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reeding of XX Females( XX ♀),YY Physiological Females( YY♀),YY Super-males( YY♂ ) of Pure-line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
作者 Qiankai TAN Zhifa TANG +3 位作者 Zhixue TANG Xiuli CHEN Xiaolong WU Tonghui L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1期1-4,9,共5页
Mature wild-type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individuals with excellent traits have been screened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s broodstock to establish the germplasm bank of pure-line yellow catfis... Mature wild-type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individuals with excellent traits have been screened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s broodstock to establish the germplasm bank of pure-line yellow catfish by artificial gynogenesis technique and hormonal sex reversal method. Based on pure lines of yellow catfish,super-males and physiological females of yellow catfish were selected by GMT technique,hormonal sex reversal method and test-crossing to establish the germplasm bank of YY physiological females( YY♀). The propagation system of male yellow catfish( XY♂)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uper-males( YY♂) and pure-line female( XX♀)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pure-line yellow catfish males,which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n fingerlings and male fingerlings using low-grade fish with slow growth and small size at the bottom of the fish grader as broodfish,such as progeny germplasm degeneration,loss of growth vigor and reduction of breeding benefits. The technical route of breeding pure-line YY physiological females( YY♀) and YY super-males( Y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yellow catfish males with pure germplasm and strong stress resistance,and provided an efficient,stable,healthy,environmentally friendly,energy-saving and income-increasing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ellow catfish breeding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Pure line selection XX females(XX♀) YY PHYSIOLOGICAL females(YY♀) YY super-males(YY♂)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及病原分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杜宗君 耿毅 +4 位作者 汪开毓 廖雨婷 周赵英 黄小丽 陈德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9-1523,共5页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与免疫组化法进行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鱼主要临床特征为游动缓慢,旋游,体表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含血...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与免疫组化法进行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鱼主要临床特征为游动缓慢,旋游,体表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肝、脾与肾肿大,出血;病理组织学上,感染后8—12h,肝细胞空泡变性和间质性肾炎;24h后肝出现局灶性坏死,肾小管上皮变性和更严重的间质性肾炎,脾出血和淋巴细胞坏死;48h后,肝、脾、肾坏死更严重,致感染鱼死亡。感染后8h,在肝脏检测到病原菌阳性信号,12h后,在肝、肾、脾中检出阳性信号,48h后,在肝、肾、脾、心、脑、鳃、肠道等都检出阳性信号,表明爱德华氏菌腹腔注射感染黄颡鱼首先侵袭肝、肾、脾,然后是心脏、脑、鳃、胃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回)爱德华氏菌 黄颡鱼 动态病理 侵染规律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成体造血器官头肾和体肾转录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钟爱华 代小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86-1495,共10页
硬骨鱼类具有独特的免疫系统,其头肾和体肾是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为探索黄颡鱼头肾和体肾造血和免疫功能异同,采用Illumina HiSeq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黄颡鱼头肾和体肾进行了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测序序列经质控、组装后,共获得5997... 硬骨鱼类具有独特的免疫系统,其头肾和体肾是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为探索黄颡鱼头肾和体肾造血和免疫功能异同,采用Illumina HiSeq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黄颡鱼头肾和体肾进行了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测序序列经质控、组装后,共获得59979个转录本(transcript),N50为3919 bp;获得的转录本在NR、GO、KEGG、Swiss-Prot和Pfam数据库中比对和注释,共有24487个Unigenes获注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1112个基因在头肾中上调,包括KIT配体、早期B细胞因子1、Toll样受体1和2等免疫相关基因;2737个基因在体肾中上调,如C-C趋化因子19和25、补体5和9、白细胞介素17受体C、RIG-I和白细胞介素27等免疫相关基因,部分抗体重链可变区编码基因和抗体轻链κ链可变区编码基因仅在体肾中表达。结果表明,黄颡鱼头肾和体肾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具有差异性,两者造血和免疫功能具有组织特异性。研究结果有助于黄颡鱼头肾和体肾造血和免疫功能研究,可为黄颡鱼病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头肾 体肾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Effects of dietary arginine levels on growth performance,body composition, serum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resistance ability against ammonia-nitrogen stress in juvenile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 被引量:19
