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8
篇文章
<
1
2
…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道进乎技”的科技劳动伦理意蕴
1
作者
王志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道进乎技”是道家技术思想的理论特质。道家将“道”的观念、“道”的气质、“道”的神妙渗透到技巧、技能、诀窍之中,发挥“道”的内在调节作用,促使技术操作者在充分发挥技术效能的同时,赋予技术丰富的人文伦理精神。道家科技劳动...
“道进乎技”是道家技术思想的理论特质。道家将“道”的观念、“道”的气质、“道”的神妙渗透到技巧、技能、诀窍之中,发挥“道”的内在调节作用,促使技术操作者在充分发挥技术效能的同时,赋予技术丰富的人文伦理精神。道家科技劳动伦理要求:正确审视科技负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遏制非自然欲望的劳动,追求科学生存之道;倡导劳动依循自然规律,祈求天人自然合一;实现“道”与“技”的最佳结合点,促使科技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而又合规律的劳动。“道进乎技”思想对于丰富现代科技劳动伦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道
”
进
乎
技
道
家
科
技
劳动伦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成语“技进乎道”考释
2
作者
严景东
《学语文》
2024年第3期73-75,共3页
从现有文献看,“技进乎道”典出《庄子》“庖丁解牛”,是宋人在“道进乎技”基础上的化用,最早的用例是《宣和画谱》;其雏形为“进技于道”,见《广川画跋》;宋至金元时期,“技进乎道”与“技进于道”两种语用形式并存;此后约定俗成,“...
从现有文献看,“技进乎道”典出《庄子》“庖丁解牛”,是宋人在“道进乎技”基础上的化用,最早的用例是《宣和画谱》;其雏形为“进技于道”,见《广川画跋》;宋至金元时期,“技进乎道”与“技进于道”两种语用形式并存;此后约定俗成,“技进乎道”最终凝定为成语。宋代书画艺术发达且尚释道之风,无论艺术探讨还是谈禅说佛,往往综取包括庄子在内的各家思想,远绍古人智慧,客观上推动了语言发展,贡献不可忽视。梳理“技进乎道”一词的演化轨迹,可以窥见汉语词语成词过程中的鲜活历史样貌,感受到先民的贡献、时人的智慧,以及深厚丰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
进
乎
道
考释
化典
语言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技”“道”之思——庄子“技进于道”的默会之维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亚波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期65-71,116,共8页
《庄子》里有很多关于行家绝技的描述,其中行家高手们对自己驾驭整个技艺活动的感受难以用语言传达,是庄子关注的一个重点。波兰尼同样是通过技术操作,揭示出了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默会成分,建构了默会认识论的理论。庄子与波兰尼在理论构...
《庄子》里有很多关于行家绝技的描述,其中行家高手们对自己驾驭整个技艺活动的感受难以用语言传达,是庄子关注的一个重点。波兰尼同样是通过技术操作,揭示出了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默会成分,建构了默会认识论的理论。庄子与波兰尼在理论构建中的重合点,一方面显示了庄子对默会认识的觉察,佐证了波兰尼的理论;另一方面借助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结构分析庄子"技进于道"的理论,既可以将不可言说的内容说出来,而且对反思庄子关于"技""道"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
道
技
进
于
道
默会认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师承东坡 技道两进——论秦观与苏轼词风相似之作
被引量:
2
4
作者
马良信
《湘南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1-46,共6页
秦观居苏门四学士之首,深得苏轼赏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词的创作上,秦观走的不是他老师的路子,词风迥异苏轼而近似柳永。因此,历来秦柳并称。那么,秦观既为苏门学士,其词为何多学柳永?对此,笔者认为,秦观由于个性、气质与...
