"当下"的交流与碰撞。另一方面,这部小说是作家对以往叙述历史方式的反叛:一是反叛自己的历史"虚构"经验,二是对当下历史故事庸俗化的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很久以来》 历史 虚构 对话 还原 反叛
下载PDF
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书写——评叶兆言长篇近作《很久以来》
10
作者 关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59-63,共5页
《很久以来》的重大历史人物与事件在亲切、细腻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获得解读,重心是在竺欣慰和冷春兰的两个人物上,是最日常生活的写法,也是最文化姿态的立场。它既是对于"父辈"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于现今的祈盼。小说的意义在于... 《很久以来》的重大历史人物与事件在亲切、细腻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获得解读,重心是在竺欣慰和冷春兰的两个人物上,是最日常生活的写法,也是最文化姿态的立场。它既是对于"父辈"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于现今的祈盼。小说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以前歌颂与批判的窠臼和正义与革命的旧套,同时也不一味谩骂,而是理性地解读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存在主义的精神探究人性与生命的形式。欣慰之死的最大价值就是对于"真实"的回归和忠实。欣慰之死既是民族和历史的悲剧,更是自我和生命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很久以来》 日常生活 存在主义
下载PDF
轻舟难过万重山:《追月楼》的互文性
11
作者 刘平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5-63,共9页
叶兆言的中篇小说《追月楼》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关家族的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四世同堂》、《北京人》和《倾城之恋》,存在一定的互文性,即《追月楼》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主题与它们均存在相似性。叶兆言重写家... 叶兆言的中篇小说《追月楼》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关家族的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四世同堂》、《北京人》和《倾城之恋》,存在一定的互文性,即《追月楼》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主题与它们均存在相似性。叶兆言重写家族小说,既是一种模仿和重复,也是对民国南京的怀旧与眷念,更反映出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局限性。当代作家不仅要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也要积极借鉴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更需要对家族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更新创作观念,当代家族小说才有创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追月楼 互文性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创作主题
下载PDF
古老神话在后现代语境下的重述突围——《后羿》作为“重述神话”的个案分析
12
作者 甘秋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3-67,共5页
在2005年开启的全球性"重述神话"项目的背景下,《后羿》通过将远古传说中后羿的故事扩展为"成长"叙事和"堕落"叙事的更替、暴力叙事及情爱狂欢化描写等叙事策略展示了对中国传统的历史伦理、精英伦理、... 在2005年开启的全球性"重述神话"项目的背景下,《后羿》通过将远古传说中后羿的故事扩展为"成长"叙事和"堕落"叙事的更替、暴力叙事及情爱狂欢化描写等叙事策略展示了对中国传统的历史伦理、精英伦理、夫妻伦理及师徒伦理的叛离。审视《后羿》的叙事策略及其伦理化特质,体察作家重述神话的努力与超越以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述神话 《后羿》 叶兆言 叙事策略
下载PDF
暴力狂欢下的成长记忆——论叶兆言小说《没有玻璃的花房》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春红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4-87,92,共5页
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以"文革"为背景的成长小说,作品叙述了戏剧学校大院里的孩子木木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小说巧妙地采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表现了人性启蒙的叙事主题,在叙事语言上呈现出暴力... 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以"文革"为背景的成长小说,作品叙述了戏剧学校大院里的孩子木木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小说巧妙地采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表现了人性启蒙的叙事主题,在叙事语言上呈现出暴力狂欢的美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没有玻璃的花房》 人性启蒙 儿童视角 暴力狂欢
下载PDF
叶兆言小说创作与散文创作的互文性——从《夜泊秦淮》到《旧影秦淮》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琳婧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0-63,共4页
叶兆言写于同一时期的小说《夜泊秦淮》和散文《旧影秦淮》,所描写的都是有关南京这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城市,在这两个不同的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接、相互指射的关系。文章从《夜泊秦淮》和《旧影秦淮》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延伸... 叶兆言写于同一时期的小说《夜泊秦淮》和散文《旧影秦淮》,所描写的都是有关南京这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城市,在这两个不同的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接、相互指射的关系。文章从《夜泊秦淮》和《旧影秦淮》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延伸以及小说和散文共同对历史的呈现的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跨文体研究其作品之间的互文性,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叶兆言对秦淮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历史真实的呈现,进一步凸显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夜泊秦淮》 《旧影秦淮》小说创作 散文创作 互文性 秦淮文化
下载PDF
平易、质朴、真挚的创作风格——叶兆言散文作品浅论
15
作者 刘艳霞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3-85,共3页
叶兆言,当代作家,曾获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其散文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个性特征,形成了平易、质朴、真挚的创作风格。从韵味、叙述、情感表现、"中庸"及作家局限等几方面对其作品风格进行评述。
关键词 叶兆言 散文 中庸 作品风格
下载PDF
怀旧·颠覆·重构: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16
作者 钟海林 王子璇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5-41,共7页
地域文化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秦淮河、夫子庙一带的典型文化意蕴空间,是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的故事环境。文章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视角,从重温金陵旧梦、细品“糖醋味”日常、致敬经典文学、重构秦淮文化四个角度展开论述... 地域文化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秦淮河、夫子庙一带的典型文化意蕴空间,是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的故事环境。文章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视角,从重温金陵旧梦、细品“糖醋味”日常、致敬经典文学、重构秦淮文化四个角度展开论述,探究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泊秦淮” 叶兆言 秦淮文化 新历史主义
下载PDF
城市地方性精神视域下的《南京传》与《伦敦传》
17
作者 葛希建 《现代传记研究》 2022年第1期78-90,共13页
本文在地方性精神的视角下比较叶兆言的《南京传》与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探讨城市传记的不同书写方式以及其与城市地方性精神建构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两本城市传记选取的史料切入,认为叶兆言的《南京传》中书写的是城市的“大历史”... 本文在地方性精神的视角下比较叶兆言的《南京传》与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探讨城市传记的不同书写方式以及其与城市地方性精神建构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两本城市传记选取的史料切入,认为叶兆言的《南京传》中书写的是城市的“大历史”,阿克罗伊德则是书写城市的“小历史”。叶兆言在《南京传》中关注的是统治阶级与南京城的关系,而阿克罗伊德在《伦敦传》中则是关注底层人民与伦敦的关系。叶兆言在《南京传》书写的是南京城的贵族文化,阿克罗伊德在《伦敦传》中书写的是伦敦的民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阿克罗伊德 地方性精神 南京 伦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