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features in the mid-southern section of the Kyushu–Palau Ridge based on satellite altimetry gravity anomaly
1
作者 Feifei Zhang Dingding Wang +3 位作者 Xiaolin Ji Fanghui Hou Yuan Yang Wanyin W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0-60,共11页
The Kyushu–Palau Ridge(KPR),an anti-S-shaped submarine highland at the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PSP),is considered the residual arc of the Izu–Bonin–Mariana Island Arc,which retains key information about ... The Kyushu–Palau Ridge(KPR),an anti-S-shaped submarine highland at the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PSP),is considered the residual arc of the Izu–Bonin–Mariana Island Arc,which retains k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cessation of the Western Philippine Basin(WPB)expansion and the Parece Vela Basin(PVB)breakup.Herein,us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satellite altimetry gravity data,high-precision seafloor topography data,and newly acquired ship-borne gravity data,the topographic and grav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PR mid-southern section and adjacent region are depicted.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s were delineated using the normalized vertical derivative–total horizontal derivative method(NVDR-THDR)and the minimum curvature potential field separation method.The Moho depth and crustal thickness were inverted using the rapid inversion method for a double-interface model with depth constraints.Based on these results,the crust structure features in the KPR mid-southern section,and the“triangular”structure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where the KPR and Central Basin Rift(CBR)of the WPB intersect are interpreted.The KPR crustal thickness is approximately 6–16 km,with a distinct discontinuity that is slightly thicker than the normal oceanic crust.The KPR mid-southern section crust structure was divided into four segments(S1–S4)from north to south,formed by the CBR eastward extension joint action and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PVB expansion axis and the Mindanao fault zone blocking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features satellite altimetry gravity data Kyushu-Palau Ridge Central basin Rift faultS Moho depth
下载PDF
Origin and growth mechanisms of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central Tarim cratonic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WU Guanghui MA Bingshan +4 位作者 HAN Jianfa GUAN Baozhu CHEN Xin YANG Peng XIE Zho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3期595-607,共13页
Through fault structure analysis and chronology study, we discuss the origin and growth mechanisms of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arim Basin.(1) Multiple stages strike-slip faults with inherited growth were developed i... Through fault structure analysis and chronology study, we discuss the origin and growth mechanisms of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arim Basin.(1) Multiple stages strike-slip faults with inherited growth were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Tarim cratonic basin. The faults initiation time is constrained at the end of Middle Ordovician of about 460 Ma according to U-Pb dating of the fault cements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2)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was controlled by the near N-S direction stress field caused by far-field compression of the closing of the Proto-Tethys Ocean.