秦观居苏门四学士之首,深得苏轼赏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词的创作上,秦观走的不是他老师的路子,词风迥异苏轼而近似柳永。因此,历来秦柳并称。那么,秦观既为苏门学士,其词为何多学柳永?对此,笔者认为,秦观由于个性、气质与苏轼存在着差异,也由于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秦词不可能呈现出与苏词完全相同的面貌,但秦词不仅受过柳永词的影响,更深受苏轼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较分析秦苏词风相似之作,深入探讨秦观对苏轼词风的继承,有助于我们对秦词的全面了解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观
苏轼
词风相似
技
道
两
进
豪放
清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苏轼艺术创作之“技道两进”
5
作者
汪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2-66,共5页
苏轼的技道思想是在传统技道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技道两进。在崇道的文化传统里,苏轼肯定了道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技艺的重要作用,在成熟的技艺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道。他的技道两进实际上抬高了技、艺的地位。这正体现了苏轼艺术思想的...
苏轼的技道思想是在传统技道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技道两进。在崇道的文化传统里,苏轼肯定了道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技艺的重要作用,在成熟的技艺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道。他的技道两进实际上抬高了技、艺的地位。这正体现了苏轼艺术思想的辩证融合特色,也体现了宋文化融合的特色。苏轼的技道两进思想对后代艺术思想产生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技
道
两
进
文化融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技进乎道——谈金玉柱等《中国武术文化的守护与开新》一书的理论创见
6
作者
张再林
《武术研究》
2022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众所周知,当代哲学正从意识哲学转向身体哲学,无疑,这种转向也势必对中国武术文化研究产生深刻影响。在笔者看来,近日,金玉柱等青年学者所著《中国武术文化的守护与开新》一书不啻为对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先声之响。
关键词
中国武术文化
身体哲学
技
进
乎
道
哲学转向
青年学者
当代哲学
开新
守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静笃潜修 技道两进——陆明君其人其书
7
作者
杨锁强
《中国书画》
2011年第12期64-67,共4页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书家,无疑是当代书坛最活跃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书家适逢当代书法发展的契机,并从探索走向了成熟,主宰了当代书法的大半江山。而这个群体的代表性书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伴随着困惑与苦恼,能否继续发展,跃...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书家,无疑是当代书坛最活跃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书家适逢当代书法发展的契机,并从探索走向了成熟,主宰了当代书法的大半江山。而这个群体的代表性书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伴随着困惑与苦恼,能否继续发展,跃上一个新高度,则是关键所在。而制约他们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源自书法本体的技术层面,而是修养与心态。从这个切人点来考虑,这个群体中最具发展后劲的,应是有着扎实创作基础又具有全面修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
道
两
进
明君
当代书法
书法发展
60年代
20世纪
继续发展
技
术层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庄子的“道进乎技”论——兼与“文以载道”相比较
被引量:
1
8
作者
刘锋杰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3期13-23,111,共12页
从老子以道去艺到庄子提出“道进乎技”,道家在肯定艺术生产性以后建构了技道关系论,分析技艺达道的条件与路径,这与儒家建构文道关系论形成对应性的发展态势。庄子的“道进乎技”论体现出三个层次的特质:就主体而言是“用志不分”,就...
从老子以道去艺到庄子提出“道进乎技”,道家在肯定艺术生产性以后建构了技道关系论,分析技艺达道的条件与路径,这与儒家建构文道关系论形成对应性的发展态势。庄子的“道进乎技”论体现出三个层次的特质:就主体而言是“用志不分”,就表现对象而言是 “忘己入天”,就“道艺”而言是“何术之有”与具有音乐般的神秘、流畅与动人心魄。后世的文道论吸收了技道论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道
进
乎
技
文以载
道
道
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技进乎道”:中国传统伦理与道德的结构性张力
被引量:
1
9
作者
陆宽宽
冯昊青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67-75,共9页
“技”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在各种技艺中,“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两周之际,“礼”的发展出现了礼仪之别和礼义之问。随着“理”作为哲学概念的引入,“礼”和“理”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礼”逐渐以“理”为精神实质并...
