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韩愈形象
1
作者 马怡茗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韩愈的名儒形象在唐五代笔记小说中走向了仙道化,其仙道化塑造有三大标志:能识丹篆、死后从圣讨伐敌国和牡丹现诗预知命运。韩愈形象仙道化塑造的历史依据,是韩愈生平经历与诗文文献中流露的亲道倾向。韩愈形象向仙道转化的深层原因是... 韩愈的名儒形象在唐五代笔记小说中走向了仙道化,其仙道化塑造有三大标志:能识丹篆、死后从圣讨伐敌国和牡丹现诗预知命运。韩愈形象仙道化塑造的历史依据,是韩愈生平经历与诗文文献中流露的亲道倾向。韩愈形象向仙道转化的深层原因是中晚唐战乱与庸政的社会背景下,士人无力兴国与求仙避世的矛盾心理。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韩愈形象是唐末士人孤独彷徨身影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 笔记小说 韩愈 仙道
下载PDF
仿作与超越:互文性视角下的《十八岁出门打工》
2
作者 阿力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0-86,共7页
一种文本或明或暗隐含着多种文本的信息、范式和结构,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了某种信息、范式、结构在文本之间流窜,并影响、篡改或者派生新文本。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与海勒根那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2019... 一种文本或明或暗隐含着多种文本的信息、范式和结构,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了某种信息、范式、结构在文本之间流窜,并影响、篡改或者派生新文本。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与海勒根那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2019年),在内容结构、叙事技巧和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构成显著的互文关系。通过翔实对比、考察和讨论,认为后文本是前文本的派生文本。一方面,作者采用承袭、模仿、篡改和组合方式对前文本进行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小说创作中,在借鉴与创新、模仿与超越中完成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这种互文创作案例,对于当下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如何借鉴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经验提供了一种参考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根那 互文性 小说:余华 《十八岁出门打工》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下载PDF
江南水乡想象与地域人物书写——论余华九十年代长篇小说
3
作者 程亚楠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余华在九十年代持续推出了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故事建构在江南水乡的空间场域,河流、池塘、细雨等意象参与了人物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历程。余华在小说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亲情伦理,他笔下的人物... 余华在九十年代持续推出了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故事建构在江南水乡的空间场域,河流、池塘、细雨等意象参与了人物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历程。余华在小说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亲情伦理,他笔下的人物失去了父母的护佑和兄弟的关爱,但他们却在家庭之外寻到了生命的温情,并在成长的苦难中坚守“爱”。欲望是生命的主体性象征,余华通过书写人物的旺盛食欲和蓬勃性欲,彰显了小人物在面对时代和命运的压迫时对生命的执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长篇小说 生存场域 亲情伦理 主体象征
下载PDF
荒寒与温情交织——班宇小说的美学表达
4
作者 朱玉珠 周宇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41-148,共8页
自2016年正式步入文坛以来,班宇先后创作了《冬泳》《逍遥游》《缓步》三部短篇小说集,获得严肃文学和大众读者的一致认可。从“始于东北”到“走出东北”,班宇始终沉静地将目光投向那些时代的“溺水者们”,以诗意的语言、冷静的叙述、... 自2016年正式步入文坛以来,班宇先后创作了《冬泳》《逍遥游》《缓步》三部短篇小说集,获得严肃文学和大众读者的一致认可。从“始于东北”到“走出东北”,班宇始终沉静地将目光投向那些时代的“溺水者们”,以诗意的语言、冷静的叙述、不失幽默的表达和绵密针脚般的细腻文字,织就成一帧帧画面,在荒寒与温情交织的美学表达中,隐喻历史与现实,为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困顿人群正名。在虚与实的交界处迸发出令人震撼的美学力量,也在时代的寓言书写中透露出无限的光亮与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宇 小说 美学表达 荒寒 温情
下载PDF
略论余华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的记忆书写
5
作者 孙丽丽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4-28,共5页
余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可以被视作“关于记忆的书”。作品呈现了以“疼痛”唤醒经验的记忆样貌,借助记忆叙事反映人物的“寓居世界方式”。将余华对记忆的关注与他20世纪90年... 余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可以被视作“关于记忆的书”。作品呈现了以“疼痛”唤醒经验的记忆样貌,借助记忆叙事反映人物的“寓居世界方式”。将余华对记忆的关注与他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转型联系起来,由此探索余华对于文学效用的设想,考察余华书写记忆的原委以及相关文本获得的实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20世纪90年代 长篇小说 记忆书写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的比喻思维——以《文城》为例
