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6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Variety and Plant Spacing on Growth and Yield of Groundnuts (Arachis hypogaea L.)
1
作者 Abukari Iddrisu Eric Adjei +3 位作者 Samuel Kwesi Asomaning Kwadwo Gyasi Santo Adu Poku Isaac Alexander Danson-Anokye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年第1期54-70,共17页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variety and plant spacing on yield and growth of groundnuts.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laid in a 3 × 3 factorial experiment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variety and plant spacing on yield and growth of groundnuts.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laid in a 3 × 3 factorial experiment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RCBD) with three (3) replications. The factor A included three (3) groundnut varieties (Nkatie Sari, Sum Nutt 22 and Yenyawoso) and Factor B was the three (3) spacing of 30 cm × 15 cm, 30 cm × 30 cm and 30 cm × 40 cm. All recommended agronomic practices were followed.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eight (8) tagged plants. Growth data were recorded on plant height, number of branches, number of leaves, and the number of flowers while yield data were collected on the number of flowers, 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100 seeds weight and the pod yield (kg/ha). The plant spacing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P < 0.05) the growth and yield parameters. Groundnut grown at a spacing of 30 cm × 15 cm produced the maximum plant height, whereas the maximum number of leaves, number of branches and number of flowers were produced from 30 cm × 40 cm. Yenyawoso variety with a wider plant spacing performed better vegetatively among all the varieties. The Yenyawoso variety produc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pods, 100 seeds weight and pod yield as compared to the other varieties. Also, Yenyawoso at 30 cm × 40 cm spacing and Nkatie Sari at 30 cm × 15 cm spacing produced the maximum pod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NUT VARIETY yield SPACING Plant Height
下载PDF
Effect of Row Spac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of Miandan No.12
2
作者 税红霞 王秀全 +3 位作者 何丹 张华 卢庭启 蒋晓芳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3期379-380,385,共3页
Effect of row spac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of Miandan No.12 was studied. The test included four row spaces and two planting densities. Specifically, four row spaces were 50, 67, 83 and 100 cm and two planting d... Effect of row spac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of Miandan No.12 was studied. The test included four row spaces and two planting densities. Specifically, four row spaces were 50, 67, 83 and 100 cm and two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42 000 and 48 000 plant/hm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andan No.12 reached the highest yield when row space was 50 cm and planting density was 48 000 plantJhm2 and Miandan No.12 got the lowest yield when row space was 100 cm and planting density was 42 000 plants/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andan No.12 Row space Planting density yield
下载PDF
Neural network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in water yield of mine
3
作者 刘卫林 董增川 +1 位作者 陈南祥 曹连海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The neutral network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the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First, through reconstructing the phase space, the time series of single variable was done excursion and expanded into multi-... The neutral network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the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First, through reconstructing the phase space, the time series of single variable was done excursion and expanded into multi- dimension series which included the ergodic information and more rich information could be excavated.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embedding dimension of the time series, the structure form of neutral network was constructed, of which the node number in input layer was the embedding dimension of the time series minus 1, and the node number in output layers was 1. Finally, as an example, the model was applied for water yield of mine forecast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good fitting accuracy and forecasting pre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network forecasting model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water yield ofmine CHAOS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黄丽娜 程世敏 +2 位作者 赵增贤 魏军亚 魏守兴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73,共8页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为裂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能显著影响香蕉株高和茎围,P和R对香蕉单产、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1、P2香蕉单产较P3分别显著提高10.29%、10.88%,P2总产量较P1显著提高6.62%;R3单产、总产量最高,R1单产、总产量最低。分析产量构成可知,R3能提高香蕉商品蕉采收率;P1、P2单果质量较P3显著提高,R3单果质量较R1、R2分别显著提高21.23%、4.44%。P1果指长较P3显著提高,R2、R3间果指长、果指围显著高于R1。P和R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3可滴定酸含量较P1、P2显著提高,P1、P2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P3显著提高19.38%、15.78%;R3较R1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8.77%。综上所述,宝岛蕉品种种植密度为2340株/hm^(2),宽行4.50 m、窄行1.60 m时,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商品蕉采收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种植密度 行距 产量 品质 宜机化栽培