“技”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在各种技艺中,“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两周之际,“礼”的发展出现了礼仪之别和礼义之问。随着“理”作为哲学概念的引入,“礼”和“理”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礼”逐渐以“理”为精神实质并分享了“道”的终极性,“礼即理”的思路也基本确立下来。由于“礼”的内涵一方面关涉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与“道”相通,因此,“技进乎道”的视角可提示我们由“伦理—礼”而“道德—得”的现实路径:通过伦理(礼)实践而通“道”,通过对“道”的体悟和坚守而有所得(德)。但伦理和道德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提示我们,由伦理而道德并不意味着伦理就是道德,道德的养成需要伦理的实践,也即中国古代教育的“学以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
进
乎
道
礼即理
伦理
道
德
学以成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进乎技:原始图像中审美因素存在的基础
10
作者
刘庆功
《艺术探索》
2008年第4期136-136,共1页
在原始图像从非艺术品演变为艺术品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有主体方面审美意识的萌生外,在客体方面,原始图像本身也应包含着审美的因素。文章从原始图像本身着眼,指出原始图像中蕴涵着一种"道进乎技"的审美的因素,这种审美的因素...
在原始图像从非艺术品演变为艺术品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有主体方面审美意识的萌生外,在客体方面,原始图像本身也应包含着审美的因素。文章从原始图像本身着眼,指出原始图像中蕴涵着一种"道进乎技"的审美的因素,这种审美的因素正是原始图像之所以能够演变为审美客体——艺术品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图像
审美因素
“
道
进
乎
技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川画跋》中的道家思想研究
11
作者
王文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7期42-44,共3页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与理论思想。这一时期出现的《广川画跋》就是宋代绘画艺术理论的具体体现,历史赋予了它一定的必然性与特殊性。这一时期,儒释道思想并存,共同影响了当时的文...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与理论思想。这一时期出现的《广川画跋》就是宋代绘画艺术理论的具体体现,历史赋予了它一定的必然性与特殊性。这一时期,儒释道思想并存,共同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以《广川画跋》为例,深入分析当时道家思想对文人画家的绘画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逌
《广川画跋》
道
家思想
技
进
乎
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技进乎道:探究诗意画的成型之路
12
作者
钟如平
《美术教育研究》
2020年第19期18-19,共2页
诗意画自其萌芽起,经过了最早的图解诗文歌赋形态,发展到以清篇秀句启发画意的阶段,随后逐渐依据诗眼展开想象绘出具有画外之意的作品,最终以诗画相生的状态完成了由技进乎道的历程。
关键词
诗意画
技
进
乎
道
成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学艺兼修 技道两进——朱乐朋的学术与艺术管窥
13
作者
熊沛军
《书画世界》
2015年第4期55-61,4,共7页
在当代书坛,朱乐朋正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被誉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我看来,这还不足以体现他的学术造诣和艺术才情。朱乐朋的研究领域除书法理论之外,还深入古代书法史、古文字学、古代诗歌和古代历史文献。朱乐朋书...
在当代书坛,朱乐朋正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被誉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我看来,这还不足以体现他的学术造诣和艺术才情。朱乐朋的研究领域除书法理论之外,还深入古代书法史、古文字学、古代诗歌和古代历史文献。朱乐朋书法家兼理论家的双重身份,使他得以学艺双修,自由出入于学术与艺术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才情
学术造诣
乐朋
技
道
两
进
书法理论家
古代诗歌
古文字学
历史文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张凯书法作品 心手双畅 技道两进
14
作者
李志丹
《书画艺术》
2022年第2期47-51,共5页
张凯1993年生,九三学社社员。现供职于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紫金优青文化人才,2021江苏省十佳青年书法家,南通市书协理事,南通市青年书协理事,崇川区...
张凯1993年生,九三学社社员。现供职于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紫金优青文化人才,2021江苏省十佳青年书法家,南通市书协理事,南通市青年书协理事,崇川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南通大学、河北美术学院、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师,十二届国展三体入展作者,第六届“兰亭七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协
书法作品
九三学社社员
张凯
崇川区
技
道
两
进
南通大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手心两忘,技道合一——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兼与邹元江先生商榷
被引量:
3
15
作者
刘建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42,共5页
邹元江《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反思之一》一文忽略了徐复观写作《中国艺术精神》有其特定的发言对象,割裂了形似与气韵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性,他对极工与写意之间的关系有技术至...