(3) The faults local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pre-existing structures of the NE trending weakening zones in the basement and lithofacies change from south to north.(4) Following the fault initiation under the Andersonian mechanism, the strike-slip fault growth was dominantly fault linkage, associated with fault tip propag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non-Andersonian mechanisms.(5) Sequential slip accommodated deformation in the conjugate strike-slip fault interaction zones, strong localization of the main displacement and deformation occurred in the overlap zones in the northern Tarim, while the fault tips, particularly of narrow-deep grabens, and strike-slip segments in thrust zones accumulated more deformation and strain in the Central uplift. In conclusion, non-Andersonian mechanisms, dominantly fault linkage and interaction, resulted in the small displacement but long intraplate strike-slip fault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The regional and localized field stress, and pre-existing structures and lithofacies difference had strong impacts on the diversity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arim cratonic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fault fault dating fault growth mechanism non-Andersonian faulting stress field pre-existing structure Tarim basin
下载PDF
North slope transition zone of Songnan-Baodao sag in Qiongdongn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medium and large gas fields,South China Sea
3
作者 XU Changgui YOU L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229-1242,共14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newly collected 3D seismic and drilled well data,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fault system of Baodao sag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o figure 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fault ter... Based on analysis of newly collected 3D seismic and drilled well data,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fault system of Baodao sag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o figure 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fault terrace belt and its control on the formation of natural gas reservoir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odao sag has the northern fault terrace belt,central depression belt and southern slope belt developed,among them,the northern fault terrace belt consists of multiple transition fault terrace belts such as Baodao B,A and C from west to east which control the source rocks,traps,reservoirs,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in the Baodao sag.The activity of the main fault of the transition belt in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Yacheng Formation in the Early Oligocene controlle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kitche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From west to east,getting closer to the provenance,the transition belt increased in activity strength,thickness of source rock and scale of delta,and had multipl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depressions developed.The main fault had local compres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nsion and torsion,giving rise to composite tra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rge nose structure,and the Baodao A and Baodao C traps to the east are larger than Baodao B trap.Multiple fault terraces