下载PDF
播量和行距对箭筈豌豆农艺结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郑春风 刘春增 +4 位作者 张济世 吕玉虎 史鹏飞 聂良鹏 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21,共7页
为了探讨豫南本地箭筈豌豆条播种植适宜播量和行距,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播量水平和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箭筈豌豆生长发育、鲜草、秸秆及种子产量结实的影响,为完善箭筈豌豆实际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 为了探讨豫南本地箭筈豌豆条播种植适宜播量和行距,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播量水平和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箭筈豌豆生长发育、鲜草、秸秆及种子产量结实的影响,为完善箭筈豌豆实际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结果显示,播量一定时,株高、单株鲜干重随行距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且在行距30、40 cm时获得最大值;茎粗和分枝数随行距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均在行距20 cm时获得最大值。行距一定时,株高、SPAD值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茎粗、分枝数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筛选出结实性播量行距最佳配置为:播量18.75 kg/hm^(2)、行距30 cm,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不同播量和行距处理下箭筈豌豆种子、鲜草和秸秆产量差异显著(P<0.05)。种子产量以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最高,达3753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3468和3436 kg/hm^(2)。鲜草和秸秆产量均以播量33.75 kg/hm^(2)、行距20 cm最高,达35910和16878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26761和13052、23662和12127 kg/hm^(2)。综上,以收获鲜草和秸秆产量为目的,优选播量33.75 kg/hm^(2)和行距20 cm组合配置;收获种子产量优选播量26.25 kg/hm^(2)和行距30 cm组合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筈豌豆 播量 行距 农艺性状 结实性状 产量
下载PDF
缩节胺复配不同促进剂对棉花棉铃时空分布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吴刚 田阳青 +6 位作者 赵强 李欣欣 穆妮热·阿卜杜艾尼 张家豪 王文庆 占东霞 马春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7,共9页
【目的】运用缩节胺复配不同促进剂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试验,研究其对棉花成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缩节胺复配促进剂对棉花棉铃调控和光合特性的研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22年4~10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进行,供试棉花... 【目的】运用缩节胺复配不同促进剂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试验,研究其对棉花成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缩节胺复配促进剂对棉花棉铃调控和光合特性的研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22年4~10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进行,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中84号,试验药剂以缩节胺和助剂为主,分别复配噻苯隆(0.1%,T_(1))、复硝酚钠(98%原药,T_(2))、胺鲜酯(8%制剂,T_(3))、14-羟基芸苔素(0.01%,T_(4))和萘乙酸(98%原药,T_(5)),以常规缩节胺封顶为对照(CK),共6个处理,分析缩节胺复配促进剂对棉花棉铃时空分布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积累速率的时间在药后20~30 d,净光合速率在药后20 d左右达到最大值,在药后20~30 d棉花进入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且各复配处理均能提高棉株上中下部内外围铃的坐桃率、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结论】T_(5)处理快速积累持续期较CK延长了5 d左右,且棉株中下部内外围铃坐桃率较CK差异显著,下部内外围铃坐桃率分别提高了15.00%和20.00%,中部内外围铃分别提高了24.00%和25.00%,伏桃增加了1.13个,单株结铃数显著增加了0.84个,较CK处理皮棉产量提高了15.48%,T_(5)复配类型化学封顶剂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缩节胺 棉铃时空分布 产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施氮量与行距对赖草种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7
作者 杜利霞 廖明旺 +2 位作者 秦士利 张倩 刘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8-976,共9页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与行距对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氮肥添加量(N00 kg·hm^(-2),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副区为行距(R130 cm,R240 ...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与行距对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氮肥添加量(N00 kg·hm^(-2),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副区为行距(R130 cm,R240 cm,R350 cm,R460 cm),利用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种子产量及质量综合分析,明确影响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筛选赖草种子生产最优种植配置组合。结果表明:影响赖草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殖枝数、千粒重、种子数/小穗、小穗数/生殖枝,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因素是种子数/小穗。经灰色关联分析可知,120~180 kg·hm^(-2)施氮量和60 cm种植行距时获得最优的种子产量与种子质量,而12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的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与180 kg·hm^(-2)施氮量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考虑,赖草种子生产可采用120 kg·hm^(-2)施氮量、60 cm行距,能获得最优的种子产量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草 施氮量 行距 种子产量 种子质量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张颖 王超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3,共7页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优化冬小麦株行距配置,提高单产。结果表明,D1密度下小麦生育前期容易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有助于营养物质积累,为高产打下基础;相同行距下开花期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说明D1密度有助于叶片中营养物质积累和向籽粒转移;D2密度下小麦生育后期的冠层光环境优于D1,有助于叶片营养物质的持续供应;R1行距下冠层光环境明显优于R2和R3,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密度和行距二者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作用表现为:D1R1>D1R2>D1R3>D2R1>D2R2>D3R3。综上,调整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冬小麦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D1R1株行距配置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能够获得最高产量,为最佳株行距配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行距 冠层光环境 产量
下载PDF
“圈养湖羊的空间利用率”评阅综述
9
作者 毛紫阳 王丹 吴孟达 《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24年第2期73-79,共7页
介绍2023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圈养湖羊的空间利用率”的主要建模思路,并简要评述该题参赛论文的总体情况.
