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hermal history and uplift process of the Ouxidaban pluton in the South Tianshan orogen:Evidence from Ar-Ar and(U-Th)/He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Bin CHEN Wen +7 位作者 SUN JingBo YU Shun YIN JiYuan LI Jie ZHANG Yan LIU XinYu YANG Li YUAN Xi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49-361,共13页
The uplift and exhumation process in the Tianshan orogen since the late Paleozoic were likely rela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ore deposits. This study involved reconstructing the whole tectonic thermal history of the O... The uplift and exhumation process in the Tianshan orogen since the late Paleozoic were likely rela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ore deposits. This study involved reconstructing the whole tectonic thermal history of the Ouxidaban pluton in central 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based on hornblende/plagioclase Ar-Ar and zircon/apatite (U-Th)/He methods. The thermal history and uplift process of central 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the late Paleozoic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works and cooling/exhumation rate features. The hornblende yields a plateau age of 382.6_+3.6 Ma, and the plagio- clase yields a weighted mean age of 265.8_+4.9 Ma. The Ouxidaban pluton yields weighted mean zircon (U-Th)/He age of 185.8±4.3 Ma and apatite (U-Th)/He age of 31.1±2.9 Ma, respectively. Five stages of tectonic thermal history of 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the late Paleozoic could be discriminated by the cooling curve and modeling simulation: (1) from the latest Silurian to Late Devonian, the average cooling rate of the Ouxidaban pluton was 7.84℃/Ma; (2) from the Late De- vonian to the latest Middle Permian, the average cooling rate was about 2.07℃/Ma; (3) from the latest Middle Permian to the middle Eocene, the cooling rate decreased to about 0.68℃/Ma, suggesting that the tectonic activity was gentle at this time; (4) a sudden increase of the cooling rate (5.00℃/Ma) and the exhumation rate (0.17 mrn/a), and crustal exhumation of -1.83 km indicated that the Ouxidaban pluton would suffer a rapid uplift event during the Eocene (-46-35 Ma); (5) since the middle Eocene, the rapid uplift was sustained, and the average cooling rate since then has been 1.14℃/Ma with an exhumation rate of about 0.04 mm/a and an exhumation thickness of 1.33 km. The strong uplift since the Cenozoic would be related to a far-field effect from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collision. However, it was hysteretic that the remote effect was observed in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Ouxidaban pluton thermal history uplift Ar-Ar method (U-Th)/He method
原文传递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新生代热史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2
作者 孙崇波 李敏同 +2 位作者 李俊 周洪兵 陈晓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39-1648,共10页
笔者等通过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件砂岩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获得测试分析样品的表观年龄,对所有样品利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热史模拟,取得其热演化史;得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发生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其经历了2次快速冷却... 笔者等通过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件砂岩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获得测试分析样品的表观年龄,对所有样品利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热史模拟,取得其热演化史;得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发生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其经历了2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分别发生在37~14 Ma和5.1~0 Ma,平均冷却速率分别为3.98℃/Ma和11.15℃/Ma;在发生快速冷却的时间上,存在自东向西逐渐变晚的趋势,说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可能为自东向西的幕式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构造隆升 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 被引量:29
3