controlled the material source input from the uplift area to form large delta sand bodies,and the synthetic transition belt of the west and middle sections and the gentle slope of the east section of the F12 fault in the Baodao A transition belt controlled the input of two major material sources,giving rise to a number of delta lobes in the west and east branches.The large structural ridge form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main fault close to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enter allows efficien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e combination mode and active time of the main faults matched well with the natural gas charging period,resulting in the hydrocarbon gas enrichment.Baodao A transition belt is adjacent to Baodao 27,25 and 21 lows,where large braided river delta deposits supplied by Shenhu uplift provenance develop,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structural ridges allowing high efficien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parallel combination of main faults and early cessation of faulting activity,so it is a favorable area for hydrocarbon gas accumulation.Thick high-quality gas reservoirs have been revealed through drilling,leading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large-scale gas field in Baodo 21-1 of Baodao sag.This discovery also confirms that the north transition zone of Songnan-Baodao sag has good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and the transition fault terrace belt has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east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ongdongnan basin Songnan-Baodao sag fault transition zone PaleogeneBaodo 21-1 medium and large gas fields large structural ridge composite trap hydrocarbon gas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磁场及其基底断裂特征研究
4
作者 田刚 汶小岗 +7 位作者 薛海军 马丽 蒲仁海 宋立军 陈杰 陈硕 吴大林 杨明慧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9-290,共12页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基底断裂特征,在分析其重磁场特征基础上,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获取了基底重磁异常场,并对其基底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识别和解释。研究发现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场呈东高西低、航磁场呈近东西...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基底断裂特征,在分析其重磁场特征基础上,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获取了基底重磁异常场,并对其基底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识别和解释。研究发现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场呈东高西低、航磁场呈近东西、正负相间排列的特征;盆内发育28条基底断裂,整体上以NE向和EW向基底断裂为主,NW和SN向基底断裂错断或斜交分布的构造格架;EW—NE向基底断裂形成于~1.95 Ga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陆陆碰撞事件,其中新召北—泊尔江海子南(F4+F10)基底断裂带在中元古代之前是一条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SN—NW向基底断裂是上述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撕裂构造,中元古代在近EW向拉张应力场下选择性激活。盆地北部基底断裂体系形成是不同陆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在后期选择性活化,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化和再造过程提供了构造变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化和再造 构造格架 基底断裂 基底重磁异常场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下载PDF
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分析——以可可西里湖地区为例
5
作者 朱将波 陈社教 汪启年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3期433-442,共10页