4
作者 Qiming Chen Hongxia Zhao +4 位作者 Yanhua Huang Junming Cao Guoxia Wang Yuping Sun Yongjuan Li 《Animal Nutrition》 SCIE 2016年第3期204-210,共7页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etary arginine levels on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serum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resistance ability against ammonia-nitrogen stress in juvenile...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etary arginine levels on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serum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resistance ability against ammonia-nitrogen stress in juvenile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 Five isonitrogenous and isolipidic diets(42%protein and 9% lipid)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graded levels of arginine(2.44%, 2.64%, 2.81%, 3.01% and3.23% of diet), by supplementing L-Arginine HCI. Seven hundred juvenile yellow catfish with an initial average body weight of 1.13 ± 0.02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with 4 replicates of 35 fish each and each group was fed one of the diets. After 56 d feeding, fish were exposed to 100 mg/L of ammonia-nitrogen for 72 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eight gain(WG)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SGR) in2.64% and 2.81%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3.23% group(P < 0.05). The feed conversation ratio(FCR) in 2,64%, 2,81% and 3.01%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n compared with3,23% group. The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 in 2.64%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2.44%and 3.23% groups(P < 0.05). The condition factor(CF) of fis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2.81% group than that in 2,44% group(P < 0.05). Dietary arginine level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hepatosomatic index(HSI), viscerosomatic index(VSI), and whole-body dry matter, crude protein, crude lipid, ash contents, as well as serum total protein(TP), triglyceride(TG), glucose(GLU), urea nitrogen(UN) contents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activities(P> 0.05). After the fish were challenged to ammonia-nitrogen for 72 h, their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in 2.81%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2.44% group(P < 0.05).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dietary arginine level at 2.81%could optimize anti-ammonia-nitrogen stress ability of juvenile yellow catfish and a level of 3.23%arginine seemed to depress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fish and decreased their tolerance to the ammonia-nitrogen stress under current study. A quadratic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WG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dietary arginine requirement of juvenile yellow catfish was estimated to be 2.74% of the diet(6.45% of dietary protein) under current cultur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ININE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Serum biochemical indices Ammonia-nitrogen stress
原文传递
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5
作者 易建华 王辉 +2 位作者 王钦 宋庆洋 戴晋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67-171,共5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黄颡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1.00±0.15)g的黄颡鱼180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0尾鱼,不添加任何谷胱甘肽的基础饲料为空白...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黄颡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1.00±0.15)g的黄颡鱼180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0尾鱼,不添加任何谷胱甘肽的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组(CK),试验组向基础饲料中添加350 mg/kg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饲养42 d后采样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SH组黄颡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 <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 <0.05);GSH组黄颡鱼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相比于对照组显著增加(P <0.05);GSH组黄颡鱼血清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提高(P <0.05)。由此得出,在饲料中添加350 mg/kg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提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黄颡鱼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 抗氧化 免疫
