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昌民 徐龙 +2 位作者 林克湘 刘怀波 裘亦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0-76,共7页
青海油砂山剖面第68层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可识别出来Gpr、Glt、Ge、Slt、Smt、Spr、Sla、Sbm、SIcr、SIh和Mri等12种岩石相,它们构成了6种岩石相组合,即:Ge-Gpr-Glt组合,Gl... 青海油砂山剖面第68层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可识别出来Gpr、Glt、Ge、Slt、Smt、Spr、Sla、Sbm、SIcr、SIh和Mri等12种岩石相,它们构成了6种岩石相组合,即:Ge-Gpr-Glt组合,Glt-Slt组合,Slt-Smt组合,Glt-Sbm组合,Sst-Mrl组合,Gpr(Spr)-Mrl-Sst-Mrl-SIcr-Mrl组合。按照沉积界面之间的切割关系,建立一个包括7级界面的界面层次,第一级为砂体的上下边界,第七级为纹层边界,沉积界面将砂体分隔为三个沉积幕,它们由六个沉积亚幕组成。砂体建筑结构要素包括侧积体(LA),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简单砾质充填(GF),简单砂质充填(SF)和堤岸砂坪(LF)等六种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宽度和厚度比。通过露头密网格采样和沉积学分析建立了砂体渗透率原型模型,均质模型,幕式模型以及建筑结构要素模型,其中建筑结构模型与原型模型相似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油砂山 分流河道 砂体解剖
下载PDF
层序生物地层学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平 邓奎 +3 位作者 刘学会 秦恩朋 余水生 刘桂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1-566,575,共7页
在单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基础上,应用层序生物地层学原理,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咸东1井和咸8井为例,在新近系上油砂山组划分了一个层序生物地层单元,作为与下油砂山组分界的标志。以红柳泉-跃进地区为例,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划分了两... 在单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基础上,应用层序生物地层学原理,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咸东1井和咸8井为例,在新近系上油砂山组划分了一个层序生物地层单元,作为与下油砂山组分界的标志。以红柳泉-跃进地区为例,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划分了两个层序生物地层单元。连井等时对比发现,下干柴沟组下段标志性的"红层"顶界由西向东时代变新,反映了在基准面旋回的波动过程中湖泊范围随时间由西向东的扩大。在乌南地区,进一步将层序生物地层单元与地震地层相结合,在标准化石的约束下建立了该区层序生物地层格架,为柴西南地层划分对比建立了标准。研究认为,古生物、地震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结合是层序生物地层学研究并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的良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油砂山组 下油砂山组 下干柴沟组 基准面旋回 层序生物地层单元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油泉子油田混相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欧成华 高彬 +2 位作者 才叶 邓钧耀 高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9-42,共4页
综合X射线衍射、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射线等多种资料,对油泉子地区油砂山组的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颗粒灰岩和泥灰岩。压实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丧失的主要原... 综合X射线衍射、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射线等多种资料,对油泉子地区油砂山组的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颗粒灰岩和泥灰岩。压实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碳酸盐胶结,其次是黏土矿物胶结。其中,绿泥石胶结物的存在抑制了胶结作用的进一步进行,有利于粒间孔的保存;而褶皱回返阶段的溶蚀作用,方解石和盐岩的溶解,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储层处于早成岩后期阶段,溶蚀型次生孔隙为主要孔隙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山组 混相成岩 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油泉子油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鸭湖地区水上雅丹地貌成因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毛晓长 刘祥 +3 位作者 董颖 拜永山 徐亚东 宋博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05-1518,共14页
