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51,共6页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及AB-PAS的染色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黄鳍鲷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均有差异。食道中以Ⅰ、Ⅱ型粘...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及AB-PAS的染色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黄鳍鲷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均有差异。食道中以Ⅰ、Ⅱ型粘液细胞为主;贲门部和胃体部只有Ⅰ、Ⅱ型粘液细胞分布,幽门部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幽门盲囊、肠道及直肠都是Ⅱ型粘液细胞最多。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粘液细胞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的相同部位养殖鱼比野生鱼粘液细胞数量更多。根据研究结果推测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与鱼的生活环境及食物相关,也可能与消化道中各种菌群的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消化道 粘液细胞
下载PDF
盐度对黄鳍鲷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及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 被引量:44
2
作者 李希国 李加儿 区又君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5,共6页
研究了盐度对黄鳍鲷幼鱼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影响及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实验设计5、10、15、20、25、30等6个盐度梯度组。结果表明,蛋白酶、脂肪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5时最高,而淀粉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0时最高。各... 研究了盐度对黄鳍鲷幼鱼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影响及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实验设计5、10、15、20、25、30等6个盐度梯度组。结果表明,蛋白酶、脂肪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5时最高,而淀粉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0时最高。各种消化酶在盐度20~30时消化酶比活的平均值要明显高于5~15时消化酶的平均值。对黄鳍鲷消化酶比活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比活的最高值分别在14:00、20:00和18:00,最低值分别是12:00、10:00和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幼鱼 消化酶 比活 盐度 昼夜变化
下载PDF
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形态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2-1217,共6页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仔鱼 稚鱼 幼鱼 消化道 形态组织学
下载PDF
黄鳍鲷和尼罗罗非鱼鳃丝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加儿 区又君 +2 位作者 刘匆 陶启友 郭根喜 《南方水产》 2009年第4期26-30,共5页
黄鳍鲷Sarus latu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鳃丝和鳃小片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状或坑状凹陷及孔洞等结构。黄鳍鲷的鳃丝表面一部分鳃丝表皮凹凸不平,另一部分鳃丝表皮较为平坦。黄鳍鲷和尼罗罗非鱼鳃上皮... 黄鳍鲷Sarus latu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鳃丝和鳃小片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状或坑状凹陷及孔洞等结构。黄鳍鲷的鳃丝表面一部分鳃丝表皮凹凸不平,另一部分鳃丝表皮较为平坦。黄鳍鲷和尼罗罗非鱼鳃上皮几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存在细微的差异。黄鳍鲷的扁平上皮细胞表面观以不规则的六边形为主,或类似菱形的四边形,细胞间界限清楚,而尼罗罗非鱼鳃丝细胞表面的微嵴以形成密集指纹状回路,隆起的微嵴两侧有细小的横突,扁平上皮细胞间排列凹凸不平,形成深沟或凹坑,成为细胞间明确的界线。黄鳍鲷鳃丝表面的氯细胞和粘液细胞数量较多,尼罗罗非鱼鳃丝表面基本上没有观察到氯细胞,粘液细胞很少。黄鳍鲷鳃小片的厚度比尼罗罗非鱼鳃小片的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尼罗罗非鱼 微细结构
下载PDF
温度对黄鳍鲷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希国 李加儿 区又君 《南方水产》 2006年第1期43-48,共6页
研究了温度对黄鳍鲷肝、肠和胃3个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比活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5、20、25、30、35、40、45、50、55、60、65℃等11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肠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5℃,而肝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C;胃... 研究了温度对黄鳍鲷肝、肠和胃3个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比活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5、20、25、30、35、40、45、50、55、60、65℃等11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肠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5℃,而肝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C;胃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40℃,肝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5℃,而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0℃;肠脂肪酶和胃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是40℃,肝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是45℃。从整体来看,在35-45℃的范围内,肝、肠和胃3部位的3种酶鸭有较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温度 消化酶 活性
下载PDF
黄鳍鲷主要消化酶活性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希国 李加儿 区又君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8,共5页
研究了黄鳍鲷(SparuslatusHouttuyn)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消化道不同部位(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比活最高的部位分别是胃、肝胰脏和前肠,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部分(P... 研究了黄鳍鲷(SparuslatusHouttuyn)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消化道不同部位(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比活最高的部位分别是胃、肝胰脏和前肠,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部分(P<0.01)。从肠道消化酶的比活大小来看,蛋白酶比活是前肠、中肠、后肠依次降低,淀粉酶比活是中肠>前肠>后肠,脂肪酶比活是前肠>后肠>中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消化酶 分布
下载PDF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味蕾的组织结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3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曹守花 刘汝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37-139,I0001,共4页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味蕾 组织学
下载PDF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共11页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