邹元江《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反思之一》一文忽略了徐复观写作《中国艺术精神》有其特定的发言对象,割裂了形似与气韵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性,他对极工与写意之间的关系有技术至上主义的趋向。本文指出:徐复观的发言对象是台湾的现代艺术家,故技术问题无须多着墨,"极工"与"写意"之间并非因果或条件关系。从艺术家的人格精神的视角去把握艺术精神,这体现了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独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
极工
写意
由技
进
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技进乎道——李洪贞的笔墨实践
16
作者
姜宝林
《走向世界》
2024年第10期86-87,共2页
李洪贞是我的博士生,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画大写笔墨语言现代性研究。对于笔墨的研究,李洪贞并未拘泥于中国画领域之内,而是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对笔墨进行哲学观照与文化审美,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美学解释,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中国画笔墨之...
李洪贞是我的博士生,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画大写笔墨语言现代性研究。对于笔墨的研究,李洪贞并未拘泥于中国画领域之内,而是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对笔墨进行哲学观照与文化审美,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美学解释,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中国画笔墨之道的艺术原点。李洪贞对中国画笔墨之道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其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他的绘画既不是对客体一景一物的形色再现,也不是对个体一时一地的情绪表达,而是指向形而上的绘画本体——笔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墨语言
中国画笔墨
技
进
乎
道
文化审美
绘画本体
情绪表达
现代性研究
哲学观照
原文传递
物我浑化 技进乎道——读知名画家李爱梅作品
17
作者
曾英杰
《社会与公益》
2024年第1期97-100,共4页
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在当下,中国山水画诠释着“文化无止境”的审美延伸与拓展。观李爱梅的山水画,能感觉到她通过笔墨和心智对天地自然物象那种超越时空的扩展和关注,在任意挥洒间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在当下,中国山水画诠释着“文化无止境”的审美延伸与拓展。观李爱梅的山水画,能感觉到她通过笔墨和心智对天地自然物象那种超越时空的扩展和关注,在任意挥洒间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李爱梅的作品给我们创造了不一样的绘画语境。特别是女性画家对色彩有着真实的自然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物象
女性画家
技
进
乎
道
中国山水画
中国传统文化
自然感悟
绘画语境
超越时空
原文传递
彬彬文质 技道兼修——陆明君书法评议
18
作者
徐福山
《大学书法》
2022年第2期114-117,共4页
提起陆明君,其往往是以学者与书法理论家的身份为人称道的。而二十年前,陆明君的书法即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展及正书展、隶书展等各类大展中频繁入选并多次获奖。可贵的是,其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并没有...
提起陆明君,其往往是以学者与书法理论家的身份为人称道的。而二十年前,陆明君的书法即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展及正书展、隶书展等各类大展中频繁入选并多次获奖。可贵的是,其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充分认识到了书法的真正提升在于技进乎道,文化修养与理论认识是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协
技
进
乎
道
书法创作
技
道
隶书
陆明
彬彬文质
文化修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武术的道技合一
19
作者
张世昌
《中华武术》
2022年第12期36-38,共3页
道进乎技,最早出自战国《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进乎道,源自清代《魏源·默觚》:“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两者的结合便是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中国武术两千多年发展历程的境界。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技
进
乎
道
道
技
合一
发展历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圆朱文印的“技”与“道”
20
作者
冯宝麟
《书画世界》
2003年第10期40-41,共2页
由于特殊形制和特殊艺术效果的需要,在圆朱文印的创作过程中,对创作者基础技法(尤其是『刀功』)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带有极强的规定性。因此,对技法的锤炼便成为从事圆朱文印创作的篆刻家必下的苦功之一。这种严格的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技...
