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Impacts of Cultural Soft Power on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Popularity of Yu Hua’s Works in US
1
作者 GU J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6期897-905,共9页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ultural School in the 1990s, researchers began to deem that translation is inevitab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tendencies and aspirations of social group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ultural School in the 1990s, researchers began to deem that translation is inevitab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tendencies and aspirations of social group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has never gone beyond politics and are always entangled with power. From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take the popularity of Yu Hua’s works in US into account to analyze and explore how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impacts 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especially translation direction and source text se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soft power yu hua’s works translation direction source text selection
下载PDF
结构的滑黠——对《文城》“补”的解读
2
作者 刘丹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7-111,共5页
《文城》出版后,其正文与补的形式创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多数读者依托小说内容简单地将“补”视为小说正文的补充,实际上《文城》的结构体现了余华的匠心独运,“补”更作为相对独立的部分扩充了小说的叙述容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 《文城》出版后,其正文与补的形式创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多数读者依托小说内容简单地将“补”视为小说正文的补充,实际上《文城》的结构体现了余华的匠心独运,“补”更作为相对独立的部分扩充了小说的叙述容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补”的叙述陷阱将人们的视点集中在对事件的还原,而忽略了作者在形式上狡黠的布置。运用对位法去解读“补”的内容,破解“补”的结构陷阱,可以从情节、人物及结构多重维度探讨余华形式探索的有效性及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述 《文城》 小说结构 余华
下载PDF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余华《文城》
3
作者 周双寄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1-96,共6页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不仅体现在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解与展示上,更体现在其对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进行的别样探索。文章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不仅体现在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解与展示上,更体现在其对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进行的别样探索。文章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话语四个角度对余华新作《文城》进行解读,剖析作品叙事之道,为小说文本解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城》 余华 小说 叙事学
下载PDF
仿作与超越:互文性视角下的《十八岁出门打工》
4
作者 阿力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0-86,共7页
一种文本或明或暗隐含着多种文本的信息、范式和结构,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了某种信息、范式、结构在文本之间流窜,并影响、篡改或者派生新文本。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与海勒根那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2019... 一种文本或明或暗隐含着多种文本的信息、范式和结构,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了某种信息、范式、结构在文本之间流窜,并影响、篡改或者派生新文本。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与海勒根那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2019年),在内容结构、叙事技巧和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构成显著的互文关系。通过翔实对比、考察和讨论,认为后文本是前文本的派生文本。一方面,作者采用承袭、模仿、篡改和组合方式对前文本进行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小说创作中,在借鉴与创新、模仿与超越中完成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这种互文创作案例,对于当下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如何借鉴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经验提供了一种参考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根那 互文性 小说:余华 《十八岁出门打工》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下载PDF
江南水乡想象与地域人物书写——论余华九十年代长篇小说
5
作者 程亚楠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余华在九十年代持续推出了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故事建构在江南水乡的空间场域,河流、池塘、细雨等意象参与了人物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历程。余华在小说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亲情伦理,他笔下的人物... 余华在九十年代持续推出了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故事建构在江南水乡的空间场域,河流、池塘、细雨等意象参与了人物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历程。余华在小说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亲情伦理,他笔下的人物失去了父母的护佑和兄弟的关爱,但他们却在家庭之外寻到了生命的温情,并在成长的苦难中坚守“爱”。欲望是生命的主体性象征,余华通过书写人物的旺盛食欲和蓬勃性欲,彰显了小人物在面对时代和命运的压迫时对生命的执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长篇小说 生存场域 亲情伦理 主体象征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的比喻思维——以《文城》为例
6
作者 刘佳慧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77-181,共5页
比喻思维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本体中可以表现作者个性的特殊思维。余华新作《文城》中的比喻丰富多样,呈现出余华的艺术创生力。将《文城》中的比喻提取出来,进行归纳总结,从比喻思维与象征手法、叙述结构、人物心理之间... 比喻思维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本体中可以表现作者个性的特殊思维。余华新作《文城》中的比喻丰富多样,呈现出余华的艺术创生力。将《文城》中的比喻提取出来,进行归纳总结,从比喻思维与象征手法、叙述结构、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可以对余华比喻思维的特征进行初步探究,揭示余华比喻思维的思想基础和艺术规律,为进一步探究余华小说的苦难叙事、结构解读、人物剖析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比喻思维 《文城》
