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成军 杨倩 +2 位作者 冯涛 杜传甲 张炳林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4期10-20,共11页
黄河流域长期过量的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课题。首先,将9个位于黄河流域的省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的7个二级指标... 黄河流域长期过量的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课题。首先,将9个位于黄河流域的省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的7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构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和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基于2011—2021年各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对该区域各省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构建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3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使用ArcGIS来研究其时空格局上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2011—2021年各省综合发展指数不断提高,整体呈现为下游高于中游高于上游,上、中、下游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增长率分别为59.2%、51.9%、60.9%;2)2011—2021年,耦合指数处于高值的省份数量逐渐增加,处于低值的省份数量逐渐减少,中、下游地区耦合指数水平均高于全流域的平均水平;3)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11—2021年黄河流域个别省份处于协调状态以上,但仍有省份协调表现较差,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已接近失衡,但仍在稳定的向勉强协调发展,仍有很大空间;4)从空间格局来看,各省份协调指数均稳步增长,到2021年,处于协调状态的省份有8个,占所有省份的88.89%,且呈现“东高西低”(下游协调指数高于上游)的空间分布及省份间的两极分化现象。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及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研究,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重点关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科学规划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耦合协调度 熵权法 时空演化
下载PDF
黄河上游近60年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曦泽 杨丽虎 宋献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2-619,共18页
由于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黄河上游干流水沙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为探究黄河上游水沙变化情况,基于黄河上游5个水文站19642019年水沙、遥感影像等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累积距平曲线和双累积曲线等突变检验方... 由于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黄河上游干流水沙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为探究黄河上游水沙变化情况,基于黄河上游5个水文站19642019年水沙、遥感影像等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累积距平曲线和双累积曲线等突变检验方法和小波分析法,对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水沙关系曲线及线性回归法等方法估算人类活动和气候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并着重讨论梯级水库建设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玛曲-小川段流域内降雨量和径流量变化幅度不明显,贵德站、循化站、小川站19862019年年均输沙量分别减至19641985年的9.8%、24.6%、38.8%,输沙量大大减少。黄河上游玛曲-小川段径流量突变多在1986年,输沙量突变多在1969、1986、2004年,径流量存在8、16、22 a周期,输沙量存在4~8、18~21、27 a周期。2)1969年后,河流输沙能力增强,水沙关系显著改变。在不同时段内,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在19872019年贡献率为66.3%,对输沙量变化在19701986、19872004、20052019年的贡献率为72.96%、70.73%、69.7%。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干流水沙影响占据主导因素。3)刘家峡水库淤积最为严重,单库运行期水库淤积量为2.39亿t,排沙比变化范围为1.39%~10.7%。梯级水库联调使得径流量在19642004年间减少47.8%,19642019年间梯级水库减沙94.8%,梯级水库对输沙量影响远大于对径流量的影响。4)19802020年间,草地面积增加了1880.03 km 2,增幅3.1%,有利于减少输沙量,草地拦沙效益大于截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水沙变化 人类活动 梯级水库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效果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3
作者 田海龙 刘晓旭 +3 位作者 刘晓民 余淼 赵海洋 朱钦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77,84,共5页
为定量评价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水权转让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对全部受让工业企业的用水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年度收益情况、民生及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1年,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 为定量评价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水权转让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对全部受让工业企业的用水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年度收益情况、民生及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1年,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拉动工业项目总投资5995.80亿元,实现新增就业122145人,地区生产总值447.09亿元,工业增加值2388.21亿元,税收194.70亿元,新增铺设道路面积1316.17万m^(2),新增绿化面积3099.5万m^(2),明显提升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有助于解决地方民生问题,促进了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缓解了沿黄工业企业水资源瓶颈制约,实现了农民增产、经济增效、生态修复的多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权转让 水资源 内蒙古黄河干流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时空演变及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4
