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Dao Yin: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Therapeutic Exercises in Yin Shu(The Book of Pulling,c.2nd Century BCE)and Zhu Bing Yuan Hou Lun(Treatise on the Origi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Various Diseases,610 CE)
1
作者 Dolly Yang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3年第1期76-87,共12页
The manuscript Yin Shu(The Book of Pulling),excavated from Zhangjiashan Han Tomb No.247,is the earliest surviving text on therapeutic exercise known as Dao Yin(lit.guiding and pulling).Discovered in 1983,this Dao Yin ... The manuscript Yin Shu(The Book of Pulling),excavated from Zhangjiashan Han Tomb No.247,is the earliest surviving text on therapeutic exercise known as Dao Yin(lit.guiding and pulling).Discovered in 1983,this Dao Yin text,together with the drawings of 44 figures performing“guiding and pulling”exercises found in the Mawangdui Han Tomb in 1974,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Dao Yin.Prior to these discoveries,researchers into Dao Yin relied mainly on material found in the Dao Zang(the Daoist Canon),compiled in 1145.This led to their conclusion that Dao Yin was essentially Daoist.The development of Dao Yin reached its zenith during the Sui Dynasty(581–618 CE),when it became one of the three medical departments at the imperial med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As part of the medical reform of the second Sui Emperor,Yang Di,Dao Yin beca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and the employment of a large number of Dao Yin specialists to the Sui court transformed the state medical service.The compilation of Zhu Bing Yuan Hou Lun(Treatise on the Origi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Various Diseases)under Yang Di’s decree,incorporated an abundance of resources on Dao Yin,enabling physicians to potentially“prescribe”Dao Yin to their patients.Situating both Yin Shu and Zhu Bing Yuan Hou Lun in thei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ir editorial treatments,examines their different objectives,styles,and readerships,and compares the various exercises described in the two texts.It emphasizes the fact that over a period of nearly a thousand years,from the late Warring States(475–221 BCE)to the Sui and Tang periods,Dao Yin was an important medical practice,culminating in its institutionalization by the Sui gover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o yin Early and mediev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eutic exercise yin shu Zhu Bing Yuan Hou lun
下载PDF
探析《温疫论》中治疫思想及其在现今疫病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12期1391-1393,共3页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吴又可 疫病 达原饮
下载PDF
基于文献梳理的备化汤中地黄使用之解析
3
作者 周敬文 老膺荣 +1 位作者 周薇 刘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488-493,共6页
备化汤首载于宋代名医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十六首运气方之一。作为治疗“湿寒合德”所致病症的运气方(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而拟定的方剂),备化汤主要由木瓜、茯神、牛膝、附子、地黄、覆盆子、甘草、生姜等组成,在湿证与湿病... 备化汤首载于宋代名医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十六首运气方之一。作为治疗“湿寒合德”所致病症的运气方(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而拟定的方剂),备化汤主要由木瓜、茯神、牛膝、附子、地黄、覆盆子、甘草、生姜等组成,在湿证与湿病的治疗上应用广泛。有关备化汤中地黄的使用,宋代的陈无择及其之后的缪问与王旭高对其记述有所不同。陈无择根据丑未之岁运气常位状态下的疾病表现,本“功能气味,合其性用”的治法,宗“甘温治其下”的原则使用熟地黄;缪问在龙砂医家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考虑到太阴湿土主岁之年可能出现的火郁情况而使用生地黄;王旭高则主张辨证使用生地黄或熟地黄。现代医家在应用备化汤时,可以结合理论解读与临证实践,酌情选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备化汤组方用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如能系统掌握和大胆应用其配伍规律,备化汤可在湿证与湿病的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化汤 五运六气 运气方 地黄 湿证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下载PDF
