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与“艺”:论苏轼的尚意书法
1
作者 王银辉 张岚媗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尚意”作为苏轼凝聚的独特书风,蕴藏着“道”与“艺”两个维度。“艺”是苏轼书法尚意精神的实现路径与外在显现,是他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寓于点画之间的匠心独运,将古法烂熟于心后的独创一格;“道”作为苏轼尚意书法的核心与精... “尚意”作为苏轼凝聚的独特书风,蕴藏着“道”与“艺”两个维度。“艺”是苏轼书法尚意精神的实现路径与外在显现,是他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寓于点画之间的匠心独运,将古法烂熟于心后的独创一格;“道”作为苏轼尚意书法的核心与精髓,不仅体现儒家兼济天下的抱负,也包含老庄的自然文艺观和佛家的空静思想。从“道”与“艺”两个维度探析苏轼的尚意书法,可以从其书法中感悟其对生死及天地的认知,结合其生命体验品味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从而进一步领略滋养其书法艺术的中国传统的意趣、审美和气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尚意书法 “道” “艺”
下载PDF
王道《老子亿》之儒道会通思想探析
2
作者 唐哲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王道的《老子亿》是明代以儒解老的注老代表作之一,反映出明代儒道关系的新局面。王道以儒家之“允执厥中”来阐明老子哲学的治国理政意蕴,并进一步以儒家之“为政以德”来诠释“无为”之治的内在逻辑,由此达到会通儒道两家政治哲学的... 王道的《老子亿》是明代以儒解老的注老代表作之一,反映出明代儒道关系的新局面。王道以儒家之“允执厥中”来阐明老子哲学的治国理政意蕴,并进一步以儒家之“为政以德”来诠释“无为”之治的内在逻辑,由此达到会通儒道两家政治哲学的目的。对于《老子》书中“绝仁弃义”之论,他以儒家之《易》来发明“道德”与“仁义”之关系,并提出“仁义虽下于道德,而犹出于中心之实然也”,由此化解了“道德”与“仁义”之间的紧张关系。此外,《老子亿》中对以往以儒拒道的愚民说、权诈说、空无说等观点进行了驳斥,通过对老子学说的正名来消解儒道对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道 《老子亿》 允执厥中 儒道会通
下载PDF
《医道至尊》中医桌游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文仲 许云 +6 位作者 吴菲 李顺鸿 徐荣佳 胡华仙 周波 吕思思 刘毅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29-231,共3页
探索《医道至尊》中医桌游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学科为理论核心,以当今流行的角色扮演类桌游为框架,设计制作原创桌游。同时招募志愿者参与游戏,并进行认同度实验和... 探索《医道至尊》中医桌游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学科为理论核心,以当今流行的角色扮演类桌游为框架,设计制作原创桌游。同时招募志愿者参与游戏,并进行认同度实验和教学效果实验,以分析该桌游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医道至尊》中医桌游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道至尊》 桌游 《中医各家学说》 应用
下载PDF
程颢易学思想管见 被引量:3
4
作者 曾凡朝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2-33,共12页
对于程颢易学思想,学界述及较少,本文仅从“生生之易即为道”、“天人一也”、“只心便是天”、“形上形下之辩”等方面入手展开讨论。程颢以易为道,认为道的内容即是生生,生生之易为道体,为天理。从具有普适性的道、天理出发,程颢提出... 对于程颢易学思想,学界述及较少,本文仅从“生生之易即为道”、“天人一也”、“只心便是天”、“形上形下之辩”等方面入手展开讨论。程颢以易为道,认为道的内容即是生生,生生之易为道体,为天理。从具有普适性的道、天理出发,程颢提出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中,程颢彰显了人的价值意蕴,认为“无人则无以见天地”,“人为天地心”,“只心便是天”。同时,以道、天理为基础,在道器关系上,程颢阐述了道器的清晰区分和真正关联,并更加重视道器的圆融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易 天人 道器
下载PDF
《易传》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认识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赟 《周易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41-51,76,共12页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天道 地道 人道
下载PDF
《太一生水》辨 被引量:11
6
作者 罗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8-664,共7页
通过对《太一生水》所涉及的范畴如太一,神明,水的辨析以及该文与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如《黄帝四经》、《文子》等的比较,以具体的史料,否定了此前以为该文是“孔孟之间”春秋战国之际、“出自关尹一派”或“出自老子”的诸种说法,论证... 通过对《太一生水》所涉及的范畴如太一,神明,水的辨析以及该文与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如《黄帝四经》、《文子》等的比较,以具体的史料,否定了此前以为该文是“孔孟之间”春秋战国之际、“出自关尹一派”或“出自老子”的诸种说法,论证了该文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黄老道家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一 神明