下载PDF
基于PacBio平台的黄颡鱼全长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家琪 熊阳 +2 位作者 韩庆庆 皇培培 梅洁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194-201,共8页
为进一步丰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信息数据库,采用PacBio测序平台对黄颡鱼的肝脏、肾、背部肌肉、脑、脾、心脏、皮肤、血液、鳃、性腺等组织进行全长转录组混样测序。共获得685574个全长非嵌合(Full-length non-chimeric r... 为进一步丰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信息数据库,采用PacBio测序平台对黄颡鱼的肝脏、肾、背部肌肉、脑、脾、心脏、皮肤、血液、鳃、性腺等组织进行全长转录组混样测序。共获得685574个全长非嵌合(Full-length non-chimeric read,FLNC)序列,通过与黄颡鱼基因组比对分析,共获得72509个非冗余isoforms,平均长度为2918 bp。共鉴定到3169个LncRNA、45872个可变剪接事件、4881个基因存在可变多聚腺苷酸化位点和304个融合基因。将12492个新基因与NR、GO、KEGG、KOG和Swwassprot 5个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成功注释了7233个isoforms。GO分析发现,新基因主要集中于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细胞组分(Cell)和结合功能(Binding)。KEGG pathway分析显示,新基因主要在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和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信号通路中得到富集,此外,涉及黄颡鱼生殖与繁殖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代谢途径包括催产素信号通路、雌二醇信号通路、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信号通路和卵巢类固醇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PacBio 全长转录组 可变剪接 信号通路
下载PDF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黄颡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唐东姣 冯鹏霏 +10 位作者 黄亮华 何金钊 秦秀东 马华威 陈子桂 李恩军 易祖晓 陈少翠 秦荣娟 徐佳智 潘传燕 《渔业研究》 2023年第3期280-286,共7页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制备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35%、40%、45%和50%的5种试验饲料并用其喂养(1.00±0.05)g杂交黄颡鱼,投喂试验时间为60 d,以确定杂...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制备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35%、40%、45%和50%的5种试验饲料并用其喂养(1.00±0.05)g杂交黄颡鱼,投喂试验时间为60 d,以确定杂交黄颡鱼饲料蛋白质的最适添加水平。结果表明:(1)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45%时,杂交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杂交黄颡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指标均显著提高(P<0.05)。(2)饲料蛋白质水平40%组的杂交黄颡鱼的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45%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P<0.05);各组胃蛋白酶活性均高于肠道,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饲料蛋白质水平≥40%时高于胃。(3)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45%组的杂交黄颡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40%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1.00±0.05)g杂交黄颡鱼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添加水平为4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蛋白质水平 生长性能 消化酶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不同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81
8
作者 李波 樊启学 +6 位作者 张磊 方巍 杨凯 孙存军 沈志刚 杨磊 周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5,共5页
在高溶氧(10.77±0.40)mg/L、中溶氧(6.89±0.33)mg/L和低溶氧(3.45±0.54)mg/L水平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高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8.1 m... 在高溶氧(10.77±0.40)mg/L、中溶氧(6.89±0.33)mg/L和低溶氧(3.45±0.54)mg/L水平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高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8.1 mg/L(125.03~172.37 mg/L)、206.52 mg/L(164.25~246.23 mg/L);在中等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6.69 mg/L(89.92~123.70 mg/L)、145.77 mg/L(116.77~174.77 mg/L);而低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68.03 mg/L(58.32~77.89 mg/L)、81.33 mg/L(64.76~96.70 mg/L)。结果表明,在3种溶氧条件下,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明显大于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毒性,因而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成为其养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氨氮 亚硝酸盐 溶解氧 急性毒性
下载PDF
长期投喂黄芪多糖对黄颡鱼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0
9
作者 白东清 吴旋 +3 位作者 郭永军 朱国霞 邢克智 宁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22-1630,共9页