可可西里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为认识测区主要地层展布、断裂构造、岩浆岩及沉积盆地分布,在可可西里湖地区开展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壳趋于均衡补偿,莫霍面与地势大致呈“... 可可西里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为认识测区主要地层展布、断裂构造、岩浆岩及沉积盆地分布,在可可西里湖地区开展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壳趋于均衡补偿,莫霍面与地势大致呈“镜像”关系;共推断断裂21条,东昆仑南断裂是西域板块和华南板块的边界,其以北地区莫霍面快速抬升,东昆仑中断裂位置较以往偏北约12 km;圈定侵入岩10处,主要在东昆仑中缝合带发育;识别中新生代沉积盆地9处,并反演底界面埋深变化,楚玛尔河盆地新生界厚度在2000 m以上;在速度结构和电性结构约束下,通过重力2.5维定量反演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剖面模型,分析了主要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同时初步划分金属矿找矿远景区4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湖地区 区域重力调查 断裂构造 沉积盆地 地质剖面模型
下载PDF
基于重磁数据研究江苏岸外滨海断裂带及邻区构造特征
6
作者 尚鲁宁 潘军 +2 位作者 曹瑞 周青春 孔祥淮 《华东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江苏岸外滨海断裂带是南黄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孕育了多次M≥5.0的破坏性地震。该断裂带所在海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了海洋地质调查的开展,导致目前对其展布特征、断面结构、活动强度和力学性质等仍存在争议。文章基于重磁异... 江苏岸外滨海断裂带是南黄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孕育了多次M≥5.0的破坏性地震。该断裂带所在海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了海洋地质调查的开展,导致目前对其展布特征、断面结构、活动强度和力学性质等仍存在争议。文章基于重磁异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滨海断裂带及邻区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追踪了滨海断裂带可能的展布特征,并探讨了不同分段构造属性和活动性。结果表明,滨海断裂带在江苏岸外20~30 km处大致平行于岸线延伸,在废黄河口以北分叉为东、西两支。推测大致以射阳和如东海域为界,将断裂带分为3段。中段构成苏北盆地的东部边界,为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深大断裂;南段为形成时代较新的平移断裂,构造活动性最强;北段的存在与否和活动性仍有待进一步调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岸外滨海断裂带 重磁异常 盆地结构 地震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下载PDF
辽西金羊盆地重力场与断裂构造特征研究
7
作者 郇恒飞 高铁 +2 位作者 孙守亮 李永飞 时彬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5期566-574,641,共10页
在金羊盆地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震等资料的综合处理,完成了研究区重力场特征及成因分析和断裂构造体系的划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是区内西部凹陷、中东部凸起和中南部凹陷共同作用.重力区域场主要是前中生界底面(基底)起伏变... 在金羊盆地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震等资料的综合处理,完成了研究区重力场特征及成因分析和断裂构造体系的划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是区内西部凹陷、中东部凸起和中南部凹陷共同作用.重力区域场主要是前中生界底面(基底)起伏变化引起.重力剩余场高、低相间排列的特征反映了区内凹隆格局及凹隆间发育的断裂.研究区断裂体系主要由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裂构成,前者形成时期早于后者,都对金羊盆地的次级构造形态进行后期的多次改造,形成本区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羊盆地 重力场 重震联合反演 断裂构造 辽西地区
下载PDF
利用重磁资料解译川西地区深层断裂构造及预测火山岩顶界面深度 被引量:2
8
作者 潘力 何青林 +6 位作者 陈康 梁生贤 朱家富 陈先洁 张富利 张晨 何昌兴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0-248,共9页
研究川西地区可能控制火山岩相带的深大断裂以及火山岩的分布范围、深度等基础问题。利用最新大比例尺重磁资料,对数据进行斜磁化、剩磁处理和场源分离,采用物性反演方法进行反演,利用互相关系数和深度加权函数同时进行自约束,引入迭代... 研究川西地区可能控制火山岩相带的深大断裂以及火山岩的分布范围、深度等基础问题。利用最新大比例尺重磁资料,对数据进行斜磁化、剩磁处理和场源分离,采用物性反演方法进行反演,利用互相关系数和深度加权函数同时进行自约束,引入迭代正则化的LSQR法求解大型离散不适定问题以节省计算成本;采用正演模拟计算并确定了重磁资料主要解决的相关地质问题,即重力数据主要用于解译测区内具有密度差异的断裂构造,磁测数据主要用于预测火山岩;有针对性地采取响应的定性分析或三维反演成像,综合解译深层断裂构造、预测火山岩分布范围和埋深,并且根据已施工钻井对解译成果进行评价。火山岩埋深预测结果的最小相对均方误差仅0.86%,绝大多数情况下小于10%;重力资料能更好地反映深大基底断裂,而磁测资料对于火山岩的反应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火山岩 重力 磁法 断裂构造
下载PDF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北极地区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断裂构造与油气远景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春灌 赵敏 +5 位作者 袁炳强 李进波 张文 韩梅 张冕 周磊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为了研究北极地区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的断裂构造与油气远景,系统收集并整理了已有的重力及磁力资料,基于变纬度化极技术计算磁力化极异常,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获得相应的位场边缘识别信息,结合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重磁异... 为了研究北极地区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的断裂构造与油气远景,系统收集并整理了已有的重力及磁力资料,基于变纬度化极技术计算磁力化极异常,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获得相应的位场边缘识别信息,结合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重磁异常及位场边缘识别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断裂构造格架,圈定油气勘探有利区。