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itoring of winter wheat distribution and phenological phases based on MODIS time-series: A case study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CHU Lin LIU Qing-sheng +1 位作者 HUANG Chong LIU Gao-h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2403-2416,共14页
Accurate winter wheat identification and phenology extraction are essential for field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making. Here, we present mechanisms of winter wheat discrimination and phenological detection in... Accurate winter wheat identification and phenology extraction are essential for field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making. Here, we present mechanisms of winter wheat discrimination and phenological detec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YRD) region using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time-series data.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was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the surface reflectance in red and infrared. We used the Savitzky-Golay filter to smooth time series NDVI curves. We adopted a two-step classification to identify winter wheat. The first step was designed to mask out non-vegetation classes, and the second step aimed to identify winter wheat from other vegetation based on its phenological features. We used the double Gaussian model and the maximum curvature method to extract phenology.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eries profiles for winter wheat, a double Gaussian function method was selected to fit the temporal profile. A maximum curvature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extract phenological phases. Phenological phases such as the green-up, heading and harvesting phases were detected when the NDVI curvature exhibited local maximum values. The extracted phenological dates then were validated with records of the ground observations.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phenological phases were investigated.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for winter wheat, the accuracy of classification is 87.07%, and the accuracy of planting acreage is 90.09%. The phenological result was comparable to the ground observation at the municipal level. The average green-up date for the whole region occurred on March 5, the average heading date occurred on May 9, and the average harvesting date occurred on June 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henology for winter wheat showed a significant gradual delay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proposed method for winter wheat classification and phenology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time-series winter wheat discrimination yellow river Delta phenology detection
下载PDF
Genetic progress in stem lodging resistance of the dominant wheat cultivars adapted to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 in China since 1964 被引量:10
2
作者 ZHANG Hong-jun LI Teng +9 位作者 LIU Hong-wei MAI Chun-yan YU Guang-jun LI Hui-li YU Li-qiang MENG Ling-zhi JIAN Da-wei YANG Li LI Hong-jie ZHOU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38-448,共11页
Analysis of genetic progress for lodging-related trait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dging resistance.Forty winter wheat cultivars widely grown in the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 Analysis of genetic progress for lodging-related trait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dging resistance.Forty winter wheat cultivars widely grown in the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YHWZ)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4–2015 were evaluated for several lodging-related traits in three cropping seasons.Plant height,height at center of gravity,length of the basal second internode,and lodging index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is period,and the average annual genetic gains for these traits were–0.50 cm or–0.62%,–0.27 cm or–0.60%,–0.06 cm or–0.63%,and–0.01 or–0.94%,respectively.Different from other traits,stem strength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breeding period,and the annual genetic gains were 0.03 N or 0.05%.