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场域理论视角下司法审判对微博舆情的回应
1
作者 孟思彤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0-100,共11页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人们的民主和法治观念也随之增强,司法审判的正义与否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价值追求;另外,现代互联网服务的广泛普及,微博舆情监督司法实践的力量也日益凸显,但同样存在着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审判的...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人们的民主和法治观念也随之增强,司法审判的正义与否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价值追求;另外,现代互联网服务的广泛普及,微博舆情监督司法实践的力量也日益凸显,但同样存在着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从而导致两者之间形成矛盾,甚至引起失衡的局面。如何化解微博舆情与司法审判关系失衡的问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给出平衡两者的有效措施,是意图探究的重点。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逻辑起点,深度剖析微博场域和审判场域中分别存在哪些行动者、有什么样的惯习和资本以及具有中介特性的微博场探入审判场时两者关系。通过分析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典型案例,推导出两个场域的平衡点是保持审判场的资本和微博场的资本总量相等,提出相应措施予以完善,以助力优化微博舆论和司法审判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 微博 场域 药家鑫案 于欢案
下载PDF
论司法的道德能力 被引量:18
2
作者 江国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7-144,共18页
道德能力是人类对于文明和德性生活的认知、追求和向往之能力,是人类直面野蛮、战胜邪恶、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的内在力量。司法的公信力取决于司法的道德能力。它内在地包含法官的道德认知和把握能力,道德维护和促进能力以及道德引导和... 道德能力是人类对于文明和德性生活的认知、追求和向往之能力,是人类直面野蛮、战胜邪恶、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的内在力量。司法的公信力取决于司法的道德能力。它内在地包含法官的道德认知和把握能力,道德维护和促进能力以及道德引导和塑造能力。在司法过程中,司法道德能力在个案中往往通过行为的正当化处理、争讼的伦理化转译、诉诸法律的德性条款等方法合乎逻辑地发挥作用。在发生学意义上,这种对司法公信力具有浸润性作用的司法道德能力并非自然的产物,而是教化的成果。故此,在法学教育体系中,当为司法伦理教育留足空间;在社会建设中,应重视社会伦理体系和社会正义的构造,为司法的道德能力成长营造适宜的生态土壤;在国家法治建设中,须恪守立法正义,充盈法治的道德底蕴,为司法的道德能力发挥作用设置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能力 司法良知 核心价值观 “于欢案” 良法善治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视角下司法公信力的重构——以舆情公案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昀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62-70,共9页
在全媒体时代,我国司法公信力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司法公信力的危机本质上是社会对于国家的信任危机。作为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的诚实/不诚实的两种应对方式,将会对司法公信力产生双向的叠加效应。为提升司法... 在全媒体时代,我国司法公信力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司法公信力的危机本质上是社会对于国家的信任危机。作为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的诚实/不诚实的两种应对方式,将会对司法公信力产生双向的叠加效应。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须树立国家来源于社会的理念,并据此提出四项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措施:积极面对政法舆情;诚实依照事实和法律回应;坦然面对错误;宽容对待不当指责。2017年的于欢案为司法公信力重构的典型正面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信力 国家与社会 叠加效应 舆情公案 于欢案
下载PDF
于欢案的宪法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骆正言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2期110-121,共12页
2017年3月引发媒体强烈关注的于欢案,于当年6月做出了二审判决,判决肯定了学术界和舆论界对于欢正当防卫的定性,并以防卫过当为由将一审判决的无期徒刑酌减为五年有期徒刑。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令人满意的,但二审判决以行为目的而不是行为... 2017年3月引发媒体强烈关注的于欢案,于当年6月做出了二审判决,判决肯定了学术界和舆论界对于欢正当防卫的定性,并以防卫过当为由将一审判决的无期徒刑酌减为五年有期徒刑。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令人满意的,但二审判决以行为目的而不是行为本身来评判逼债行为的正当性,以及二审判决机械对待正当防卫的均衡性原则的做法,仍是有失公允的。特别是在保护防卫人的人身自由权、性自决权和住宅不受侵犯权等基本权利方面,二审判决及其所依据的刑法规范做得尚不够充分。概括来讲,不能简单将索债型非法拘禁行为界定为非法拘禁罪,而应以抢劫罪和绑架罪论处,也不能完全禁止以致死的手段防卫严重的强制猥亵妇女行为,最后还应该扩大侵入住宅罪的"住宅"的适用范围,为侵犯住宅罪设置无限防卫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欢案 防卫过当 人身自由权 性自决权 住宅不受侵犯权
下载PDF
走进制度的天地——第三只眼睛看“于欢案”
5
作者 王勇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1-24,共4页
