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余师愚《疫疹一得》论疫特色 被引量:5
1
作者 苏颖 岳冬辉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46,共2页
从运气学说、疫疹的病因、病机、与伤寒的鉴别、治疗及谴方用药等方面对疫疹进行了探讨,剖析了余师愚温疫理论、学术思想及其治方用药的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 余师愚 《疫疹一得》 运气学说 火毒疠气
下载PDF
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于式玉与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 被引量:21
2
作者 汪洪亮 《民族学刊》 2011年第3期32-41,92,共10页
在中国民族学史上,李安宅和于式玉是一对重要的生活伴侣和学术伉俪,尤以藏学研究名世。于式玉以大量精力应对生活和辅助丈夫,她具有良好的学术根基,极富语言天赋,擅长文献目录,又肯实地调研,为其藏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李安宅藏区... 在中国民族学史上,李安宅和于式玉是一对重要的生活伴侣和学术伉俪,尤以藏学研究名世。于式玉以大量精力应对生活和辅助丈夫,她具有良好的学术根基,极富语言天赋,擅长文献目录,又肯实地调研,为其藏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李安宅藏区实地研究的坚强后盾。二人学术生命互相交融,堪称藏学界之"天涯同命鸟"。这对学术伉俪的一生,让我们认识到时代对他们人生的彰显和遮蔽及其学术的造就和毁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学 于式玉 李安宅 中国民族史 民族学
下载PDF
李安宅、于式玉先生编年事辑 被引量:19
3
作者 汪洪亮 《民族学刊》 2013年第6期63-77,116-117,共17页
文章通过爬梳各类文献和档案资料,对著名藏学家李安宅与于式玉先生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进行了逐年排比,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关键词 李安宅 于式玉 编年事辑 生平与学术
下载PDF
发现女性:论于式玉藏学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郑莉 张慧敏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5-170,共6页
于式玉是中国一位早期女性人类学家。她在中国甘南和川西北藏区实地生活考察数年,对边疆地区的宗教、妇女生活史、民间文艺和风俗民情等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调查。于式玉从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解释性描述方法,以女性视角呈现女性... 于式玉是中国一位早期女性人类学家。她在中国甘南和川西北藏区实地生活考察数年,对边疆地区的宗教、妇女生活史、民间文艺和风俗民情等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调查。于式玉从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解释性描述方法,以女性视角呈现女性经验和微观个体叙事,对藏区文艺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于式玉还致力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理论直接应用、服务于社会,她长期投身于边疆民族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做出了贡献。因此,追溯于式玉的学术人生,有助于对中国早期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女性视角、经验和贡献有更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式玉 藏学人类学 藏区实地研究 性别自觉 边疆服务
下载PDF
近代人类学者于式玉的边疆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春霞 吴婧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21年第1期232-252,263,共22页
我国近代人类学者于式玉,受丈夫李安宅影响,也积极投身于边疆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她在西北的拉卜楞成功创办女子小学,对拉卜楞地区和川西藏区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并发表大量考察文章。于式玉的办学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了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 我国近代人类学者于式玉,受丈夫李安宅影响,也积极投身于边疆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她在西北的拉卜楞成功创办女子小学,对拉卜楞地区和川西藏区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并发表大量考察文章。于式玉的办学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了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理论。于式玉重视田野调查的应用性,提出藏民的医药需求应作为边疆社会工作的首要介入点;对边疆文化不能采取同化政策,而应平等尊重,互惠共荣;边疆社会工作者需要有吃苦忍耐的品质,对吃苦精神也要有完整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式玉 边疆社会工作 李安宅 拉卜楞女子小学 应用人类学
下载PDF
诗馀考
6
作者 彭玉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3-27,共5页
作为后起的词的名称,“诗馀”所引发的争议是最多的。不同的认知角度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考察诗馀概念的形成轨迹及其内涵的变化,认为对于“诗馀”之“诗”和“馀”的不同解释,不仅带来了关于词的起源上的观点分歧,也体现了不同的对... 作为后起的词的名称,“诗馀”所引发的争议是最多的。不同的认知角度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考察诗馀概念的形成轨迹及其内涵的变化,认为对于“诗馀”之“诗”和“馀”的不同解释,不仅带来了关于词的起源上的观点分歧,也体现了不同的对于词的体制方面的认识特点以及对于词体的尊卑观念。所以考察诗馀概念,既是梳理诗词文体的流变关系,也是对于古代文学观念的一种文体学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馀 乐府之馀 词体 词的起源 和声
下载PDF