研究认为,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重力高异常与重力低异常相间分布的特征反映了该区隆起与坳陷分布的范围及展布特征。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主要发育有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4组断裂,这4组断裂对基底结构、性质、隆坳格架及新生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圈定出Ⅰ类和Ⅱ类油气勘探有利区,这些勘探有利区最显著的特征是处于自由空间重力局部异常及垂向二阶导数异常高值带,其发育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Ⅰ类勘探有利区对应的重力异常幅值较高、异常变化梯度较陡;相对于Ⅰ类勘探有利区,Ⅱ类勘探有利区对应的重力异常幅值相对较小、异常变化梯度相对较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扬马延微陆块 重磁资料 变纬度化极技术 位场边缘识别技术 综合解释 断裂构造 油气勘探与油气远景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博孜——大北地区被动走滑构造特征及其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
10
作者 郭宏辉 冯建伟 赵力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2-975,共14页
库车坳陷位于南天山山前,受多期造山作用、基底先存构造与盐构造等因素的影响,构造格局复杂。明确此类复杂构造系统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对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地震、露头调查、成像与岩心资料等... 库车坳陷位于南天山山前,受多期造山作用、基底先存构造与盐构造等因素的影响,构造格局复杂。明确此类复杂构造系统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对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地震、露头调查、成像与岩心资料等,系统性总结分析了博孜—大北地区构造模式及裂缝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研究区在天山造山运动与塔里木板块旋转联合控制作用下,构造系统在冲断的基础上发生被动走滑;在多条NEE向逆冲断层控制下,研究区构造体系南北方向上具有显著差异,呈现明显的分带特征;在走滑调节构造控制下,东西方向上走滑与逆冲相互转化,呈现明显的构造分段特征;断层被动走滑是有效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断层走滑扰动应力场控制下的裂缝发育呈现分带特征;断层走滑作用下形成的断-缝系统是提高井产能的关键。此外,探讨了博孜—大北地区被动走滑构造控制下的裂缝发育规律及井产能特征,为裂缝发育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此类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走滑 有效缝 断层扰动应力场 裂缝分布 构造模式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开鲁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有利区预测——基于重力异常资料
11
作者 袁禹涵 张金功 +2 位作者 袁炳强 薛健 姚天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8-1638,共11页
开鲁凹陷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油气前景优良,但研究程度较低。前人主要针对凹陷内次级构造单元进行研究,而对凹陷整体构造和基底特征缺乏研究。为了研究凹陷构造特征,预测油气有利区,笔者等基于重力资料,综合地质、地震等前人相关研究成... 开鲁凹陷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油气前景优良,但研究程度较低。前人主要针对凹陷内次级构造单元进行研究,而对凹陷整体构造和基底特征缺乏研究。为了研究凹陷构造特征,预测油气有利区,笔者等基于重力资料,综合地质、地震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了该区的断裂构造;应用Parker法和相关分析法计算了盆地的基底深度;并对凹陷进行了次级构造单元划分及油气有利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开鲁凹陷重力场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重力高和重力低呈条带状相间分布;反映了凹陷内突起与断陷亦由西北向东南相间分布。凹陷内断裂发育,其边界主要受近SN向、EW向及两组NE向断裂控制。开鲁凹陷可进一步划分为8个次级构造单元,各次级构造单元之间以断裂为界。凹陷内新生界、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发育。开鲁凹陷西部清河—苇莲苏断陷带内的平安地断阶,东部茫汉断陷中的茫汉南西缓坡带,南部奈曼旗断陷等区域,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为油气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断裂构造 基底特征 油气有利区 开鲁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宁芜火山岩盆地及周缘重磁场多尺度边缘检测与地质意义
12
作者 姜昶旭 严加永 +3 位作者 刘家豪 王栩 佘京瑾 余爱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15381-15392,共12页
宁芜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盆地内发育了以玢岩型铁矿为主的宁芜矿集区,是中国重要的铁矿资源基地。经过多年勘探和开发,浅部矿床基本已经查明,深部找矿已经成为解决接替资源这一突出问题的主要方向。但受火山岩和第四系覆... 宁芜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盆地内发育了以玢岩型铁矿为主的宁芜矿集区,是中国重要的铁矿资源基地。经过多年勘探和开发,浅部矿床基本已经查明,深部找矿已经成为解决接替资源这一突出问题的主要方向。但受火山岩和第四系覆盖,宁芜盆地隐伏构造和隐伏岩体还未完全查明,制约了找矿预测。利用覆盖宁芜盆地及周缘的重力和航磁数据,通过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增强和提取了地下地质体的边界。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厘定15条断裂构造,推测8个隐伏岩体,为宁芜矿集区找矿预测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芜火山岩盆地 重磁场 多尺度边缘检测 隐伏岩体 断裂构造
下载PDF
