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袁枚佚札佚文看《随园诗话》版本及刻书时间 被引量:9
1
作者 包云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1期94-96,F003,共4页
本文介绍了袁枚致山东著名诗人李宪乔的两通佚札(其中一通为亲笔手迹原件)和袁枚佚文《星湖诗集序》。两佚札和佚文对研究袁枚生平、著述、交友诸方面颇有价值。我们据此考证,确定了《随园诗话》的最早版本,弄清了《随园诗话》两个重要... 本文介绍了袁枚致山东著名诗人李宪乔的两通佚札(其中一通为亲笔手迹原件)和袁枚佚文《星湖诗集序》。两佚札和佚文对研究袁枚生平、著述、交友诸方面颇有价值。我们据此考证,确定了《随园诗话》的最早版本,弄清了《随园诗话》两个重要版本的刊刻时间,纠正了过去的模糊认识,解开了《随园诗话》版本问题的百年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李宪乔 《随园诗话》
下载PDF
从袁枚佚札看《随园诗话》版本 被引量:2
2
作者 包云志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4-75,73,共3页
本文介绍了袁枚致山东著名诗人李宪乔的两通佚札(其中一通为亲笔手迹原件)。两佚札对研究袁枚生平、著述、交友诸方面颇有价值。据此考证,确定了《随园诗话》的最早版本,解开了《随园诗话》版本问题的百年之谜。
关键词 袁枚 李宪乔 佚札 《随园诗话》 版本问题
下载PDF
袁枚批评浙派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英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48,共6页
袁枚以其“性灵说”为准绳 ,对清代康乾浙派朱彝尊、查慎行、厉鹗皆有评论 ,对其与“性灵说”符合之处予以肯定 ,对不符合“性灵说”之处则予以批评。其目的是为倡导“性灵说”
关键词 袁枚 浙派 性灵说 朱彝尊 查慎行 厉鹗
下载PDF
袁枚与彭启丰、李奉翰集外书札十一通考释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厚均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92,共6页
文章辑录袁枚文集未收录的致彭启丰与李奉翰的书札共十一通,并对其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考释。
关键词 袁枚 彭启丰 李奉翰 书札
下载PDF
性灵诗派源头考辨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有山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7-72,共6页
学术界对袁枚为首的性灵诗派源头的探索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性灵诗派"的源头是南宋杨万里;其二认为"性灵说最直接的源头"是钟嵘的《诗品》。虽各有其一定道理,但都比较表面化。从精神实质上看,袁枚性灵诗派与... 学术界对袁枚为首的性灵诗派源头的探索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性灵诗派"的源头是南宋杨万里;其二认为"性灵说最直接的源头"是钟嵘的《诗品》。虽各有其一定道理,但都比较表面化。从精神实质上看,袁枚性灵诗派与李商隐的诗论及诗歌创作最为接近,把李商隐看作性灵诗派的源头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性灵诗派 源头 李商隐
下载PDF
袁枚的王学批判述论
6
作者 沈玲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0,共4页
受时风影响,加之个人好恶情感的注入,袁枚对王学的态度呈多样性形态。既对王阳明的"良知"主张作了否定,又并非一味指责;既认为王学空讲心性而没有实际效用,又认同王阳明的诗学见解;对王学后传之一的泰州学派成员则多所攻讦,... 受时风影响,加之个人好恶情感的注入,袁枚对王学的态度呈多样性形态。既对王阳明的"良知"主张作了否定,又并非一味指责;既认为王学空讲心性而没有实际效用,又认同王阳明的诗学见解;对王学后传之一的泰州学派成员则多所攻讦,言词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王阳明 王学 李贽 袁宏道 泰州学派
下载PDF
李调元与学人之诗及性灵诗派
7
作者 谢桃坊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2-40,共9页
清代学者兼诗人李调元在世时诗坛即有以他为性灵派诗人之说。李调元虽喜爱袁枚的性灵派诗,但他们仅在晚年始有短暂交谊。李调元是学者,其诗有学人之诗的倾向,但又具有诗人之诗的特点,在乾隆时期的诗坛卓然自立,在清诗史上有一定影响。... 清代学者兼诗人李调元在世时诗坛即有以他为性灵派诗人之说。李调元虽喜爱袁枚的性灵派诗,但他们仅在晚年始有短暂交谊。李调元是学者,其诗有学人之诗的倾向,但又具有诗人之诗的特点,在乾隆时期的诗坛卓然自立,在清诗史上有一定影响。将他与袁枚在诗论、诗学渊源和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证实李调元不属于性灵诗派,并有与之对立的状态。我们尚应对其诗论与创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调元 袁枚 学人之诗 性灵 性情 诗学
下载PDF
张问陶的经世思想(上)——兼与李白、杜甫和袁枚的比较
8
作者 郑家治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4-52,共9页
清代以诗书画闻名的张问陶虽受释道观念影响,但主要坚持儒家思想而注重经世。从时序上看,张问陶的经世思想及其方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少年奠定期、仕宦发展期、晚年淡化期。分期考述表明,其经世思想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联系对照... 清代以诗书画闻名的张问陶虽受释道观念影响,但主要坚持儒家思想而注重经世。从时序上看,张问陶的经世思想及其方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少年奠定期、仕宦发展期、晚年淡化期。分期考述表明,其经世思想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联系对照表明,其经世思想无论是与蜀中前贤李白、杜甫的比较,还是与江浙时贤袁枚的比较,都有相应的类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些可以为后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问陶 儒家 经世思想 李白 杜甫 袁枚 比较