作者 马寅生 崔盛芹 +4 位作者 吴淦国 吴珍汉 朱大岗 李晓 冯向阳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5-253,共9页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 ,结合其他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通过构造热演化的定量分析 ,认为医巫闾山山脉的隆升历史经历了 118~ 81Ma期间的第 1个快速隆升阶段、81~ 14Ma期间的缓慢隆升阶段和 14Ma以来的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医巫闾...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 ,结合其他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通过构造热演化的定量分析 ,认为医巫闾山山脉的隆升历史经历了 118~ 81Ma期间的第 1个快速隆升阶段、81~ 14Ma期间的缓慢隆升阶段和 14Ma以来的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与两侧盆地的沉降历史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山脉隆升相对盆地沉降有一个滞后期 ,山脉的快速隆升阶段对应盆地快速沉降的后期和消亡阶段。现今的医巫闾山山脉是 14Ma以来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的产物 ,其隆起时间距今大约有 4~ 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 隆生历史 热年代学 升隆运动
下载PDF
燕山山脉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吴珍汉 崔盛芹 +3 位作者 吴淦国 朱大岗 冯向阳 马寅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9-57,共9页
本文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侵入体的热历史,进而分析燕山山脉的隆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燕山造山带的隆升过程在时空上具有明显非均匀性。燕山中段南部的盘山岩体约于226.48Ma侵位,在96~35Ma期间以3.45℃/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0.115mm/... 本文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侵入体的热历史,进而分析燕山山脉的隆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燕山造山带的隆升过程在时空上具有明显非均匀性。燕山中段南部的盘山岩体约于226.48Ma侵位,在96~35Ma期间以3.45℃/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0.115mm/a的快速隆升过程;燕山中段北部的雾灵山岩体约于132Ma侵位,在86~45Ma期间以5.61℃/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0.186mm/a的快速隆升过程;燕山西段的云蒙山岩体约于143Ma侵位,在106~103.95Ma与20~0.0Ma期间分别以31.80℃/Ma、4.45℃/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1.06mm/a、0.15mm/a的快速隆升过程。燕山西段四合堂花岗片麻岩黑云母约于144.46Ma开始启动K-Ar法记年系统,在13Ma以来以7.69℃/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0.256mm/a的快速隆升过程。燕山西南缘的八达岭岩体于129Ma之前侵位,在6Ma以来以16.67℃/Ma的速度快速冷却,对应于0.556mm/a的快速隆升过程。据此笔者认为,燕山中段的快速隆升早于燕山西段,燕山西南缘隆升最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历史 隆升过程 热年代学 燕山 山脉 隆生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中新生代隆升—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30
5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2 位作者 刘麟 汤济广 周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7-92,共6页
5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以及热历史的定量模拟研究表明,博格迭山自晚休罗世末-早白垩世开始隆升,总体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具有4个主要期次的演化阶段,起始时间分别为150~106、75-65、44-24、13~9Ma。其中44~... 5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以及热历史的定量模拟研究表明,博格迭山自晚休罗世末-早白垩世开始隆升,总体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具有4个主要期次的演化阶段,起始时间分别为150~106、75-65、44-24、13~9Ma。其中44~24Ma之前,博格这山南、北缘隆升速率近于一致。之后,博格达山的隆升转为区段性,南、北缘形成差异隆升。北缘在42~11Ma为近于稳定的状态,隆升速率为1m/Ma,11Ma至今隆升速率为190.6m/Ma;而南缘在26~9Ma间隆升较快,速率为41.2m/Ma,9Ma至今隆升速率为162.9m/Ma。这种差异性的隆升可能一方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受博格达山不同段深部差异性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隆升 中新生代 博格达
下载PDF
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2 位作者 刘琦胜 叶培盛 吴中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5-512,共8页
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内部的重要山脉,主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包体如Lgn、Ygn片麻岩和元古代(Pt)变质岩,岩体东西两侧发育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对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矿物对热年代学分析,... 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内部的重要山脉,主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包体如Lgn、Ygn片麻岩和元古代(Pt)变质岩,岩体东西两侧发育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对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矿物对热年代学分析,良好地揭示了岩浆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通过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测年,发现65.0~55.0Ma发生早期岩浆侵位事件,形成Lgn、Ygn花岗片麻岩包体;在18.3~11.1Ma期间,在约11km深度的Lgn、Ygn下方发生大规模岩浆侵位和结晶成岩事件,形成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NG)。