由于特殊形制和特殊艺术效果的需要,在圆朱文印的创作过程中,对创作者基础技法(尤其是『刀功』)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带有极强的规定性。因此,对技法的锤炼便成为从事圆朱文印创作的篆刻家必下的苦功之一。这种严格的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技法要求令许多人(包括印人和评论家)误以为圆朱文印只是一种『技』的展示,而忽略了对圆朱文印由『技』而『道』,『技进乎道』的把握和判断。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艺术之所以只属于智慧的具有创造力的人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是需要『技』来作支撑的。『技』是具有难度的,正是这个难度,使艺术尊贵无比。艺术创造之『技』与匠作之『技』有着明确分野:艺术之『技』是智慧化了的技,是凝结了艺术家的人生智慧,带有明确的审美追求的一种创作手段,是艺术家艺术理想实现的必由之途。而工匠之技要求的是准确和熟练,很少具有文化审美层面的意义。特殊的艺术门类,需要特殊的创作手法,锤炼这些『手法』也是实现艺术理想的先决条件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理想
艺术
技
巧
朱文
创作手法
技
进
乎
道
规定性
艺术家
审美追求
特殊形制
技
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进乎技”的科技劳动伦理意蕴
1
作者
王志强
机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出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基金
河南省软科学重点基金研究项目(2023RKXLX654)阶段成果。
文摘
“道进乎技”是道家技术思想的理论特质。道家将“道”的观念、“道”的气质、“道”的神妙渗透到技巧、技能、诀窍之中,发挥“道”的内在调节作用,促使技术操作者在充分发挥技术效能的同时,赋予技术丰富的人文伦理精神。道家科技劳动伦理要求:正确审视科技负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遏制非自然欲望的劳动,追求科学生存之道;倡导劳动依循自然规律,祈求天人自然合一;实现“道”与“技”的最佳结合点,促使科技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而又合规律的劳动。“道进乎技”思想对于丰富现代科技劳动伦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
道
”
进
乎
技
道
家
科
技
劳动伦理
Keywords
“Tao”into technology
Taolist
labor ethic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成语“技进乎道”考释
2
作者
严景东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出处
《学语文》
2024年第3期73-75,共3页
基金
2021年度芜湖市直属高中校本课程项目“统编教材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经典选读校本课程建设”(编号:WK2106)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从现有文献看,“技进乎道”典出《庄子》“庖丁解牛”,是宋人在“道进乎技”基础上的化用,最早的用例是《宣和画谱》;其雏形为“进技于道”,见《广川画跋》;宋至金元时期,“技进乎道”与“技进于道”两种语用形式并存;此后约定俗成,“技进乎道”最终凝定为成语。宋代书画艺术发达且尚释道之风,无论艺术探讨还是谈禅说佛,往往综取包括庄子在内的各家思想,远绍古人智慧,客观上推动了语言发展,贡献不可忽视。梳理“技进乎道”一词的演化轨迹,可以窥见汉语词语成词过程中的鲜活历史样貌,感受到先民的贡献、时人的智慧,以及深厚丰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
技
进
乎
道
考释
化典
语言文化
分类号
H13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技”“道”之思——庄子“技进于道”的默会之维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亚波
机构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期65-71,116,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庄子认识论思想与默会认识研究"(项目编号:14CZX025)
文摘
《庄子》里有很多关于行家绝技的描述,其中行家高手们对自己驾驭整个技艺活动的感受难以用语言传达,是庄子关注的一个重点。波兰尼同样是通过技术操作,揭示出了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默会成分,建构了默会认识论的理论。庄子与波兰尼在理论构建中的重合点,一方面显示了庄子对默会认识的觉察,佐证了波兰尼的理论;另一方面借助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结构分析庄子"技进于道"的理论,既可以将不可言说的内容说出来,而且对反思庄子关于"技""道"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技
道
技
进
于
道
默会认识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师承东坡 技道两进——论秦观与苏轼词风相似之作
被引量:
2
4
作者
马良信
机构
湘南学院中文系
出处
《湘南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1-46,共6页
文摘
秦观居苏门四学士之首,深得苏轼赏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词的创作上,秦观走的不是他老师的路子,词风迥异苏轼而近似柳永。因此,历来秦柳并称。那么,秦观既为苏门学士,其词为何多学柳永?对此,笔者认为,秦观由于个性、气质与苏轼存在着差异,也由于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秦词不可能呈现出与苏词完全相同的面貌,但秦词不仅受过柳永词的影响,更深受苏轼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较分析秦苏词风相似之作,深入探讨秦观对苏轼词风的继承,有助于我们对秦词的全面了解和评价。
关键词
秦观
苏轼
词风相似
技
道
两
进
豪放
清旷
Keywords
Qin Guan
Sushi
similarity in style of writing
moral and writing achievement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eaceful and spacious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苏轼艺术创作之“技道两进”
