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氏族之人”到“编户齐民”——试论先秦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的变迁 被引量:7
1
作者 晁福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这些族,夏商时期称为“氏族”,西周时期则多称为“宗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民”多混用无别,但两者的使用却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民”能够以地域为称,但并不以族为称...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这些族,夏商时期称为“氏族”,西周时期则多称为“宗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民”多混用无别,但两者的使用却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民”能够以地域为称,但并不以族为称,它所表现的是社会成员的地域特征,而“人”则可以表现其作为某族的血缘关系特征。社会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影响在削弱,而国家地域关系的影响在增强。社会成员身份的巨大变化是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编户齐民”肇端于战国时期诸国授田制度的实施,到秦代则成为国家控制天下民众的最主要的制度。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氏族之人” “编户齐民” 土地制度改革 居民身份变化
下载PDF
民本之解蔽:先秦民本观的构型及调适
2
作者 孙康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131,共10页
先秦民本观不宜宽泛地以“民本”统称,而是具体分为四种构型。以“民惟邦本”为代表的民本论呈现出功能主义的话语效用,为诸子所共享,但存在“民本悖论”这一有待突破的理论困境。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可称为民贵论,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先秦民本观不宜宽泛地以“民本”统称,而是具体分为四种构型。以“民惟邦本”为代表的民本论呈现出功能主义的话语效用,为诸子所共享,但存在“民本悖论”这一有待突破的理论困境。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可称为民贵论,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特征,但其极限版本“汤武革命”成本过高,不宜作为常态化的实践方案。民意论和民约论分别可从儒家和墨家思想中建构出来。儒家民意论是不同于官方民本论的一种理想化的理论形态,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性延伸。墨家民约论对儒家民意论具有调和作用,可以丰富后者的实践面向。此四种构型各有侧重,层层递进且互有补充,共同呈现了先秦诸子对人民地位的整体态度,并在后世得以发展完善,对当代中国及世界都具有较为深刻的历史镜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民本观 民本论 民贵论 民意论 民约论
下载PDF
秦国自陇右迁都关中时间考
3
作者 汪受宽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15,共5页
秦人自商代后期“在西戎,保西垂”,在陇右逐渐发展壮大,由家族至附庸,至大夫,直到封为诸侯,为以后统一诸国,建立大一统皇帝专制政权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何时迁都关中,历来说法不一。依据《秦纪》《史记·秦本纪》等资料,考证诸说,可... 秦人自商代后期“在西戎,保西垂”,在陇右逐渐发展壮大,由家族至附庸,至大夫,直到封为诸侯,为以后统一诸国,建立大一统皇帝专制政权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何时迁都关中,历来说法不一。依据《秦纪》《史记·秦本纪》等资料,考证诸说,可认定秦武公元年,即公元前697年,秦人将其都城由西垂(今甘肃礼县)迁至关中平阳。对秦武公迁都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秦武公迁都关中是极为睿智的战略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都城 陇右 关中
下载PDF
“朱圉山”“崦嵫山”得名与秦人西迁考论
4
作者 董芬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为邾娄聚居之地。神话传说中的崦嵫山应为朱圉山,“崦嵫”意为东奄人聚居之地。“朱圉山”“崦嵫山”两个名称都是东奄邾娄西迁的群体记忆。秦人与东奄诸族的凤鸟崇拜,是伏羲风姓、八卦的体现与变迁。伏羲文化源于秦陇,盛于关中、中原,炎黄之战后随炎帝部族向四方传播,无论部族如何分化、迁徙,伏羲的八卦标志始终可辨。西迁至朱圉山一带的东奄邾娄,在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苦心经营,最终发展壮大。秦人的迁徙、来源是反映早期华夏民族分化与融合的个案,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和演进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圉山 崦嵫山 “秦人东来说” 秦人西迁 凤鸟崇拜 伏羲八卦
下载PDF
“秦人精神”在青少年研学旅行中的创新研究
5
作者 范彬彬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2-76,共5页
青少年研学旅行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文章以“秦人精神”在青少年研学旅行中的创新研究为对象,在解读“秦人精神”内涵、研学旅行意义、“秦人精神”对青少年积极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产品市场调研,分析已有问... 青少年研学旅行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文章以“秦人精神”在青少年研学旅行中的创新研究为对象,在解读“秦人精神”内涵、研学旅行意义、“秦人精神”对青少年积极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产品市场调研,分析已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秦人精神”主题研学产品体系创新设计思路,以期推动构建“秦人精神”主题文化研学课程体系,助力青少年文化自信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精神 青少年 研学旅行