柴北缘德令哈地区重力场分析与构造特征研究
13
作者 吴晓飞 李世斌 +2 位作者 雷清 林星 马为 《矿产勘查》 2023年第7期1141-1151,共11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处秦祁昆成矿域西段,成矿成藏条件优越,但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且构造体系复杂,前人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对该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研究较为薄弱。结合以往柴北缘德令哈地区小比例尺的布格重力异常...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处秦祁昆成矿域西段,成矿成藏条件优越,但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且构造体系复杂,前人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对该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研究较为薄弱。结合以往柴北缘德令哈地区小比例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和该区域地质环境、基底岩性、起伏形态及构造特征分析,本研究实测的1∶25万数据填补了该区小比例尺面积性重力数据的空白,同时进行了重力异常的精细化新提取和反演解释。将柴北缘地区分为宗务隆山裂谷、欧龙布鲁克构造带、诺木洪盆地3个构造单元,并将欧龙布鲁克构造带进一步细分为德令哈凹陷、欧龙布鲁克断隆、欧龙布鲁克南缘裂谷、滩间山蛇绿混杂岩带4个次级构造单元,分别与本研究划分的重力北部高值区、中部高、低过渡区及南部低值区相对应。研究表明,柴北缘德令哈地区现今的重力异常特征能够反映基底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德令哈 断裂构造 构造单元 重力场特征
下载PDF
中秦岭地带重力异常特征及地壳结构的探榷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谦身 滕吉文 +3 位作者 张永谦 杨辉 赵彬彬 胡国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999-4008,共10页
对陕西榆林—重庆鱼泉综合地球物理大断面中在陕西户县经中秦岭至镇巴测段的重力场给以分析和探讨.文中给出了中秦岭造山带(或中秦岭块体)的地壳密度结构、Moho界面深度与山根构造特征.并重点分析研究了本测段的重力异常在其地壳结构与... 对陕西榆林—重庆鱼泉综合地球物理大断面中在陕西户县经中秦岭至镇巴测段的重力场给以分析和探讨.文中给出了中秦岭造山带(或中秦岭块体)的地壳密度结构、Moho界面深度与山根构造特征.并重点分析研究了本测段的重力异常在其地壳结构与构造解释中所明显反应的断裂构造(带).即中秦岭北侧断裂构造带;中秦岭中部断裂构造系;中秦岭南侧的宁陕断裂构造带;安康(石泉西南)断裂构造带;芭蕉口断裂构造;城口断裂构造带北延段;镇巴断裂构造带;鱼渡断裂构造和铁溪断裂构造.并对各断裂构造带对应的重力异常段计算其水平方向导数Vxz,给出了断裂构造的分布位置、形态、倾向等要素.最后从重力学角度对中秦岭造山带的地壳结构与断裂构造具有的衔接与过渡特征作了相应的探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秦岭 重力场 重力水平方向导数 地壳结构 断裂构造
下载PDF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中部走滑断裂形成与发育机制 被引量:53
15
作者 邬光辉 马兵山 +4 位作者 韩剑发 关宝珠 陈鑫 杨鹏 谢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0-520,共11页
通过断裂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探讨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形成与发育机制。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发育具有多期性与分段性,同断裂期裂缝方解石胶结物U-Pb定年与地震解析限定走滑断裂形成时间为中奥陶世末(距今460 Ma);②走滑断裂形... 通过断裂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探讨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形成与发育机制。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发育具有多期性与分段性,同断裂期裂缝方解石胶结物U-Pb定年与地震解析限定走滑断裂形成时间为中奥陶世末(距今460 Ma);②走滑断裂形成受控于原特提斯洋闭合产生的近南北向远程挤压应力场;③基底结构与构造岩相差异等影响走滑断裂带的南北分区;④在先期安德森破裂的基础上,走滑断裂以连接生长为主,并伴随断裂尾端扩张与相互作用等非安德森破裂机制生长;⑤塔北共轭走滑断裂通过相继滑动机制调节相互截切部位的变形,并通过叠覆区的强烈局化作用调节主要位移与变形,塔中走滑断裂尾端窄深地堑与逆冲带走滑段积聚了更多的走滑变形与应变量。综合分析,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通过连接生长为主的多种非安德森破裂机制形成不断连接加长的“小位移”长断裂,并受控于区域与局部应力场、先存基底构造与岩相差异,造成了走滑断裂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断裂定年 断裂生长机制 非安德森破裂机制 应力场 先存构造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重力场与断裂构造的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严云奎 袁炳强 +3 位作者 杨高印 张春 灌 申安斌 许海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62-1968,共7页
为了研究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构造特征,为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调查评价提供依据,系统地收集、研究了已有的重力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及其成因,推断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体系。研究区区域重力异常主要是由莫霍面起伏变化引起的,... 为了研究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构造特征,为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调查评价提供依据,系统地收集、研究了已有的重力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及其成因,推断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体系。研究区区域重力异常主要是由莫霍面起伏变化引起的,剩余重力异常重力高与重力低相间分布的特征,可能一方面反映了研究区凹陷与隆起分布的范围及展布特征,另一方面反映了凹陷与隆起之间发育非对称的断裂。研究区主要发育北东东向(北东向)、北西西向2组断裂,这2组断裂对基底结构、性质、隆坳格架及中生代盆地展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断裂将研究区分割成多个块体,使盆地形成凹、凸相间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 重力场 断裂构造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中秦岭—四川东部的重力异常场与深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谦身 滕吉文 +1 位作者 张永谦 皮娇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2-541,共10页