下载PDF
《易纬》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士颍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63,共8页
《易纬》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说、占卜、象数等思想,利用先秦气论资源,承创易学思维理路,对天道、人道进行了以气论为纲,以宇宙、生命、道德、治乱为目的系统思考,在易学体系内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在宇宙、生命、道德、... 《易纬》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说、占卜、象数等思想,利用先秦气论资源,承创易学思维理路,对天道、人道进行了以气论为纲,以宇宙、生命、道德、治乱为目的系统思考,在易学体系内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在宇宙、生命、道德、政治四方面的气本论哲学,阐发了本天道立人极,经人事法天道的天人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哲学 天道 人道 易学
下载PDF
以道论诗与以诗言道:宋代理学家诗学观原论——兼论“洛学兴而文字坏” 被引量:7
8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73,共11页
宋代理学家以道论诗,曾用"自成文"、"人心感物"或"天机自动,天籁自鸣"等说法,建构起一套诗学观,包括诗歌生成论、诗歌价值观及诗无工拙论等,认为最好的诗是圣贤摅发胸中所蕴,自然而然,非人力所可为。他... 宋代理学家以道论诗,曾用"自成文"、"人心感物"或"天机自动,天籁自鸣"等说法,建构起一套诗学观,包括诗歌生成论、诗歌价值观及诗无工拙论等,认为最好的诗是圣贤摅发胸中所蕴,自然而然,非人力所可为。他们又以诗言道,诗就是道,不能载道的诗应当删去。总之,理学家所论并非文学意义上的诗。这些论调对传统诗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并导致宋诗的急遽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家 诗学 程颐 朱熹
下载PDF
熔铸“知识公器”和闪耀“文化灵光”--德育理论研究的两种功能视角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峻杉 侯前伟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33-40,共8页
新时代的德育研究需要深刻反思自身的研究范式和功能,并加以方法论层面的优化。"知识生产"的视角发人深思,但其暗含的对差异性和原创性的追求,可能会把德育理论研究带往一条"知性"路线和碎片化的境地。寻找其他可... 新时代的德育研究需要深刻反思自身的研究范式和功能,并加以方法论层面的优化。"知识生产"的视角发人深思,但其暗含的对差异性和原创性的追求,可能会把德育理论研究带往一条"知性"路线和碎片化的境地。寻找其他可兹补充的视角或功能描述,从而形成整全的视域,就成为值得探索的问题。先秦时期的"文化"意涵以及当代中国鲁洁教授等学者的德育研究,都启迪了一种新的"文化"视角的可能性。本文将区别于"知识生产"视角而反映"文化"传递路径的视角,概括为"文化诠释",其强调的内容,既有根植于人类文明基础的宏大视野和境界本根之论,也有直指人心、精微灵动之"文光"。"知识生产"与"文化诠释"这两种视角相映成趣,对其来源、目标、相关隐喻、功能、评价标准等的对照比较可以将这两种视角的特点和价值阐释得更为清楚。这两种视角也反映了德育理论研究的两种功能或取向需要相互关联和彼此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 文化诠释 文以载道 德育理论 方法论反思
下载PDF
象数易道论纲 被引量:3
10
作者 倪南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44,共13页
从"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易道的根本"法门"来说,以"象"、"数"为特殊符号形式和运算法则,以操作者个体的超常心智活动为根本运算机制,从现象"推衍"出某种可以决定现象变化方向和结果... 从"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易道的根本"法门"来说,以"象"、"数"为特殊符号形式和运算法则,以操作者个体的超常心智活动为根本运算机制,从现象"推衍"出某种可以决定现象变化方向和结果的规律性普遍原则,是象数易学的主要内容。象数易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观念的形式建构,汉代的象数易学通过改变卦序结构,附会律历之学,在阴阳之气的基础上运演阴阳五行的结构变化以体现"一阴一阳"之易道(天道),这种试图将易道完全形式化努力的最终结果是"入于祥",成为一套牵强附会的繁琐哲学,其症结就在于形式化的共识建构对于其成立条件的强烈依赖。只有寻"理"而不执于"理",方有可能实现由知识之"理"向智慧之"道"的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道 象数 知识 智慧
下载PDF
论《周易》中的“行” 被引量:1
11
作者 连劭名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3-79,共7页