本文通过对青海柴达木盆地鸭湖地区构成水上雅丹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相、地层形成时代、地层形成后演化为雅丹地貌的构造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研究,认为构成研究区水上雅丹的地层为中新世上油砂山组,所含介形虫组合指示其形成时代为... 本文通过对青海柴达木盆地鸭湖地区构成水上雅丹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相、地层形成时代、地层形成后演化为雅丹地貌的构造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研究,认为构成研究区水上雅丹的地层为中新世上油砂山组,所含介形虫组合指示其形成时代为中新世晚期;沉积相和孢粉组合分析揭示本区在中新世晚期为温暖干旱的气候下的古湖环境,接受湖相和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上新世在区域构造抬升和干旱化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逐渐萎缩;更新世在极端干旱和强劲的季风环境中,被抬升到地表的上油沙山组上部地层在风蚀为主的外营力作用下形成雅丹;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由于末次间冰期的到来,气候转向温暖湿润,湖水再次入侵。近年人类活动改变了湖泊分布格局,导致湖泊淹没了部分陆地上的雅丹,呈现为奇特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上雅丹 成因 地貌演化 上油砂山组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油砂山油田本源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初步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佘跃惠 何正国 +4 位作者 杨柳岸 张凡 周玲革 舒福昌 向廷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2-83,共2页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和古细菌引物对青海油砂山油田178井本源微生物样品DNA进行扩增,构建基因文库,克隆和DNA序列分析。将测序结果与基因银行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油砂山样品中有大量海杆菌属和甲胞菌属,样品中还发现存在产甲烷古菌及一些不...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和古细菌引物对青海油砂山油田178井本源微生物样品DNA进行扩增,构建基因文库,克隆和DNA序列分析。将测序结果与基因银行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油砂山样品中有大量海杆菌属和甲胞菌属,样品中还发现存在产甲烷古菌及一些不可培养的其它古菌类群。它们的功能和多样性有待于深入研究,以便进一步筛选用于提高该油田原油采收率的采油功能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山油田 本源微生物 基因文库 多样性
下载PDF
大断距断层封闭性评价——以柴达木盆地英东地区油砂山断层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焕旭 陈世加 +3 位作者 张静 王鹏 周游 姜营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1-423,共3页
在已建立的地层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英东地区油砂山断层的泥岩涂抹程度并对断裂带排驱压力进行了拟合计算,试图寻求一种在断距较大情况下断层封闭性评价的可行方法。研究认为,合理建立断层区域的地层模型,恰当划分小层是封闭... 在已建立的地层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英东地区油砂山断层的泥岩涂抹程度并对断裂带排驱压力进行了拟合计算,试图寻求一种在断距较大情况下断层封闭性评价的可行方法。研究认为,合理建立断层区域的地层模型,恰当划分小层是封闭性评价的前提,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是封闭性评价的关键;油砂山断层的封闭性在垂向深度2 000 m左右是一个分界点,2 000 m以上部分开启,以下完全封闭;油砂山断层下盘深处有很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英东地区 油砂山断层 断层封闭性评价 泥岩涂抹 排驱压力
下载PDF
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戴林 纪友亮 刘成鑫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174,共3页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分析了冲积扇相、河流-泛滥平原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等几种类型沉积相特征。并按识别出的4个二级层序,推测了古沉积相的平面...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分析了冲积扇相、河流-泛滥平原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等几种类型沉积相特征。并按识别出的4个二级层序,推测了古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总结了由于构造抬升造成的新近系湖盆演化和向东迁移规律。结合古构造、古气候、物源供给等分析了阿尔金斜坡地区上、下油砂山组沉积相演化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 沉积相 斜坡 泛滥平原 古气候 物源 层序 油砂 三角洲相 构造抬升
下载PDF
鄂博梁Ⅲ号构造上、下油砂山组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吉 史基安 +4 位作者 孙国强 王牧 马进业 邹开真 龙国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根据砂岩普遍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其他化验资料等,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鄂博梁Ⅲ号构造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砂岩较细,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含少量中砂岩和粗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长... 根据砂岩普遍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其他化验资料等,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鄂博梁Ⅲ号构造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砂岩较细,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含少量中砂岩和粗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含少量长石岩屑砂岩.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作用阶段已经达到晚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中等是孔隙度大量丧失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较强,胶结物主要有碳酸盐胶结物、硫酸盐胶结物、硅质胶结和黏土矿物胶结,胶结物充填孔隙、堵塞喉道,在成岩早期能起骨架支撑缓解压实作用的进行.溶蚀作用中等,主要为长石、岩屑、碳酸盐胶结物及杂基等易溶组分溶蚀成粒间、粒内溶蚀孔,为储层增加次生孔隙,属于建设性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上、下油砂山组 鄂博梁地区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深沟小哺乳动物群(英文) 被引量:11