下载PDF
周代里制性质索隐 被引量:1
6
作者 臧知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6,共13页
西周里之民居单位说和度制单位说各有依据,但各执一偏。从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层面考察,在西周宗族城邦时代,里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居单位和土地管理单位的统一体;里君由贵族担任,是国家政务官,既治民亦治地,而以治民为主。随着... 西周里之民居单位说和度制单位说各有依据,但各执一偏。从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层面考察,在西周宗族城邦时代,里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居单位和土地管理单位的统一体;里君由贵族担任,是国家政务官,既治民亦治地,而以治民为主。随着宗族城邦向领土国家转变,国野之别消弭,原隶属统治宗族由宗主支配的农夫、土地逐步隶属国家,里在国家行政结构中的地位下沉,“书社”即这一过程的历史体现,而非史家认为的农村公社。至战国,领土国家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从国家行政中剥离,新型户籍制度形成,国家直接控制编户和土地,以人量地、以地治民、人地合一控制体系法典化,里成为人地并治并以治民为主以保证国家赋役最大化的基层行政单位。西汉授田制瓦解,里蜕变为基层民居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国家形态 人地合一
下载PDF
秦人天命的构建及其“正统性”审视
7
作者 朱韬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春秋以来,秦人的天命观念在意识与仪式两个层面完成构建,其信仰格局由“天”“祖先”的二元上位神崇拜发展到“天”与“皇帝”合体的人格上位神崇拜,最终取代周人天命的超验上位神崇拜。在意识层面,秦人通过分享原属周人的天命,藉“周... 春秋以来,秦人的天命观念在意识与仪式两个层面完成构建,其信仰格局由“天”“祖先”的二元上位神崇拜发展到“天”与“皇帝”合体的人格上位神崇拜,最终取代周人天命的超验上位神崇拜。在意识层面,秦人通过分享原属周人的天命,藉“周秦一体”与“五德终始说”改造“天”的性质;在仪式层面,秦人通过设置“畤祭”来体现“天”“祖先”合体的二元上位神崇拜,先后置西畤、鄜畤、密畤、上畤、下畤、畦畤,祭祀以白帝少皞、青帝太皞、黄帝、炎帝面目对应的“上帝(天)”,并发展到以封禅祭“上帝(天)”、以雍四畤祭“四色帝”、以祠祭祖先的信仰格局。秦人的天命观念包含三方面的特质:在早期功利性色彩下对“德政”的回避;在周秦嬗代过程中与“德运(五德)”的挂钩与脱钩;在大一统信仰格局下“天”与“皇帝”的合体,其最终形态存在无法自洽的内在矛盾。取而代之的汉人通过对秦人天命的“正统性”审视,从正当性、唯一性、连续性三个维度程度不一地否定秦人天命的存在:以正当性标准而论,斥秦政为“暴政”;以唯一性标准而论,认为秦以诸侯身份亡其国,享诸侯之命,不具备天子之命的唯一性;以连续性标准而论,汉人分别依据“五行方位”“五德终始”“三统”等说提出多种解释“秦汉相继”之理论方案,对秦汉相继有一个从逐渐认可再到强烈否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天命 意识层面 仪式层面 正统性
下载PDF
试论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进及其产生原因
8
作者 周士龙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1期47-54,共8页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先秦民本思想经过夏商两代的酝酿,形成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继续发展而趋于完善,将君与民的关系提高到关乎江山社稷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先秦民本思想经过夏商两代的酝酿,形成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继续发展而趋于完善,将君与民的关系提高到关乎江山社稷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先秦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统治者对前代政治经验教训的总结,二是思想领域从神本到人本的变化,三是社会大变革的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民本思想 敬天保民 为政以德
下载PDF
东周时期陕北族群与文化变迁探研
9
作者 常雅楠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东周时期陕北曾存在有白狄、戎人和林胡,他们在人种、分布地域和文化特点上均有不同。春秋以后晋、魏、赵、秦和义渠开始活跃于陕北地区,并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和对抗,一定程度推动了陕北族群和文化的融合。战国后期,秦占有陕北并修筑了长... 东周时期陕北曾存在有白狄、戎人和林胡,他们在人种、分布地域和文化特点上均有不同。春秋以后晋、魏、赵、秦和义渠开始活跃于陕北地区,并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和对抗,一定程度推动了陕北族群和文化的融合。战国后期,秦占有陕北并修筑了长城,陕北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从此完全融入秦帝国,今陕北大部至此也正式融入华夏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白狄 秦国 林胡 戎人
下载PDF
甘肃西山遗址早期秦人的饮食与口腔健康 被引量:19
10
作者 尉苗 王涛 +2 位作者 赵丛苍 陈靓 王昌燧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6,共12页
本文以甘肃礼县西山遗址早期秦人的遗骸资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牙齿磨耗、龋病、生前牙齿脱落、上下颌骨表面骨质隆起等指标作为主要观察内容,与国内外相关样本组作对比分析;与此同时,结合食谱分析结果,西山先民饮食状况较为复杂多样,... 本文以甘肃礼县西山遗址早期秦人的遗骸资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牙齿磨耗、龋病、生前牙齿脱落、上下颌骨表面骨质隆起等指标作为主要观察内容,与国内外相关样本组作对比分析;与此同时,结合食谱分析结果,西山先民饮食状况较为复杂多样,总体上以肉食居多,植物性食物也占一定比例;推测早期秦人的经济模式应为农牧兼营的混合经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遗址 早期秦人 牙齿人类学 经济模式
下载PDF
