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黄河漕路与秦汉隋唐帝国
1
作者 陈隆文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6,共10页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运输渠道,其畅通与否和秦汉隋唐帝国的国运兴衰息息相关。在秦、汉、隋大一统的过程中,中原黄河漕路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桃花峪以西的中原黄河漕路转输军粮物资之便,帮助秦人在兼并统一战争中占得先机;而关中以东中原黄河漕路的畅通及其对敖仓之粟的控制,几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汉代时,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转输的漕粮数额一直呈现攀升之势,最高在元封年间达六百万石,约为当今的18万吨。隋帝国借助中原黄河漕路控制了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富庶的区域,更是以郑州桃花峪西至三门峡灵宝段黄河漕路为主轴,西引渭水,东连黄河下游与后来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永济两渠,构建了南至淮水、北达海河流域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唐代关中长安对中原黄河漕路的依赖则超过了汉、隋,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西输至关中长安的漕粮数量与规模随着唐帝国国运盛衰而不断起伏变化,可以说中原黄河漕路畅通、漕运制度不断完善,唐帝国蒸蒸日上;中原黄河漕路断绝,唐王朝政权亦随之衰亡。因此,中原黄河漕路足以称为秦汉隋唐帝国的生命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黄河漕路 秦汉隋唐帝国
下载PDF
长江三峡张家湾遗址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芸 朱诚 于世永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4-288,共5页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文化层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孢粉数据分析 ,为研究本区东周—汉代时期人类活动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资料。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 ,可把该区地层由上到下划为三个孢粉组合带 :带 1(生土层 )海金沙...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文化层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孢粉数据分析 ,为研究本区东周—汉代时期人类活动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资料。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 ,可把该区地层由上到下划为三个孢粉组合带 :带 1(生土层 )海金沙 (Lygodium)—卷柏— (Seleginella)—紫萁 (Osmunda)—松 (Pinus)孢粉带 ;带 2 (文化层 )菊科 (Compositae)—毛茛科的唐僧草(Thalictrum)孢粉带 ;带 3(文化层上部 )海金沙—紫萁—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榆 (Ulmus)—小芘 (Berberis)—栗 (Castanea)—慈菇 (Sagittaria)—泽泻 (Alisma) 孢粉带。这种孢粉组合的差异 ,反映各阶段人类活动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 ,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地景观 ,东周—汉代后气候逐渐由干变湿 ,植被由草原向森林转变 ,同时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洪水泛滥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古环境 长江三峡 东周-汉代遗址 张家湾
下载PDF
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是否长期安流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淑贞 任伯平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8-92,共5页
作者认为黄河在东汉以后至唐800余年并非长期安流,有关少数民族内迁、改农归牧恢复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减轻的论点不能成立。
关键词 黄河 东汉 长期安流 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尚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82,共10页
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结合现代水文、地貌、土壤侵蚀的观测研究成果,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和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1)《后汉书》有关水患的记载简单笼统,但对伊洛河洪灾记载相对详细。当时伊洛河曾多次... 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结合现代水文、地貌、土壤侵蚀的观测研究成果,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和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1)《后汉书》有关水患的记载简单笼统,但对伊洛河洪灾记载相对详细。当时伊洛河曾多次发生大水,甚至发生淹及洛阳城门和皇家园林的特大洪水,这些洪水涌入黄河干流同样可能导致下游水患;(2)自AD11河决魏郡后,一直到AD69王景治河的58年间,下游既未堵塞决口也未大规模治理,洪水来时任由泛滥。显然《后汉书》中没有具体记载是有意或无意漏记;(3)对史籍中东汉大水、水出等记载逐年逐次排查,发现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灾情也更为严重。王景新河仅使下游安定了36年而非过去认为的800年或83年;(4)东汉时期中游农耕人口比西汉减少近3/4,而河口镇至龙门间农耕人口减少九成以上,同时迁入大量游牧民族。原始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极大,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加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患 土地利用 东汉 西汉 洪灾 地貌 水文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国内首次发现汉代村落遗址简介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海旺 张履鹏 《古今农业》 2008年第3期68-71,共4页
河南省内黄县在2003年清理黄河故道中,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村落遗址。发现真实村落在国内还是首次。保存有完整的村落、庭院、道路、田垄,是两千的村落再现。庭院生产、生活功能设备齐全,内存有铁犁、石碓、石磨等农具... 河南省内黄县在2003年清理黄河故道中,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村落遗址。发现真实村落在国内还是首次。保存有完整的村落、庭院、道路、田垄,是两千的村落再现。庭院生产、生活功能设备齐全,内存有铁犁、石碓、石磨等农具。为研究汉代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状况、农村社会结构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珍贵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汉代 村落遗址
下载PDF
两汉黄河水患与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之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尚义 任世芳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8-125,共8页
作者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 ,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 :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 ,灾情也更为严重 ;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 ,该区与整个黄河中... 作者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 ,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 :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 ,灾情也更为严重 ;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 ,该区与整个黄河中游一样 ,迁入了大量游牧民族 ,原始的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性极大 ,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西汉 黄河水患 河口-龙门段 土地利用 游牧 频率