“蜀学”五事论稿--读谢无量先生《蜀学会叙》札记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冬梅 舒大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37,共10页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体系。二是大禹所创《洪范》之"五行"、《连山》之"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三是有别于中原"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蜀学自严遵以下构建了"道德仁义礼"(或"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四是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构架上,蜀学每每有所突破,率先构建起"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五是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仰、仙道传统,造成了老子入蜀修仙的传说,也成就了张道陵入蜀创教的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三皇五帝 五常七德 阴阳五行 老子入蜀
下载PDF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聂金娜 苏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3-725,共3页
《黄帝内经》认为六气的逆从胜复等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的发生。宋·陈无择尊《黄帝内经》之旨,依时气病证之异,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创立六气时行民病证治主方6首。本文从六气角度对6首方剂主治民病证治特点及组方特色进行研... 《黄帝内经》认为六气的逆从胜复等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的发生。宋·陈无择尊《黄帝内经》之旨,依时气病证之异,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创立六气时行民病证治主方6首。本文从六气角度对6首方剂主治民病证治特点及组方特色进行研究,发现六气司天、在泉不同、民病证治各异,六气所主气候、病证不同,组方各异。同时笔者也提出临床在尊经旨运用六气方的同时,应结合当今时气的特点及个人体质的实际情况,对六气方进行适当加减、灵活运用,从而发挥五运六气对临床辨治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25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六气 时行民病 陈无择
下载PDF
瑜不掩瑕——《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训诂得失(续)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维琦 《励耘语言学刊》 2009年第1期38-51,共14页
继续举证说明《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训诂方面的疏失。这些例证包括对“譣詖、则悦、大格、伤手、自无、妙度、牵课、一音、鹿轮、揩草鍼殳、故、绝、录、无得称焉、校广”等的误释或未释。
关键词 误释或未释 则悦 大格 伤手 妙度 牵课 无得称焉 校广
下载PDF
赵谦著述考
7
作者 张明明 丁治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49-755,共7页
赵谦一生著述丰富,其著作多涉及文字、音韵,属浙江道学学系,学术影响很大。以前认为赵氏的著作多已散失,只存《六书本义》《声音文字通》《学范》三种,研究发现其存世著作多达七种,其中《考古续集》藏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古籍... 赵谦一生著述丰富,其著作多涉及文字、音韵,属浙江道学学系,学术影响很大。以前认为赵氏的著作多已散失,只存《六书本义》《声音文字通》《学范》三种,研究发现其存世著作多达七种,其中《考古续集》藏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均不记载。该馆在记录赵氏著作时,混淆了实为一人的赵谦和赵古则。文章对赵氏存的这七种著作进行了考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谦 《六书本义》 《声音文字通》 《造化经纶图》 《学范》 《考古文集》 《考古遗集》 《考古续集》
下载PDF
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研究史
8
作者 万茹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137,共6页
江声《尚书集注音疏》为乾嘉学派之吴派训诂学代表作之一。清代学人对此书评论较多,主要从辑佚、辨伪、考证、故训等方面予以推崇,在其改易经字、尊汉抑宋方面予以批评。民国时期章太炎、梁启超褒皖贬吴,认为该书古今文不分,裁断之识较... 江声《尚书集注音疏》为乾嘉学派之吴派训诂学代表作之一。清代学人对此书评论较多,主要从辑佚、辨伪、考证、故训等方面予以推崇,在其改易经字、尊汉抑宋方面予以批评。民国时期章太炎、梁启超褒皖贬吴,认为该书古今文不分,裁断之识较薄。同时期刘师培的评价却更为客观,他指出江声之学能够融汇经义,不仅是搜集古注古义,而是有自己的选择与见解。当代对其研究多是概述性评述,难现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小学研究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声 《尚书集注音疏》 惠栋 孙星衍 乾嘉学派
下载PDF
说“吕之代嬴,黄之易羊”
9
作者 达正岳 《河西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0-31,共2页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嬴,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嬴,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羊”,其中“羊”字有误,应为“芈”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学 《音学五书》 黄之易羊 黄之易芈
下载PDF
吴有性《温疫论》之“证、法、方”浅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金玲 于海 +1 位作者 魏岩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713-715,共3页
《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性疾病的专著,体现了吴有性在疫病辨证及论治方面的诸多独到见解,即在病因上明确提出“异气”致病,创造性地以膜原为主要病位,提出“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倡导治疗以攻邪为主兼顾扶正,重视“汗... 《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性疾病的专著,体现了吴有性在疫病辨证及论治方面的诸多独到见解,即在病因上明确提出“异气”致病,创造性地以膜原为主要病位,提出“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倡导治疗以攻邪为主兼顾扶正,重视“汗法”“下法”的使用,运用灵活多变的药物配伍创达原饮、三消饮等名方,奠定了疫病辨证治疗的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吴有性 辨证 治法 达原饮 三消饮