秦文化的历史构成与现代诠释 被引量:9
11
作者 田文棠 杜乃俭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27-32,共6页
秦文化是秦人先民在立国、强国、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物质文明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性文化,具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秦文化中"开地千里"的农耕文化,圜道一统的思想文化,雄伟壮阔的建筑文化,融合中... 秦文化是秦人先民在立国、强国、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物质文明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性文化,具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秦文化中"开地千里"的农耕文化,圜道一统的思想文化,雄伟壮阔的建筑文化,融合中外的佛教文化,保健养生的医学文化,太虚气本的哲学文化以及崇尚修身观念、精神文明等精粹,已演绎为当代秦人务实开放、变革进取、包容互补、协调和谐等文化因子,在陕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化 地域文化 秦人 秦地 秦国 秦朝
下载PDF
畤祭原始说 被引量:16
12
作者 汪受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42,共5页
Zhi Ji was the very important contents of Chinese Ritual cultural in the early stage.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t has been believed that Zhi Ji started from sacrificing to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of QIN Wen gon... Zhi Ji was the very important contents of Chinese Ritual cultural in the early stage.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t has been believed that Zhi Ji started from sacrificing to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of QIN Wen gong by most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Zhi Ji, from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records of antique documents, and the location of Zhi and the form of altar (Zhi tan), originated in the more early ages. Namely, this consecration was the people of Former Qin praying for good harvests . Then, in the beginning of Former Han Dynasty, the consecration of Five Zhi was mixed up with The Five emperors(Wu 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i祭 秦人 农业
下载PDF
秦人先祖伯益事迹考略 被引量:4
13
作者 雍际春 王宏谋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伯益本名大费,为嬴姓之祖,其名号与本部族玄鸟崇拜有关。伯益历事尧、舜、禹三朝,事迹主要在舜、禹两朝。其事迹主要有佐禹平治水土,担任朕虞执掌山林川泽,佐禹平三苗之乱,长于占岁、凿井和造箭,提倡德治法度、主张勤政爱民等五个方面... 伯益本名大费,为嬴姓之祖,其名号与本部族玄鸟崇拜有关。伯益历事尧、舜、禹三朝,事迹主要在舜、禹两朝。其事迹主要有佐禹平治水土,担任朕虞执掌山林川泽,佐禹平三苗之乱,长于占岁、凿井和造箭,提倡德治法度、主张勤政爱民等五个方面。伯益因功勋卓著而成为大禹选定的继承人,但后被大禹之子夏启所杀。伯益曾获三个封地:"费"为伯益固有居地,"嬴"乃伯益获姓受封之地,"秦"为最后所封之地。嬴秦先祖历史由伯益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益 嬴姓之祖 平治水土 封地 嬴秦先祖
下载PDF
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彭丰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75,共5页
秦人肇兴于陇右,保留着身为炎黄世系姻族、处于华夏民族边缘的族源记忆,自春秋至战国初期一直被视为且自视为夷狄。不过,通过迁徙、战争、会盟、联姻、重用诸夏人才、吸收中原文化等方式,秦人努力走近和融入华夏,逐渐完成了从夷狄到华... 秦人肇兴于陇右,保留着身为炎黄世系姻族、处于华夏民族边缘的族源记忆,自春秋至战国初期一直被视为且自视为夷狄。不过,通过迁徙、战争、会盟、联姻、重用诸夏人才、吸收中原文化等方式,秦人努力走近和融入华夏,逐渐完成了从夷狄到华夏、从边缘到中心、从自卑到自信的民族心理转变。秦人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巨大包容性和凝聚力,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体现了华夏周边民族即"四夷"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独特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华夏 民族融合 民族认同
下载PDF
从秦公器看秦人早期的历史文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士荣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3期96-100,共5页