关键词 整数线性规划 圈养湖羊 空间利用率 产量估算
下载PDF
不同种砂比和行距对机播荠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程玉静 王小秋 +3 位作者 仇亮 翟彩娇 葛礼姣 刘水东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358-2362,共5页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随着种砂比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行距与农艺性状和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在12个种砂比和行距互作处理下,以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处理下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可达2 230.84 kg。因此,推荐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为机播荠菜的最佳播量和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砂比 行距 荠菜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带宽和株距对带状间作大豆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晓婷 王甜 +7 位作者 罗凯 刘姗姗 彭新月 杨立达 蒲甜 王小春 杨文钰 雍太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间套作系统中合理的田间配置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加系统产量。为进一步完善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高产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2.0 m(B1)和2.4 m(B2)2个带宽... 间套作系统中合理的田间配置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加系统产量。为进一步完善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高产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2.0 m(B1)和2.4 m(B2)2个带宽与9 cm(P1)、11 cm(P2)、14 cm(P3)、18 cm(P4)4个株距对大豆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2带宽下各株距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B1,其2年平均值在B2下较B1增加14.26%;相同带宽下净光合速率在B1P4和B2P4达到最大,开花期较B1P1和B2P1增加13.57%和25.21%。2个带宽下大豆群体物质积累均随株距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分别在B1P3和B2P2下达到最大,完熟期B2较B1增加9.82%~22.08%。同时,带宽与株距的增加促进了大豆花后物质的积累与向籽粒的转移,与B1相比,B2处理使大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干物质转移量分别增加13.82%~28.01%和13.38%~37.76%,籽粒物质积累占比增加到41.80%~44.26%。物质积累的增加改善籽粒灌浆过程,B2带宽下籽粒灌浆活跃期(D)较B1延长2~3 d;2种带宽下平均灌浆速率均在P4达到最大且分别较P1增加5.80%和6.58%。产量结果表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中,带宽和株距的增加降低了群体有效株数,增加了单株粒数和百粒重;B2带宽下的大豆产量较B1增加22.32%~36.87%,2个带宽下分别在B1P3和B2P2达到最大值,2年间较B1P1和B2P1增加17.83%~26.44%和10.71%~10.76%。综上所述,2.4m带宽下大豆株距为11 cm时能有效改善大豆花后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大豆群体产量,实现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大豆 带宽 株距 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下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的筛选
12
作者 刘超群 董合林 +6 位作者 万素梅 郑苍松 骆磊 马云珍 董祯林 陈国栋 李鹏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2-112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棉花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新疆南疆机采棉筛选合理种植方式和适宜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4个行距配置方式,即H_(3):1膜3行(76 cm等行距)、H_(4):1膜4行(66+10+66)cm、H...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棉花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新疆南疆机采棉筛选合理种植方式和适宜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4个行距配置方式,即H_(3):1膜3行(76 cm等行距)、H_(4):1膜4行(66+10+66)cm、H_(5):1膜5行(10+66+66+10)cm、H_(6):1膜6行(10+66+10+66+10)cm;副区设置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A_(1):15×10^(4)株/hm^(2)、A_(2):18.75×10^(4)株/hm^(2)、A_(3):22.5×10^(4)株/hm^(2),测定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及籽棉产量,筛选不同行距配置下的棉花最适种植密度。【结果】不同行距棉花株高在打顶后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增高,A_(3)处理的株高均显著高于A_(1)处理;打顶后棉花茎粗随密度增加而变小,A_(1)处理的茎粗均显著高于A_(3);棉花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在H_(3)和H_(4)条件下时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H_(5)和H_(6)条件下则表现为A_(2)密度下最大;不同行距棉花最大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均为A_(2)处理的最大;密度显著影响籽棉产量和单位面积成铃数,行距显著影响单铃重。H_(5)A_(2)获得最高籽棉产量为7026.9 kg/hm^(2),较其他处理高0.8%~14.5%。【结论】1膜3行(H_(3))、1膜4行(H_(4))、1膜6行(H_(6))行距配置下较优化的棉花种植密度为22.5×10^(4)株/hm^(2),1膜5行(H_(5))适宜棉花种植密度为18.75×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行距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榆林市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强国 邬小春 +2 位作者 杨晓军 安丽娜 王晓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30-32,51,共4页