6
作者 刘佳慧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77-181,共5页
比喻思维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本体中可以表现作者个性的特殊思维。余华新作《文城》中的比喻丰富多样,呈现出余华的艺术创生力。将《文城》中的比喻提取出来,进行归纳总结,从比喻思维与象征手法、叙述结构、人物心理之间... 比喻思维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本体中可以表现作者个性的特殊思维。余华新作《文城》中的比喻丰富多样,呈现出余华的艺术创生力。将《文城》中的比喻提取出来,进行归纳总结,从比喻思维与象征手法、叙述结构、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可以对余华比喻思维的特征进行初步探究,揭示余华比喻思维的思想基础和艺术规律,为进一步探究余华小说的苦难叙事、结构解读、人物剖析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比喻思维 《文城》
下载PDF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艺术表现之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陶楠楠 赵欣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4期11-15,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受到大量观众和影视行业人士的追捧。《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二者从不同艺术视角出发对“活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且都获得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受到大量观众和影视行业人士的追捧。《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二者从不同艺术视角出发对“活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且都获得了较大成功。探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在艺术表现中的差异对于进一步了解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价值。该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方式与风格、人物形象刻画、主要意象及主题表达5个方面的对比来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不同视角下的艺术呈现,给予读者、观众不同的感受,文学小说《活着》侧重于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字里行间透露着沉重的压抑感与窒息感,让人思考“活着”的本真意义;而电影《活着》更倾向于对社会历史的反思,更易使观众与影片人物产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艺术表现 比较 余华小说 张艺谋电影 苦难
下载PDF
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8
作者 康静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66-168,共3页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在小说中刻画的父亲形象非常丰富。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把握余华的文学创作特点。基于此,重点针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解读,介绍了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类...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在小说中刻画的父亲形象非常丰富。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把握余华的文学创作特点。基于此,重点针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解读,介绍了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类型,分析了父亲形象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父亲形象 小说
下载PDF
“篆隶融楷”与“意涉瑰奇”——从王铎小楷《韩愈答李翊书册》论其浪漫主义书风
9
作者 张东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25,I0010,共6页
王铎小楷《韩愈答李翊书册》,表现出与其行草书迥然不同的格调,本文首先通过图例分析,探讨其中“篆隶融楷”与“意涉瑰奇”的艺术表现。其次结合晚明好古炫博的艺术生态,对王铎小楷精研字法表现、崇古而不泥古的浪漫主义书风进行考论。... 王铎小楷《韩愈答李翊书册》,表现出与其行草书迥然不同的格调,本文首先通过图例分析,探讨其中“篆隶融楷”与“意涉瑰奇”的艺术表现。其次结合晚明好古炫博的艺术生态,对王铎小楷精研字法表现、崇古而不泥古的浪漫主义书风进行考论。王铎对文字正脉的追求,可谓在衰颓、动荡时代中的浪漫主义理想与主体价值的“呐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隶融楷 意涉瑰奇 王铎 《韩愈答李翊书册》 浪漫主义
下载PDF
小说余馥与商籁琼音--李渔与莎士比亚喜剧语言比较研究
10
作者 池程远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7-25,共9页
