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nitoring in Yingxiu Landslide Area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
1
作者 HE Jing ZHANG Keke +4 位作者 LIU Xiuju LIU Gang ZHAO Xuqiang XIE Zhongyuan LU H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20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A total of more than 50000 landslides has occurred in Sichuan province since the"5·12"Wenchuan earthquake,resulting in serious damage to the surface veget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In this study,we sel... A total of more than 50000 landslides has occurred in Sichuan province since the"5·12"Wenchuan earthquake,resulting in serious damage to the surface veget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In this study,we select Yingxiu,the epicenter of Wenchuan earthquake,as the experimental area.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form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area is extracted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collected in the year of 2005,2011 and 2013,respectively.The surfac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different periods is analyzed,and the vegetation recovery rate of the whole area is calcula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after the earthquake,the speed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s slow,an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rate is less than 20%better than 0.241,while in 2013,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yingxiu LANDSLIDE area NDVI VEGETATION RESTORATION
下载PDF
Reexamining the Seism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day Stress State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2
作者 QIN Xianghui CHEN Qunce +4 位作者 FENG Chengjun DU Jianjun WU Manlu MENG Wen SUN Dong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67-577,共11页
The present-day stress state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re-estimated using measured in-situ stress data obtaine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radient... The present-day stress state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re-estimated using measured in-situ stress data obtaine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radient coefficients of principal stresses versus depth decrease from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revealing that the stress level de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present-day stress levels and surface ruptures generat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indicates that the accumulated tectonic stress beneath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relieved in form of surface ruptures. This resulted in the stress remaining high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but relatively low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Abnormal high pore pressure conditions and an extremely low frictional coefficient pla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adjustment and seismic events observe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long this fault, according to the estimation results using the Coulomb frictional-failure theory incorporating frictional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4 to 1.0.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seismological hazard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by analyzing fault instability using the Coulomb frictional-failure theory,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pore pressure conditions and the evolution state of the frictional coefficient under the present-day stress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state fault activity seismological hazard Coulomb frictional-failure theory yingxiu-Beichuan fault