民众对"于欢案"的关注,是对司法的关注,对公平正义的关注,也是对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的关注。小微企业困局、高利贷乱象、私力救济的失范等多种原因导致此案的发生。司法机关处理于欢案件应该回归事实和法律本身,通过理性司法引... 民众对"于欢案"的关注,是对司法的关注,对公平正义的关注,也是对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的关注。小微企业困局、高利贷乱象、私力救济的失范等多种原因导致此案的发生。司法机关处理于欢案件应该回归事实和法律本身,通过理性司法引领民意,不能简单地迎合或屈从民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欢案” 民意 引领 制度建设
下载PDF
复仇与法律--兼评张扣扣案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明 甘瑛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2期53-56,共4页
2019年7月,张扣扣案终审引起舆论对复仇正当性的讨论。复仇在中国的法制史上占据重要席位,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法治的建设和发展。复仇以儒家礼教伦理为依托,具有正当性。随着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复仇制度已经不为当代法律所认可,但... 2019年7月,张扣扣案终审引起舆论对复仇正当性的讨论。复仇在中国的法制史上占据重要席位,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法治的建设和发展。复仇以儒家礼教伦理为依托,具有正当性。随着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复仇制度已经不为当代法律所认可,但是社会上的暴力复仇事件仍然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因为国家公力救济不完善,案结事未了,受害人才会采用私力救济手段。因此为避免暴力复仇频发,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力救济,在不断培养民众的法治思维的同时,要建立公正有效的法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 法律 于欢案 张扣扣案
下载PDF
法与不法:比较法视野下的德国判例与“于欢案”一审 被引量:3
7
作者 魏俊斌 帅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1-56,共6页
"于欢案"一审判决引发了学界和实务界关于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大讨论,其成为学界反思司法适用法律问题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并入选最高院第18批指导性案例。德国柏林墙守卫案裁判始终遵循法律的正义理念,彰显了法的温情... "于欢案"一审判决引发了学界和实务界关于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大讨论,其成为学界反思司法适用法律问题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并入选最高院第18批指导性案例。德国柏林墙守卫案裁判始终遵循法律的正义理念,彰显了法的温情与价值。"于欢案"一审,对案件的定罪与量刑缺乏生活经验和法律适用层面的深入考察,未能正确认定正当防卫,导致量刑畸重,影响了裁判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为了避免类似行为的再次出现,着眼于法官思维由事理向法理的转变、公正审判与司法公开并行、排除干扰公正司法三个方面的完善,以期裁判者能够秉承崇法精神,依法裁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法精神 “于欢案” 依法裁判 公正司法
下载PDF
“于欢案”之法理蕴意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远照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9,共7页
"于欢案"是法治背景下道德与法律相冲突的产物,是权力、权利相互间张力之反映,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一系列法治因素异化的综合缩影。"于欢案"不仅反映了公民法治意识之淡薄,亦反映出了立法、司法、执法等体... "于欢案"是法治背景下道德与法律相冲突的产物,是权力、权利相互间张力之反映,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一系列法治因素异化的综合缩影。"于欢案"不仅反映了公民法治意识之淡薄,亦反映出了立法、司法、执法等体制的弊端。有鉴于此,于"于欢案"所折射的诸多法治矛盾进行归因分析,不仅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同时亦有助于发挥法律应有的教育、指引、评价、预测等规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欢案 权利 权力 法理 法治意识
下载PDF
正当防卫制度积极扩张的可行性分析——以于欢案为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丁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4-19,共6页
正当防卫制度有助于实现及时制止不法侵害、保障人权的目的,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条件较为严格,不利于公民行使自己的正当防卫权,因此要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合理的扩张。以于欢案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关于正当防卫理论的传统通说,鉴... 正当防卫制度有助于实现及时制止不法侵害、保障人权的目的,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条件较为严格,不利于公民行使自己的正当防卫权,因此要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合理的扩张。以于欢案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关于正当防卫理论的传统通说,鉴于其无法适应行为人面对不法侵害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御的需要,将正当防卫的条件通说进行合理的扩张具有必要性,有助于实现正当防卫制度的自身目的,也有助于更好地保障人权、惩罚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制度 扩张路径 于欢案
下载PDF