作者 郭素婷 董书霞 吴亦宁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61-74,共14页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旅游业协调发展,论文以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2014年、2021年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点—轴”理论,借...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旅游业协调发展,论文以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2014年、2021年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点—轴”理论,借助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方法界定水利旅游的发展节点、轴线和板块。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2)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沿东西向和南北向扩散,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3)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密度特征为,上游分散,中下游集中,高密度集聚区基本位于黄河、渭河、汾河和沁河沿岸;4)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高—高”型集中于山东省,“低—低”型主要集中于河湟谷地和甘肃部分城市;5)黄河流域内热点区一直未变,冷点区不断向上游中部集中,次热点区不断向中游西北部转移;6)优化后的空间结构其构成要素包括三级水利旅游发展节点,两级发展轴线以及五大发展板块。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综合考虑各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水资源条件、地域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明确板块差异,优化水利旅游空间格局;优化水利旅游交通,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整合水利旅游资源,增强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利风景区 时空演变 水利旅游 空间结构
下载PDF
基于前景理论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三方演化博弈研究
5
作者 陈玥 庞庆华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4期170-178,共9页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举措进行探讨。考虑决策主体的不完全理性,引入前景理论,建立政府-企业-民众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排污企业最终趋向于严格排污,民众则趋...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举措进行探讨。考虑决策主体的不完全理性,引入前景理论,建立政府-企业-民众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排污企业最终趋向于严格排污,民众则趋向于不参与监督,在政府策略倾向于加强治理的情况下仿真结果与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民众的策略选择仍略微滞后于政府,表明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对民众的引导作用。在考察罚款、企业绿色补贴和民众监督补贴对演化结果的影响时,发现并未明显影响主体最终达到稳定策略的时间,表明初始策略的选择更为关键。根据演化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对地方政府而言,应严格依照相关条例,规范各部门职权,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投入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可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强流域间合作水平。对排污企业而言,应明确自身社会责任,应慎重考虑开展强污染项目,继续严格按照指标控污。政府可适当增加对流域内企业排污的绿色补贴,推动其进行绿色创新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对民众而言,不仅需要自觉履行保护黄河流域水环境的义务,树立流域绿色发展新理念,积极响应流域内政府部门的倡议,主动监督排污企业,并在必要时举报不法行为。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建立明确的黄河流域水质水环境保护的效应激励机制,明确奖励标准,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保护黄河流域水环境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景理论 水环境治理 演化博弈 仿真分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干流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分异研究
6
作者 陈兵建 展丽蕊 杨雪梅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65-72,共8页
基于黄河干流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和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指数在空间演化上表现为整体水平不高,在时间演变... 基于黄河干流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和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指数在空间演化上表现为整体水平不高,在时间演变上呈现差异化显著特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在时空演变上属较低层次耦合度等级;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时间演变上呈两极分化趋势,在空间演变上是分布失衡状态。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一体化,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基于区域差异精准化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生态环境 黄河干流甘肃段 耦合协调度 时空分异
下载PDF
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林 张国胜 +1 位作者 汪青春 时兴合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56-259,共4页
利用彭曼公式计算了 8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 ,分析了该地区蒸散量、日照时数、气温、空气饱和差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 ,着重研究了诸因子对蒸散量的影响。研究发现 ,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呈逐年增大趋势 ,并以每年 3.2 5mm的速度递... 利用彭曼公式计算了 8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 ,分析了该地区蒸散量、日照时数、气温、空气饱和差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 ,着重研究了诸因子对蒸散量的影响。研究发现 ,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呈逐年增大趋势 ,并以每年 3.2 5mm的速度递增 ;而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日照时数则以每年 3.6小时的速度增加 ;气温同样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其气候倾向率为 0 .4℃ /1 0 a;空气饱和差也以每年 0 .0 2 h Pa的速度递增。因此 ,可以认为 ,黄河上游流域日照时数、气温及饱和差的增加 ,加剧了草地蒸散量的增大 ,而蒸散量的增大和降水量的减少则直接影响到了黄河上游流量的减少和草地荒漠化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彭曼公式 蒸散量 影响因子
下载PDF
黄河干流宁蒙段渔业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晓锋 李科社 +2 位作者 高宏伟 韩君 张建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5-141,共7页