本文基于在跨越鄂尔多斯盆地、中秦岭造山带与渭河盆地、四川盆地东部长达1010km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实地采集的最新高精度重力位场数据,分析了不同构造单元的重力位场特征,构建了该剖面区域的地壳密度结构模型.进而通过分析地壳内... 本文基于在跨越鄂尔多斯盆地、中秦岭造山带与渭河盆地、四川盆地东部长达1010km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实地采集的最新高精度重力位场数据,分析了不同构造单元的重力位场特征,构建了该剖面区域的地壳密度结构模型.进而通过分析地壳内部不同密度界面的横向差异特征及分区,确定了该剖面区域内的断裂分布,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秦岭造山带—四川盆地的"盆-山-盆"型构造体系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地壳密度结构 中秦岭造山带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用离散余弦变换(DCT)研究大庆探区外围DB1线重力场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凤旭 孟令顺 +1 位作者 王世煜 张凤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09-1015,共7页
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计算方法稳定性优良。将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水平一阶导数、垂向一阶导数、常密度单界面异常反演和Euler反褶积等正、反演方法用于大庆探区外围虎林盆地DB1线重力异常数据处理中,综... 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计算方法稳定性优良。将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水平一阶导数、垂向一阶导数、常密度单界面异常反演和Euler反褶积等正、反演方法用于大庆探区外围虎林盆地DB1线重力异常数据处理中,综合分析了该线重力场特征。利用基于DCT的Euler反褶积法反演出断层14条,分析了其中7条较深大断裂的性质。根据反演的结晶基底起伏情况和断裂构造剖面轨迹的基本特征,将DB1线划分为两隆两坳的构造格局,其中七虎林河断陷是由古新纪(E)断陷与早白垩纪(K1)残余盆地组成的2个旋回(E+K1)的叠合盆地,而凯北坳陷为早白垩纪(K1)的残余盆地。把敦密南北支2条断裂确定为虎林盆地控盆断裂,阐述了控盆断裂的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T 重力场特征 结晶基底 断裂构造 控盆断裂
下载PDF
黑龙江省虎林盆地单元结构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凤旭 张兴洲 +3 位作者 张凤琴 孙加鹏 邱殿明 薛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0-1176,共7页
采用基于余弦变换的重力异常向上延拓及常密度单界面重力异常反演方法对虎林盆地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处理,反演了基底深度。结合穿过盆地的重力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及俄罗斯一侧的阿尔昌盆地的地质资料,分析了虎林盆地地质-地球物理... 采用基于余弦变换的重力异常向上延拓及常密度单界面重力异常反演方法对虎林盆地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处理,反演了基底深度。结合穿过盆地的重力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及俄罗斯一侧的阿尔昌盆地的地质资料,分析了虎林盆地地质-地球物理所反映的盆地南部和北部基底结构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敦密断裂(由2支断裂组成)中的南支断裂倾向直立,走滑特征明显,控制着其两侧断块的走滑及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主干断裂;以其为分界线,虎林盆地由地质和地球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2个盆地(南部盆地和北部盆地)组成,北部盆地为大三江盆地的一部分,南部盆地则属于另外一个独立的盆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林盆地 重力异常 单元结构 敦密南支断裂 走滑断裂 地质 地球物理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被引量:34
20
作者 张功成 徐宏 +1 位作者 刘和甫 朱德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14,共6页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特大型裂陷盆地之一,其演化依次为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压陷期。在此过程中有三次构造反转,第一次发生于裂谷期为负反转,与断陷的形成有关。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发生于裂谷期末和后裂谷期末均为正反转,使盆地原型改...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特大型裂陷盆地之一,其演化依次为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压陷期。在此过程中有三次构造反转,第一次发生于裂谷期为负反转,与断陷的形成有关。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发生于裂谷期末和后裂谷期末均为正反转,使盆地原型改造。负反转是早期的冲断层(系)再活动顺倾向上盘下滑。正反转过程与其相反并形成断弯和断展褶皱。松辽盆地前新生代构造格架在第三次反转中形成,平面上沿北北东-北东方向成带、变形强度自东而西、自南而北减弱,且与油气田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断弯褶皱 断展褶皱 油气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