下载PDF
Surface deformation at the epicenter of the May 12,2008 Wenchuan M8 Earthquake,at Yingxiu Town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DONG ShaoPeng,HAN ZhuJun & AN YanFen National Center of Seismic Fault Study,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154-163,共10页
Surface deformation,along National Highway 213 at the epicenter of Wenchuan M8 earthquake,at Yingxiu Town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is surveyed and measur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wo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One ... Surface deformation,along National Highway 213 at the epicenter of Wenchuan M8 earthquake,at Yingxiu Town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is surveyed and measur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wo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One is that no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displays,or dextral strike-slip component at the observation point can not be found basically,the other is that uplift amount is 2.72 m,and the short-ening amount is 0.38 m,which reflects thrust shortening deformation is not obvious.The crust uplift amount of 2.71 m is distributed in a belt with width of 60 m.The model of lower crustal flow proposed by Royden et al.(1997) about the dynamic process in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eems more suitable to explain the seismic surfac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Yingxiu Town,the epicenter of the May 12,2008 Wenchuan M8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M8 EARTHQUAKE yingxiu TOWN surface DEFORMATION
原文传递
Complicated phenomena of the Beichuan-Yingxiu surface fracture zone during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DENG ZhiHui YANG ZhuEn +3 位作者 SUN ZhaoMin CHEN GuiHua MA WenTao SUN Q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24期3891-3896,共6页
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the surface fractur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Beichuan City and Yingxiu Town.It was found that the Beichuan-Yingxiu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trends northeastward,dipping to northwest.... 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the surface fractur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Beichuan City and Yingxiu Town.It was found that the Beichuan-Yingxiu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trends northeastward,dipping to northwest.The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rust faulting with small amounts of strike-slip movement,and demonstrating various complexities for different areas.The phenomena related to dextral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re found in Beichuan City and those related to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in Yingxiu Town.The compressive shortening of the two surface fracture zones in Beichuan City is 2.8―3.9 m and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of the surface fractures in Yingxiu Town is 0.5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断裂带 复杂性 北川县
原文传递
论严英秀小说创作中的外来影响
5
作者 马粉英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3-29,共7页
严英秀是当代甘肃作家中非常具有特点的一位作家,作为一位藏族作家,人们似乎在她的作品中很少发现想象中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严英秀创作中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最明显的是创作风格上与欧·亨利表现出的近似性和她创作中的女性主题... 严英秀是当代甘肃作家中非常具有特点的一位作家,作为一位藏族作家,人们似乎在她的作品中很少发现想象中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严英秀创作中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最明显的是创作风格上与欧·亨利表现出的近似性和她创作中的女性主题,但是不论是她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还是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都体现了严英秀对爱与美的一种坚守,对良善的道德向度的追寻。这种坚守和追寻恰恰证明了看起来并不那么“藏族”的严英秀其实文学创作的文化之根依然是她的母文化——藏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英秀 小说创作 外来影响 文学之根