为了解黄河干流宁蒙段渔业资源现状,于2007年10月对此河段的饵料生物资源和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重点是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鱼类区系特点和渔获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宁蒙段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偏少,鱼类资源量呈下降趋... 为了解黄河干流宁蒙段渔业资源现状,于2007年10月对此河段的饵料生物资源和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重点是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鱼类区系特点和渔获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宁蒙段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偏少,鱼类资源量呈下降趋势;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分析了黄河干流宁蒙段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渔业资源 保护对策
下载PDF
黄河源区黄河袭夺长江水系之初探 被引量:8
9
作者 程捷 田明中 张绪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1-256,共6页
对黄河源区的河流地貌研究表明,该区共发育三级阶地,其中第一、第二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末期至全新世,而第三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在晚更新世晚期,多石峡被切开,黄河源区晚更新世湖泊消失,现今黄河形成。随着现今黄河的形成和... 对黄河源区的河流地貌研究表明,该区共发育三级阶地,其中第一、第二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末期至全新世,而第三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在晚更新世晚期,多石峡被切开,黄河源区晚更新世湖泊消失,现今黄河形成。随着现今黄河的形成和晚更新世湖泊的消失,南岸支流之一的多曲向南溯源侵蚀加强,并穿越巴颜喀拉山,夺取了巴颜喀拉山南侧原属于长江流域的贝敏曲和洛曲,使分水岭向南推进了25km,袭夺的时间为晚更新世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长江 河流袭夺 水系演变
下载PDF
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梯级水电站建设后鱼类资源变化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建军 冯慧 +3 位作者 李科社 杨兴中 李芳 张军燕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5,共6页
2005—2007年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干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35种,分属于4目8科;渔获物主要种类为花斑裸鲤(Gymnodiptyis(Gymnocypris)eckloniHorzen-stein)、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2005—2007年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干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35种,分属于4目8科;渔获物主要种类为花斑裸鲤(Gymnodiptyis(Gymnocypris)eckloniHorzen-stein)、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小型鳅科鱼类,如花鳅(Cobitis taeniaLinnaeus)等;土著鱼类,如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Kessler))等种群呈衰退趋势,外来引入鱼类,如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等种群呈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鱼类监测 鱼类资源
下载PDF
试论干旱区流域开发中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兴平 张林源 韩魁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8-43,共6页
本文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的人口承载力、人口超载和移民问题;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及其环境问题。认为要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PRED)。在对PRED协调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 本文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的人口承载力、人口超载和移民问题;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及其环境问题。认为要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PRED)。在对PRED协调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有关措施作了初步分析之后,以宁夏黄河干流流域开发为例,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PRED的协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开发 资源 环境 经济发展
下载PDF
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田泽 肖玲颖 +1 位作者 梁伟 任阳军 《资源与产业》 2023年第1期14-26,共13页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时空极...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09—2019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为0.449和0.490,年均增长率为5.84%和7.1%,总体呈上升趋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2)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水平不高,均值水平为0.55,但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2019年达到0.629,由濒临失调阶段最终转向初级协调阶段,说明二者开始实现协调发展;3)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表现为“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0.59、0.561和0.529;4)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二者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33.54%。据此提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差异化政策和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发展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经济高质量发展 修正耦合协调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上游水汽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国庆 张加昆 刘蓓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4-69,共6页
本文以黄河上游大武、久治、甘德、玛曲、达日、河南、同德、泽库、班玛、中心站地面资料 ,及达日、红源、合作三站高空资料 ,分析了地面及高空水汽含量分布 ;并计算了该地区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 ,得出该地区水汽含量较高 ,水汽输送... 本文以黄河上游大武、久治、甘德、玛曲、达日、河南、同德、泽库、班玛、中心站地面资料 ,及达日、红源、合作三站高空资料 ,分析了地面及高空水汽含量分布 ;并计算了该地区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 ,得出该地区水汽含量较高 ,水汽输送量大且存在辐合 ,形成水汽汇 ,有较大的增水潜力 ,利于人工增雨 ,起到增加黄河水量 ,加大电量生产 ,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水气通量 水汽收支
下载PDF
近50年黄河上游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42
14
作者 王云璋 康玲玲 王国庆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7,共3页
