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and timing of the extensional ductile shear zones in Yiwulü Mountain area,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North 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LI Gang LIU ZhengHong +3 位作者 LIU JunLai LI YongFei XU ZhongYuan DONG XiaoJi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733-746,共14页
The NNE-trending ductile shear zones in Yiwulü Mountain area were formed in relation to two successive extensional events.The Yiwulü High Temperature Extensional Ductile Shear Zone and the Waziyu Low Tempera... The NNE-trending ductile shear zones in Yiwulü Mountain area were formed in relation to two successive extensional events.The Yiwulü High Temperature Extensional Ductile Shear Zone and the Waziyu Low Temperature Extensional Ductile Shear Zone were related to ductile deformation at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brittle-ductile deformation at lower temperatures,respectively.Both deformations were accompanied by large scale volcanic eruptions and magmatic intrusions.Based on structural analysis of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deformations,and quartz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s,we show that the early Yiwulü High Temperature Extensional Ductile Shear Zone was resulted from a NE-SW extension at amphibolite facies in the middle crust,whereas the Waziyu Low Temperature Extensional Ductile Shear Zone was due mainly to a NWW-SEE extension at greenschist facies in the upper crust.The SHRIMP zircon age of a syn-tectonic granitic dike emplaced at the late stage of high temperature extension is 155±2 Ma,indicating that the early extensional event took place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40Ar-39Ar age of muscovite from tectonic schists in the low temperature extensional ductile shear zone is 131.6±1.0 Ma,suggesting that the late extension occurr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Subsequent overall uplifting succeeded the late extension.The new discovery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NNE-trending extensional ductile shear zone provides evidence constraining the switch of tectonic regimes and Middle Jurassic thinning of lithosphere in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detachment fault ductile shear zone GEOCHRONOLOGY EBSD yiwulü Mountain
原文传递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与晚侏罗世伸展事件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2 位作者 姜大志 陈印 胡召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9-798,共20页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完整的长环形带状展布。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核杂岩的下盘、拆离韧性剪切带及上盘底部具有一致的上盘向SSW的运动学指向。拆离剪切带和下盘中同构造侵入了大量浅色花岗岩脉,其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指示核杂岩形成于157~147Ma,表明研究区的伸展活动开始于晚侏罗世。医巫闾山晚侏罗世变质核杂岩的厘定,暗示燕山构造带上广泛出现的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应发生在区域性伸展背景下,华北克拉通北部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破坏,到早白垩世达峰期并遍及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同构造岩脉 伸展变形 燕山构造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辽宁医巫闾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曹伟 刘云龙 +3 位作者 朱彩霞 于兴华 宋殿云 任启昌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7,共6页
医巫闾山约有野生种子植物 71 8种 ,隶属于 94科 362属之中。依据它们的现代分布 ,这些种被归纳成 2 3个分布区类型和 2 0个亚型。研究表明 ,医巫闾山植物区系属于温带性质 ,但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与热带相联系的历史渊源。本区... 医巫闾山约有野生种子植物 71 8种 ,隶属于 94科 362属之中。依据它们的现代分布 ,这些种被归纳成 2 3个分布区类型和 2 0个亚型。研究表明 ,医巫闾山植物区系属于温带性质 ,但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与热带相联系的历史渊源。本区系地理联系广泛 ,尤以与东亚地区特别是与日本的联系较为密切 ,其次则是与北温带的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医巫闾山 种子植物 区系 种类组成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千山—辽河平原—医巫闾山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应硕 介冬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1-697,共7页