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榆林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陕单650、大丰30为供试品种,设置2行1带40 cm+80 cm(A)、3行1带40 cm+40 cm+120 cm(B)、3行1带60 cm+60 cm+120 cm(C)、4行1带40 cm+40 cm+40 cm+120 cm(D)、4行1带60 ... 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榆林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陕单650、大丰30为供试品种,设置2行1带40 cm+80 cm(A)、3行1带40 cm+40 cm+120 cm(B)、3行1带60 cm+60 cm+120 cm(C)、4行1带40 cm+40 cm+40 cm+120 cm(D)、4行1带60 cm+60 cm+60 cm+120 cm(E)宽窄行和对照60 cm等行距(F,CK)6个行距配置模式,设置67500、90000株/hm^(2)2个种植密度,采用3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种植模式为主区,品种和密度为副区,探究不同行距配置下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茎粗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行距配置中3行1带(60 cm+60 cm+120 cm)处理的株高、穗位高明显高于其他行距配置水平,茎粗则相反。玉米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均有所增加。同一品种相同种植模式下,90000株/hm^(2)明显比67500株/hm^(2)产量要高。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秃尖长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陕单650的最高产量种植方式为:90000株/hm^(2)密度下3行一带(40 cm+40 cm+120 cm)行距配置模式,产量为18504.15 kg/hm^(2);其次为90000株/hm^(2)密度下的3行1带(60 cm+60 cm+120 cm)行距配置水平,产量为17768.55 kg/hm^(2);大丰30的最高产量种植方式为90000株/hm^(2)密度下的3行1带(60 cm+60 cm+120 cm)行距配置水平,产量为19421.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距配置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覆膜处理与行距互作对谷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常利娜 张盼盼 +1 位作者 王小林 张雄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3-67,共5页
为研究覆膜处理与行距对谷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晋谷21号为试材,设置3种覆盖方式(A1:全覆膜;A2:膜际;A3:不覆膜)与2种行距水平(等行距50 cm、宽窄行60/40 cm)互作栽培,以不覆膜为对照,共设置A1B1(T_(1))、A1B2(T_(2))、A2B1(T_(3))... 为研究覆膜处理与行距对谷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晋谷21号为试材,设置3种覆盖方式(A1:全覆膜;A2:膜际;A3:不覆膜)与2种行距水平(等行距50 cm、宽窄行60/40 cm)互作栽培,以不覆膜为对照,共设置A1B1(T_(1))、A1B2(T_(2))、A2B1(T_(3))、A2B2-1(T_(4))、A2B2-2(T_(5))、A3B1(CK_(1))和A3B2(CK_(2))7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两种覆膜方式均能提高谷子光合能力和产量。其中,A2B1(T_(3))处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均最高,分别为23.38μmol·m^(-2)·s^(-1)、0.17 mol H 2O·m^(-2)·s^(-1),和133.07μmol·mol^(-1),A1B2(T_(2))处理蒸腾速率最低,为2.82 mmol·m^(-2)·s^(-1),较A3B2(CK_(2))降低了19.20%。A2B1(T 3)处理单穗重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9.25 g和5793.25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A2B1(T_(3))处理,可显著增强谷子光合作用,提高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栽培措施在榆林地区谷子生产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覆膜方式 行距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集雨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糖积累及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覃凤 汪小飞 +4 位作者 吴臻 胡一波 王小琴 张家伟 蔡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9,共15页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1年在集雨种植模式下设置两个密度(低密度:180万株/hm^(2);高密度:225万株/hm^(2))和两种行距处理(等行距:20 cm;非等行距:12.5 cm﹕35 cm﹕12.5 