本文旨在探讨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astrag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龄健康黄颡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 本文旨在探讨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astrag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龄健康黄颡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300、600、900、1 200、1 500 mg/kg黄芪多糖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于试验结束后测定黄颡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溶菌酶(LSZ)活力,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吞噬细胞的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以及疾病抗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00 mg/kg组头肾中以及600、900 mg/kg组肌肉中SOD活力分别提高1.61、1.95与2.08倍,差异显著(P<0.05);600~1 500 mg/kg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黄颡鱼心脏、肝脏、脾脏、肌肉与鳃中的CAT活力(P<0.05),且各添加组的头肾与中肾中CAT活力均显著升高(P<0.05);300~1 500 mg/kg组肝脏与脾脏中,600~1 500 mg/kg组心脏、头肾、中肾、肌肉与鳃中的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各添加组的心脏、肝脏、脾脏与头肾中以及600~1 500 mg/kg组的头肾与中肾中NO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0~1 200 mg/kg范围内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与LSZ活力成正比,所有组织内LSZ活力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地提高(P<0.05)。随黄芪多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吞噬百分比与吞噬指数显著升高(P<0.05)。黄芪多糖可降低迟钝爱德华氏菌攻毒后鱼的死亡率,提高免疫保护率,尤其是1 200、1 500 mg/kg组,免疫保护率均达到50.0%。由此得出,在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黄芪多糖可促进黄颡鱼抗氧化功能的提升;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可促进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提高,且以1 200 mg/kg添加水平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黄芪多糖 抗氧化指标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下载PDF
养殖黄颡鱼腹水症病原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丁正峰 薛晖 +2 位作者 边文冀 刘丽平 吴光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9-643,共5页
对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暴发的腹水症的病原进行了研究。病鱼症状主要为游动迟缓,体表、肝脏充血,积有腹水,后期伴有皮肤溃烂等,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及16SrDNA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从多... 对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暴发的腹水症的病原进行了研究。病鱼症状主要为游动迟缓,体表、肝脏充血,积有腹水,后期伴有皮肤溃烂等,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及16SrDNA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从多处组织中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符合迟钝爱德华氏菌特点,GenBank中同源序列检索结果显示,该菌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迟钝爱德华氏菌自然聚为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腹水症 病原菌 迟钝爱德华氏菌
下载PDF
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0
11
作者 文远红 曹俊明 +5 位作者 黄燕华 王国霞 莫文艳 孙智武 周婷婷 刘小玲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2.02 g的黄颡鱼9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6组试验鱼分别投喂以蝇蛆粉替代基础饲料中0、20%、40%、60%、80%、100%... 本试验旨在研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2.02 g的黄颡鱼9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6组试验鱼分别投喂以蝇蛆粉替代基础饲料中0、20%、40%、60%、80%、100%鱼粉的6种等氮(39.5%)等能(16.8 MJ/kg)试验饲料,并分别记为G0、G20、G40、G60、G80、G100组。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除G20组外,各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与对照组(G0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G80组摄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全鱼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钙、总磷含量和血浆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G60~G80组血浆葡萄糖、G40~G100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G80~G100组血浆总蛋白、G20~G100组血浆胆固醇、G20~G80组血浆甘油三酯和G60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蝇蛆粉替代鱼粉比例超过20%时会显著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部分血浆生化指标;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黄颡鱼幼鱼饲料中蝇蛆粉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幼鱼 鱼粉 蝇蛆粉 生长性能 体组成 血浆生化指标
下载PDF
黄颡鱼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三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吴勤超 梁宏伟 +4 位作者 李忠 呼光富 罗相忠 沈子伟 邹桂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4-159,163,共7页
为了探明长江中上游流域黄颡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和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出10个黄颡鱼微卫星标记,并利用其对长江中上游流域3个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野生群体(赤水群体、乐山群体、洞庭群体)的遗传结构... 为了探明长江中上游流域黄颡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和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出10个黄颡鱼微卫星标记,并利用其对长江中上游流域3个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野生群体(赤水群体、乐山群体、洞庭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获得65个阳性克隆并测序,得到36个含有微卫星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22对微卫星引物,经筛选得到10对多态性稳定的引物,其中高多态性位点6个,中多态位点3个。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2-9个,平均4.8。3个群体(赤水、乐山和洞庭)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38、0.4568和0.396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分别为2.9928、2.5401和2.171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280、0.5277和0.4757,表明这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中赤水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洞庭群体最低。种群分化指数(Fst)和遗传距离(Ds)分析表明,洞庭群体和乐山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赤水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聚类分析显示,乐山群体和洞庭群体聚为一支,赤水群体单独聚为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微卫星标记 群体遗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黄颡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能量蛋白比 被引量:21