下载PDF
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与秦汉气候史的认识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子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5-10,共6页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是生态史研究和经济史研究都应当关注的历史事实。认为当时黄河流域的竹林非“自然生”、“皆为经济栽培的产物”的意见缺乏论据。竹林分布的变化,实具有“气候变迁指示意义”。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是生态史研究和经济史研究都应当关注的历史事实。认为当时黄河流域的竹林非“自然生”、“皆为经济栽培的产物”的意见缺乏论据。竹林分布的变化,实具有“气候变迁指示意义”。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以“竹”的分布论述秦和西汉时期的“温和”气候,是有说服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黄河流域 秦汉 气候
下载PDF
试论东汉以后黄河下游长期安流之原因 被引量:4
8
作者 段伟 《灾害学》 CSCD 2003年第3期91-96,共6页
认为东汉王景治河后500多年黄河下游决溢次数、规模均逊于西汉时期及唐以后各代,主河道变迁亦少,可谓相对安流。其原因在于王景能根据河流规律,因势利导,扩大了黄河行洪能力,巩固了河堤,河道较为顺直;在王景之后,政府的治河机构进一步加... 认为东汉王景治河后500多年黄河下游决溢次数、规模均逊于西汉时期及唐以后各代,主河道变迁亦少,可谓相对安流。其原因在于王景能根据河流规律,因势利导,扩大了黄河行洪能力,巩固了河堤,河道较为顺直;在王景之后,政府的治河机构进一步加强,巩固河堤的工作得以继续进行;相对西汉时期,这一时期气候寒冷,黄河年径流量大为减少,消弱了致灾因子;黄河中游地区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黄河下游 安流原因
下载PDF
汉唐之际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发展及原因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爱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23-27,共5页
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种植发展,最终替代粟类上升到主粮地位,形成现今仍存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独特的小麦文化景观。它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从西汉到唐朝的一千多年。这一重要农业文明成果的取得,既是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结果,又有着深刻的社... 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种植发展,最终替代粟类上升到主粮地位,形成现今仍存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独特的小麦文化景观。它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从西汉到唐朝的一千多年。这一重要农业文明成果的取得,既是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结果,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河中下游地区 汉唐时期
下载PDF
三杨庄遗址形成的原因与过程 被引量:1
10
作者 符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57-160,共4页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黄河 王莽 货泉
下载PDF
汉朝在河西的防御与战略演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文丽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4期5-11,共7页
两汉时期,河西因地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经济、政治区域的结合部,又是交通要冲,地形险要,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河西归汉后,面对政治形势和地理形势变化的需要,汉朝在河西的防务建设经历了初创和成熟两个阶段。... 两汉时期,河西因地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经济、政治区域的结合部,又是交通要冲,地形险要,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河西归汉后,面对政治形势和地理形势变化的需要,汉朝在河西的防务建设经历了初创和成熟两个阶段。防御措施不断加强,建立河西四郡、属国,增筑居延、休屠塞;作战方略适时调整,以河西军为主力或偏师与多路大军协同作战,使河西的战略前沿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汉朝北伐和西征的必经之地。综观汉与匈奴百年作战的历史,汉朝在河西的防御与战略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河西 匈驭 军事地理 战争
下载PDF
河套地区汉墓出土鸮壶述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谌璐琳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2-56,共5页
河套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陶制鸮壶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特殊的用途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河套地区汉墓出土鸮壶共计37件,与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鸮壶(俑)在形制和年代上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鸮,即通常所说的猫头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 河套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陶制鸮壶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特殊的用途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河套地区汉墓出土鸮壶共计37件,与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鸮壶(俑)在形制和年代上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鸮,即通常所说的猫头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成为"神鸟",殷商时尤为百姓所爱,但自西周始,鸮变成了人们心中的"恶鸟"。河套地区汉墓中的鸮壶,则蕴含了避邪、象征富足等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 汉代 鸮壶
下载PDF
论两汉时期的河患及其治理
13
作者 甄尽忠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5-88,共4页
两汉时期,由于泥沙淤积、河道狭窄、气候异常,再加上河道缺乏及时的治理,造成黄河水患频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为此,两汉时期对治黄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治河主张,并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治河实践,也为后世留... 两汉时期,由于泥沙淤积、河道狭窄、气候异常,再加上河道缺乏及时的治理,造成黄河水患频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为此,两汉时期对治黄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治河主张,并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治河实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河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河患 治理
下载PDF
略论西汉时期的黄河水患与荒政
14
作者 张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3-95,共3页
西汉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黄河成灾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影响,亦有社会的因素。西汉政府多次组织治理黄河,从而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代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西汉 黄河 荒政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f the Dachang region in the Daning Valley,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 被引量:5
15