下载PDF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的入声理论
11
作者 范春光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21-124,共4页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音学五书·音论卷》 入声理论
下载PDF
译者角色化与林译“讹”的再研究——以《冰雪因缘》为例
12
作者 汪琳 余荣琦 《巢湖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31-136,共6页
林译的“讹”可谓俯拾皆是,一直倍受争议。除了翻译,林纾能文、能诗、能画,共同构建了其古文家、文学家、画家等多元身份角色。从译者角色化入手,以《冰雪因缘》为个案,通过对原文和译文叙事手法、伦理价值及视觉审美三方面的分析,重新... 林译的“讹”可谓俯拾皆是,一直倍受争议。除了翻译,林纾能文、能诗、能画,共同构建了其古文家、文学家、画家等多元身份角色。从译者角色化入手,以《冰雪因缘》为个案,通过对原文和译文叙事手法、伦理价值及视觉审美三方面的分析,重新认识林纾的多元角色与林译文“讹”的生成机理。研究认为,林纾的各种社会化角色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对林译的“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译者角色化有助于正确认识林纾对译文的各种调试和改造行为,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透视其社会人本质及翻译的社会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角色化 林纾 “讹” 《冰雪因缘》
下载PDF
从《温疫论》探讨吴又可治疗疫病的临床思维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家驹 《中医学报》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吴又可借助于膜原提出温疫初起,不同于伤寒表证,提出治法为达原饮促邪溃败。邪客膜原(达原饮证)本质是中焦的湿遏热伏重症,舌诊可见舌质暗红或舌质紫绛,以舌上苔白厚腻如积粉为标志性症状。吴又可治疗疫病,第一步是用辛温燥烈的达原饮... 吴又可借助于膜原提出温疫初起,不同于伤寒表证,提出治法为达原饮促邪溃败。邪客膜原(达原饮证)本质是中焦的湿遏热伏重症,舌诊可见舌质暗红或舌质紫绛,以舌上苔白厚腻如积粉为标志性症状。吴又可治疗疫病,第一步是用辛温燥烈的达原饮、三消饮疏利气机,促邪溃败,将湿遏热伏传变为单纯的热证,目的只是治疗疫病初起的邪客膜原证,并非治疗疫病的主方。三消饮较达原饮,更能体现吴又可的临床思维。第二步是依据邪气溃败后的传变选择相应的治法,里传入胃用大承气汤攻下,表传用白虎汤清解里热,才是治疗的重点。因此吴又可认为治法全在后段功夫,始终着眼于促邪溃败和逐邪外出。吴又可治疗疫病的临床思维对治疗中焦湿遏热伏证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邪客膜原证 中焦湿遏热伏证 达原饮 三消饮 大承气汤 白虎汤 吴又可 《温疫论》
下载PDF
膜原及达原饮的临床指征探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马家驹 王玉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3-468,共6页
膜原是疫疠发病的重要部位,达原饮是治疗温疫邪客膜原的代表方,但因其辛温燥烈影响了本方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温疫论》原文出发,结合后世医家的认识,提出膜原及达原饮方证的本质为中焦的湿遏热伏重证,因疫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膜原是疫疠发病的重要部位,达原饮是治疗温疫邪客膜原的代表方,但因其辛温燥烈影响了本方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温疫论》原文出发,结合后世医家的认识,提出膜原及达原饮方证的本质为中焦的湿遏热伏重证,因疫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首重祛邪,用达原饮辛温燥烈,疏利膜原,促进湿热证传变为单纯热证,即吴又可促邪溃败之意,符合分消走泄的湿热治疗原则。同时也提出温疫治疗始终要围绕邪气论治,并凝练归纳了达原饮证的应用指征,探讨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膜原及达原饮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原 达原饮 吴又可 温疫论 湿遏热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温病四大家运用养阴法治疗妇产科疾病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苗裕 杨进 蒋士卿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78-379,共2页
温热性疾病阴液耗伤程度与病情轻重和预后良恶密切相关,故养阴法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大法之一。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可谓运用护阴之法的典范,纵观四大家医案,养阴法的运用已经不仅局限在外感温病的治疗,在妇产科领域,也有较为广泛... 温热性疾病阴液耗伤程度与病情轻重和预后良恶密切相关,故养阴法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大法之一。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可谓运用护阴之法的典范,纵观四大家医案,养阴法的运用已经不仅局限在外感温病的治疗,在妇产科领域,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叶天士、薛生白治疗妇产科疾病多以奇经理论为基础,以调补肝肾为法,重视养阴;吴鞠通提出知柏地黄丸之类,不可久服,防止苦寒伤胃,对现在的时医仍然有指导和启迪作用;而王孟英食疗养阴的方法,对现代妇科肿瘤放化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明显的效果,能够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王孟英 薛生白 吴鞠通 养阴法 妇产科疾病
下载PDF
龙门石窟擂鼓台中洞武周时期佛教书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灿辉 黄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6-57,共12页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伍佛洞",唐代武周时期佛教书刻较为集中,可概分为题额与刻经两大类别,反映了武周时期高超的书刻水平,因长期被龙门石窟北朝题记书刻盛名所掩,故未受广泛重视。今基于书学之视域,从其形制及书...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伍佛洞",唐代武周时期佛教书刻较为集中,可概分为题额与刻经两大类别,反映了武周时期高超的书刻水平,因长期被龙门石窟北朝题记书刻盛名所掩,故未受广泛重视。今基于书学之视域,从其形制及书体分类、书刻艺术、书写者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深入发掘其书法价值。据武周造字年代及使用规律,推定擂鼓台中洞题记书刻时间,应在695年至698年之间;另据书法风格及相关史料分析推测,擂鼓台中洞刻经与题额的书写者,分别为武周时期著名书家薛曜与殷仲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擂鼓台书刻 武则天 薛曜 殷仲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