13
作者 蒋蓉 宋学宏 +3 位作者 叶元土 蔡春芳 杨彩根 黄鹤忠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2-257,共6页
采用3×3因子试验法设计了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36%、37 5%、39%)及能量蛋白比水平(37、38、39kJ/g蛋白)的9种试验饲料,以体重为(11 65±0 85)g的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R 为养殖对象,在水温为(24 0±0 5)℃的室内恒温... 采用3×3因子试验法设计了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36%、37 5%、39%)及能量蛋白比水平(37、38、39kJ/g蛋白)的9种试验饲料,以体重为(11 65±0 85)g的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R 为养殖对象,在水温为(24 0±0 5)℃的室内恒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68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与能量蛋白比对黄颡鱼的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显著,其中以8号饲料(蛋白质39 13%,能量蛋白比38 23kJ/g蛋白)的养殖效果和饲料干物质的消化率为最好。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能量蛋白比与增重率、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人工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37 58%~39 02%,适宜的能量蛋白比(C/P)为38 29~39 23kJ/g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配合饲料 蛋白质含量 能量蛋白比
下载PDF
灵芝多糖对黄颡鱼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吴旋 白东清 +3 位作者 杨广 宁博 张雪涛 孙立卓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5-198,共4页
选取540尾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连续投喂含不同水平灵芝多糖(300,600,900,1 200,1 500mg/kg)的配合饲料8周。而后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等技术,对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分离纯化,使用NBT还原法、Griesse... 选取540尾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连续投喂含不同水平灵芝多糖(300,600,900,1 200,1 500mg/kg)的配合饲料8周。而后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等技术,对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分离纯化,使用NBT还原法、Griesse试剂显色法与MTT法测定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与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能力,探讨灵芝多糖对黄颡鱼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各水平组均能显著提高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性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投喂灵芝多糖饲料后,各组头肾巨噬细胞氮呼吸爆发活性虽有提高,但只有1 200~1 500 mg/kg水平组为极显著提高(P<0.01)。灵芝多糖可以有效提高黄颡鱼免疫细胞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灵芝多糖 免疫细胞活性 呼吸爆发 细胞增殖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谢雨欣 张木子 +4 位作者 黎明 袁莉霞 李冰 陈雨诗 王日昕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073-3081,共9页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4.36±0.2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4.36±0.2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饱食投喂28 d,2组试验鱼都暴露于5.7 mg/L总氨氮中。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体质量、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酸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再恢复投喂28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终末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尿酸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血清总补体含量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饥饿会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及健康造成抑制;饥饿后再投喂,黄颡鱼幼鱼表现出部分生长补偿,血液恶化、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抑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幼鱼 氨氮 饥饿 再投喂 生长 抗氧化酶 免疫
下载PDF
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权 孟繁伊 +2 位作者 陈颖 孙红梅 谢从新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对黄颡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处理,然后再恢复投喂,通过分析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研究了饥饿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影响。饥饿和再投喂后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有明显影响。饥饿使鱼肌肉灰分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水分、蛋... 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对黄颡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处理,然后再恢复投喂,通过分析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研究了饥饿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影响。饥饿和再投喂后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有明显影响。饥饿使鱼肌肉灰分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水分、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恢复投喂后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其中5,10 d处理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比较复杂。长期饥饿(>12 d)可导致黄颡鱼营养供给不足,代谢水平下降,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应合理投喂,避免长期饥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饥饿 再投喂 肌肉成分