cm),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集雨种植模式下提高种植密度,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的净光合速率(Pn)、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均明显降低,茎秆倒伏指数显著增高;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非等行距处理可改变植株各指标,其中,相较于高种植密度+等行距处理,植株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Pn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7.7%—16.5%、5.3%—37.7%、11.9%—24.9%,茎秆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分别提高了9.8%—15.0%、8.8%—27.4%、8.2%—41.1%,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分别增加4.5%—19.8%、5.9%—31.2%,茎秆折断弯矩提高4.8%—17.3%,茎秆倒伏指数降低10.9%—25.9%,小麦产量亦显著提高了13.5%—1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秆基部节间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与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Pn及茎秆折断弯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集雨种植模式下,通过非等行距种植调节群体空间分布,可有效提升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促进茎秆糖类物质合成积累,增强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进而降低小麦倒伏发生率,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集雨种植 种植密度 行距配置 倒伏 光合速率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宋贤明 侯献飞 +5 位作者 顾元国 苗昊翠 李强 郭美丽 曾幼玲 贾东海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4-813,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构建红花高光效种植模式提供参考。【方法】2020~2021年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设置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4个处理:1.0×10^(4)株/667m^(2...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构建红花高光效种植模式提供参考。【方法】2020~2021年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设置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4个处理:1.0×10^(4)株/667m^(2)(A_(1))、1.5×10^(4)株/667m^(2)(A_(2))、2.0×10^(4)株/667m^(2)(A_(3))和2.5×10^(4)株/667m^(2)(A_(4)),行距设2个处理:20 cm(B_(1))和30 cm(B_(2)),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膜下滴灌红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红花株高、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指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单株果球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不同行距则对红花的各指标影响较小。A_(3) B_(1)和A_(3) B_(2)处理下红花的综合指标和产量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A_(3)处理下花丝产量分别比A_(1)、A_(2)和A_(4)处理增加了15.73%、11.23%和7.97%,籽粒产量分别比A_(1)、A_(2)和A_(4)处理增加了18.75%、11.96%和14.50%。【结论】种植密度(2.0×10^(4)株/667m^(2)(A_(3)),20 cm(B_(1))或30 cm(B_(2)),等行距)为红花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能协调红花生长,显著提高红花花丝和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种植密度 行距 干物质积累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农艺措施与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17
作者 何斌 张敏 +2 位作者 王彦龙 刘颖 马玉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播种量、施肥量及行距处理下,第2年种子产量以播种量22.5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150.0 kg·hm^(-2),行距30.0 cm的组合模式最高,产量为130.78 kg·hm^(-2)。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来看,种子产量与穗宽、每生殖枝小穗数、每生殖枝小花数和每生殖枝结实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穗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通过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关系模型发现,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小花数、小穗数及千粒重对种子产量增益明显。在种植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栽培技术,增加发草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和小花数来提高发草种子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草 播种量 施肥量 行距 栽培技术 种子产量 产量影响因素
下载PDF
豫西旱地烟薯间作模式下不同株距对烤烟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18
