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经》茶事美学略论
1
作者 陈郑 《中国茶叶》 2024年第7期77-82,共6页
陆羽作为茶学家的同时也是一名文人,鉴于文人的特殊身份,陆羽在从事茶学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将文人视角引入其中,赋予了茶事更多的审美趣味。《茶经》作为陆羽茶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器形、文辞、和谐等方面都体现了陆羽的茶事审美。将“... 陆羽作为茶学家的同时也是一名文人,鉴于文人的特殊身份,陆羽在从事茶学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将文人视角引入其中,赋予了茶事更多的审美趣味。《茶经》作为陆羽茶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器形、文辞、和谐等方面都体现了陆羽的茶事审美。将“俭德”概念引入茶事,建构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赋予饮茶俭德的审美内涵,更是陆羽对于茶文化的重要贡献,影响了国人千年以来的茶事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羽 《茶经》 文人视角 茶事美学
下载PDF
语法化视野下的《世说新语》“有”字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安俊丽 李杰唯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7-97,共11页
中古时期是“有”字句的句式结构和语义发展特别活跃的时期。搜集整理《世说新语》中“有”字句,对该书“有”字六个义项所在的句式结构加以梳理,掌握表层结构变化与语义演变之间的关系,把握义项引申的路径。发现当“有”作“出现或发... 中古时期是“有”字句的句式结构和语义发展特别活跃的时期。搜集整理《世说新语》中“有”字句,对该书“有”字六个义项所在的句式结构加以梳理,掌握表层结构变化与语义演变之间的关系,把握义项引申的路径。发现当“有”作“出现或发生”义时出现在兼语句中,句式结构被重新分析,语义重心开始转移,实在意义逐渐脱落,“有”字语法功能增强。同一时期,随着“者”字结构式微,为“有人”这一固定结构的产生提供条件。联系二者此消彼长的状况,解释“有人”结构凝固的动因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视野 《世说新语》 “有”字句
下载PDF
教学效力最大化——俞子夷的教学经济观及其当代启示
3
作者 肖菊梅 汤雪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1-61,共11页
俞子夷的教学经济观是其经过长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借鉴国外教学论思想而成,是教学效力最大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学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与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之间的比较。通过精简教材、革新教法、节省教时并注重差别教学... 俞子夷的教学经济观是其经过长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借鉴国外教学论思想而成,是教学效力最大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学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与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之间的比较。通过精简教材、革新教法、节省教时并注重差别教学等方法可实现教学效力最大化。为顺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可借鉴俞子夷的教学经济观来开展教材、教学和教法改革:教材编写逻辑要符合学科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学时间的管理与调控要注重时效性和经济性;教学过程的推进与优化要注重弹性化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子夷 教学经济观 教学效力最大化
下载PDF
地域视野下的郁达夫自传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俞樟华 姚静静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8-37,共10页
郁达夫的自传作品作为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传创作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明显受到了诸多地域因素的影响。二三十年代沿海地区的自传出版潮流激发了郁达夫的自传创作欲望,这是郁达夫自传创作的主要动因。而... 郁达夫的自传作品作为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传创作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明显受到了诸多地域因素的影响。二三十年代沿海地区的自传出版潮流激发了郁达夫的自传创作欲望,这是郁达夫自传创作的主要动因。而影响郁达夫自传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的是近代浙江的思想变革,以及浙西柔美的"水性"文化和20世纪早期日本社会的文化。前者作为郁氏的故乡,它的影响具有深层性;而后者不仅培养了他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深刻影响了他的个性。二者共同造成了郁达夫自传作品求真求善、浪漫感伤的艺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自传 地域视野
下载PDF
《在细雨中呼喊》的儿童视角质疑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小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5,共3页
许多批评家及评论文章都肯定《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使用了儿童视角来呈现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面貌。本文则从儿童的思维特征、小说的人物语言、文本语言以及内容篇幅等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作者无意在该小说中引进儿童视角,即... 许多批评家及评论文章都肯定《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使用了儿童视角来呈现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面貌。本文则从儿童的思维特征、小说的人物语言、文本语言以及内容篇幅等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作者无意在该小说中引进儿童视角,即使有儿童视角的使用也是失败的。《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实际上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