5
作者
汪倩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2-66,共5页
文摘
苏轼的技道思想是在传统技道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技道两进。在崇道的文化传统里,苏轼肯定了道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技艺的重要作用,在成熟的技艺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道。他的技道两进实际上抬高了技、艺的地位。这正体现了苏轼艺术思想的辩证融合特色,也体现了宋文化融合的特色。苏轼的技道两进思想对后代艺术思想产生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苏轼
技
道
两
进
文化融合
Keywords
Su shi
JI-DAO Liang jin
culture fusion
分类号
I207.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技进乎道——谈金玉柱等《中国武术文化的守护与开新》一书的理论创见
6
作者
张再林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
出处
《武术研究》
2022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文摘
众所周知,当代哲学正从意识哲学转向身体哲学,无疑,这种转向也势必对中国武术文化研究产生深刻影响。在笔者看来,近日,金玉柱等青年学者所著《中国武术文化的守护与开新》一书不啻为对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先声之响。
关键词
中国武术文化
身体哲学
技
进
乎
道
哲学转向
青年学者
当代哲学
开新
守护
分类号
G852 [文化科学—民族体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静笃潜修 技道两进——陆明君其人其书
7
作者
杨锁强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
出处
《中国书画》
2011年第12期64-67,共4页
文摘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书家,无疑是当代书坛最活跃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书家适逢当代书法发展的契机,并从探索走向了成熟,主宰了当代书法的大半江山。而这个群体的代表性书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伴随着困惑与苦恼,能否继续发展,跃上一个新高度,则是关键所在。而制约他们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源自书法本体的技术层面,而是修养与心态。从这个切人点来考虑,这个群体中最具发展后劲的,应是有着扎实创作基础又具有全面修养者。
关键词
技
道
两
进
明君
当代书法
书法发展
60年代
20世纪
继续发展
技
术层面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庄子的“道进乎技”论——兼与“文以载道”相比较
被引量:
1
8
作者
刘锋杰
机构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3期13-23,111,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以载道’观的发生、嬗变与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8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从老子以道去艺到庄子提出“道进乎技”,道家在肯定艺术生产性以后建构了技道关系论,分析技艺达道的条件与路径,这与儒家建构文道关系论形成对应性的发展态势。庄子的“道进乎技”论体现出三个层次的特质:就主体而言是“用志不分”,就表现对象而言是 “忘己入天”,就“道艺”而言是“何术之有”与具有音乐般的神秘、流畅与动人心魄。后世的文道论吸收了技道论的思想。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道
进
乎
技
文以载
道
道
艺
Keywords
Lao Tzu
Chuang Tzu
craft as Tao
words as a vehicle of Tao
Tao and art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技进乎道”:中国传统伦理与道德的结构性张力
被引量:
1
9
作者
陆宽宽
冯昊青
机构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出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67-75,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核安全命运共同体’视角的核伦理学研究”(19BZX108)
北方工业大学毓优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文摘
“技”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在各种技艺中,“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两周之际,“礼”的发展出现了礼仪之别和礼义之问。随着“理”作为哲学概念的引入,“礼”和“理”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礼”逐渐以“理”为精神实质并分享了“道”的终极性,“礼即理”的思路也基本确立下来。由于“礼”的内涵一方面关涉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与“道”相通,因此,“技进乎道”的视角可提示我们由“伦理—礼”而“道德—得”的现实路径:通过伦理(礼)实践而通“道”,通过对“道”的体悟和坚守而有所得(德)。但伦理和道德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提示我们,由伦理而道德并不意味着伦理就是道德,道德的养成需要伦理的实践,也即中国古代教育的“学以成人”。
关键词
技
进
乎
道
礼即理
伦理
道
德
学以成人
Keywords
skill advancing into Daoism
ritual is rationality
ethics
morality
learning to be human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进乎技:原始图像中审美因素存在的基础
10
作者
刘庆功
机构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
出处
《艺术探索》
2008年第4期136-136,共1页