作为中国与西方的喜剧大师,李渔与莎士比亚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喜剧语言驾驭能力。李渔善在剧中用通俗的语言平衡不同审美水平的受众以起到均衡的教化功用,而莎士比亚则喜用剧中人物幽默俏皮、滑稽诙谐的通俗化语言来展现言外之意。李渔的... 作为中国与西方的喜剧大师,李渔与莎士比亚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喜剧语言驾驭能力。李渔善在剧中用通俗的语言平衡不同审美水平的受众以起到均衡的教化功用,而莎士比亚则喜用剧中人物幽默俏皮、滑稽诙谐的通俗化语言来展现言外之意。李渔的喜剧语言受到了其拟话本小说语言的流畅风趣、贴近生活的影响,具有“话本风格”,莎士比亚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效果则让其喜剧语言具有“诗歌韵味”,呈现出别样气质。取李渔、莎士比亚喜剧中的语言这一角度进行比较与探讨,以达彼此关照、互相阐释,是促进中西戏剧沟通与交流的迫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莎士比亚 喜剧语言 通俗性与“延续性” “话本风格”与“诗歌韵味” 封闭与开放
下载PDF
稗官为传奇蓝本——李渔小说改编戏曲的创作手法研究
11
作者 吴兰娟 《黄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1-86,共6页
李渔将戏曲取材于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总结为“稗官为传奇蓝本”。不同于绝大多数剧作家在戏曲创作时拾取现成题材的做法,李渔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四部小说改编成戏曲,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小说和戏曲本身存在的文体差异以及李渔创作理... 李渔将戏曲取材于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总结为“稗官为传奇蓝本”。不同于绝大多数剧作家在戏曲创作时拾取现成题材的做法,李渔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四部小说改编成戏曲,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小说和戏曲本身存在的文体差异以及李渔创作理论的影响,改编而来的戏曲在叙述方法、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都与原本小说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小说 戏曲 改编 创作手法
下载PDF
鲁迅郁达夫小说现代性品格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乔东义 常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54-59,共6页
以比较对照的方式探讨了鲁迅、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品格。他们2人作为"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家,分别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较之传统民族小说。他们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均有了... 以比较对照的方式探讨了鲁迅、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品格。他们2人作为"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家,分别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较之传统民族小说。他们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现代性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小说由传统到现代的独特进路及文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郁达夫 小说 现代性品格
下载PDF
余华前后期小说中比喻的变异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江南 王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余华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为新奇、怪异的一批比喻,开辟了比喻新的空间和新的视野。同时,以1989年为界,他的创作也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两个时期的比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认真分析余华小说前后两期比喻的差异... 余华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为新奇、怪异的一批比喻,开辟了比喻新的空间和新的视野。同时,以1989年为界,他的创作也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两个时期的比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认真分析余华小说前后两期比喻的差异,一方面可以深入考察余华小说比喻使用的根本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两个时期的比较,也可以更深入研究余华比喻创新的原因与基本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比喻 怪异与新奇 变革
下载PDF
余华生存小说创作的精神气度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小兵 张学昕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109,共4页
余华的"生存小说"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人性、生存本相的洞穿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和清醒坚持;余华的生存小说不仅是叙述过程,而且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它使我们在阅读中获... 余华的"生存小说"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人性、生存本相的洞穿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和清醒坚持;余华的生存小说不仅是叙述过程,而且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它使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生存小说 精神气度 苦难
下载PDF
