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音始于何时 被引量:2
1
作者 汪业全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9-82,共4页
徐邈未使用“取韵”一语,叶音不始于徐邈。就现有材料来看,叶音当始于沈重。叶音前的某些古音之注,或有叶音音理上的疑似,可视为叶音之萌芽。
关键词 叶音 取韵 协句 古音 叶音标记
下载PDF
广州话是非问句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彭小川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117,共6页
广州话疑问语调与语气助词的关系是前者影响后者调值的改变,而非前者趋同于后者。因此,广州话中真正负载疑问功能,能称得上疑问语气助词的只有6个;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调除了高升调外,还有一个低平语调,前者主要表达诧异、疑惑的语气,后... 广州话疑问语调与语气助词的关系是前者影响后者调值的改变,而非前者趋同于后者。因此,广州话中真正负载疑问功能,能称得上疑问语气助词的只有6个;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调除了高升调外,还有一个低平语调,前者主要表达诧异、疑惑的语气,后者负载着表示求证的疑问信息。本文还对广州话是非问句系统的功能类别作了分析,并与普通话是非问句系统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话 是非问句 疑问语调 疑问语气助词
下载PDF
“蝙蝠依声音飞翔”——谈叶维廉诗歌中的音乐或乐音
3
作者 北塔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9-83,共5页
叶维廉早期诗歌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措辞暴力与音韵魅力,后者补救了前者的偏差。叶维廉诗中的音乐因素不仅仅是韵脚、节奏等,更不是外在的装饰或点缀,而是一种更加广泛的本质性的存在,具有审美本体论的意义,它不仅能反映"情感形成的状... 叶维廉早期诗歌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措辞暴力与音韵魅力,后者补救了前者的偏差。叶维廉诗中的音乐因素不仅仅是韵脚、节奏等,更不是外在的装饰或点缀,而是一种更加广泛的本质性的存在,具有审美本体论的意义,它不仅能反映"情感形成的状态",而且具有动力学意义上的"驱势",即能驱动意象发生的势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诗歌 音乐或乐音 审美本体论 诗歌动力学
下载PDF
梧州话与广州话的是非问句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余凯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19-21,共3页
根据彭小川先生的观点——在广州话中,是疑问语调影响了语气助词调值的改变,将梧州话的是非问句分三类讨论,并与广州话的是非问句作较详细的比较。
关键词 梧州话 广州话 是非问句 疑问语调 疑问语气助词
下载PDF
叶广芩的“京派”回归及内心纠结——《状元媒》及其他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21-24,共4页
叶广芩的《状元媒》在写人的命运遭际时,写出了大时代、大历史与曲折的个人命运复杂多样的因果联系。聚焦于大历史下的家庭、个人命运的写法,甩掉了社会、政治评价的包袱,使《状元媒》的笔墨具有了空前的自由、灵气和写作的真诚。《状... 叶广芩的《状元媒》在写人的命运遭际时,写出了大时代、大历史与曲折的个人命运复杂多样的因果联系。聚焦于大历史下的家庭、个人命运的写法,甩掉了社会、政治评价的包袱,使《状元媒》的笔墨具有了空前的自由、灵气和写作的真诚。《状元媒》具有浓郁的京味儿,在叙事、结构、语言上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广芩 《状元媒》 京味儿
下载PDF
从秦简牍材料看“也”“矣”之辨
6
作者 向贤文 《中国文字研究》 2023年第1期63-71,共9页
秦简牍中,“也”主要表示判断语气,同时辅助表达静态描写。“矣”主要有以下功能:第一,表示过去某种动作或状态的结束;第二,表示过去某种状态的持续;第三,介绍新信息;第四,表示事情将要如此。两者的相似之处是主要用于陈述句,基本不能... 秦简牍中,“也”主要表示判断语气,同时辅助表达静态描写。“矣”主要有以下功能:第一,表示过去某种动作或状态的结束;第二,表示过去某种状态的持续;第三,介绍新信息;第四,表示事情将要如此。两者的相似之处是主要用于陈述句,基本不能用于疑问句;两者的不同之处是“也”所在的陈述小句不涉及时体信息,“矣”所在小句则涉及时体信息。两者分工明确,形式上的证据是与“也”共现的成分不与“矣”共现,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 判断 时体信息
下载PDF
关于是非问句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0
7
作者 彭小川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共8页