文摘
在原始图像从非艺术品演变为艺术品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有主体方面审美意识的萌生外,在客体方面,原始图像本身也应包含着审美的因素。文章从原始图像本身着眼,指出原始图像中蕴涵着一种"道进乎技"的审美的因素,这种审美的因素正是原始图像之所以能够演变为审美客体——艺术品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原始图像
审美因素
“
道
进
乎
技
”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川画跋》中的道家思想研究
11
作者
王文兰
机构
四川大学
出处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7期42-44,共3页
文摘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与理论思想。这一时期出现的《广川画跋》就是宋代绘画艺术理论的具体体现,历史赋予了它一定的必然性与特殊性。这一时期,儒释道思想并存,共同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以《广川画跋》为例,深入分析当时道家思想对文人画家的绘画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董逌
《广川画跋》
道
家思想
技
进
乎
道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技进乎道:探究诗意画的成型之路
12
作者
钟如平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0年第19期18-19,共2页
文摘
诗意画自其萌芽起,经过了最早的图解诗文歌赋形态,发展到以清篇秀句启发画意的阶段,随后逐渐依据诗眼展开想象绘出具有画外之意的作品,最终以诗画相生的状态完成了由技进乎道的历程。
关键词
诗意画
技
进
乎
道
成型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学艺兼修 技道两进——朱乐朋的学术与艺术管窥
13
作者
熊沛军
出处
《书画世界》
2015年第4期55-61,4,共7页
文摘
在当代书坛,朱乐朋正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被誉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我看来,这还不足以体现他的学术造诣和艺术才情。朱乐朋的研究领域除书法理论之外,还深入古代书法史、古文字学、古代诗歌和古代历史文献。朱乐朋书法家兼理论家的双重身份,使他得以学艺双修,自由出入于学术与艺术之间。
关键词
艺术才情
学术造诣
乐朋
技
道
两
进
书法理论家
古代诗歌
古文字学
历史文献
分类号
G45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张凯书法作品 心手双畅 技道两进
14
作者
李志丹
机构
不详
出处
《书画艺术》
2022年第2期47-51,共5页
文摘
张凯1993年生,九三学社社员。现供职于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紫金优青文化人才,2021江苏省十佳青年书法家,南通市书协理事,南通市青年书协理事,崇川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南通大学、河北美术学院、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师,十二届国展三体入展作者,第六届“兰亭七子”。
关键词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协
书法作品
九三学社社员
张凯
崇川区
技
道
两
进
南通大学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手心两忘,技道合一——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兼与邹元江先生商榷
被引量:
3
15
作者
刘建平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42,共5页
文摘
邹元江《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反思之一》一文忽略了徐复观写作《中国艺术精神》有其特定的发言对象,割裂了形似与气韵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性,他对极工与写意之间的关系有技术至上主义的趋向。本文指出:徐复观的发言对象是台湾的现代艺术家,故技术问题无须多着墨,"极工"与"写意"之间并非因果或条件关系。从艺术家的人格精神的视角去把握艺术精神,这体现了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独到的理解。
关键词
气韵
极工
写意
由技
进
道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技进乎道——李洪贞的笔墨实践
16
作者
姜宝林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国家画院
李可染画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出处
《走向世界》
2024年第10期86-87,共2页
文摘
李洪贞是我的博士生,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画大写笔墨语言现代性研究。对于笔墨的研究,李洪贞并未拘泥于中国画领域之内,而是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对笔墨进行哲学观照与文化审美,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美学解释,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中国画笔墨之道的艺术原点。李洪贞对中国画笔墨之道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其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他的绘画既不是对客体一景一物的形色再现,也不是对个体一时一地的情绪表达,而是指向形而上的绘画本体——笔墨。
关键词
笔墨语言
中国画笔墨
技
进
乎
道
文化审美
绘画本体
情绪表达
现代性研究
哲学观照
分类号
J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物我浑化 技进乎道——读知名画家李爱梅作品
17
作者
曾英杰
机构
不详
出处
《社会与公益》
2024年第1期97-100,共4页
文摘
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在当下,中国山水画诠释着“文化无止境”的审美延伸与拓展。观李爱梅的山水画,能感觉到她通过笔墨和心智对天地自然物象那种超越时空的扩展和关注,在任意挥洒间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李爱梅的作品给我们创造了不一样的绘画语境。特别是女性画家对色彩有着真实的自然感悟。