下载PDF
创伤记忆、情感结构与故乡之思——读严英秀长篇小说《狂流》
6
作者 赵喆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0-34,共5页
严英秀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女性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成长空间,《狂流》这部长篇小说完整地呈现了女主人公何果儿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儿到为人妻的过程。何果儿经历了年少时期的创伤记忆,成年之后面临的情感选择,而最终回归故乡。... 严英秀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女性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成长空间,《狂流》这部长篇小说完整地呈现了女主人公何果儿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儿到为人妻的过程。何果儿经历了年少时期的创伤记忆,成年之后面临的情感选择,而最终回归故乡。文本展现了女性知识分子对社会的主动承担,为现代人的精神出路探求可能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英秀 《狂流》 创伤记忆 情感结构 故乡之思
下载PDF
杨应秀《论语讲说》对朱熹哲学思想的扬弃
7
作者 刘星 唐德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5-60,110,共7页
杨应秀记录了求学时听到的师生之间关于《论语》和《四书章句集注》的讨论,采用语录体写成了《论语讲说》一书.在书中,他继承朱熹的"理"本体论思想,重点论证了阴阳二气存在的合理性;心性论层面上,他选择孟子的"性善论&qu... 杨应秀记录了求学时听到的师生之间关于《论语》和《四书章句集注》的讨论,采用语录体写成了《论语讲说》一书.在书中,他继承朱熹的"理"本体论思想,重点论证了阴阳二气存在的合理性;心性论层面上,他选择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与物皆有"仁义礼智信"五性,并提出了除"道心""人心"之外的"知觉之心";工夫论层面上,他主张"知行合一",也可按情况对一方有所侧重,还强调"知"重在积累,"行"需符合"恕"的要求.通过对《论语讲说》的研究可见,杨应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朱熹的思想,却未因此而失去自己的思想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应秀 《论语讲说》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下载PDF
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与变形特征 被引量:58
8
作者 李勇 周荣军 +9 位作者 Alexander L.DENSMORE 闫亮 Nicholas RICHARDSON 董顺利 Michael A.ELLIS 张毅 何玉林 陈浩 乔宝成 马博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88-1706,共19页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本文以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映秀-北川断裂的关键部位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标定了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本文以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映秀-北川断裂的关键部位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标定了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带从映秀向北东延伸达180~190km,走向介于NE30°~50°之间,倾向北西,地表平均垂向断距为2.9m,平均水平断距为3.1m;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北川县擂鼓镇,垂直断错为6.2±0.1m,水平断错为6.8±0.2m,逆冲分量与右行走滑分量的比值为3∶1~1∶1,表明该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逆冲运动分量略大于或等于右行走滑运动分量。根据近南北向的分段断裂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其中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基于保存于破裂面上的擦痕,我们将该地震破裂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为逆冲作用,晚期为斜向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映秀-北川断裂 走滑-逆冲作用 龙门山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定量分析--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51
9
作者 陈桂华 徐锡伟 +8 位作者 郑荣章 于贵华 李峰 李陈侠 闻学泽 何玉林 叶友青 陈献程 王志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3-738,共16页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参数。结果显示,断裂同震变形分布的空间变化很大.目前获得的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虹口乡深溪沟,为4.98m,同时也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点,走滑量4.5m,而目前获得的最大垂直位移在其东北的支沟,为5.7~6.7m。NE向断裂水平位移多为1~2m,垂直位移多为3m左右,而小鱼洞-草坝分支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更小,只有0.5~1.5m。擂鼓镇附近的数据则反映与断裂相关的巨型滑坡可能将重力变形叠加到构造变形中。由断层水平缩短和垂直位移计算的断层倾角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浅部陡倾的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北川-映秀断裂 同震地表变形 测量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断层北川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效应 被引量:54
10
