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圳经济学——从《宜兰厅管内埤圳调查书》看清代宜兰的社会经济
1
作者 林正芳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第4期5-24,共20页
20世纪初,台湾所谓的"总督府"调查宜兰境内各水圳的沿革和相关古文书,汇编成《宜兰厅管内埤圳调查书》上下两册,于1905年出版,全书有319件古文书,涵括了宜兰的开拓、土地分配、商业经营、物价变化、社会习惯等面向,是翔实的... 20世纪初,台湾所谓的"总督府"调查宜兰境内各水圳的沿革和相关古文书,汇编成《宜兰厅管内埤圳调查书》上下两册,于1905年出版,全书有319件古文书,涵括了宜兰的开拓、土地分配、商业经营、物价变化、社会习惯等面向,是翔实的庶民经济生活史料,提供研究清代宜兰社会经济史的宝贵资料。汉人入垦宜兰甚晚,但他们援引台湾西部的经验、人才和资金,大面积、大资本的敷设水圳,促使兰阳平原快速地水田化,成为台湾的米仓之一,宜兰人生产的稻米不但足以自给,多余的还可以外销到大陆,形成了"市场导向的农业"。土地开拓,加上水圳打通农产血脉形成重要产业,使得宜兰在有清一代,水圳的兴筑密集出现,水圳成为平原最重要的产业经济的纽带,进而衍化成为社会维系力量。19世纪初期,主导开圳事务者,多为外地人,到了19世纪下半期,本地的士绅也都储备了足够的资本,也有了足够的管理团队,纷纷投入资本购买水圳股权。资本家竞相兴筑水圳,使得宜兰成为台湾水圳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从《宜兰厅管内埤圳调查书》古文书的整理,呈现汉人在宜兰开拓的高度自治。为了争夺水资源,各聚落间发展出不同的合作或争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兰 水圳 社会经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