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lodging index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height,height at center of gravity,and length of the basal second internode,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em strength.Meanwhile,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plant height,height at center of gravity,and length of the basal first and second internodes.By comparison with the wild types,dwarfing gen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ll lodging-related traits studied except for length of the basal first internode and stem strength.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plant height and stem strength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lodging resistance.Clustering analysis based on the first two principle components further indicated the targets of wheat lodging-resistant breeding have changed from reducing plant height to strengthening stem strength over the breeding periods.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e of stem strength is vital to improve lodging resistance in this region under the high-yielding condition when plant height is in an optimal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um aestivum lodging resistance stem strength genetic progress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
下载PDF
基于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培育黄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0
3
作者 买春艳 刘易科 +5 位作者 刘宏伟 李洪杰 杨丽 吴培培 周阳 张宏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719-3729,共11页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Fhb1 矮败小麦 双单倍体 黄淮冬麦区
下载PDF
黄河麦春季制曲过程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研究
4
作者 许玲 董乔娟 +3 位作者 姜明慧 王洋 白秀彬 赵纪文 《酿酒科技》 2024年第2期25-29,34,共6页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黄河流域国井白酒中高温大曲春季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菌群结构与生产操作的相关性,初步明确了不同工艺阶段的关键微生物种类,为进一步优化操作,提升大曲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黄河麦 春季制曲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黄河麦夏季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解析
5
作者 许玲 孙泽青 +4 位作者 董乔娟 姜明慧 王洋 白秀彬 赵纪文 《酿酒科技》 2024年第10期86-90,共5页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黄河流域中高温大曲夏季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菌群结构与生产操作的相关性。初步明确了不同工艺阶段的关键微生物种类,为进一步优化操作、提升大曲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黄河麦 夏季制曲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引黄灌区夏玉米-冬小麦连作实时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建琴 张雅琪 郝秀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0-124,156,共6页
为研究夏玉米-冬小麦连作模式下的节水灌溉制度,针对现有实时灌溉预报忽略了实际生产中复种连作的问题,统筹考虑复种连作时上下季作物生育期间隔时段内土壤水分的收支变化,建立了作物连作的实时灌溉预报模型,以三刘寨引黄灌区2014-2017... 为研究夏玉米-冬小麦连作模式下的节水灌溉制度,针对现有实时灌溉预报忽略了实际生产中复种连作的问题,统筹考虑复种连作时上下季作物生育期间隔时段内土壤水分的收支变化,建立了作物连作的实时灌溉预报模型,以三刘寨引黄灌区2014-2017年夏玉米-冬小麦连作为例进行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与传统灌溉制度相比,采用该模型所确定的实时灌溉制度其灌溉定额年均减少20.4%,灌区的灌溉用水量年均节省1470万m3,各年度夏玉米-冬小麦总产量分别增加2.4%、2.2%、0.8%,各年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13.6%、12.3%、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冬小麦连作 引黄灌区 灌溉制度 实时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控释氮肥对引黄灌区麦后复种青贮玉米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刘汝亮 王英 +4 位作者 周丽娜 洪瑜 王芳 冒辛平 刘根红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1期5-7,15,共4页