作者 付碧宏 时丕龙 +3 位作者 王萍 李琦 孔屏 郑国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495,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正穿过北川县城曲山镇中心,并在曲山镇周围诱发了一系列大型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致使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野外考察表明北川段最大逆冲量和右旋走滑量都达8-10 m,这也是映秀—北川地表地震破裂带中位移量最大的地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曲山镇—带正是地震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改变的转换地带:曲山镇及其南西部断层倾向北西,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特征;在曲山镇北东断层倾向南东,表现为右旋走滑分量与垂直分量相当,走滑活动特征更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逆冲-走滑型(或斜向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直接影响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断层NW盘(上盘)远远强于SE盘(下盘).地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与断层运动的应力及坡向的自由面之间相互作用,加强了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因此,汶川大地震为我们研究逆冲-走滑型同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同震地表变形 高精度遥感 地质灾害效应 映秀- 北川断裂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多断裂破裂的近地表同震滑移及滑移分解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桂华 徐锡伟 +6 位作者 于贵华 安艳芬 袁仁茂 郭婷婷 高翔 杨虎 谭锡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84-1394,共11页
为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破裂的构造运动机制,本文选取典型的观测点,利用多种地质地貌标志测绘分析得到了汶川M_s8.0地震发震断裂的近地表三维同震滑移矢量.结果显示,北川映秀断裂上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北西盘沿88°方位角水平滑移2.58 ... 为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破裂的构造运动机制,本文选取典型的观测点,利用多种地质地貌标志测绘分析得到了汶川M_s8.0地震发震断裂的近地表三维同震滑移矢量.结果显示,北川映秀断裂上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北西盘沿88°方位角水平滑移2.58 m、垂直滑移3.70 m;安县—灌县断裂上的白鹿汉旺破裂北西盘沿134°方位角水平滑移1.63 m,垂直滑移2.00m;小鱼洞破裂带南西盘沿76°~79°方位角水平滑移2.15~2.71 m,垂直滑移1.36~1.51 m.平行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和白鹿—汉旺破裂段合计形成1.72 m右旋走滑和3.49 m垂直断裂带的NW向水平缩短,总滑移方向(106°)与断裂带整体走向(42°)呈64°夹角,整个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处于斜向挤压的构造环境.结合震源过程反演成果的分析显示,斜滑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和逆冲型白鹿汉旺破裂段可能是在汶川地震中最大的一次子事件过程以滑移分解的形式而同时破裂形成的,滑移分解作用使两条断裂以斜滑与逆冲组合的力学性质产生破裂而非相同性质的斜滑破裂.小鱼洞破裂以低角度斜滑为主,可能是安县灌县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以滑移分解形式同时破裂的纽带.小鱼洞断裂是龙门山断裂带长期处于斜向挤压的构造环境的产物,不只是逆冲断裂系中的捩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同震地表变形 滑移分解 北川-映秀断裂 安县-灌县断裂 小鱼洞断裂
下载PDF
龙门山汶川地震特征及构造运动学初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忠权 应丹琳 +6 位作者 郭晓玉 李洪奎 王麒翔 尤东华 王雪峰 陈骁 陈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6-430,共5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龙门山汶川地震具有震级巨大、波及面宽、震中成线性展布的特点。根据震后构造地质调查,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幕式斜冲与逆冲,其运动学特征是:断裂具有先走滑后逆冲,总体表现以逆冲运动为主。根据断裂...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龙门山汶川地震具有震级巨大、波及面宽、震中成线性展布的特点。根据震后构造地质调查,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幕式斜冲与逆冲,其运动学特征是:断裂具有先走滑后逆冲,总体表现以逆冲运动为主。根据断裂面多期擦痕特征确定,断层活动主要为三期幕式活动,第一期为逆冲走滑,第二期为逆冲冲断,第三期为走滑逆冲。由地震破裂构造确定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汶川地震 构造机理 映秀-北川断裂
下载PDF
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型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堵江机理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甘建军 孙海燕 +4 位作者 黄润秋 汤勇 范崇荣 李前银 许向宁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16,共6页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因连日强降雨,发生灾害性特大泥石流,完全中断都汶公路的交通,并冲入岷江形成堰塞体,致使河水改道,冲进映秀新区使数十幢房屋成为孤岛,严重危胁到灾后重建的胜利成果。研究红椿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变...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因连日强降雨,发生灾害性特大泥石流,完全中断都汶公路的交通,并冲入岷江形成堰塞体,致使河水改道,冲进映秀新区使数十幢房屋成为孤岛,严重危胁到灾后重建的胜利成果。研究红椿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变形破坏机制、类型规模及防治对策,对防治高地震烈度泥石流灾害、确保灾后重建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以红椿沟特大型泥石流为例,在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条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断路堵江的具体原因,预测了泥石流发展的趋势,对重要物源点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提出了红椿沟泥石流的形成及堵江除丰富的震后松散物源、强降雨外,还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红椿沟特大泥石流是从其上游甘溪铺支沟开始启动、汇集溃决,随后带动主沟物源冲入岷江,与岷江上游烧房沟泥石流冲入江中物质在江中汇集,形成堵江。红椿沟内物源丰富,必须加强防治,防止泥石流的再次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泥石流 形成机制 堵江机理 汶川地震 汶川县映秀镇
下载PDF