下载PDF
“瘀”治结节性痒疹 被引量:5
6
作者 周洋 吴军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35期59-60,共2页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病程长,难以治愈。本文从中医瘀血入手,分别对临床中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概括,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治疗要标本兼顾,所用活血散结除湿、清热活血...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病程长,难以治愈。本文从中医瘀血入手,分别对临床中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概括,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治疗要标本兼顾,所用活血散结除湿、清热活血平肝散结、活血散结祛风、重镇活血之剂取得良好的效果。故"活血化瘀"为治疗结节性痒疹之根本,要贯穿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痒疹 从瘀论治
下载PDF
社会透视、文化思考和女性关怀——论“新移民文学”作家施雨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2
7
作者 古大勇 王宏蕊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45-50,共6页
施雨是海外华人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其代表性小说因表现了对美国社会的多维透视、对中西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困境的深刻表现、对女性生存境遇的追问和关怀等多维主题,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
关键词 施雨 小说 社会透视 文化碰撞 生存追问
下载PDF
临澧宋玉传说的文化意蕴管窥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广平 何桂芬 《云梦学刊》 2017年第3期33-41,共9页
湖南临澧是宋玉被贬后生活多年并终老的地方,这里流传着大量有关宋玉的传说。这些传说糅合了对宋玉的历史记录与民间重塑,向世人展示了广大民众心目中作为文化英雄的宋玉,为深入探讨宋玉被贬后的生命价值追寻展开了一个新的维度。临澧... 湖南临澧是宋玉被贬后生活多年并终老的地方,这里流传着大量有关宋玉的传说。这些传说糅合了对宋玉的历史记录与民间重塑,向世人展示了广大民众心目中作为文化英雄的宋玉,为深入探讨宋玉被贬后的生命价值追寻展开了一个新的维度。临澧宋玉传说积淀着临澧人民深厚的历史情感,它既传达了临澧人民对宋玉这位高洁文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悲悯,另一方面也传达了民众情感表白的需求。临澧宋玉传说以一种草根的视角彰显独特的民族文化,以一种朴素而浪漫的方式传达地域风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观照民众集体价值与地域精神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传说 文化英雄 生命价值 草根视角 精神慰藉 文化信仰 地域精神
下载PDF
讲好“中国玉故事”:跨文化视角下中国玉文化的传播 被引量:1
9
作者 江翠 严瑾 刘彩虹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175-180,共6页
在西方话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背景下,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中国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玉文化的对外传播是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事驱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讲好“中国玉故事”具有增... 在西方话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背景下,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中国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玉文化的对外传播是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事驱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讲好“中国玉故事”具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层面的意义,并有助于国内玉石产业的发展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珠宝品牌的培育。玉石文化学者和产业从业者需要坚定文化的自我认同,以文化自塑为路径、以“玉之美”为核心,聚焦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建构多模态话语,寻求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模式,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传播机制和配套制度,可更好地实现玉文化的跨文化有效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玉故事 中国玉文化 跨文化视角 传播
下载PDF
