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风沙沉积及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方小敏 李吉均 +1 位作者 周尚哲 康世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0-44,共5页
考察发现黄河源发育有广泛的现代、古代风沙沉积和沙漠化草地。地貌、沉积和年代学的分析表明,这些沙丘都是就地形成的半成熟沙丘,粒度粗,分选中等,形成于四个主要时期,即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末次冰期最盛期,全新世寒冷时期和现代... 考察发现黄河源发育有广泛的现代、古代风沙沉积和沙漠化草地。地貌、沉积和年代学的分析表明,这些沙丘都是就地形成的半成熟沙丘,粒度粗,分选中等,形成于四个主要时期,即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末次冰期最盛期,全新世寒冷时期和现代,为青藏高原及邻区黄土提供了丰富的粉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风沙 沉积特征 粉尘 风沙沉积
下载PDF
河西走廊1994-04-08浮尘暴·黄沙的气象特征和大气气溶胶测定 被引量:7
2
作者 全浩 乔世俊 魏群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4-57,共4页
报道1994-04-07—1994-04-08河西走廊形成浮尘暴·黄沙天气过程、气象观测和大气总悬浮微粒(TSP)测定结果,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浮尘暴·黄沙天气的气象及大气气溶胶特点。嘉峪关和酒泉一带是这次... 报道1994-04-07—1994-04-08河西走廊形成浮尘暴·黄沙天气过程、气象观测和大气总悬浮微粒(TSP)测定结果,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浮尘暴·黄沙天气的气象及大气气溶胶特点。嘉峪关和酒泉一带是这次黄沙的中心;酒泉等地的TSP浓度高达38.00mg/m3,室内TSP浓度高达8.63mg/m3,自然降尘浓度达296.22t/(km2·月);黄沙云高约2000—3000m;主要组成元素St、Al、Ca、Fe、Mg、Mn和Ti等含量上升;黄沙沿嘉峪关、酒泉、金昌、兰州和北京渐次减少;1994-04-11的2:00在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哈布(Haboob)现象。建议今后对尘暴·黄沙的研究还应测定黄沙气溶胶浓度、粒度分布和不同粒度微粒的化学组成,测定雨土、降水、降尘和气温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尘暴 黄沙 TSP 哈布现象 河西走廊 气溶胶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鄂尔多斯高原周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许炯心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3-468,共6页
以鄂尔多斯高原周边地区为例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尘暴的影响 ,建立了多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与沙漠化土地面积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该关系表明 ,当沙漠化土地面积百分比Rd大于 30 %以后 ,沙尘暴日数随Rd的增大而急剧增加。年均沙尘暴日数... 以鄂尔多斯高原周边地区为例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尘暴的影响 ,建立了多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与沙漠化土地面积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该关系表明 ,当沙漠化土地面积百分比Rd大于 30 %以后 ,沙尘暴日数随Rd的增大而急剧增加。年均沙尘暴日数与耕地面积和大风日数之间的回归方程 ,结果表明 ,耕地面积减少和大风日数减少对沙尘暴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5 9 7%和 4 0 3%。通过在干旱、半干旱脆弱生态条件下的地区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退耕还草 ,恢复草原生态系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沙尘暴发生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土地利用 土地荒漠化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沙尘暴与黄沙对大气环境影响及预防措施——以呼和浩特区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涛 白雪椿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5-7,共3页
沙尘暴与黄沙天气是呼和浩特区域常见的一种灾害性自然天气,严重污染了呼和浩特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文章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地理位置、沙尘源地和路径、气候气象特征、植被情况、该地区沙尘暴时空变化特性及对其造成影响的季风和气... 沙尘暴与黄沙天气是呼和浩特区域常见的一种灾害性自然天气,严重污染了呼和浩特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文章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地理位置、沙尘源地和路径、气候气象特征、植被情况、该地区沙尘暴时空变化特性及对其造成影响的季风和气旋进行研究,得出沙尘暴对呼和浩特地区大气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大气中的TSP与PM10,加剧了大气污染,并提出了对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与黄沙 大气环境质量 预防措施
下载PDF
日本在沙尘暴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青 何清 《新疆气象》 2002年第3期1-4,共4页
对日本在沙尘暴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综述了他们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日本专家学者认为,发生于中国西北沙漠、黄土高原的沙尘通过高空西风气流远距离输送是造成日本黄沙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日本 沙尘暴 黄沙 中国 沙漠 黄土高原 西风气流
下载PDF
黄河河口模型沙比选研究
6
作者 吴国英 吴昕馨 任艳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3-46,52,共5页
为了建立黄河河口物理模型,必须遴选出合适的模型沙。搜集整理了常用模型沙的主要性能特点,对这些模型沙材料特性进行了整体的对比分析,比选出较为适合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的模型沙——拟焦沙,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拟焦沙应用于黄河河口物... 为了建立黄河河口物理模型,必须遴选出合适的模型沙。搜集整理了常用模型沙的主要性能特点,对这些模型沙材料特性进行了整体的对比分析,比选出较为适合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的模型沙——拟焦沙,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拟焦沙应用于黄河河口物理模型的相似条件合理性,包括起动相似、悬移相似、阻力相似及挟沙力相似。试验结果表明,拟焦沙较为满足黄河河口动床模型试验各项相似条件。此项研究为黄河河口物理模型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黄河河口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模型沙 拟焦沙 比选
下载PDF
鄱阳湖西南缘的历史近源风成堆积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昕梅 张智 +3 位作者 凌超豪 贾玉连 万志巍 王野乔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7,共9页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光释光法)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光释光法)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风方向(NE 30°)自东北向西南,地表沉积相为沙—沙黄土—粘黄土逐渐过渡,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表现出从北而南的系统性变化,显示搬运动力和物源均单一且稳定;粒度参数与物源地的距离,服从对数函数分异模式,在约20 km范围之内,变化最剧烈,之后渐趋平稳,20 km是碎屑分选的特征距离。研究结果给出了鄱阳湖西南存在风沙—风尘堆积体系的证据,并揭示了近源风成堆积沉积指标的变化规律,可为粉尘堆积的物源示踪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源风沙—风尘堆积 黄棕壤 粒度 系统性变化
下载PDF
沙尘分析及等离子空气清洁系统沙尘去除效果的评价(英文)
8
作者 LEE Jae-keun KIM Seong-chan +2 位作者 NOH Hyung-soo 董旭辉 狄一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6-321,共6页
本研究对在中国和韩国采集的沙尘的粒径分布及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使用黄沙标准物质对基于静电沉降原理的等离子空气清洁系统的去除沙尘效率进行了评价。本研究所使用的黄沙采集于北京和汉城,其粒径中值在7.0~80μm之间,浓度范围为300... 本研究对在中国和韩国采集的沙尘的粒径分布及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使用黄沙标准物质对基于静电沉降原理的等离子空气清洁系统的去除沙尘效率进行了评价。本研究所使用的黄沙采集于北京和汉城,其粒径中值在7.0~80μm之间,浓度范围为300~1462μg·m-3。在单通道测试中,沙尘去除效果随粒径增大和流速降低而增加。系统速度为1.0m·s-1时,去除率大于80%。在27m2的房间中,进行多通道测试时,浓度为300μg·m-3的大气颗粒物仅用10min即可降至150μg·m-3。因此,等离子空气清洁系统能够有效地去除沙尘及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分析 等离子空气清洁系统 粒径分布 去除效果 静电沉降原理 室内空气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