下载PDF
略论余华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的记忆书写
7
作者 孙丽丽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4-28,共5页
余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可以被视作“关于记忆的书”。作品呈现了以“疼痛”唤醒经验的记忆样貌,借助记忆叙事反映人物的“寓居世界方式”。将余华对记忆的关注与他20世纪90年... 余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可以被视作“关于记忆的书”。作品呈现了以“疼痛”唤醒经验的记忆样貌,借助记忆叙事反映人物的“寓居世界方式”。将余华对记忆的关注与他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转型联系起来,由此探索余华对于文学效用的设想,考察余华书写记忆的原委以及相关文本获得的实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20世纪90年代 长篇小说 记忆书写
下载PDF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艺术表现之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陶楠楠 赵欣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4期11-15,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受到大量观众和影视行业人士的追捧。《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二者从不同艺术视角出发对“活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且都获得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受到大量观众和影视行业人士的追捧。《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二者从不同艺术视角出发对“活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且都获得了较大成功。探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在艺术表现中的差异对于进一步了解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价值。该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方式与风格、人物形象刻画、主要意象及主题表达5个方面的对比来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不同视角下的艺术呈现,给予读者、观众不同的感受,文学小说《活着》侧重于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字里行间透露着沉重的压抑感与窒息感,让人思考“活着”的本真意义;而电影《活着》更倾向于对社会历史的反思,更易使观众与影片人物产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艺术表现 比较 余华小说 张艺谋电影 苦难
下载PDF
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9
作者 康静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66-168,共3页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在小说中刻画的父亲形象非常丰富。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把握余华的文学创作特点。基于此,重点针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解读,介绍了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类...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在小说中刻画的父亲形象非常丰富。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把握余华的文学创作特点。基于此,重点针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解读,介绍了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类型,分析了父亲形象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父亲形象 小说
下载PDF
余华前后期小说中比喻的变异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江南 王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余华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为新奇、怪异的一批比喻,开辟了比喻新的空间和新的视野。同时,以1989年为界,他的创作也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两个时期的比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认真分析余华小说前后两期比喻的差异... 余华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为新奇、怪异的一批比喻,开辟了比喻新的空间和新的视野。同时,以1989年为界,他的创作也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两个时期的比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认真分析余华小说前后两期比喻的差异,一方面可以深入考察余华小说比喻使用的根本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两个时期的比较,也可以更深入研究余华比喻创新的原因与基本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比喻 怪异与新奇 变革
下载PDF
余华生存小说创作的精神气度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小兵 张学昕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109,共4页
余华的"生存小说"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人性、生存本相的洞穿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和清醒坚持;余华的生存小说不仅是叙述过程,而且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它使我们在阅读中获... 余华的"生存小说"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人性、生存本相的洞穿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和清醒坚持;余华的生存小说不仅是叙述过程,而且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它使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生存小说 精神气度 苦难
下载PDF
祖父——父亲——儿子——余华90年代长篇小说父系人物结构模式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景忠 赫灵华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其小说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其中共有的“祖父———父亲———儿子”的父系人物结构模式突显了父亲的中心地位,呈现了父法由颠覆到重构的嬗变过程,表达... 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其小说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其中共有的“祖父———父亲———儿子”的父系人物结构模式突显了父亲的中心地位,呈现了父法由颠覆到重构的嬗变过程,表达了对人性善的呼唤与礼赞,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余华对秩序和人性的深沉思考,此模式也就成为传达余华小说创作轨迹变迁的有力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长篇小说 人物结构模式 父法 人性
下载PDF
余华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被引量:10
13
作者 胡秦葆 刘瑶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9期91-96,共6页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重新塑造正面的、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与笔下的"父亲"达成了消融和谅解。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探究了其对父亲形象进行颠覆与重构的文化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父亲形象 颠覆 重构