9
作者 邱铸鼎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4-306,共23页
描述了2002-2005年间在青海德令哈深沟上油砂山组采集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化石共有16种,隶属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的12科,代表了迄今青藏高原发现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群。深沟动物群的组成与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层位发现... 描述了2002-2005年间在青海德令哈深沟上油砂山组采集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化石共有16种,隶属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的12科,代表了迄今青藏高原发现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群。深沟动物群的组成与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层位发现的小哺乳动物组合最为接近,两者有相似的群体结构,共有Sciurotamias,Lophocricetus,Protalactaga,Myocricetodon,Nannocricetua,Pararhizomys和Ochotona 7属。但由于深沟动物群含有略进步的属、种,其时代似乎稍晚,很可能属晚中新世早期,或者中国陆生哺乳动物时代的保德期早期,与欧洲MN10上部或MN11下部的时代相当。深沟动物群指示了一个温带开阔干旱草原为主体的景观。晚中新世柴达木盆地的气候似乎没有现在这样干燥,在草原中尚有一些灌丛甚至林地。动物群的组成及所指示的生态环境都表明,青藏高原在中新世以后有过较大幅度的上升。深沟动物群中含有一鼠科新种——细弱许氏鼠(Huerzelerimys extguus sp.nov.)。Huerzele—rimys属过去只发现于欧洲,新种为该属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其特征为:与现知最小种H.minor相比,其臼齿更小,M1中t1的位置相对靠后,c6和t9间有超过50%的标本具一弱脊连接,m1和m2的唇侧齿带狭窄、附尖弱小。Ochotonoma primitiva(Zheng & Li,1982)是动物群中较为多见的一种鼠兔。该种最先发现于甘肃天祝,并作为Ochotona属描述。正型地点的标本不多,但尺寸和形态完全落入深沟标本的变异范围,因此认为同属一种。该种的特征增订为:中等大小的鼠兔。P2冠面长三角形,舌侧长度明显大。p3的下前边尖宽大,一般具有两个前褶或凹槽,而且至少有一褶具水泥质充填物;连接前边尖和后边尖间的齿桥(dentine isthmus)宽;前褶(paraflexis)比O.anatolica的短而狭窄,向后延伸没有O.csarnotana的那样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柴达木盆地深沟 晚中新世 上油砂山组 小哺乳动物群
下载PDF
油砂山油田原油集输管线中的硫酸钡锶结垢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冰清 臧士宾 +1 位作者 蒋之春 孙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油砂山油田注水开发后原油集输管线一些区段结垢较为严重。对该油田的结垢情况进行了调查 ,采集了大量垢样 ,对结垢物进行了定性鉴定、定量分析 ,确定结垢物的主要组分为硫酸钡锶 ;根据采出水离子组成分析、地层岩石钡锶元素分析结果 ,... 油砂山油田注水开发后原油集输管线一些区段结垢较为严重。对该油田的结垢情况进行了调查 ,采集了大量垢样 ,对结垢物进行了定性鉴定、定量分析 ,确定结垢物的主要组分为硫酸钡锶 ;根据采出水离子组成分析、地层岩石钡锶元素分析结果 ,初步判定采出水中结垢离子钡和锶并非来自地层岩石矿物 ,而是来自侵入地层的泥浆加重剂重晶石及天青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垢 硫酸钡锶垢 原油 集输管线 采出水 青海油砂山油田
下载PDF
柴西油砂山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布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臣 李延钧 +3 位作者 邓柳萍 张永庶 司丹 郭瑞超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0年第6期74-77,共4页
通过对天然气组成、油气碳同位素、原油轻烃等的综合研究,分析总结了油砂山油田油气的全烃地球化学特征,细分了不同油气的成因类型和可能来源,总结了油气成因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油砂山油田油气主要具有混合偏腐泥型成因的特征,油气演化... 通过对天然气组成、油气碳同位素、原油轻烃等的综合研究,分析总结了油砂山油田油气的全烃地球化学特征,细分了不同油气的成因类型和可能来源,总结了油气成因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油砂山油田油气主要具有混合偏腐泥型成因的特征,油气演化程度适中,均处于成熟阶段,且油气同源。油砂山油田油气主要是来源于古近系的E13与E23烃源岩,与新近系烃源岩无关,具有二者混合贡献的特征,但局部混合比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轻烃 碳同位素 天然气组成 油砂山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乌南地区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剑萍 张琳璞 石勇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67-171,共5页