下载PDF
论《随园诗话》与清代主潮诗学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易华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82-85,共4页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随园诗话》 “性灵” 唐宋诗之争 “神韵”说 “格调”说 “肌理”说
下载PDF
李渔与袁枚饮食思想差异及其原因——基于《闲情偶寄·饮馔部》与《随园食单》的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玉梅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5,共5页
受明清时期追求享乐社会风尚的影响,文坛名士李渔、袁枚都注重生活品质与生活审美,都有关于饮食的文献资料传世。但两者的饮食思想却有差异,李渔反对奢靡饮食,袁枚肯定并追求美食;李渔重饮食之道,袁枚重饮食之技;李渔"不载果食茶酒... 受明清时期追求享乐社会风尚的影响,文坛名士李渔、袁枚都注重生活品质与生活审美,都有关于饮食的文献资料传世。但两者的饮食思想却有差异,李渔反对奢靡饮食,袁枚肯定并追求美食;李渔重饮食之道,袁枚重饮食之技;李渔"不载果食茶酒",袁枚茶酒并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人生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袁枚 饮食思想
下载PDF
袁枚与浙派的诗学关系考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结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90-97,共8页
袁枚最早用“浙派”一词,他所指称的“浙派”是指以厉鹗为代表的康雍乾时期由浙籍人构成的宗宋诗派。厉鹗等浙籍诗人倡导宋诗,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是袁枚提出“浙派”的前提。袁枚提出这一命名后,“浙派”深入人心,浙派由此成为一... 袁枚最早用“浙派”一词,他所指称的“浙派”是指以厉鹗为代表的康雍乾时期由浙籍人构成的宗宋诗派。厉鹗等浙籍诗人倡导宋诗,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是袁枚提出“浙派”的前提。袁枚提出这一命名后,“浙派”深入人心,浙派由此成为一个诗学流派。厉鹗与沈德潜的唐宋之争是诗派消长的外在标志,袁枚对浙派和格调派的双向批评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乾隆年间,沈德潜和袁枚相继成为诗坛盟主,浙派的争论具有诗学史的意义。袁枚参加了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这一次考试,他全面认识了浙派诗人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袁枚在《随园诗话》里不断表彰浙派诗作,他与浙派关系非同寻常。袁枚批评浙派的偏执,试图纠正其不良的创作倾向,他是浙派的修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袁枚 浙派 厉鹗
下载PDF
袁枚与颜李学派
12
作者 梁结玲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袁枚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理学色彩。袁枚与颜李学派关系密切,颜李学派是袁枚思想形成的根基。袁枚与颜李学派的程廷祚是忘年交,两人交谊深厚。乾隆十四年,袁枚归隐随园,与程廷祚比邻而居,两人论学频频... 袁枚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理学色彩。袁枚与颜李学派关系密切,颜李学派是袁枚思想形成的根基。袁枚与颜李学派的程廷祚是忘年交,两人交谊深厚。乾隆十四年,袁枚归隐随园,与程廷祚比邻而居,两人论学频频。在程廷祚的影响下,袁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袁枚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宋学、重事功、性情一无论、重情轻德等方面,这与颜李学派是一致的。从思想内涵和交往上看,他是颜李学派的传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颜李学派 程廷祚
下载PDF
The Literati's Polyphonic Answers to Social Chang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被引量:1
13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7年第3期357-432,共76页
The article aims to rethink the pluralistic intellectual currents and social changes of the last centuries in China: How literati reacted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s, the collapse of the hier... The article aims to rethink the pluralistic intellectual currents and social changes of the last centuries in China: How literati reacted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s, the collapse of the hierarchical order, and the social mobility from the end of the Ming to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Urbanisation, the great silver inflow, the acceleration of trade, and social mobility raised new challenges to the orthodox view of the world and to Neo-Confucian norms. These new attitudes of the Chinese literati--which can be inferred both from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works--uncover new attitudes in the mental structure of the intellectual strata of the time.