论严歌苓《补玉山居》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藜 孙权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5-70,共6页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补玉山居》是一部独具匠心的长篇小说,它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主题上,更归功于整体作品表现出来的叙事艺术。《补玉山居》以第三人称和隐含的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凭借补玉山居这一舞台来勾勒各色人物、反映时...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补玉山居》是一部独具匠心的长篇小说,它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主题上,更归功于整体作品表现出来的叙事艺术。《补玉山居》以第三人称和隐含的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凭借补玉山居这一舞台来勾勒各色人物、反映时代变迁的叙事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作品冲淡而隽永的艺术风貌。作品深刻地折射出了人类的人性、生活的哲思以及对社会的批判意识等内蕴意义丰富的本质内容,描绘出在时间的车轮下滚滚向前发展的时代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补玉山居》 叙事方式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叙事语言
下载PDF
《第七天》:现实背后的关于底层国民宿命的透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文平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45-48,共4页
《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于20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者用犀利直白荒诞的语言将残酷的现实勾勒出来,但小说当中塑造的众多底层国民的悲剧形象,承载着更为复杂深厚的情感,作者借底层国民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 《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于20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者用犀利直白荒诞的语言将残酷的现实勾勒出来,但小说当中塑造的众多底层国民的悲剧形象,承载着更为复杂深厚的情感,作者借底层国民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人命运地深切思考和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国民宿命 叙述距离 透视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班业新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3-85,共3页
余华小说中有上百个儿童形象存在,这些形象的塑造具有独到的功用和价值。它们身上既具有余华童年深深印记的投射,又是余华文本叙述和价值表达的有效媒介和载体。通过对儿童形象的成功塑造,余华表达了内心的童年印记,同时又借儿童的目光... 余华小说中有上百个儿童形象存在,这些形象的塑造具有独到的功用和价值。它们身上既具有余华童年深深印记的投射,又是余华文本叙述和价值表达的有效媒介和载体。通过对儿童形象的成功塑造,余华表达了内心的童年印记,同时又借儿童的目光和思维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从而完成对现实规范和生命常态的怀疑和颠覆,同时又使小说在叙述时具有一种温情和残酷水乳交融的情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儿童形象 儿童主体 儿童视角 童年
下载PDF
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视阈中的马克思哲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凤才 《哲学分析》 2012年第6期26-38,192,共13页
如何在新的视阈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这是当今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十多年来,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口号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诠释。要言之,他试图超越马克思哲学的传... 如何在新的视阈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这是当今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十多年来,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口号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诠释。要言之,他试图超越马克思哲学的传统阐释路线,沿着"物、价值、时间和自由"的经济哲学路径,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对马克思哲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构想。那么,"重新理解马克思"意味着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目的是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关键问题何在?经过"重新理解"的"马克思"以何种新形象示人?被"重新理解"的"马克思"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本文试图围绕着上述问题对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并阐发个人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新理解马克思 俞吾金视阈 马克思哲学
下载PDF
林语堂幽默对现代教育弊端的透视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怀俊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9-22,共4页
林语堂所倡之幽默,既是一种自由、活泼、意味隽永的行文风格,又是一种笑对挫折烦恼、化解矛盾、舒展心灵的人生态度,更是透视现代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林语堂幽默对当时教育弊端的深刻透视和全面曝光,主要得力于林语堂视幽默为观照、品... 林语堂所倡之幽默,既是一种自由、活泼、意味隽永的行文风格,又是一种笑对挫折烦恼、化解矛盾、舒展心灵的人生态度,更是透视现代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林语堂幽默对当时教育弊端的深刻透视和全面曝光,主要得力于林语堂视幽默为观照、品评人生的西洋镜的观点。同时,还与林语堂幽默之来源、生成和功能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幽默 现代教育弊端 透视