下载PDF
黄颡鱼HSC70基因及其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娟 张其中 +1 位作者 张占会 崔淼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6-434,共9页
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生物体的抗胁迫能力密切相关。本文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克隆到一种组成型热休克蛋白(HSC70)基因及其cDNA。该cDNA全长2245bp,包括5′非编码区82bp,3... 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生物体的抗胁迫能力密切相关。本文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克隆到一种组成型热休克蛋白(HSC70)基因及其cDNA。该cDNA全长2245bp,包括5′非编码区82bp,3′非编码区225bp,开放阅读框(ORF)1938bp,编码64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黄颡鱼HSC70基因含有8个内含子,与人、鼠、虹鳟和花斑溪鳉的HSC70基因内含子数目相同,位置相似。其中,最长内含子(873bp)位于5′端非编码区,其余内含子(长度在80—251bp之间不等)均在编码区以内。黄颡鱼HSC70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南方鲶的相似度最高,达96.13%,与欧洲银鲫和团头鲂的相似度分别为94.45%和94.14%。RT-PCR检测显示,正常情况下黄颡鱼HSC70在血细胞、心脏、肝、头肾、脾、鳃、肌肉和脑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在鳃中最高,肌肉中最低;统计结果显示,热激后HSC70在血细胞、肝、头肾和脑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而在其余组织中热激前后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C70基因 克隆 组织表达 黄颡鱼
下载PDF
长期投喂黄芪多糖对黄颡鱼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旋 白东清 +1 位作者 朱国霞 宁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7-892,共6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540尾鱼被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300、600、900、1 200、1 500 mg/kg APS的饲料,饲...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540尾鱼被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300、600、900、1 200、1 500 mg/kg APS的饲料,饲养期为8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纯化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与外周血液白细胞;分别采用硝基蓝四氮唑(NBT)法、格里斯氏(Griesse)试剂法和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头肾巨噬细胞氧、氮呼吸爆发活性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各APS组的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氧、氮呼吸爆发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但仅1 200 mg/kg组鱼巨噬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显著提高(P<0.05);1 200和1 500 mg/kg APS组氮呼吸爆发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投喂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且1 200和1 500 mg/kg组增殖效果尤为显著(P<0.01)。结果提示,APS可以有效地提高黄颡鱼免疫细胞的活性,最佳剂量为1 20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黄芪多糖 免疫细胞活性 呼吸爆发 白细胞增殖
下载PDF
黄颡鱼鲇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徐进 罗晓松 曾令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3,共7页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7×105CFU。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与鲇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鲇爱德华氏菌(AB050826)自然聚为一支,二者遗传距离约为0.002。鉴定结果确认JZ086为鲇爱德华氏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所测试的15种药物都敏感,其中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尤其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 头顶溃疡症 病原菌 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分离鉴定
下载PDF
初始体重差异对黄颡鱼补偿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姚峰 甄恕其 +2 位作者 何爱华 钟云 杨严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69,共5页
将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 ichardson)按初始体重不同分为大(L)、小(S)两种规格(平均体重分别为11.79 g和2.76 g),在水温(28±1)℃、自然光照条件下,研究了初始体重差异对其补偿生长的影响。试验为期4周,每种规格设定3组,... 将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 ichardson)按初始体重不同分为大(L)、小(S)两种规格(平均体重分别为11.79 g和2.76 g),在水温(28±1)℃、自然光照条件下,研究了初始体重差异对其补偿生长的影响。试验为期4周,每种规格设定3组,第1组为对照组,整个试验期间正常投喂;第2组第1周正常投喂,第2周停止投喂,后2周恢复投喂;第3组前两周2停止投喂,后2周恢复投喂。大规格鱼的3组分别以LC(对照组)、LD1和LD2表示,小鱼分别以SC(对照组)、SD1和SD2表示。结果显示:整个试验结束时,两种规格试验鱼试验组的体重均未赶上对照组,但各组的特定生长率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L规格鱼的补偿生长主要通过显著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实现,S规格鱼通过显著提高摄食率实现;试验结束时,除LD2组的脂肪含量显著较低外,其余各组的鱼体生化成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补偿生长 体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