作者 ZHANG Yun 1 &ZHU Cheng 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40-152,共13页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both sides of the Dachang section in the Daning River,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shows that riverbed evolu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both sides of the Dachang section in the Daning River,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shows that riverbed evolu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during the prehistor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and it restricts human a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ulture.Field investigation,dating data,paleocurrent analysis of 100 gravels on the riverbed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veal that the riverbed of the Dachang section developed in the Shuangyantang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stage,after about 30 kaBP it shifted westward gradually and reached the present place.Along with the westward shift,the focus of ancient culture changed for several times.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s period,the east riverbank of the Daning River was the main residential area.During the Han Dynasty,along with the westward shift,the living space of ancient people wa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east riverbank and the focus of culture moved westward.Then the Zhangjiawan site became the main dwelling district.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villages were flooded and the ancients had to immigrate to a high place.Tombs of the Han and the Jin Dynasties outcropped on the flood plain of the east bank because their surface sediments were eroded by several flood events and the westward shift of the river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Daning river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the Shuangyantang site the Zhangjiawan site TOMBS of the han and the Jin Dynasties
原文传递
论农业生产方式对两汉黄河下游水患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伊波 樊志民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38,43,共6页
两汉时期黄河下游水患在次数和危害程度上均有较大差异。从农业生产方式上看,主要缘于两汉以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河上游为主的黄河中游地区耕作方式和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耕作方式方面,东汉时期这一地区牛耕区域较之西汉大幅缩... 两汉时期黄河下游水患在次数和危害程度上均有较大差异。从农业生产方式上看,主要缘于两汉以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河上游为主的黄河中游地区耕作方式和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耕作方式方面,东汉时期这一地区牛耕区域较之西汉大幅缩减,利于水土保持;种植结构方面,东汉时期这一地区麦作面积增加和粟作面积减少,利于水土保持。此外,从作物种植场所选择上看,西汉时期黄河下游民众利用冬麦的防灾功效"缘堤垦殖",将冬麦扩植于河道及其滞洪区内,助长了黄河水患的发生;东汉王景治河后河道及滞洪区乱垦滥建的现象得到控制,有利于黄河相对安流局面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种植结构 水土流失 水患灾害 黄河下游 汉代
下载PDF
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变迁之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江旺 朱健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63-164,共2页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灾害群发期。这一时期的黄河也屡次决口改道,给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两汉 黄河 决口改道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论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多为“经济作物”——兼评王子今、陈业新两位先生的争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苗瑞雪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2-35,共4页
对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究竟是"经济作物"还是"自然植被",王子今和陈业新两位先生有着不同的意见。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仍有自然生长的竹子,但大部分竹林已是经济作物。这些作为经济作物的竹林并不是从江南地区移... 对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究竟是"经济作物"还是"自然植被",王子今和陈业新两位先生有着不同的意见。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仍有自然生长的竹子,但大部分竹林已是经济作物。这些作为经济作物的竹林并不是从江南地区移植过来的,而是自然之竹在人口压力和人们的书写需求刺激下自然而然转变成的。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由"自然植被"转变成"经济作物"的原因与过程以及关中地区竹子仍大范围生长的事实皆可见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黄河流域 秦汉 经济作物 自然植被
下载PDF
宁夏地区汉代丝绸之路沿线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冀宁 刘晚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91-1301,共11页
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总结宁夏地区汉代丝绸之路沿线98个村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村落遗址空间上已呈现1个集聚中心和4个次集聚中心,且在今固原市辖域内形成一处“西北—东南”空间集聚分布区。古遗址... 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总结宁夏地区汉代丝绸之路沿线98个村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村落遗址空间上已呈现1个集聚中心和4个次集聚中心,且在今固原市辖域内形成一处“西北—东南”空间集聚分布区。古遗址具有较为明显的濒水特征,距水源1 km以内者占总数的54.08%,且多集中于坡度2°~6°的丘陵、台地阳坡上。为更加准确地探求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各影响因子对研究区域内村落遗址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故引入地理探测器予以分析。可知除以水源为典型代表的自然环境等要素制约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外,中心聚落和交通区位共同构成主要影响因素,前者更是主导因素。至迟于汉代,已出现人文社会诸要素对村落选址分布的决定程度远超自然环境各要素这一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丝绸之路 村落遗址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汉甘泉昆明池遗址考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生民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12,共4页
汉甘泉昆明池遗址在甘泉宫遗址南面的小池村一带。考古调查证明,甘泉昆明池中曾有多个水面建筑。今其所在村庄名为“小池,”疑是当时因其较长安昆明池为小而称之。
关键词 汉甘泉昆明池 遗址 调查 小池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