余师愚辨治疫疹学术思想之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晓峰 郭贺龙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2期21-22,共2页
总结余师愚辨治疫疹的学术思想。认为疫疹乃疫病火毒外达之征,辨证当据其色泽、形态,并创制清瘟败毒饮治疗。
关键词 疫疹 余师愚 《疫疹一得》 文献研究
下载PDF
论边疆教育先驱于式玉创办拉卜楞女子小学的实践与影响
8
作者 胡聪 马廷中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5-71,共7页
“七七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国的边疆危机愈发严重。为了缓解危机,发展边疆教育成为了当时中国民族学界的重要共识,即通过教育来培养边疆各族同胞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进而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作出贡献。受这一思想感召,中国民... “七七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国的边疆危机愈发严重。为了缓解危机,发展边疆教育成为了当时中国民族学界的重要共识,即通过教育来培养边疆各族同胞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进而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作出贡献。受这一思想感召,中国民族学界的优秀代表于式玉选择前往大后方,投身边疆教育的实践之中。1939年于式玉在甘南创办了当地乃至整个藏区首所女子小学——拉卜楞女子小学。该校的创办为当地各族女性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场所,教授的珠算、蔬菜种植等实践性课程在当时更具有突破性。尽管拉卜楞女子小学仅开办几年就被迫与他校合并,但它的开办对拉卜楞寺周边居民宣传国家民族意识、男女平等理念等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当地较为落后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更为战时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田野资料,对抗战时期中国边疆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民族学界 边疆教育 于式玉
下载PDF
于道泉、于式玉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9
作者 钟荣帆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8-164,共7页
于道泉、于式玉是中国藏学史上一对重要的学术兄妹。两人的学思道路,是中国藏学转型发展具体而微的例证,充分展现了中国藏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沉浮盛衰。两人的治学方法和理念,代表了民国大部分藏学或边疆研究学者的治学理路。两人的学... 于道泉、于式玉是中国藏学史上一对重要的学术兄妹。两人的学思道路,是中国藏学转型发展具体而微的例证,充分展现了中国藏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沉浮盛衰。两人的治学方法和理念,代表了民国大部分藏学或边疆研究学者的治学理路。两人的学术网络,又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近代藏学或边疆研究学者的交流往来。学界对于道泉、于式玉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虽有一些成果问世,但从整个中国藏学史或边疆研究史来看,多集中于两人"人生史"的梳理,较少涉及两人的多学科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几未旁及其学术交游和日常生活。未来于道泉、于式玉研究在史料、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还可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道泉 于式玉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未来路径
下载PDF
从“民族”到“国家”:抗战时期于式玉的边疆考察
10
作者 何广平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0,188,共13页
于式玉多次参与边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北部、西北、西南等地区,但对其边疆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抗战时期的甘南拉卜楞考察和川西黑水调查。两次考察都从关注民族开始,进而关怀国家。在拉卜楞地区,于式玉带着“研究民族学”的目的而来,却... 于式玉多次参与边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北部、西北、西南等地区,但对其边疆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抗战时期的甘南拉卜楞考察和川西黑水调查。两次考察都从关注民族开始,进而关怀国家。在拉卜楞地区,于式玉带着“研究民族学”的目的而来,却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于边民教育工作;在黑水地区,于式玉因理番县政府的邀请,参与调查黑水族群情况,却对当地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于式玉关注国家、民族(中华民族)的重要表现,也是她推动“边疆”“化成正常的行政区域”,“边民”“变成正常的公民”做出的时代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式玉 边疆考察 民族 国家意识
原文传递
晚清回族名儒薛时雨手札三通考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斌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69,共6页
晚清回族名儒薛时雨在道德功业、诗词文章、培育后进等方面均颇有建树。本文所揭薛时雨手札三通,受札人谭献、张预、陈豪、许诵禾均为薛时雨掌教杭州崇文书院时的授业弟子。经考证,此三通手札最早作于同治九年,最晚作于光绪元年,为研究... 晚清回族名儒薛时雨在道德功业、诗词文章、培育后进等方面均颇有建树。本文所揭薛时雨手札三通,受札人谭献、张预、陈豪、许诵禾均为薛时雨掌教杭州崇文书院时的授业弟子。经考证,此三通手札最早作于同治九年,最晚作于光绪元年,为研究薛时雨与其弟子交往,薛、谭等人的生平以及晚清浙江士人赴京参加会试的情状,晚清时期回、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丰富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时雨 谭献 张预 陈豪 手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