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璟《义侠记》与《金瓶梅词话》
1
作者 徐大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63,共6页
沈璟《义侠记》和《金瓶梅词话》皆是在《水浒传》广泛、深入流播背景下的创作,两者皆取材于《水浒传》武松杀嫂的故事,并按照各自的意图对其作了适当的改造,其中有五处改造存在着具体的对应。参照《词话》在当时文人群体中的流播情况,... 沈璟《义侠记》和《金瓶梅词话》皆是在《水浒传》广泛、深入流播背景下的创作,两者皆取材于《水浒传》武松杀嫂的故事,并按照各自的意图对其作了适当的改造,其中有五处改造存在着具体的对应。参照《词话》在当时文人群体中的流播情况,《义侠记》的这些相对于《水浒传》的变化之处乃原于《词话》的首创,后又被《义侠记》加以熔炼;同时也说明沈璟确曾阅读过《金瓶梅词话》,而且其中的情节给他以深刻的印象,使他在编创这部取材于《水浒传》的戏曲时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词话》的材料和艺术构思。由此可进而管窥《词话》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之迹,以补助认识《词话》对当时及后世文学创作的启发、泽溉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侠记》 《金瓶梅词话》 影响
下载PDF
由古典文学看历史上的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2
2
作者 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31,157,共13页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不仅反映于上古典籍,而且到中古时期就借助于苏武、王昭君、蔡文姬的故事得到文学化的表达,并以典故或素材的形式参与后代文学文本的构成,以意象化的方式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及认同。同时,夷夏之辨中文化...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不仅反映于上古典籍,而且到中古时期就借助于苏武、王昭君、蔡文姬的故事得到文学化的表达,并以典故或素材的形式参与后代文学文本的构成,以意象化的方式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及认同。同时,夷夏之辨中文化品味的不确定性,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也通过个人体验显示出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古典文学与夷夏之辨及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可通过若干历史人物和诗歌作品的具体分析而得到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苏武 王昭君蔡文姬 庾信 郝经
下载PDF
顾欢《夷夏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被引量:1
3
作者 孙齐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3,共13页
南朝顾欢所撰《夷夏论》是中古思想史与宗教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关于其撰写的历史背景,学界以往的研究还有可作补充之处。本文对顾欢所居会稽地区的宗教发展概况及其撰写《夷夏论》的具体时机进行了考察,认为《夷夏论》体现出强烈的反... 南朝顾欢所撰《夷夏论》是中古思想史与宗教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关于其撰写的历史背景,学界以往的研究还有可作补充之处。本文对顾欢所居会稽地区的宗教发展概况及其撰写《夷夏论》的具体时机进行了考察,认为《夷夏论》体现出强烈的反佛倾向,与五世纪以来会稽地区佛教对道教压制局面的形成密切相关。而《夷夏论》作于陆修静入都之时,其针对的不仅仅是一时势弱的佛教,也是对陆修静等道士容佛态度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欢 《夷夏论》 会稽地区 陆修静 佛道之争
下载PDF
马班夷夏观异同探究
4
作者 周倩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8-74,共7页
司马迁和班固的夷夏观有异有同。在"夷夏之辨"问题上,马班都有"别夷夏"的观念,都以华夏礼义文化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强调"德化四夷",但司马迁不斤斤计较于夷夏之别,而班固反之。在"夷夏一统"... 司马迁和班固的夷夏观有异有同。在"夷夏之辨"问题上,马班都有"别夷夏"的观念,都以华夏礼义文化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强调"德化四夷",但司马迁不斤斤计较于夷夏之别,而班固反之。在"夷夏一统"问题上,马班都主张夷夏一统,坚信各民族出于一元,主张各民族间应该和平相处,但在实现一统的策略上,司马迁倾向和亲、盟约,而班固则主张以羁縻之道应对。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学术背景造就了马班夷夏观之同,马班夷夏观之异则与两汉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变迁以及史家个人思想的差异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班固 《史记》 《汉书》 夷夏观
下载PDF
浅析《义侠记》对《水浒传》的改编及其原因
5
作者 刘建欣 《绥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92-94,共3页
《义侠记》是沈璟对小说《水浒传》中关于武松部分的改编。改编后的《义侠记》在情节结构、思想意义、表现形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分析差异的同时,还从作者自身及其创作的角度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义侠记》 《水浒传》 改编 原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