利用钻井取心、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和手段,对乌南地区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共分为5个油层组.一、二油组为洪水-漫湖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洪水-漫湖相,洪水-漫湖相划分为漫湖亚相、... 利用钻井取心、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和手段,对乌南地区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共分为5个油层组.一、二油组为洪水-漫湖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洪水-漫湖相,洪水-漫湖相划分为漫湖亚相、沟道亚相及滩砂亚相;三、四、五油组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浅水湖泊型三角洲相.研究区内浅水湖泊型三角洲相主要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2个亚相.通过对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的研究,认清沉积相演化特点及砂体微相分布规律,对砂体预测及储量估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下油砂山组 洪水漫湖 浅水湖泊型三角洲
下载PDF
柴西北缘花土沟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沉积特征及铀源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超 王善博 +6 位作者 程银行 俞礽安 于航 冯平 奥琮 李建国 李志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27-3434,共8页
柴北缘花土沟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含铀岩系为绿灰色碎屑岩沉积建造。区域内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相。含铀岩系受滨浅湖相沉积体系控制。研究区内铀源具有多源性特点,基底和盖层铀丰度较高。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剖面和编录铀矿调查钻孔... 柴北缘花土沟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含铀岩系为绿灰色碎屑岩沉积建造。区域内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相。含铀岩系受滨浅湖相沉积体系控制。研究区内铀源具有多源性特点,基底和盖层铀丰度较高。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剖面和编录铀矿调查钻孔发现油砂山组具有泥-砂-泥结构特征,砂层厚度适宜,倾角较缓,属于宽缓的山前斜坡带,有利于含矿砂体及富氧流体进入层间,形成层间氧化带及铀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新近系 油砂山 沉积相系 砂岩型铀矿
下载PDF
油砂山地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占元 申繁华 +2 位作者 龙国徽 唐丽 张晓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0,152,共4页
通过地质勘查、录井描述、扫描电镜、铸体薄片、荧光薄片和地震解释等方法,对油砂山地区地表及地下油砂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砂山地区油砂主要出露于油砂山构造高点,发育层位为下油砂山组和上干柴沟组2套地层;油砂... 通过地质勘查、录井描述、扫描电镜、铸体薄片、荧光薄片和地震解释等方法,对油砂山地区地表及地下油砂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砂山地区油砂主要出露于油砂山构造高点,发育层位为下油砂山组和上干柴沟组2套地层;油砂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偏低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中孔、中高渗特征;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残余粒间孔,孔隙分布较均匀,连通性较好,孔隙中油质沥青含量较高。该研究为油砂山地区新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矿 分布特征 储层特征 成藏模式 油砂山地区
下载PDF
乌南油田下油砂山组沉积模式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琳璞 王宁 于成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3-57,62,共6页
利用岩心、薄片、粒度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对乌南油田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沉积模式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重矿物、砂岩百分含量资料进行物源分析。确定鸟南油田下油砂山组主要发育洪水-漫湖相、浅水湖泊型三角洲相及风暴岩沉积相,并总结了其沉积... 利用岩心、薄片、粒度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对乌南油田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沉积模式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重矿物、砂岩百分含量资料进行物源分析。确定鸟南油田下油砂山组主要发育洪水-漫湖相、浅水湖泊型三角洲相及风暴岩沉积相,并总结了其沉积相模式。通过对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的研究,结合物源方向和特征分析砂体微相演化特点及分布规律,对砂体预测和储量计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漫湖相 浅水湖泊型三角洲 风暴岩相 沉积模式 物源分析 下油砂山组 乌南 油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中孔低渗型藻灰岩储层测井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林承焰 刘伟 +1 位作者 刘键 王国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28,共4页