动与行同义。《周易·系辞》上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中有“天行”,有“终则有始”、“消息盈虚”、“反复其道”等特点。“利涉大川”属于“天行”。行动合于天时,故曰“时行”。动而合于天道,故曰“中行”。又有“... 动与行同义。《周易·系辞》上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中有“天行”,有“终则有始”、“消息盈虚”、“反复其道”等特点。“利涉大川”属于“天行”。行动合于天时,故曰“时行”。动而合于天道,故曰“中行”。又有“志行”与“独行”, 守道不回之义。“果行”指勇决。“上行”指遵循天理。另外,还有“说行”与“安行”,皆与“吉行”同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阴阳 规律
下载PDF
《医道还元》丹道思想举要 被引量:1
12
作者 路永照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17-21,共5页
《医道还元》是清代的一部扶鸾道医著作。该书主张从调身、治心入手,以通达修性了命的证道成真大道。对比一般丹道炼养家的著作,《医道还元》的丹道思想有其独特之处。它强调治身的重要性,把治身作为修行的基础环节;强调认识心的功能,... 《医道还元》是清代的一部扶鸾道医著作。该书主张从调身、治心入手,以通达修性了命的证道成真大道。对比一般丹道炼养家的著作,《医道还元》的丹道思想有其独特之处。它强调治身的重要性,把治身作为修行的基础环节;强调认识心的功能,用三教合一的观念来阐释心的特性;主张彻底的性命双修论,以心气不二来论述性命混融功夫。《医道还元》的丹道观念代表了清代以来丹道家对炼养的最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道还元》 丹道 治身 三教合一 性命
下载PDF
“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朱熹治《易》理路刍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广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49,共5页
朱熹在注释"五十以学易"一语时,曾陈"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和《易》不可不学又不可易学的治《易》体会。本文据此考察了朱子治《易》理路:一是对《易》道和《易》书的定位,认为圣人所深见的《易》道不仅仅指《... 朱熹在注释"五十以学易"一语时,曾陈"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和《易》不可不学又不可易学的治《易》体会。本文据此考察了朱子治《易》理路:一是对《易》道和《易》书的定位,认为圣人所深见的《易》道不仅仅指《易》的生生之道,而且还涵《易》书本为卜筮而作的本义;二是对治《易》困境的省思,认为因《易》之本义被遮蔽,且《易》道还需经历见得之故,故《易》成为难读的"天书"。得出:朱子认定只有达至"此心大段虚明宁静"之境后,方可像圣人一样"深见《易》道之无穷",证成"学《易》无大过"的生命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易学 生生之道 卜筮
下载PDF
郝大通的“易学天道”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延仓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61,共8页
郝大通的"易学天道"论首先论述了道体先天地、生天地的前宇宙图景,其次阐释了天地结构及造物原理、万物属性,最后揭示了成岁原理及岁内、岁外的天道规律。他的"易学天道"论是其"易学丹道"论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郝大通 易学 天道
下载PDF
略论韩愈的“文以明道”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中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5-98,共4页
"文以明道"中的"道"指以仁义为根本的儒家之道,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旧说,不是抽象的空洞理论,而是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匡世正俗之良策"。韩愈从中唐的严峻社会现实出发,明确提出"文以明道&qu... "文以明道"中的"道"指以仁义为根本的儒家之道,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旧说,不是抽象的空洞理论,而是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匡世正俗之良策"。韩愈从中唐的严峻社会现实出发,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我们必须具体地历史地看待"文以明道",才能给出确当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文以明道 儒家之道 古文运动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易类”文献浅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傅荣贤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共6页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不收《易经》,只收“诂《易经》之说”的484部“易类”文献。说明《易经》之“道”存在于“易类”文献的“诂说”中。“易类”文献“以时为次”,不仅勾勒易学发展流变之史,也通过持续不断的“诂说”确认易学...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不收《易经》,只收“诂《易经》之说”的484部“易类”文献。说明《易经》之“道”存在于“易类”文献的“诂说”中。“易类”文献“以时为次”,不仅勾勒易学发展流变之史,也通过持续不断的“诂说”确认易学研究就是认识不同情景中的“我们”与普遍性之“道”的具体关系。易学本质上是要从《易经》之“道”的高度规划“我们”自己的生活意义,分享“道”的照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易经 易类