法律与人情的碰撞——以“于欢案”为切入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安玲玉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7期27-30,共4页
法与情一直受到学界以及舆论的普遍关注,一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另一个是民间的力量,均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法制建设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于欢故意伤害案,因南方周末《刺死辱母案》一文备受关注,舆论一片哗然。经过一段... 法与情一直受到学界以及舆论的普遍关注,一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另一个是民间的力量,均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法制建设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于欢故意伤害案,因南方周末《刺死辱母案》一文备受关注,舆论一片哗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网络从暴戾走向平和,从偏执逐渐达成共识,从冲动的情感回到理性的思考。这个案件反映的不仅是一个舆论的转变,更多的是我国法治的成熟和国民素质的提升。社会主义法治发展不仅需要发挥法律的核心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其他社会规范的辅助作用。坚持以法律至上为前提,重视人情在立法与司法中的作用,是处理人情与法律关系的正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人情 “于欢案”
下载PDF
从“于欢案”看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与政府策略
11
作者 陈静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40-44,共5页
2017年3月,山东聊城一起因暴力催债引发的血案震动全国。当刑事个案演变为社会公共舆情事件时,民众表达的不止是对个人命运的挂怀,更是对法治和社会价值走向的高度关切。当下移动互联网平台应用日常化,广大网民便于通过BBS论坛、新闻跟... 2017年3月,山东聊城一起因暴力催债引发的血案震动全国。当刑事个案演变为社会公共舆情事件时,民众表达的不止是对个人命运的挂怀,更是对法治和社会价值走向的高度关切。当下移动互联网平台应用日常化,广大网民便于通过BBS论坛、新闻跟帖、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社交媒体发表意见,网络舆情传播模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文章以"于欢案"的传播路径为中心,多方面揭示当下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以深入分析服务型政府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欢案” 网络舆情 传播路径 自媒体 政府策略
下载PDF
浅析情绪犯的类型化归责——从“于欢刺死辱母者案”谈起
12
作者 刘司墨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5-82,共8页
情绪犯在刑法实务中并不少见,但在理论中极具争议。通过"于欢案"以及药家鑫案、邓玉娇案、范木根案,对情绪犯概念加以界分,对责任弱化事由加以证成,能够充分论证情绪犯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划分不同类型的情绪犯能够实现情绪... 情绪犯在刑法实务中并不少见,但在理论中极具争议。通过"于欢案"以及药家鑫案、邓玉娇案、范木根案,对情绪犯概念加以界分,对责任弱化事由加以证成,能够充分论证情绪犯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划分不同类型的情绪犯能够实现情绪犯的类型化归责,为确立"刺激行为+强烈情绪"型归责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犯 于欢案 责任弱化事由 类型化归责
下载PDF
论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兼评山东于欢案
13
作者 吴云强 《红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29-131,135,共4页
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问题在刑法理论界一直存在重大争议,其认定标准的不同将对防卫人的防卫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分析了关于防卫限度主要理论学说的基础上,以于欢案为具体案例,认为在认定防卫限度的问题时,既要考虑案件... 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问题在刑法理论界一直存在重大争议,其认定标准的不同将对防卫人的防卫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分析了关于防卫限度主要理论学说的基础上,以于欢案为具体案例,认为在认定防卫限度的问题时,既要考虑案件发生的客观因素,同时也要考虑防卫人与侵害人的主观因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认定防卫人的防卫行为是否超出防卫限度,并通过分析认为于欢的防卫行为没有超出防卫限度,其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防卫限度 于欢案
下载PDF
细化刑事裁判文书说理要求的现实路径——基于于欢案一审判决书的实证分析
14
作者 申巍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6-30,共5页
细化刑事裁判文书的说理要求,是当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通用的刑事裁判文书在事实部分的制作中存在问题,亟须纠正。建议增加对关键事实、证据的评判内容,落实质证过程。
关键词 错案 裁判文书 说理 以审判为中心 于欢案
下载PDF
行为不法与责任阻却:“于欢案”的刑法教义学解答 被引量:26
15
作者 姜涛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102,共11页