作者 王悦华 马珂 +7 位作者 苏少伟 周俊学 申洪涛 温烜琳 张书豪 李友军 王艳芳 刘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为探索适宜豫西旱地烤烟高质量发展的烟薯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烤烟‘LY1306’和鲜食甘薯‘普薯3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下烤烟不同株距(65、60 cm和55 cm)配置对烟株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 为探索适宜豫西旱地烤烟高质量发展的烟薯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烤烟‘LY1306’和鲜食甘薯‘普薯3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下烤烟不同株距(65、60 cm和55 cm)配置对烟株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移栽后90 d,与烤烟单作相比,烤烟株距为65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5.09%~5.12%和5.17%~8.17%,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提高4.90%~6.81%,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分别提高16.39%~21.50%、23.82%~27.72%和36.21%~45.31%,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4.38%~78.42%;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3.71%~4.79%和4.69%~7.61%,SPAD值提高3.80%~5.55%,P_(n)、G_(s)和T_(r)分别提高14.03%~19.77%、15.68%~22.49%和29.83%~35.78%,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5.30%~78.11%;两种株距下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配比较烤烟单作更为合理。随着烤烟株距的减小,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总产值及烤烟感官评吸总分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当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的总产值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达82 855.40 CNY·hm^(-2)和81 654.55 CNY·hm^(-2),较烤烟单作提高15.85%和22.43%。综上,豫西旱地采用“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的LER>1,具有间作优势,且烤烟株距调整为60 cm时(烤烟单作株距65 cm),烟株生长较好,产量质量指标最优,综合效益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烟薯间作 株距 烟叶产量 烟叶质量 豫西旱地
下载PDF
CO_(2)加氢制甲醇Cu/CeO_(2)催化剂实验研究
19
作者 甘泽 李传 +3 位作者 邓文安 杜峰 罗辉 李庶峰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33-38,共6页
考察了第二金属Ni改性对CO_(2)加氢制甲醇Cu/Ce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通过XRD、BET、XPS、H_(2)-TPR等手段对改性前后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属负载量为20%时,Cu/CeO_(2)的比表面积最大;Cu与Ni质量比为3∶1时,催化剂碱度... 考察了第二金属Ni改性对CO_(2)加氢制甲醇Cu/Ce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通过XRD、BET、XPS、H_(2)-TPR等手段对改性前后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属负载量为20%时,Cu/CeO_(2)的比表面积最大;Cu与Ni质量比为3∶1时,催化剂碱度最大,氧空位含量最高,Cu-Ni协同作用最强;该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40℃、反应压力3 MPa、液时空速2400 mL/(g·h)、H_(2)与CO_(2)体积比为3∶1时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效果较优,CO_(2)转化率为18.5%,甲醇时空产率为40.43 g/(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加氢 甲醇 Cu/CeO_(2)催化剂 反应条件 转化率 选择性 时空产率
下载PDF
H型栽培架层间距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吴少博 张伟豪 +3 位作者 赵麒栋 桑政 王吉庆 肖怀娟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0,共9页
为探究H型双层立体栽培架合适层间距,为我国中原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立体栽培架型的科学设计提供依据,分别设置80、110和140 cm三个层间距建造H型双层栽培架,在春季日光温室内,以粉都53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为试材,采用营养液膜... 为探究H型双层立体栽培架合适层间距,为我国中原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立体栽培架型的科学设计提供依据,分别设置80、110和140 cm三个层间距建造H型双层栽培架,在春季日光温室内,以粉都53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为试材,采用营养液膜栽培方式进行试验,监测了三个层间距条件下,上下层的光照变化及对番茄光合性能的影响,测定了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等相关指标,研究了H型栽培架层间距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层间距能明显增强下层光照强度、促进番茄生长,提升番茄品质。不同层间距上层番茄之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差异主要集中于下层番茄,其中层间距为140 cm下层番茄的第3、第4穗果平均单果质量、优果率和小区产量均显著高于80 cm和110 cm层间距处理,且总产量分别比后两者显著提高了46.4%和9.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9.6%和7.6%,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得出,层间距为140 cm处理下层番茄的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优于层间距为80 cm和110 cm的原因主要是光照条件更好。综上,说明H型双层立体栽培架种植番茄上下层间距为140 cm时效果最优,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立体栽培 层间距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