在11.1~9.3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发生快速冷却和隆升过程,平均降温速度约222.2°C/Ma,对应的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5.56mm/a;在9.3~8.6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继续发生差异隆升和快速降温,平均降温速率为142.8°C/Ma,对应的差异隆升速率为3.57mm/a;在8.0~5.0Ma期间,念青唐古拉山区发生伸展型韧性剪切变形,导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快速隆升,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3.50mm/a;在5.0~3.7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继续发生构造隆升,平均降温速率约92.3°C/Ma,对应的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2.31mm/a。自3.7Ma以来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平均降温速度达27.0°C/Ma,平均抬升速度达0.68mm/a。念青唐古拉岩浆集聚、NG花岗岩侵位与INDEPTHII地震深反射亮点揭示的地壳局部熔融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导致上地壳伸展构造变形、NG花岗岩缓慢冷却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脉隆升过程 花岗岩 热事件 热年代学分析 念青唐古拉山
下载PDF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65
7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2 位作者 徐振平 汤济广 田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01-2910,共10页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全面认识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采自大巴山地区的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自白垩世...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全面认识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采自大巴山地区的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自白垩世120~110Ma开始隆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经历了快速隆升→平稳→加速隆升3个阶段,并且随着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构造的扩展变形,隆升年龄表现出阶段性递进年轻的特点。大巴山120→110Ma的快速隆升冷却事件是秦岭造山带白垩世区域性隆升剥露作用的体现。随后大巴山进入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阶段,样品滞留在部分退火带中。10~6Ma以来大巴山加速隆升,这一构造事件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向东扩展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 中-新生代 隆升 大巴山
下载PDF
南北构造带北部香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抬升事件 被引量:18
8
作者 赵晓辰 刘池洋 +5 位作者 王建强 赵岩 张东东 王磊 邓煜 郭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24-2136,共13页
南北构造带北部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秦祁褶皱造山带和兴蒙褶皱带四大构造单元的结合交汇部位,演化历史复杂。本文以南北构造带北部香山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中-新生代的隆升过程和阶段。对采自香山地区的9件样品分别进行... 南北构造带北部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秦祁褶皱造山带和兴蒙褶皱带四大构造单元的结合交汇部位,演化历史复杂。本文以南北构造带北部香山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中-新生代的隆升过程和阶段。对采自香山地区的9件样品分别进行了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香山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主要分布在4个区间,对应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晚白垩世和始新世,反映出香山地区在这4个时期内发生了明显的冷却事件。而这4期冷却抬升事件与区域构造背景及野外地质特征均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同时热历史模拟表明,香山地区晚白垩世以来整体上经历了2期快速隆升事件,其中始新世的快速隆升主要是该区对鄂尔多斯地块新生代周缘裂陷解体事件的响应。值得注意的是,香山地区并未反映出8Ma左右的快速隆升,说明青藏高原隆升对该区的影响是较为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香山 中-新生代 隆升期次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铁热克提岩体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袁万明 董金泉 +1 位作者 汤云晖 保增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9-204,共6页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铁热克提岩体 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分析研究表明 ,具有 3个阶段的热演化模式 :①大约 12 0Ma之前 ,温度为 10 5~ 130℃或 90~ 12 0℃ ,属于较高温稳定期 ;② 6 0~ 12 0Ma,温度为 90~ 12 0℃或 2 0~ 6 5℃ ,系快...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铁热克提岩体 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分析研究表明 ,具有 3个阶段的热演化模式 :①大约 12 0Ma之前 ,温度为 10 5~ 130℃或 90~ 12 0℃ ,属于较高温稳定期 ;② 6 0~ 12 0Ma,温度为 90~ 12 0℃或 2 0~ 6 5℃ ,系快速冷却与隆升期 ;③ 6 0Ma以来为 2 0~ 6 5℃或 12~ 18℃ ,属低温稳定期。第 2阶段 (6 0~ 90Ma期间 ) ,冷却速率为 2 .5~ 3.2 3℃ /Ma ,相当于抬升速率为 83.3~ 10 7.7m/Ma。 6 0~ 12 0Ma的快速隆升作用以及 80 .4~ 91.9Ma的裂变径迹年龄 ,证实燕山晚期发生过新的陆内挤压造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热历史 隆升 剥蚀 裂变径迹 磷灰石 新疆 阿尔泰 燕山晚期
下载PDF
秦岭太白山新生代隆升冷却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建辉 张培震 +2 位作者 郑德文 万景林 王伟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405-2414,共10页