于欢案引发的争议为区分不法与有责提供了新契机:不法是依据法律的行为规范进行的评判,必须受罪刑法定原则之明确性的约束,违法阻却事由是法律激励的行为,不应当承认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有责是根据法律的裁判规范进行的评价,必须受罪... 于欢案引发的争议为区分不法与有责提供了新契机:不法是依据法律的行为规范进行的评判,必须受罪刑法定原则之明确性的约束,违法阻却事由是法律激励的行为,不应当承认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有责是根据法律的裁判规范进行的评价,必须受罪刑法定原则之价值性的约束,责任阻却事由是法律宽恕的行为,可以承认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于欢的行为并非法律激励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但于欢在遭受辱母等侵害时实施过当防卫,并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具有责任阻却事由,应当宣告无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法 有责 于欢案 防卫过当 期待可能性
原文传递
“正当防卫”四十年:“于欢案”映射刑法第20条的修改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晓明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63,共18页
自1979年刑法颁布以来至今已整整四十年,"正当防卫"几经博弈甚至1997年刑法中的重大修改,但运行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山东"于欢案"的出现与发酵,透射着刑法第20条的亟待修改。通过对该案多层面的分析提出... 自1979年刑法颁布以来至今已整整四十年,"正当防卫"几经博弈甚至1997年刑法中的重大修改,但运行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山东"于欢案"的出现与发酵,透射着刑法第20条的亟待修改。通过对该案多层面的分析提出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立法上的一些缺陷与不足,包括对"不法侵害"的解读及修改,"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与"造成重大损害"的"绑定"关系,刑法第20条第1、2款"正当防卫"概念的歧义等。指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具有行为上的独立性与条件上的主导性,"造成重大损害的"应修改为"造成不应有重大损害的",建议在"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之上增设"防卫行为"的上位概念,以厘定相关的刑法规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于欢案” 防卫过当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造成不应有重大损害
原文传递
网络舆论事件中微博评论情感倾向及程度研究——以“于欢案”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帆 《传媒观察》 2018年第11期60-66,共7页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网络舆论空间是否有趋向良性互动氛围进行探究,以“于欢案”媒体官方微博与行政官方微博评论文本为主要实验对象,采取基于词典的方法,并且人工构建网络用语、特定事件等自定义词典填充基础词库,借用“睿...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网络舆论空间是否有趋向良性互动氛围进行探究,以“于欢案”媒体官方微博与行政官方微博评论文本为主要实验对象,采取基于词典的方法,并且人工构建网络用语、特定事件等自定义词典填充基础词库,借用“睿信科研情报采集分析系统”进行情感倾向判断。研究发现在“于欢案”这类官方处理及时且得当的社会舆论事件中,网络评论情感倾向整体趋于理性但程度不深,事件的发展走向影响公众舆论风向,微博评论与互动之间情感呈现中度相关,受众之间的多观点交流削弱了“沉默的螺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分析 网络舆论 受众分析 于欢案
原文传递
从话语到行动:于欢案公共讨论的社会实践再审视——兼议公共舆论研究的新面向
18
作者 范敏 《新闻春秋》 2020年第6期39-44,共6页
作为"现象级"事件,于欢案引发有关舆论意见如何转换为社会行动的大量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舆情传播过程或不同主体的舆论传播行为。这是当前舆论研究的主要面向。舆论研究值得开拓的新面向是:借助话语分析,探究舆论意... 作为"现象级"事件,于欢案引发有关舆论意见如何转换为社会行动的大量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舆情传播过程或不同主体的舆论传播行为。这是当前舆论研究的主要面向。舆论研究值得开拓的新面向是:借助话语分析,探究舆论意见的意义生成机制、运动规律及其与社会系统的互动,从意义建构层面揭示从话语到行动机理。公共舆论场是一个竞争性意见场域,话语表达是一种社会实践。舆论的社会行动力,体现为向政治系统传导需求压力,最终促成政府决策。于欢案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话语的运作方式:用不同概念建构事件性质,推动欲望的政治化,向政治系统输入需求;用不同分析视角建构论述框架,推动需求的体系化,向政治系统施加需求压力;用不同理论体系建构推理前提,推动需求的议题化,向政治系统施加决策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行动 于欢案 公共舆论 政治系统
原文传递
“权利本位”的正当防卫司法观之构建——以于欢案为切入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阴建峰 李娜娜 《刑法论丛》 CSSCI 2018年第3期152-182,共31页
正当防卫制度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蕴,深受'人治'色彩浓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我国司法观念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国家本位思想,这不仅滞后于当前社会变迁下司法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制度的贯彻... 正当防卫制度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蕴,深受'人治'色彩浓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我国司法观念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国家本位思想,这不仅滞后于当前社会变迁下司法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制度的贯彻实施。因此,必须转变我国的司法观念,推行权利为本位的司法观,真正落实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欢案 正当防卫 国家本位 权利本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