针对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玉米施肥不合理现状,以德美亚1号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控释氮肥优化施肥对麦后复种青贮玉米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优化施肥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其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加9.58%... 针对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玉米施肥不合理现状,以德美亚1号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控释氮肥优化施肥对麦后复种青贮玉米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优化施肥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其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加9.58%和7.38%,干草产量增加是通过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实现的。控释氮肥处理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秸秆和籽粒的氮素养分含量,增加植株氮素养分吸收量。控释氮肥处理玉米秸秆和籽粒中粗蛋白含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10.56%和7.21%,籽粒中粗淀粉含量提高8.17%。控释氮肥优化施肥处理可以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增加氮、磷素养分吸收量,减少氮、磷素养分投入,降低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麦后复种 青贮玉米 控释氮肥
下载PDF
黄河水滴灌不同水肥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晓平 谢建华 肖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9,共8页
尊村引黄灌区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以黄河为水源的灌区,其主要灌溉方式为渠道灌溉。以尊村引黄灌区为例,探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合理的水肥处理方案,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当地农户常用施肥量的60%、80%、100%为处理T1... 尊村引黄灌区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以黄河为水源的灌区,其主要灌溉方式为渠道灌溉。以尊村引黄灌区为例,探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合理的水肥处理方案,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当地农户常用施肥量的60%、80%、100%为处理T1、T2、T3,地下水滴灌条件下当地农户常用施肥量的100%为处理T4,黄河水滴灌且不追肥处理作为对照处理CK,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生长方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单株地上部干物质量与产量增长变化趋势相同,产量与施肥量拟合关系符合抛物型曲线变化,当施肥量为232.28 kg/hm^(2)时,产量最大为8080.06 kg/hm^(2);在相同施肥量下,黄河水滴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指标均优于地下水滴灌处理。在水肥利用方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土壤氮素残留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肥量下,黄河水滴灌处理的土壤氮素残留量和耗水量均低于地下水滴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高于地下水滴灌处理。综合考虑,T2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T4处理分别提高了0.62%、5.88%和25.79%;T2和T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均为1.98 kg/m^(3),但T2较T3处理在产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氮肥偏生产力较T3处理提高了21.54%,土壤氮素的残留量较T3处理降低了32.73%,因此结合产量拟合关系可知本地区用黄河水滴灌冬小麦最佳的施肥用量为204~232.2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黄河水 地下水 水肥利用 灌溉水质 滴灌 水肥处理
下载PDF
基于产量与品质的宁夏引黄灌区小黑麦灌溉制度研究
9
作者 李宏广 陶振水 +4 位作者 吴佳瑞 崭红 张洪银 夏学智 张芳红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10期6-9,29,共5页
以小黑麦冬牧7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小黑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黑麦株高、绿叶数与灌溉定额之间符合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在灌溉定额为3960m^(3)/hm^(2)时两者均最大。鲜草量、干物质量和干物质消化率随着... 以小黑麦冬牧7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小黑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黑麦株高、绿叶数与灌溉定额之间符合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在灌溉定额为3960m^(3)/hm^(2)时两者均最大。鲜草量、干物质量和干物质消化率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逐渐增加。不同灌溉定额对小黑麦生长指标、产量和营养品质影响显著。灌溉定额为3960m^(3)/hm^(2)时,小黑麦粗蛋白、脂肪、粗灰分含量最高,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适口性和相对饲喂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引黄灌区 小黑麦 产量 品质 灌溉制度
下载PDF
冬灌与否对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李太云 王乐 +1 位作者 顾靖超 陆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2-117,共6页
为探究宁夏引黄灌区不同作物冬灌的合理性,进一步优化灌溉制度。以宁夏惠农渠灌域的平罗县良种繁殖厂为试验基地,设置冬灌监测区、不冬灌监测区和播前灌监测区,通过对作物播种前土壤性质、播种后生长状况和收割后产量情况的全周期监测,... 为探究宁夏引黄灌区不同作物冬灌的合理性,进一步优化灌溉制度。以宁夏惠农渠灌域的平罗县良种繁殖厂为试验基地,设置冬灌监测区、不冬灌监测区和播前灌监测区,通过对作物播种前土壤性质、播种后生长状况和收割后产量情况的全周期监测,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作物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①冬灌对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具有补水保墒、洗盐压盐和保持土壤温度的作用,冬灌区春播前0~30 cm土层含水率较不冬灌区高29.2%,但保墒和脱盐效果表现出短期性。②冬灌对保证宁夏引黄灌区早熟作物小麦的出苗、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关键作用,但对晚熟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作用并不明显;不冬灌小麦初始出苗率仅为30.2%,播前灌较冬灌减产52.3%。③宁夏引黄灌区小麦农田须进行冬灌,玉米农田冬灌和春灌均可。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引黄灌区灌溉制度优化、水盐调控和农业节水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冬灌 玉米 小麦 播前灌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 被引量:104
11