伸展正断层下盘的冷却历史记录了主要伸展变形的时间及幅度.太白山位于秦岭北缘,作为伸展正断层的下盘,其新生代伸展隆升冷却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渭河盆地的伸展变形时间及其幅度.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对太白山的冷却历... 伸展正断层下盘的冷却历史记录了主要伸展变形的时间及幅度.太白山位于秦岭北缘,作为伸展正断层的下盘,其新生代伸展隆升冷却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渭河盆地的伸展变形时间及其幅度.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对太白山的冷却历史进行了研究.来自太白山总计17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及热历史模拟揭示出山体经历了始于约48 Ma的小幅度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和始于约9.6 Ma的大幅度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分别对应平行于秦岭北缘山脉的两阶段伸展变形.始于约48 Ma的伸展变形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在大陆内部的远场响应,而始于约9.6 Ma的快速伸展变形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快速隆升和对外扩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太白山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热历史 伸展隆升
下载PDF
东昆仑南部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1
作者 袁万明 董金泉 +1 位作者 王世成 杨志强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07-711,共5页
通过东昆仑南部带出露的上二叠统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区内的构造演化特征。南北向剖面中4个砂岩样品的年龄为(48±3)—(89±8)Ma,径迹长度为(10.7±2.3)—(10.8±2.2)μm。裂变径迹年龄是区内逆冲演化的反映,... 通过东昆仑南部带出露的上二叠统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区内的构造演化特征。南北向剖面中4个砂岩样品的年龄为(48±3)—(89±8)Ma,径迹长度为(10.7±2.3)—(10.8±2.2)μm。裂变径迹年龄是区内逆冲演化的反映,长度分布体现了在退火带持续较长以及受隆升控制的特点。总体上具有3阶段热演化历史,约107Ma前后发生一次较为快速的冷却隆升作用,继之于约80Ma开始出现相对平静期,然后在6—12Ma进入快速冷却期,冷却速率为5.3—9.8℃/Ma或者106—19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磷灰石 冷却 隆升 地质热历史 东昆仑
下载PDF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隆起构造-热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任战利 肖晖 +4 位作者 韩伟 梁宇 卿颖 腾志宏 史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6,共7页
目的探讨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方法利用构造解析、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及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等方法,研究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结果孔雀河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表现... 目的探讨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方法利用构造解析、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及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等方法,研究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结果孔雀河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表现为平缓的斜坡,无明显的前陆拗陷。寒武—奥陶纪孔雀河地区及库鲁克塔格地区处于拉张环境,盆地原型为大陆裂谷盆地;志留—泥盆纪孔雀河地区为一种挤压环境,盆地类型为陆缘拗陷盆地;孔雀河地区侏罗纪呈现出陆内断陷盆地特征。库鲁克塔格隆起至少经历了两次隆升过程,分别是海西期和晚白垩世以来。结论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发育海西、燕山两期重要的构造运动,主构造变形期为早海西期,变形以褶皱及与之相伴的逆冲断裂为主要变形样式。盆山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早海西期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热演化程度,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主生烃期为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早海西期之后孔雀河斜坡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不具有二次生烃条件。孔雀河斜坡油气勘探方向应以形成于海西期且后期保存好的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孔雀河斜坡 库鲁克塔格隆起 盆山系统 裂变径迹 隆升时代 构造-热演化史
下载PDF
柴西北地区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阿尔金山早新生代隆升事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亚东 郑建京 +2 位作者 孙国强 郑有伟 刘兴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47-1459,共13页
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历史一直倍受关注,大量热年代学数据显示,渐新世(40~30 Ma)以来发生阶段性隆升,而新生代初期隆升的热年代学记录极少。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柴西北地区)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研究表明,其物源区单一且在新... 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历史一直倍受关注,大量热年代学数据显示,渐新世(40~30 Ma)以来发生阶段性隆升,而新生代初期隆升的热年代学记录极少。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柴西北地区)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研究表明,其物源区单一且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晚始新世(65~50 Ma)发生快速隆升剥露,为该区提供陆源碎屑。前人通过物源分析发现,柴西北时期的碎屑物主要来源于阿尔金山。同时,该区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沉积地层残余厚度及沉积相特征表明,此时(65~50 Ma)阿尔金山存在一次短暂抬升,但幅度较小,与盆地高差不大,使柴西地区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锆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以及沉积学指标所记录的阿尔金山东段65~50 Ma构造隆升事件,是对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最初响应,也为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具有南北同步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年代学 锆石 阿尔金山 柴西北地区 构造隆升 早新生代