关键词
自然物象
女性画家
技
进
乎
道
中国山水画
中国传统文化
自然感悟
绘画语境
超越时空
分类号
J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彬彬文质 技道兼修——陆明君书法评议
18
作者
徐福山
机构
不详
出处
《大学书法》
2022年第2期114-117,共4页
文摘
提起陆明君,其往往是以学者与书法理论家的身份为人称道的。而二十年前,陆明君的书法即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展及正书展、隶书展等各类大展中频繁入选并多次获奖。可贵的是,其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充分认识到了书法的真正提升在于技进乎道,文化修养与理论认识是主要的因素。
关键词
中国书协
技
进
乎
道
书法创作
技
道
隶书
陆明
彬彬文质
文化修养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武术的道技合一
19
作者
张世昌
机构
不详
出处
《中华武术》
2022年第12期36-38,共3页
文摘
道进乎技,最早出自战国《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进乎道,源自清代《魏源·默觚》:“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两者的结合便是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中国武术两千多年发展历程的境界。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技
进
乎
道
道
技
合一
发展历程
分类号
G85 [文化科学—民族体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圆朱文印的“技”与“道”
20
作者
冯宝麟
出处
《书画世界》
2003年第10期40-41,共2页
文摘
由于特殊形制和特殊艺术效果的需要,在圆朱文印的创作过程中,对创作者基础技法(尤其是『刀功』)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带有极强的规定性。因此,对技法的锤炼便成为从事圆朱文印创作的篆刻家必下的苦功之一。这种严格的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技法要求令许多人(包括印人和评论家)误以为圆朱文印只是一种『技』的展示,而忽略了对圆朱文印由『技』而『道』,『技进乎道』的把握和判断。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艺术之所以只属于智慧的具有创造力的人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是需要『技』来作支撑的。『技』是具有难度的,正是这个难度,使艺术尊贵无比。艺术创造之『技』与匠作之『技』有着明确分野:艺术之『技』是智慧化了的技,是凝结了艺术家的人生智慧,带有明确的审美追求的一种创作手段,是艺术家艺术理想实现的必由之途。而工匠之技要求的是准确和熟练,很少具有文化审美层面的意义。特殊的艺术门类,需要特殊的创作手法,锤炼这些『手法』也是实现艺术理想的先决条件所以。
关键词
艺术理想
艺术
技
巧
朱文
创作手法
技
进
乎
道
规定性
艺术家
审美追求
特殊形制
技
法
分类号
J292.4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道进乎技”的科技劳动伦理意蕴
王志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成语“技进乎道”考释
严景东
《学语文》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技”“道”之思——庄子“技进于道”的默会之维
王亚波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师承东坡 技道两进——论秦观与苏轼词风相似之作
马良信
《湘南学院学报》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苏轼艺术创作之“技道两进”
汪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技进乎道——谈金玉柱等《中国武术文化的守护与开新》一书的理论创见
张再林
《武术研究》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静笃潜修 技道两进——陆明君其人其书
杨锁强
《中国书画》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庄子的“道进乎技”论——兼与“文以载道”相比较
刘锋杰
《文化艺术研究》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技进乎道”:中国传统伦理与道德的结构性张力
陆宽宽
冯昊青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道进乎技:原始图像中审美因素存在的基础
刘庆功
《艺术探索》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广川画跋》中的道家思想研究
王文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技进乎道:探究诗意画的成型之路
钟如平
《美术教育研究》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学艺兼修 技道两进——朱乐朋的学术与艺术管窥
熊沛军
《书画世界》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张凯书法作品 心手双畅 技道两进
李志丹
《书画艺术》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手心两忘,技道合一——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兼与邹元江先生商榷
刘建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技进乎道——李洪贞的笔墨实践
姜宝林
《走向世界》
2024
0
原文传递
17
物我浑化 技进乎道——读知名画家李爱梅作品
曾英杰
《社会与公益》
2024
0
原文传递
18
彬彬文质 技道兼修——陆明君书法评议
徐福山
《大学书法》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武术的道技合一
张世昌
《中华武术》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圆朱文印的“技”与“道”
冯宝麟
《书画世界》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4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