下载PDF
政治、经济及大众娱乐三重视角下的夏瑜之死及其思想意义
15
作者 汪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8-32,共5页
夏瑜之死并非单纯的统治者杀戮反抗者的结果,而是兼有政治、经济、大众娱乐性质的复杂事件。夏瑜遭遇了来自统治阶层的镇压杀害、打手帮凶的搜刮摧残、公共舆论的诬蔑诋毁以及死后的鲜血售卖,并因此沦为政治上的叛逆、经济上的商品、娱... 夏瑜之死并非单纯的统治者杀戮反抗者的结果,而是兼有政治、经济、大众娱乐性质的复杂事件。夏瑜遭遇了来自统治阶层的镇压杀害、打手帮凶的搜刮摧残、公共舆论的诬蔑诋毁以及死后的鲜血售卖,并因此沦为政治上的叛逆、经济上的商品、娱乐上的对象,声名尽毁、肉身消灭、意义消亡,经历了三重意义上的死亡。鲁迅通过夏瑜之死彰显出先行者的悲壮境遇,描绘出了旧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混沌状态与错综情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瑜 殉难 视角 意义
下载PDF
从岛村和宝玉看川端康成和曹雪芹的男性目光
16
作者 周密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94,163,共4页
无论是岛村还是宝玉,他们都各自拥有一个与现实和俗世相对的"女儿国",都有着对女性的爱与美的追求。如果说岛村是现实社会完全的逃避者,那么贾宝玉就是现实社会彻底的叛逆者,他们的追求看似都指向女性美,其旨归却是不同的。... 无论是岛村还是宝玉,他们都各自拥有一个与现实和俗世相对的"女儿国",都有着对女性的爱与美的追求。如果说岛村是现实社会完全的逃避者,那么贾宝玉就是现实社会彻底的叛逆者,他们的追求看似都指向女性美,其旨归却是不同的。如果说岛村的男性视角是俯视姿态的话,那么宝玉则是典型的仰视的姿态了。然而岛村的姿态并不构成川端康成本人对女性居高临下的证明,与川端对岛村有意疏离的态度相比,贾宝玉则几乎是作为曹雪芹主体意识的传达者出现在作品中的。因而曹雪芹(或者说贾宝玉)一切梦想破灭之后无可奈何的选择,与岛村的虚无有着本质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村 宝玉 川端康成 曹雪芹 男性视角
下载PDF
《世说新语》研究与魏晋文学史的“原生态”视角
17
作者 赵雷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58,共4页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重要启示。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魏晋文学史 原生态视角
下载PDF
现代语言观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语言维度
18
作者 郭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72-76,共5页
随着现代语言观念的兴起,"五四"及以后的学者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观念与路线,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托古改制",以白话演进为主线替白话文学寻找历史的根据;鲁迅的研究则是从文... 随着现代语言观念的兴起,"五四"及以后的学者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观念与路线,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托古改制",以白话演进为主线替白话文学寻找历史的根据;鲁迅的研究则是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把握住了中国文学史的根基与特色;郭绍虞的文学史则从语言与文字的关联入手,通过文体变迁揭示文学史的规律。他们的研究各有特色,但鲁迅与郭绍虞的研究是从文学本体出发,更切近文学史的实际,对于今天的文学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观念 中国文学史 胡适 鲁迅 郭绍虞
下载PDF
林语堂思想感力造成及相关问题思考
19
作者 潘水萍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97-106,共10页
林语堂在20世纪西传中华文化智慧及其所作出的贡献,需要人们作出更为公正的评价与全面的理解。从根本上说,林语堂仍旧是现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域境的标杆。将林语堂思想感力的造成及其精神视点定位这一命题的思考放置于20世纪中... 林语堂在20世纪西传中华文化智慧及其所作出的贡献,需要人们作出更为公正的评价与全面的理解。从根本上说,林语堂仍旧是现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域境的标杆。将林语堂思想感力的造成及其精神视点定位这一命题的思考放置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的历史语境及新兴的跨学科的比较视野中,透视林语堂脚踏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产生的伏在影射,同时从这一角度来重新了解林语堂“浪漫兼古典”风味书写的精神特质与现代学术批判价值立场,并且挖掘出林语堂思想得以孕育与催生的内涵镜像与审美起点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原生态的家学渊源与情感启蒙、审美旨趣的生发与精神观念的发轫、脚踏中西方文化的期待视野,三方面进行透视与研究,以期让人们更清晰而深刻地把握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的自我精神世界暗处的一种历史共振节点,同时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文化精神传承者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血脉内涵及固本思源的殷殷人格风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文化自信 民族智慧 中西比较视野
下载PDF
李渔短篇小说中的情理观
20
作者 赵海霞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97-99,共3页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李渔在短篇小说创作中经常反思“情”、“理”两者的关系问题,在叙写男女之间的感情时也不例外。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情理兼顾”既横贯于李渔短篇小说的内在架构,又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情理观。
关键词 李渔 短篇小说 情理观 “情理兼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