作者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388-3393,共6页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培育高产品种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黄淮麦区的生产条件及生态特点,分析不同时期高产品种产量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大田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潜力,千粒重与穗粒数并重是小麦新品种的发展方向。并从机械化生产对品种的要求出发,探讨了黄淮麦区小麦高产品种的高产空间与创育思路,提出进一步挖掘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1)小麦高产潜力的实现,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穗光合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穗器官的光合优势,培育穗叶高光效品种。小麦穗器官除具有空间优势外,其光合特点类似于C4途径或介于C3—C4中间型,籽粒呼吸释放的CO2能被穗光合再次固定。鉴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较大贡献,应强化绿穗灌浆特性,发挥穗器官的光合优势,提升穗粒重。(2)提高单产水平,必须注重群体生物产量的提高。在保持现有收获指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茎秆强度,实现植株高大化、密植化,能有效改善群体穗叶空间结构。通过调节生长发育节律,培育小叶、壮秆、大穗型新品种,实现小麦高生物产量。高生物产量品种还应拉开穗层,使穗层由一层增至三层,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容穗数。(3)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已日趋成熟,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是今后挖掘高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利用杂种优势挖掘高产潜力需同时兼顾品质性状的优化,充分考虑多个品质性状间的协调稳定。可通过多穗大穗实现高产,通过提高强势小花结实比例稳定品质,从而实现高产与优质并重发展。挖掘小麦产量潜力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文章旨在通过协调各种产量形成影响因素,最大限度地挖掘黄淮麦区小麦的高产潜力,为中国黄淮麦区的小麦高产育种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麦区 高产潜力 高生物产量 高光效
下载PDF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20
12
作者 于振文 田奇卓 +6 位作者 潘庆民 岳寿松 王东 段藏禄 段玲玲 王志军 牛运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7-585,共9页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产 (hm2 产 6 0 0 0~ 75 0 0 kg籽粒 )向超高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揭示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衰老规律 ,划分衰老阶段 ,探索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小麦由高产达到超高产的途径。研究出包括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 ,氮肥后移 ,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冬小麦 超高产栽培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土壤(潮土)石油类含量对小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韩言柱 王立成 +3 位作者 许学工 田凌云 胡乃升 孙洪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在分析黄河三角洲土壤石油类含量状况、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小麦对当地土壤 (潮土 )石油类含量耐受度的基础上 ,建立物流模型 ,得出了在不受污油、落地油污染的地方土壤 (潮土 )石油类含量对小麦的不利影响在较长时间内将是微弱的基本... 本文在分析黄河三角洲土壤石油类含量状况、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小麦对当地土壤 (潮土 )石油类含量耐受度的基础上 ,建立物流模型 ,得出了在不受污油、落地油污染的地方土壤 (潮土 )石油类含量对小麦的不利影响在较长时间内将是微弱的基本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石油类含量 小麦 土壤污染 作物监测
下载PDF
黄泛沙区冬小麦施钾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清田 何春伟 +2 位作者 张献荣 黄华 夏景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0,共3页
研究了施钾对冬小麦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泛沙区中低产田冬小麦钾素与N、P、Zn配合施用的最佳经济施钾量为225~300kg/hm^2,比对照增产17.6%~23.2%,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钾素能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提高茎秆充... 研究了施钾对冬小麦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泛沙区中低产田冬小麦钾素与N、P、Zn配合施用的最佳经济施钾量为225~300kg/hm^2,比对照增产17.6%~23.2%,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钾素能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提高茎秆充实度,增强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泛沙区 冬小麦 钾肥
下载PDF
氮肥和密度对宁冬11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维军 袁汉民 +4 位作者 陈东升 王小亮 亢玲 何进尚 惠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3-69,共7页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宁冬11号分蘖成穗及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90-270kg/hm2时,随着施氮量增加,宁冬11号冬分蘖力、成穗率、有效穗数及产量均增加,当施氮量达到360kg/hm2时全部降低;施氮...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宁冬11号分蘖成穗及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90-270kg/hm2时,随着施氮量增加,宁冬11号冬分蘖力、成穗率、有效穗数及产量均增加,当施氮量达到360kg/hm2时全部降低;施氮量对结实小穗数、穗粒质量的影响呈单峰曲线,分别在180kg/hm2和270kg/hm2时达到峰值。随着播种密度增加,分蘖成穗率、结实小穗数、穗粒质量均降低,且对结实小穗数和穗粒质量的影响显著。