利用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降水量资料,在统计分析近50年降水时空分布和变化基本特征,以及各站降水量与兰州站天然年径流量关系的基础上,选取代表站,计算区域平均降水量,并建立天然年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降水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利用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降水量资料,在统计分析近50年降水时空分布和变化基本特征,以及各站降水量与兰州站天然年径流量关系的基础上,选取代表站,计算区域平均降水量,并建立天然年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降水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70、80年代降水变化对天然年径流量的影响不甚明显,而90年代以来影响十分显著,其影响幅度达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降水 径流量 黄河上游 汛期
下载PDF
黄河上游兰州站近500年天然径流量序列重建 被引量:10
15
作者 康玲玲 牛越先 +2 位作者 王金花 王云璋 董飞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年第4期5-8,共4页
通过对1934年~1977年兰州、临夏、大武、玛曲、久治、达日等6站的旱涝等级和祁连山树木年轮资料、黑河莺落峡站径流量距平和通天河直门达站年径流量等诸因素与兰州站汛期天然径流量的关系及回归分析,建立了兰州站汛期(5~10月)天然... 通过对1934年~1977年兰州、临夏、大武、玛曲、久治、达日等6站的旱涝等级和祁连山树木年轮资料、黑河莺落峡站径流量距平和通天河直门达站年径流量等诸因素与兰州站汛期天然径流量的关系及回归分析,建立了兰州站汛期(5~10月)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重建了1485~2004年的天然径流量序列,并对其阶段性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径流量 序列重建 黄河上游 兰州
下载PDF
黄河干流上游梯级水量实时调度自优化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会安 黄强 +1 位作者 沈晋 蒋晓辉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5-61,共7页
本文以黄河干流上游梯级为例 ,根据实时调度中用水计划和径流预报的时段滚动修正特点 ,研究了自优化模拟技术在水量实时调度中的应用 ,建立了黄河干流上游梯级水量实时调度自优化模拟模型 ,给出了求解方法 ,并进行了算例分析。该模型简... 本文以黄河干流上游梯级为例 ,根据实时调度中用水计划和径流预报的时段滚动修正特点 ,研究了自优化模拟技术在水量实时调度中的应用 ,建立了黄河干流上游梯级水量实时调度自优化模拟模型 ,给出了求解方法 ,并进行了算例分析。该模型简单、灵活 ,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实时调度 自优化模拟模型 黄河干流 水库群
下载PDF
淤地坝与check dam的差异及其英文译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信忠保 蔡强国 +8 位作者 宁堆虎 刘宝元 余新晓 雷廷武 张科利 张光辉 方海燕 孙莉英 和继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108,共7页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重要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措施,对减少入黄泥沙、增加耕地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淤地坝英文翻译,普遍采用check dam,然而其并不能真实反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因此,笔者从目的、功能、尺寸等方面,系统对...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重要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措施,对减少入黄泥沙、增加耕地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淤地坝英文翻译,普遍采用check dam,然而其并不能真实反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因此,笔者从目的、功能、尺寸等方面,系统对比黄土高原淤地坝与国外check dam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建议采用淤地坝汉语拼音“Yudiba dam”表达这类大量分布在黄土高原可在拦截泥沙、减少沟道侵蚀、增加耕地面积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从而明确其与国外check dam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diba dam check dam 侵蚀 泥沙 黄土高原 黄河中游
下载PDF
论黄河下游断流问题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传正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4期418-424,共7页
陈述黄河下游20 余年来频繁断流的事实,分析了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其已产生的危害,提出防治对策。讨论黄河开发利用的几种认识误区,研究了黄河流域的地质地貌格局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下游河道在华北平原大变迁的关系。最后提出立足... 陈述黄河下游20 余年来频繁断流的事实,分析了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其已产生的危害,提出防治对策。讨论黄河开发利用的几种认识误区,研究了黄河流域的地质地貌格局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下游河道在华北平原大变迁的关系。最后提出立足于全流域开展黄河问题研究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黄河的大系统观及具体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断流 危害 可持续开发利用
下载PDF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的河床演变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宝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8-91,共4页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先后经历了游荡型、顺直型和弯曲型的河床演变阶段。与此同时,河流的冲淤变化经历了摆动淤积、造床冲刷和延伸淤积三个阶段。这些变化对河床纵剖面、水位和险情带来了某些较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清水沟流路 河床演变 黄河口 淤积 泥沙
下载PDF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晓峰 任志远 谭克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7-490,共4页
目的查明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以遥感数据结合其他信息源,利用Erdas,ArcInfo,ArcView等GIS软件,建立黄河中上游地区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结合层次分析法及环境质量综合法,对黄河中上游典型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目的查明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以遥感数据结合其他信息源,利用Erdas,ArcInfo,ArcView等GIS软件,建立黄河中上游地区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结合层次分析法及环境质量综合法,对黄河中上游典型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好的区域面积有306 902.9 km2,占总面积的42.47.0%,而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面积达413 942.6 km2,占总面积的57.3%。结论通过综合评价,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较差,其中黄土高原所占面积最大,其次是河源地区,最后是河套平原灌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上游地区 生态评价 环境遥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