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泥石流工程防治及初步效果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德华 许向宁 +1 位作者 吉峰 曹楠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0-268,共9页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内即分布有大量的地震崩滑物源,沟道堵塞极其严重,在持续强降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为预防再次暴发泥石流灾害,对红椿沟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沟域尚有剩余物源量310.14×104m3,其中动储量达98.4×104m3,在强降雨条件下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可能性较大。本文在对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暴发特征介绍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条件下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泥石流沟工程治理设计思路及工程布置的作用,提出了全流域综合治理设计理念,即"中、上游稳坡固源拦挡,下游固床+排导"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治理,通过稳源固坡、分级拦挡、分散淤积、调蓄消能、减势排导等系统的工程措施,达到控制灾害性泥石流发生的目的,确保映秀镇映秀新区、G213国道、映汶高速公路的安全。在工程竣工后的2011年7、8月两次强降雨时,红椿沟未有固体物质出沟进入岷江,治理工程效果得到了初步检验,体现了针对巨灾型泥石流沟采用全流域综合工程治理设计理念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映秀镇 红椿沟 泥石流灾害 治理措施 效果评价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焕 李海兵 +13 位作者 司家亮 孙知明 付小方 刘栋梁 裴军令 李成龙 张佳佳 宋圣荣 郭力伟 MORI James 薛莲 BRODSKY E. Emily 云锟 龚正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7-269,共13页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同震弱化 断裂愈合 摩擦系数 映秀—北川断裂带 龙门山
下载PDF
汶川—映秀M_S8.0地震的发震断裂带和形成的深层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20
16
作者 滕吉文 皮娇龙 +4 位作者 杨辉 闫雅芬 张永谦 阮小敏 胡国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2-403,共12页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不仅形成了喜马拉雅弧形山造山带,而且导致其东部弧顶—东构造结似一尖楔沿NNE方向插入青藏高原的东北缘.造成了巴颜喀拉块体和龙门山断裂系深、浅部构造强烈活动和变形,并导致高原腹地壳、幔...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不仅形成了喜马拉雅弧形山造山带,而且导致其东部弧顶—东构造结似一尖楔沿NNE方向插入青藏高原的东北缘.造成了巴颜喀拉块体和龙门山断裂系深、浅部构造强烈活动和变形,并导致高原腹地壳、幔物质以大型走滑断裂为通道边界向E-ES方向运移.2008年5月12日汶川—映秀MS8.0地震就发生在这相对活动的巴颜喀拉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断裂系辖区内.基于该区深部壳、幔结构和主震(MS8.0)与7万多次余震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的展布研究表明,汶川—映秀MS8.0地震的发震断裂不是震中在地表投影位置附近,而是龙门山断裂系3条以不同角度西倾、且向下在15±5km深处汇聚的断裂带CF.该发震断裂带不是一条简单的线性断裂带,而是一半径为5km左右的柱状震源体,沿NE向展布.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物质向东与向东南运动过程中地壳各层整体逐渐抬升,且在龙门山断裂系地带为减薄的转折部位,而地壳低速层却在这里尖灭.在两陆-陆板块碰撞力系作用下,壳、幔介质以上地壳底部低速层(深20±5km)为上滑移面,并与上地壳解耦,而在深处则以岩石圈底部漂曳的软流层顶部(深100±10km)为下滑移,故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才能同步运动.它们在四川盆地高速"刚性"壳、幔物质阻隔下,龙门山断裂系的3条向下汇聚的断裂带与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同步沿龙门山断裂系的断层面向上逆冲,当向上与向下同步运动的固态壳、幔介质二者在15±5km深处强烈碰撞时激发了这次MS8.0地震和一系列强余震的发生和发展.基于上述可见,对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与构造环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运移和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乃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映秀MS8 0地震 发震断裂 上、下滑动面 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同步运动 深层动力过程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特征与龙门山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焕 李海兵 +1 位作者 司家亮 黄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48-2060,共13页
2008年汶川地震(MW7.9)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上,并沿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产生约270km和80km的不同性质的地表破裂带。断裂岩是断裂活动的产物,是断裂带的物质组成,其结构特征记录了断裂活动演化的历史。本文以... 2008年汶川地震(MW7.9)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上,并沿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产生约270km和80km的不同性质的地表破裂带。断裂岩是断裂活动的产物,是断裂带的物质组成,其结构特征记录了断裂活动演化的历史。本文以汶川地震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带中虹口八角庙地区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研、显微结构及XRD分析等,识别出映秀-北川断裂带由五个次级单元组成,分别为:碎裂岩带、黑色断层泥和角砾岩带、灰色断层角砾岩带、深灰色断层角砾岩带以及断层泥和角砾岩带。断裂岩组合显示映秀-北川断裂带具有多核断裂结构特征。映秀-北川断裂带在地表出露的宽度约为240m,岩心中厚度约为105m,碎裂岩、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在地表及岩心中均发育,而假玄武玻璃仅在地表碎裂岩部分出现。汶川地震主滑移带斜切了映秀-北川断裂带,不完全沿袭古地震滑移带,暗示汶川地震断裂带与映秀-北川断裂带可能不是同一个断裂体系。通过断裂岩的研究确定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存在着摩擦熔融、热增压、动态润滑和机械润滑等多种断裂滑移机制。低温热年代学的研究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形成时代为15~10Ma,自形成以来,映秀-北川断裂带的长期活动控制着龙门山的快速隆升。断裂带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带,可能与龙门山不同的隆升速率期有着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断裂带 结构 隆升 龙门山