下载PDF
龙门山中、南段中-新生代隆升史: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5
14
作者 唐哲民 郭宪璞 乔秀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71-3478,共8页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龙门山中、南段中生代地层内的磷灰石、锆石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①龙门山中、南段天全、怀远一带中生代地层最主要的强烈隆升阶段为喜山晚期,与该区的强烈构造运动时期相一致;②怀远镇西南...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龙门山中、南段中生代地层内的磷灰石、锆石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①龙门山中、南段天全、怀远一带中生代地层最主要的强烈隆升阶段为喜山晚期,与该区的强烈构造运动时期相一致;②怀远镇西南侧及西侧剖面,喜山晚期强烈隆升阶段的时间自西侧的20Ma左右开始至东侧的7~5Ma开始并延续至今,开始强烈隆升的时间自西向东逐步变新;与龙门山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在时空上具向东前展式渐进推覆的特点相对应;③部分地区存在163~155Ma、140~77Ma、55~22Ma的隆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代学 热历史模拟 强烈隆升阶段 龙门山
下载PDF
The uplifting and denudation of main Huangshan Mountains,Anhui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1
15
作者 YUAN WanMing YANG ZhiQiang +1 位作者 ZHANG ZhaoChong DENG J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168-1176,共9页
The Huangshan Mountain Geopark i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landmark and tourist attraction.In this paper,we apply fission track dating to examine the uplift and exhumation processes that created the Huangshan Mountains... The Huangshan Mountain Geopark i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landmark and tourist attraction.In this paper,we apply fission track dating to examine the uplift and exhumation processes that created the Huangshan Mountains and provide a timeline for their development.In addition to being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contribution,this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on guided tours and to promote tourism.The results of eight apatite fission-track analyses suggest three age groups:56,45-30,and 15 Ma.These age groups are related to the uplifting-erosion processes involved in forming ancient multilevel denudation planes at 85-50,45-30,and 24-5 Ma,respectively.The scenic area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thermal evolution.The first stage occurred before 80 Ma and the third stage after 13 Ma.The three stages had varying cooling rates:2.69,0.62,and 4.23°C/Ma,respectively.Uplifting rates also varied:0.08,0.02,and 0.12 mm/a.The uplifting ranges were also variable:1.14,1.57,and 4.00 km,respectively.Significant uplif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diverse areas are obvious and there were four magnitudes of cumulative uplifting range:4060-3950,3760-3490,3190-3070,and 2650 m.The surface uplifting range varied from 450 to 2230 m.Denudation and uplifting amount averaged 2340 and 3400 m,respectively.The 1060 m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e average elevation at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iftING DENUDATION geological thermal history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apatite Huangshan mountains
原文传递
东昆仑埃坑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珂 袁万明 +3 位作者 冯星 郝娜娜 冯云磊 张爱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192,共7页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埃坑地区处在东昆仑昆中和昆南断裂带之间。通过对该区域5个磷灰石样品分析,获得其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99±10)、(103±9)、(80±6)、(98±6)、(65±5)Ma。埃坑地区热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埃坑地区处在东昆仑昆中和昆南断裂带之间。通过对该区域5个磷灰石样品分析,获得其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99±10)、(103±9)、(80±6)、(98±6)、(65±5)Ma。埃坑地区热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60~58Ma)持续隆升,对应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向欧亚板块的拼贴作用;第2阶段(58~35Ma)快速隆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埃坑强烈隆起;第3阶段(35Ma至今),构造活动较弱,未受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热事件影响。该地区5个样品的隆升量分别为3 374、3 283、3 230、3 157、3 278m,平均隆升量为3 264m,平均隆升速率为0.03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构造活动 岩石隆升 东昆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