不其簋、秦公簋和秦公壶是研究秦人早期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了探索秦人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文章利用这三件秦公器实物资料,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的主要历史功绩以及秦人早期的历史文化... 不其簋、秦公簋和秦公壶是研究秦人早期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了探索秦人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文章利用这三件秦公器实物资料,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的主要历史功绩以及秦人早期的历史文化。由秦公器可以看出,早期秦人偏处西北的陇右地区,在与周人密切交往的过程中,秦人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早期秦人的青铜器表现出对周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注意发展创新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青铜器 不其簋 秦公簋 秦公壶 历史文化
下载PDF
秦汉时期羌族的内徙与经济社会的变迁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吉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秦汉时期羌族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不断向内地迁徙。由于居住地或游牧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加速了羌族部落制的解体,促进了民族的整合和羌族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 秦汉时期 羌族 迁徒 变迁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汉越民族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文光 李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40,共6页
秦汉时期中国南方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汉越民族关系,由于大汉族主义思想膨胀和越民族上层贵族中民族主义思想的抬头,所以汉越民族关系常以矛盾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冲突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汉越民族交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 秦汉时期中国南方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汉越民族关系,由于大汉族主义思想膨胀和越民族上层贵族中民族主义思想的抬头,所以汉越民族关系常以矛盾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冲突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汉越民族交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汉越民族 民族关系 交流与融合
下载PDF
从《诗经·秦风》看秦人的尚武精神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连举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99-101,共3页
《诗经·秦风》是秦人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其中突出地表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诗中既有对秦人武器装备的武力炫耀,也有对秦人精神风貌的武威张扬,还有对秦人军事训练的武艺激赏。而这种尚武精神为自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鲜活... 《诗经·秦风》是秦人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其中突出地表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诗中既有对秦人武器装备的武力炫耀,也有对秦人精神风貌的武威张扬,还有对秦人军事训练的武艺激赏。而这种尚武精神为自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鲜活的血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秦风》 秦文化 秦人 秦风 尚武精神
下载PDF
论秦人早期青铜器与秦系文字的形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雍际春 周晓聪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3期92-95,共4页
近年来在天水地区新出土的秦人早期青铜器及其铭文,为准确认识秦系文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将新出秦人早期青铜器与传世青铜器相结合,根据其制作年代考察其铭文的演变,则秦人早期青铜器目前所见最早的是秦庄公时的不其簋,其次是秦襄... 近年来在天水地区新出土的秦人早期青铜器及其铭文,为准确认识秦系文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将新出秦人早期青铜器与传世青铜器相结合,根据其制作年代考察其铭文的演变,则秦人早期青铜器目前所见最早的是秦庄公时的不其簋,其次是秦襄公受封建国时所造秦公簋与盄和钟,再次是大堡子山秦公诸器。与之对应,不其簋铭文表明秦人已经熟练模仿和使用周文字,而秦襄公时的秦公簋与盄和钟铭文标志着秦系文字已肇其端,中经大堡子山秦公诸器铭文的进一步发展,至春秋早期秦景公钟、镈铭文,秦系文字已完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早期青铜器 铭文 秦系文字
下载PDF
试论秦汉简牍中的“室”和“室人”——以秦汉奴婢为中心 被引量:6
20
作者 文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6,共7页
秦汉时期的"室"与"家"、"户"的涵义有交叉、重叠,但也有偏差。"室"更多表示建筑空间上的"家","户"更多表示户籍管理上的"家"。"室人"表示同处一室之... 秦汉时期的"室"与"家"、"户"的涵义有交叉、重叠,但也有偏差。"室"更多表示建筑空间上的"家","户"更多表示户籍管理上的"家"。"室人"表示同处一室之所有人,主要指居住在同一室中的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人,既不包括奴婢及其他家庭依附成员,也不包含析分出去单独立"室"的成年兄弟。秦汉政府为了增加赋税收入,户口统计时往往将奴婢计入户籍。但奴婢既不是"室人",也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同居"连坐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室人 奴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