下载PDF
汶川8.0级大地震极重灾区映秀镇不同建筑结构震害概述及原因简析 被引量:34
18
作者 孙柏涛 闫培雷 +1 位作者 胡春峰 张明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共9页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是中国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工程结构震害。震中位于映秀镇(北纬31.015°,东经103.365°)。映秀镇的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其中有钢筋混凝...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是中国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工程结构震害。震中位于映秀镇(北纬31.015°,东经103.365°)。映秀镇的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其中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底框架结构和工业厂房。该镇的建筑多数是按照不同时期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一部分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少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由于映秀镇地震动强度大,建筑物的破坏十分严重,震害非常典型,为地震工程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对工程震害的研究在理论与工程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在映秀镇收集到的工程震害进行概述,讨论不同结构形式的破坏现象和特点,并给出简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映秀镇 工程震害
下载PDF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2号孔(WFSD-2)随钻泥浆氢和汞浓度与断裂构造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彬 刘耀炜 +3 位作者 方震 官致君 张磊 郭丽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71-1781,共11页
以WFSD-2钻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随钻泥浆氢(H_2)和汞(Hg)浓度特征,在垂向上存在显著不均匀性,出现多段浓度异常高值.研究表明:(1)H_2和Hg浓度异常与次级断裂和岩石构造性质有较大关系,以断裂带或破碎带为通道运移而产生高值异常;(2)随... 以WFSD-2钻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随钻泥浆氢(H_2)和汞(Hg)浓度特征,在垂向上存在显著不均匀性,出现多段浓度异常高值.研究表明:(1)H_2和Hg浓度异常与次级断裂和岩石构造性质有较大关系,以断裂带或破碎带为通道运移而产生高值异常;(2)随钻泥浆H_2和Hg浓度特征暗示了汶川地震WFSD-2孔中主滑移带位置,表明随钻流体特征是识别地下裂隙带、破碎带或断裂带的途径之一;(3)H_2和Hg浓度异常还可能与构造块体边界强震活动和断裂带近场中等地震活动有关.本文研究结果为分析大震过程中深部流体活动行为提供了H_2和Hg地球化学特征依据,对地震前兆机理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科学钻探 映秀—北川断裂带 氢气
下载PDF
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性特征和断裂带的结构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黄尧 司家亮 刘栋粱 李勇 王焕 杨光 孙立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01-1218,共18页
以WFSD-2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心编录和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研究,识别出该钻孔岩心具有6段岩性,从上向下依次为彭灌杂岩(0-599.31m)、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599.31-1211.49m)、彭灌杂岩(1211.49-1679.51m)、三叠系须家... 以WFSD-2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心编录和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研究,识别出该钻孔岩心具有6段岩性,从上向下依次为彭灌杂岩(0-599.31m)、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599.31-1211.49m)、彭灌杂岩(1211.49-1679.51m)、三叠系须家河组三段(1679.51-1715.48m)、彭灌杂岩(1715.48-2081.47m)、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2081.47-2283.56m)。彭灌杂岩主要以花岗岩和火山岩为主,三叠系须家河组沉积岩以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煤层(线)和砾岩为主。3套彭灌杂岩与三叠系须家河组沉积岩重复出现,时代较老的岩性段逆冲覆盖在新的地层之上,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由一系列逆冲岩片叠置而成。岩心中断裂岩较为发育,主要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和断层泥,反映出脆性变形作用的特点。通过对断裂岩的统计分析,厘定了20余条产状不同、规模不等的次级断裂带,断裂带宽度和断裂密度峰值显示FZ600、FZ720、FZ782、FZ817、FZ922、FZ951、FZ1449、FZ1681、FZ2082为主要断裂带,其中FZ1681系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依据断裂岩的组合特征可以将岩心中断裂带的结构以断层泥为核部划分为两大类:对称型断裂带和不对称型断裂带。根据地表破裂带、WFSD-1钻孔岩心中主滑移带位置的几何关系、岩性分层等因素,可推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应位于FZ1134、FZ1449或FZ1681之中,同时也暗示该地区经常发生类似汶川地震的大地震活动。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缩短和快速隆升作用,暗示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非常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 断裂岩 断裂带结构 映秀-北川断裂带 龙门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