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品种宁冬11号在适宜播期的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270kg/hm2,播种密度600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引黄灌区 冬小麦 施氮量 结实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小麦品种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关二旗 魏益民 +5 位作者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9-1168,共10页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3份;2009年夏收时在同一区域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2份。统计小麦品种构成,分析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黄淮麦区调查区域小麦主栽品种数量较多(86个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较低(19.8%)。小麦籽粒千粒重(39.5g)、容重(787 g.L-1)、蛋白质含量(14.0%)较高,籽粒硬度大(56%),但沉淀值较低(26.7 mL);除沉淀值和粉质参数外,其它品质性状年际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查地区生产的小麦属硬质、高蛋白质、中强筋产品;该区域具有生产高筋、强筋小麦的潜在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强稳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推广,以提高小麦商品粮的质量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区食品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品种构成 品质性状 质量调查 黄淮麦区
下载PDF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虹 王西成 +2 位作者 胡卫国 曹廷杰 刘钊 《种业导刊》 2016年第11期5-12,共8页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品种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品种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影响该区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一般为冬春抗寒、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对品种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对2012年以来部分新审定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利用 建议 黄淮南片麦区
下载PDF
“九五”期间黄淮南片小麦冬水组参试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清海 张桂兰 +2 位作者 刘万代 王喜安 黄忠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3期40-42,54,共4页
笔者根据 1991~ 2 0 0 0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资料 ,采用灰色点关联度分析方法 ,对该麦区“八五”和“九五”期间冬水组小麦 5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此期该区小麦冬水组育种在产量潜力的提高上有一定进展 ,... 笔者根据 1991~ 2 0 0 0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资料 ,采用灰色点关联度分析方法 ,对该麦区“八五”和“九五”期间冬水组小麦 5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此期该区小麦冬水组育种在产量潜力的提高上有一定进展 ,增产幅度为 6 3%。“十五”期间黄淮南片小麦冬水组新品种选育的策略应当是产量、品质并重 ,同步提高 ,在保持千粒重不变 (40g左右 ) ,稳定或略增穗数 (6 0 0万 /hm2 )的基础上 ,主攻穗粒数。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十五”期间黄淮南片冬水组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具体参考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五”期间 黄淮南片 小麦 冬水组 参试品种 性状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周宝元 葛均筑 +5 位作者 孙雪芳 韩玉玲 马玮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43-1853,共11页
在不增加任何成本前提下,优化麦玉两熟周年光温资源配置是提升黄淮海区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便从播/收期调整、不同生育期品种选育及新型种植模式创建等方面开展了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 在不增加任何成本前提下,优化麦玉两熟周年光温资源配置是提升黄淮海区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便从播/收期调整、不同生育期品种选育及新型种植模式创建等方面开展了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高效利用途径探索。研究了小麦和玉米生长发育与光温资源的匹配关系,提出了以强化"C4玉米"高光效优势为核心的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途径,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基础上,创新了冬小麦-夏玉米"双晚"技术模式,构建了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和双季玉米等种植模式,实现了周年高产和光温资源高效利用。本文综述了黄淮海麦玉两熟种植模式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及其在麦玉两熟基础上的新型种植模式探索,并提出了以积温分配为主的麦玉两熟制周年光温资源定量优化配置途径,建立了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及其相应标准,以期为进一步挖掘该区周年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潜力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 光温资源 优化配置
下载PDF
甘肃沿黄灌区高产农田培肥指标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鹏 温随良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68-272,共5页
对沿黄灌区高产栽培的主要模式──小麦玉米带田的配方施肥、土壤和作物养分供吸动态规律、化肥施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以及产高农田的土壤肥力变化进行了3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在9×10 ̄4kg/hm ̄2优质农肥的基础上,化肥... 对沿黄灌区高产栽培的主要模式──小麦玉米带田的配方施肥、土壤和作物养分供吸动态规律、化肥施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以及产高农田的土壤肥力变化进行了3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在9×10 ̄4kg/hm ̄2优质农肥的基础上,化肥投施量为375~450kgN/hm ̄2,225~270kgP_2O_5/hm ̄2是该区高产农田(≥1500kg/hm ̄2)的最佳培肥方案,并定出高产农田土壤肥力二级营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灌区 小麦 玉米 化肥 施肥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