本文就汉语是非问句提出了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主要结论:(1)普通话是非问句表示疑问的语调决不仅仅是上升语调一种,还有一种低平语调。(2)低平语调主要表达一种求证的语气,上升语调所表达的诧异或怀疑的语气比较强。二者有区分的必要。... 本文就汉语是非问句提出了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主要结论:(1)普通话是非问句表示疑问的语调决不仅仅是上升语调一种,还有一种低平语调。(2)低平语调主要表达一种求证的语气,上升语调所表达的诧异或怀疑的语气比较强。二者有区分的必要。(3)带“吗”的是非问句应分两类,表中性问的是“吗1”,表示诧异、怀疑或反问的是“吗2”。(4)是非问句有必要也有可能作下位层次的功能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非问句 疑问语调 疑问功能 求证语气 吗1 吗2
原文传递
江西湖口大屋陈家是非问句末的曲折拖音现象
8
作者 陈凌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1,共7页
江西省湖口县大屋陈家有一种特殊的反问句,形式上为是非反问句而意义上是特指反问句,多以强调的语气委婉地表达否定或感叹的意义。其句末不能出现语气词,但带出一长串特殊的拖音;拖出部分带有声调,调值为[0-15-0-13]。声调一波三折循环... 江西省湖口县大屋陈家有一种特殊的反问句,形式上为是非反问句而意义上是特指反问句,多以强调的语气委婉地表达否定或感叹的意义。其句末不能出现语气词,但带出一长串特殊的拖音;拖出部分带有声调,调值为[0-15-0-13]。声调一波三折循环反复,造成一种回环曲折美,用以强调一番言外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拖音 是非句 大屋陈家 湖口话 赣方言
原文传递
词汇韵律单位制约下的疑问语气表达研究——基于汉语、日语是非问句的韵律比较
9
作者 王萍 刘冰欣 洪媛媛 《中国语音学报》 2023年第2期113-126,共14页
本文以10位北京话母语者和10位东京话母语者的语料为基础,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对汉语普通话和日语东京话语调疑问句的韵律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两种类型的语言(声调/音高重音),其底层的词汇韵律单位如何影响和制约其疑问语气的表... 本文以10位北京话母语者和10位东京话母语者的语料为基础,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对汉语普通话和日语东京话语调疑问句的韵律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两种类型的语言(声调/音高重音),其底层的词汇韵律单位如何影响和制约其疑问语气的表达。结果表明两种语言在疑问语气的表达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表现在“句末调”在两种语言中都是疑问语气表达最重要的承载者;差异表现在两种语言音高的变化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汉语主要为上线和下线的调阶提升,各字调的调形和相对位置关系,即“字调格局”仍保持稳定。日语的调阶和调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句末调”。另外,日语时长、音强的变化幅度,以及韵律三要素彼此间的相关性要高于汉语。总体来看,汉语字调和语调的关系更简单,日语音高重音与语调的关系则更复杂,前者为“叠加”关系,后者为“累加”或“接续”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日语 语调疑问句 声调 音高重音
原文传递
普通话是非问句语调的起伏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阎锦婷 王萍 石锋 《中国语音学报》 2015年第1期21-27,共7页
本文采用音高起伏度的计算方法,对八位发音人的普通话是非问句(语调问句和带'吗'问句)语料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其句调域、词调域的分布位置、跨度及起伏度的音高表现,并和陈述句语调的音高表现作对比。研究支持王萍、石锋(2010)... 本文采用音高起伏度的计算方法,对八位发音人的普通话是非问句(语调问句和带'吗'问句)语料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其句调域、词调域的分布位置、跨度及起伏度的音高表现,并和陈述句语调的音高表现作对比。研究支持王萍、石锋(2010)的实验结论,并进一步发现:语调问句和带'吗'问句句末词调域的差别较句首和句中词调域明显,且下线的差别大于上线的差别;二者的语调起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疑问语调和语气词'吗'在疑问语气的表达上是叠加与互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非问句 语调格局 句调域 词调域 起伏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