祖父——父亲——儿子——余华90年代长篇小说父系人物结构模式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景忠 赫灵华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其小说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其中共有的“祖父———父亲———儿子”的父系人物结构模式突显了父亲的中心地位,呈现了父法由颠覆到重构的嬗变过程,表达... 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其小说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其中共有的“祖父———父亲———儿子”的父系人物结构模式突显了父亲的中心地位,呈现了父法由颠覆到重构的嬗变过程,表达了对人性善的呼唤与礼赞,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余华对秩序和人性的深沉思考,此模式也就成为传达余华小说创作轨迹变迁的有力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长篇小说 人物结构模式 父法 人性
下载PDF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欧梵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9,共9页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此为榜样,而是把他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注入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虽然郁达夫没能把西方文学的文本放进他的小说后作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另一个现代主义写作传统,但是,他的这种史无前例的西方文学的文本引用,至今看来依然可圈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小说 《沉沦》 西方文学 浪漫主义 文本引用
下载PDF
余华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被引量:10
17
作者 胡秦葆 刘瑶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9期91-96,共6页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重新塑造正面的、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与笔下的"父亲"达成了消融和谅解。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探究了其对父亲形象进行颠覆与重构的文化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父亲形象 颠覆 重构
下载PDF
《世说新语》非小说论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88-91,共4页
虚构性和自觉的创作意识是判断是不是小说的两条重要标准。唐以前的作家缺乏自觉的创作意识 ,不能自觉地进行艺术虚构 ,因此 ,唐以前无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从创作目的上看 ,刘义庆等人编撰《世说新语》的目的 ,是为想当官的人提供敲门砖 ... 虚构性和自觉的创作意识是判断是不是小说的两条重要标准。唐以前的作家缺乏自觉的创作意识 ,不能自觉地进行艺术虚构 ,因此 ,唐以前无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从创作目的上看 ,刘义庆等人编撰《世说新语》的目的 ,是为想当官的人提供敲门砖 ,他们提供的参考资料必须准确真实 ;从写作手法上看 ,刘义庆等人摒弃虚构 ,采用“实录”手法记述当时社会上层中流传的名人逸事 ,嘉言隽语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从社会效果上看 ,《世说新语》所记皆实 ,为唐人修《晋书》大量采用。这些都说明 ,《世说新语》不是小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非小说
下载PDF
论余华的小说 被引量:8
19
作者 旷新年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1-46,53,共7页
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早期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 ,表现阴谋、死亡、暴力以及世界的混乱与悖理 ,以极端化的风格表达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 ,反映了作者与现实之间敌对、紧张的关系 ,代表了 1980年代先锋小说对于生... 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早期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 ,表现阴谋、死亡、暴力以及世界的混乱与悖理 ,以极端化的风格表达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 ,反映了作者与现实之间敌对、紧张的关系 ,代表了 1980年代先锋小说对于生存状态探索方面的成就。生存的苦难则是他 1990年以后小说的基本主题 ,这也体现了一种从启蒙知识分子到民间的价值态度的转移 ,生命的欢悦、善良、温情和达观化解了他早期作品中暴戾的激情。余华冷漠的叙事风格受到法国新小说和鲁迅、卡夫卡、海明威等作家的影响 ,而生动、丰富、准确、富于想象力的细节描写和语言的简洁、精致、流畅成为他重要的艺术才能。对细节的重视既是余华的一种重要才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死亡 暴力 苦难 先锋小说
下载PDF
小田岳夫的“城外”与郁达夫的“过去” 被引量:2
20
作者 邱岭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小田岳夫是日本私小说的重要作家 ,其作风既不同于尾崎一雄与川崎长太郎等 ,也不象伊藤整一派 ,更迥异于堀辰雄等 ,却明显相似于郁达夫的小说。其代表作“城外”曾获第三届芥川奖 ,它对郁氏“过去”的明显借鉴说明了“小田岳夫式私小说... 小田岳夫是日本私小说的重要作家 ,其作风既不同于尾崎一雄与川崎长太郎等 ,也不象伊藤整一派 ,更迥异于堀辰雄等 ,却明显相似于郁达夫的小说。其代表作“城外”曾获第三届芥川奖 ,它对郁氏“过去”的明显借鉴说明了“小田岳夫式私小说”的形成原因 ,也证明了近现代中日文学关系中交流的存在 ,而非仅是单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小说 郁达夫 芥川奖 文学关系 作家 代表作 存在 单向 作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