下载PDF
从反叛到皈依--论余华小说的家庭书写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钦彤 王晓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9-33,共5页
面对中国家庭伦理,现代作家理性批判而又情感依恋,余华则不再矛盾。余华逐渐摆脱童年的记忆,从小说《活着》开始,从对家庭的彻底否定转向全面认同,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建构重估后再次审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后期作品并没有从先锋走向... 面对中国家庭伦理,现代作家理性批判而又情感依恋,余华则不再矛盾。余华逐渐摆脱童年的记忆,从小说《活着》开始,从对家庭的彻底否定转向全面认同,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建构重估后再次审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后期作品并没有从先锋走向民间,而是延续了一贯的先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家庭书写 意义建构 先锋风格
下载PDF
论鲁迅和余华小说的精神同构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吉鹏 赵月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9-13,共5页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仍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在直面人生、社会的价值问题和精神溯源的过程中,一代代的文人与鲁迅不期而遇了,新时期的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的小说创作在认识论与价值观方面,在思想理念及深层的精神领域...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仍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在直面人生、社会的价值问题和精神溯源的过程中,一代代的文人与鲁迅不期而遇了,新时期的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的小说创作在认识论与价值观方面,在思想理念及深层的精神领域,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学的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惊人的同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余华小说 精神同构性
下载PDF
论余华的小说 被引量:8
16
作者 旷新年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1-46,53,共7页
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早期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 ,表现阴谋、死亡、暴力以及世界的混乱与悖理 ,以极端化的风格表达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 ,反映了作者与现实之间敌对、紧张的关系 ,代表了 1980年代先锋小说对于生... 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早期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 ,表现阴谋、死亡、暴力以及世界的混乱与悖理 ,以极端化的风格表达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 ,反映了作者与现实之间敌对、紧张的关系 ,代表了 1980年代先锋小说对于生存状态探索方面的成就。生存的苦难则是他 1990年以后小说的基本主题 ,这也体现了一种从启蒙知识分子到民间的价值态度的转移 ,生命的欢悦、善良、温情和达观化解了他早期作品中暴戾的激情。余华冷漠的叙事风格受到法国新小说和鲁迅、卡夫卡、海明威等作家的影响 ,而生动、丰富、准确、富于想象力的细节描写和语言的简洁、精致、流畅成为他重要的艺术才能。对细节的重视既是余华的一种重要才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死亡 暴力 苦难 先锋小说
下载PDF
负载生命本真的形式——论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转型 被引量:10
17
作者 田红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
作为先锋派代表人物 ,余华 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告别了极端先锋的写作 ,在先锋与传统之间找到了新的契合点。以简单朴素的形式 ,平易如话的话语形态 ,传达对生命本真的关注与思考。他在叙事方面的转型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 :小说新的... 作为先锋派代表人物 ,余华 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告别了极端先锋的写作 ,在先锋与传统之间找到了新的契合点。以简单朴素的形式 ,平易如话的话语形态 ,传达对生命本真的关注与思考。他在叙事方面的转型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 :小说新的叙述控制 ;叙述人主体性向人物主体性转变 ;叙述话语从冷漠走向温情。本文拟以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 ,从叙事学的角度探究余华小说转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长篇小说 叙事转型 生命本真
下载PDF
象征的存在——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论 被引量:7
18
作者 蔡勇庆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24-829,共6页
对人的生存的精神探索是余华小说的内在主题,人物则是他对生存进行探索的阐释符码。文章以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对疯子、傻子和父亲这三类典型形象的分析,探求余华小说创作的艺术演变。
关键词 余华小说 人物形象 生存探索
下载PDF
关羽崇拜东传与朝鲜汉文小说的关圣叙事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维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3-139,共7页
壬辰抗倭战争后,朝鲜王朝虽然在南原、汉城等地先后兴建了六座关王庙,但却备受冷落。自肃宗朝开始,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关羽渐为朝鲜人民所推崇,一度成为朝鲜王朝的保护神,关王庙的祭祀等级也上升到国家层面。朝鲜半岛的"关羽崇拜... 壬辰抗倭战争后,朝鲜王朝虽然在南原、汉城等地先后兴建了六座关王庙,但却备受冷落。自肃宗朝开始,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关羽渐为朝鲜人民所推崇,一度成为朝鲜王朝的保护神,关王庙的祭祀等级也上升到国家层面。朝鲜半岛的"关羽崇拜"不仅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历史现象,还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本文以朝鲜半岛的关羽接受及其关圣故事的小说叙事为研究对象,探讨关羽崇拜的接受过程,解析汉文小说关圣叙事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羽崇拜排斥 关羽崇拜接受 关圣小说叙事
下载PDF
明洪武、弘治年间文化政策与文言小说创作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建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37-41,共5页
明洪武至弘治年间,君主强力推行定程、朱理学于一统的文化政策,十分强调儒家义理在诗文中的教化功能,并以此指导当时的文艺演出和文学创作。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主要有5部,创作者虽身份各异,地域不同,但其内容多为神仙道化、劝... 明洪武至弘治年间,君主强力推行定程、朱理学于一统的文化政策,十分强调儒家义理在诗文中的教化功能,并以此指导当时的文艺演出和文学创作。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主要有5部,创作者虽身份各异,地域不同,但其内容多为神仙道化、劝诫讽谏、粉饰太平、惩恶扬善,其中宣扬道德教化的篇目所占比例最大,这与当时朝廷的文化政策导向是一致的。可见,当政局稳定、政治权力处于上升期时,朝廷所倡导的文学观念是可以得到推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小说 朱元璋 程朱理学 《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 《效颦集》 《钟情丽集》 《花影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