下载PDF
论《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兼论《易传》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之异同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忠军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54,共6页
该文以现代西方哲学视角分析了《易传》交感与会通的解释学思想。指出:易文本与解释者同源同构同德是理解解释的原因,易文本与解释者交感是易学理解前提,"往"与"来"、"彰"与"微"、道与物之视... 该文以现代西方哲学视角分析了《易传》交感与会通的解释学思想。指出:易文本与解释者同源同构同德是理解解释的原因,易文本与解释者交感是易学理解前提,"往"与"来"、"彰"与"微"、道与物之视域融合是理解与解释实质,生命与易道互诠互显是理解与解释的终极目标。最后通过与西方解释学比较,提出了《易传》解释学特征是融创造与循环、理性与非理性、方法解释到哲学解释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交感 视域融合 生命与易道 创造与循环 理性与非理性 方法解释与哲学解释
下载PDF
从先秦“文”的观念史中挖掘“文—化”的教育意涵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峻杉 王旎娜 代雅新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7-181,共15页
当代教育学的理论构造与生活实践已经与“文化”这个词密不可分,中国教育学的深化发展很有必要追溯早期“文”的观念以接续自身的思想根源。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人形“文”与交错“文”的两类特征就存在着发展融合的轨迹。“文”的初义... 当代教育学的理论构造与生活实践已经与“文化”这个词密不可分,中国教育学的深化发展很有必要追溯早期“文”的观念以接续自身的思想根源。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人形“文”与交错“文”的两类特征就存在着发展融合的轨迹。“文”的初义可能有两种不同走向但又彼此联系的起源,分别是表达与祖先神、上帝沟通的能力或状态的“通神”义,以及来自图腾、甲骨兆纹、礼器纹饰所代表的神秘图案的“纹理”义。春秋战国文献中“经天纬地”“因天之生也以养生”的“文—武”之“文”,以及赞颂圣王德行及其开创传统的“文—德”之“文”,有可能是由“通神”义所演化而来;与此同时,表示贯通隐显、具有信息指示作用的结构纹理的“文—明”之“文”,表达内在理据、法则、结构的“文—理”之“文”,以及表达显化、装饰等功能的“文—质”之“文”,有可能是由“纹理”义所演化而来。对先秦“文”观念的梳理,有助于中国教育学对本土“文—化”传统的自知自明,彰显“文”与“心”的关联意义以优化诠释“以文化之”,提炼“文—养”的观念来深化诠释“文而化之”,发掘“观—文”的思想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并拓展对“文”“道”关系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 观念史
下载PDF
《十道志》辑佚的新资料 被引量:1
19
作者 郝艳华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4-76,共3页
《十道志》是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存世者仅有清人辑佚之作。今于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中又寻得其不同于辑本之佚文若干,可为《十道志》辑佚提供新的资料。
关键词 《十道志》 唐朝 地理总志 辑佚资料 《樊川文集夹注》
下载PDF
从颜氏之儒的思想特质看其与易学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颜炳罡 陈代波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38,共8页
颜氏之儒是颜回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学术群体,颜氏之儒作为传道之儒,继承和拓展了孔子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以自强不息、奋进不已作为人生信条,追求用行舍藏、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向往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大同社会。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 颜氏之儒是颜回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学术群体,颜氏之儒作为传道之儒,继承和拓展了孔子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以自强不息、奋进不已作为人生信条,追求用行舍藏、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向往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大同社会。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与《系辞》、《大象》、《彖传》、《文言》有着内在的联系,《系辞》、《彖》、《象》、《文言》、《序卦》有可能是颜氏之儒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氏之儒 天道性命 易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