对采自千山、医巫闾山及两山之间辽河平原的9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表明该地区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占优势,草本植物孢粉含量相对较少,这与区域内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但由于该区域人为影响严重,所见植被基本为次生植被,因此孢粉与... 对采自千山、医巫闾山及两山之间辽河平原的9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表明该地区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占优势,草本植物孢粉含量相对较少,这与区域内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但由于该区域人为影响严重,所见植被基本为次生植被,因此孢粉与植被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孢粉聚类分析表明,联合指数A,超代表性指数O,低代表性指数U结合起来能够反映出孢粉对植被的指示程度,分析表明研究区内松属、栎属、榛属孢粉对植被的指示意义较明显,而草本植物孢粉对植被的指示程度均较低,其中地榆属、唇形科、伞形科的指示意义最差。DCA排序把9个样地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千山区,第二组为医巫闾山区,第三组为辽河平原区,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DCA排序能为恢复古环境、古气候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山-辽河平原-医巫间山 表土孢粉 DCA 聚类分析 联合指数A
下载PDF
辽代医巫闾地区交通路线 被引量:2
5
作者 武文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4-27,共4页
医巫闾地区在辽代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是辽代几位帝后的陵寝之地。其交通发展在辽代也达到一个高潮,为辽西通往辽东的必经之地。不仅与傍海道相连接进而拓展了中原通往辽东的交通路线,还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完善了辽中京与辽东京的驿路;... 医巫闾地区在辽代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是辽代几位帝后的陵寝之地。其交通发展在辽代也达到一个高潮,为辽西通往辽东的必经之地。不仅与傍海道相连接进而拓展了中原通往辽东的交通路线,还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完善了辽中京与辽东京的驿路;同时,谒陵路线、行军路线、内河航运穿插其中,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重要交通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医巫闾地区 交通
下载PDF
《燕行录》中的千山、医巫闾山和首阳山形象 被引量:3
6
作者 曹圭益 徐东日(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7-63,共7页
《燕行录》中出现的千山、医巫闾山、首阳山凝聚着燕行使者们的理念和精神。这三座山并不单纯是物理空间,它还提供了与中国文化相逢的契机;对于具有北学思想的朝鲜朝使者而言,这三座山本身就是充满文化意义的空间。千山与医巫闾山是参... 《燕行录》中出现的千山、医巫闾山、首阳山凝聚着燕行使者们的理念和精神。这三座山并不单纯是物理空间,它还提供了与中国文化相逢的契机;对于具有北学思想的朝鲜朝使者而言,这三座山本身就是充满文化意义的空间。千山与医巫闾山是参与燕行的一部分朝鲜朝先觉者们转变思想意识从而实现涅槃的象征性空间,而首阳山则是他们克服既存理念的惯性、补偿自尊的另一个空间。从这一点上看,位于燕行路程中的三座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行录》 千山 医巫闾山 首阳山 燕行路程 小中华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厘定(英文) 被引量:84
7
作者 Brian J. DARBY Gregory A. DAVIS +3 位作者 ZHANG Xiao-hui WU Fu-yuan Simon WILDE YANG Jin-hu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以前未被发现的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主要由一条向西倾的低角度正断层———瓦子峪拆离断层组成 ,它将由早白垩世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上盘与糜棱岩化和未变形的下盘分开。瓦子峪拆离断层 (以前称之为孙家湾—稍户营子断裂 ... 以前未被发现的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主要由一条向西倾的低角度正断层———瓦子峪拆离断层组成 ,它将由早白垩世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上盘与糜棱岩化和未变形的下盘分开。瓦子峪拆离断层 (以前称之为孙家湾—稍户营子断裂 )位于变质核杂岩的西侧 ,倾角 10~ 4 0°,构造标志指示向北西方向 (约 2 90°)剪切。与早白垩世地壳伸展相伴生的下盘糜棱岩剪切方向也是北西向 ,这与瓦子峪拆离断层运动相关。已经发表的和未发表的锆石U Pb年龄、40 Ar/3 9Ar热年代学和上盘阜新盆地中生物地层的时代研究表明 ,地壳伸展和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 (约 12 7~ 116Ma)。我们未发现以前文献报道的医巫闾山是一对称的变质核杂岩的任何证据。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以及WNW侧的拆离断层的厘定会加深我们对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伸展作用的理解和认识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包括野外构造研究以确定拆离断层和下盘糜棱岩的空间展布 ,进一步采集样品以研究变质核杂岩的地质 /热年代学和变质核杂岩范围内的岩体成因。我们认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是太平洋板块边界重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致使地壳升温 ,从而导致经造山作用而加厚的地壳垮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间山 变质核杂岩 瓦子峪拆离断层 中国辽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