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地层岩性复杂,呈薄层状分布,属中孔隙低渗透储层,油水分异差,油水关系复杂.在测井响应中,相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高电阻率水层普遍存在,影响了对油、水层的识别.对测井响应特征与岩性、粒度、孔隙特征和地层水矿化度... 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地层岩性复杂,呈薄层状分布,属中孔隙低渗透储层,油水分异差,油水关系复杂.在测井响应中,相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高电阻率水层普遍存在,影响了对油、水层的识别.对测井响应特征与岩性、粒度、孔隙特征和地层水矿化度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性、粒度、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复杂性.在常规分析基础上,应用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声波时差与电阻率比值编制交会图,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油、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油泉子油田 油砂山组 低阻储层 藻灰岩 交会图
下载PDF
油砂山油田管线结垢类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冰清 罗云 +1 位作者 臧士宾 孙玺 《钻采工艺》 CAS 2000年第4期56-58,共3页
油田生产过程中的结垢问题常常会严重地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和开发效果。针对油砂山油田目前结垢较为严重的情况 ,对该油田的现场结垢情况进行了调查 ,采集了大量垢样 ,对结垢物进行了定性鉴定、定量分析 ,确定了结垢物组分及结垢类型 ;... 油田生产过程中的结垢问题常常会严重地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和开发效果。针对油砂山油田目前结垢较为严重的情况 ,对该油田的现场结垢情况进行了调查 ,采集了大量垢样 ,对结垢物进行了定性鉴定、定量分析 ,确定了结垢物组分及结垢类型 ;并通过对产出液中的油水分析、地层岩石元素分析等手段 ,对该油田的结垢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 ,从而为制定有效的除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山油田 结垢类型 硫酸钡锶垢 管道线路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缘中新世盆山系统演化与构造古地貌重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永超 陈宣华 +2 位作者 邵兆刚 余苇 苏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54,共12页
柴达木盆地东缘毗邻柴北缘断裂带与鄂拉山构造带的交接部位,其中新世盆地充填过程为正确认识周缘山脉隆升剥露历史提供了有效约束。本文以乌兰和查查盆地为例,通过沉积地层学研究与物源分析,刻画了柴东地区中新世2个阶段的构造地貌演化... 柴达木盆地东缘毗邻柴北缘断裂带与鄂拉山构造带的交接部位,其中新世盆地充填过程为正确认识周缘山脉隆升剥露历史提供了有效约束。本文以乌兰和查查盆地为例,通过沉积地层学研究与物源分析,刻画了柴东地区中新世2个阶段的构造地貌演化历史。中新世早期,乌兰盆地表现为典型的山间挠曲盆地,主要充填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源区为盆地北侧持续抬升的柴北缘断裂带,与鄂拉山地区无明显关联;查查盆地属于典型的背驮盆地,并以稳定的辫状河道沉积为显著特征,其汇水系统起源于柴北缘断裂带中段(甚至西段),向东流经牦牛山地区后,最终汇入共和盆地。因此,该时期鄂拉山并未显著抬升,即柴东与共和盆地隶属统一的前陆盆地系统。至中晚中新世,在区域性左旋剪切作用的驱使下,包括鄂拉山在内的周缘山脉近于同时抬升,使得乌兰盆地脱离共和盆地成为封闭的欠补偿湖盆。与此同时,牦牛山断裂剧烈活动导致查查盆地所在地区整体抬升,从而缺失同时代地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缘 乌兰盆地 中新世 油砂山组 物源分析 构造地貌
下载PDF
油砂山油田露头油藏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海 许浩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40-244,共5页
通过对油砂山地区露头油藏圈闭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层压力分析,结合油气成藏过程,查明该区地质特征、形成机制和主控因素。油砂山地油层(组)分布受潜水面控制,原油物性由浅至深逐渐变好,产层呈明显低压;油气藏形成经历圈闭发育期、油气... 通过对油砂山地区露头油藏圈闭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层压力分析,结合油气成藏过程,查明该区地质特征、形成机制和主控因素。油砂山地油层(组)分布受潜水面控制,原油物性由浅至深逐渐变好,产层呈明显低压;油气藏形成经历圈闭发育期、油气充注期和油藏调整-聚集期,具"持续充注、晚期成藏"特征。此过程中深部充足油源是成藏的物质基础,优质储层是油气储集的必要条件,断裂-超压联控是油气运移的关键,后期构造改造为油气分布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油砂山油田 露头油藏 形成机制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沉积相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琳 贾英兰 +2 位作者 姜义权 黄振连 姜明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3-376,共4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E1+2—N11经历湖侵后,随西南缘昆仑山脉的大规模隆升,N21开始进入湖退阶段,湖盆沉积中心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油砂山地区N1—N12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沉积的辫状河三角洲-浅湖体系。油砂山油田育—Ⅰ油组总体为向上...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E1+2—N11经历湖侵后,随西南缘昆仑山脉的大规模隆升,N21开始进入湖退阶段,湖盆沉积中心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油砂山地区N1—N12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沉积的辫状河三角洲-浅湖体系。油砂山油田育—Ⅰ油组总体为向上变浅的反旋回沉积。Ⅶ油组以下(N1)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Ⅶ油组及其以上(N12)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从平面上看,Ⅱ、Ⅲ、Ⅳ、Ⅴ断块沉积稳定,油层分布受构造控制,而Ⅰ、Ⅵ断块受岩性因素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油砂山油田 沉积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