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we notice a progressive detachment from the orthodox view of the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le and desires, especially in the ambit of the Taizhou school. The elaboration of a new anthropological mindset aimed at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ssions and desires culminated with Li Zhi. This trend went on in the Qing period, from Wang Fuzhi to Dai Zhen. In literature, a similar trend, the so-called "cult of qing," can be found with the moral justification of emotion-desire (establishing emotion as a genuine and active source of virtue), and with the vitalistic identification of emotions as the source of life and reproduction. Another indication of change is the challenge of common and accepted truisms through the praise of "folly" in real life situations and literary works: To be "crazy" and "foolish" became a sign of distinction among certain intellectual circles, in contrast with the pedant orthodox scholars and officials and the vulgar nouveaux ziches. The unconventional character of the anti-hero Baoyu is emblematic, with his aversion for any kind of official ceremony and convention, his abnormal sensibility and impractical and naive mentality, and his consciousness of being different from others. The crisis of the established ladder of values can be seen in the exaltation of "amoral" wisdom and in the presentation of various dimensions of love, from the idealistic sentiment of "the talented student and the beautiful girl" to the metaphysical passion that overcomes death, and to the minimalist concept of"loveis like food" in a carpe diem perspective. And finally another challenge is exemplified by Yuan Mei's reflections on the concept of Heavenly Mandate, retribution, human responsibility, and historical constructions by resorting to "abnormal" phenomena to uncover the absurdity of reality and unconscious imagery. His questions testify the polyphonic debates of the late imperial China, besides established conventions and Neo-Confucian orthodox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ERATI modemisation desires and principles li Zhi cult of qing foolishness yuan mei RETRIBUTION human responsibility
原文传递
袁小修“(《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说献疑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彬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113,共9页
《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出自于这两部奇书的早期读者之一袁小修,迄今已为定论。而细察袁氏兄弟当年对上述两书的闻见言谈,则充满着许多不解和疑惑。仔细疏解之下,我们发现,袁小修的判断不仅是有明一代的孤... 《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出自于这两部奇书的早期读者之一袁小修,迄今已为定论。而细察袁氏兄弟当年对上述两书的闻见言谈,则充满着许多不解和疑惑。仔细疏解之下,我们发现,袁小修的判断不仅是有明一代的孤例,也更像是信口而论。袁氏兄弟的师友如李贽、谢肇淛等人也都对《水浒传》《金瓶梅》有着充分的了解,他们的言谈却反证着袁小修说法的不可靠。史学大师陈垣先生与《水浒传》的早期重要研究者陆澹安先生根据直觉阅读体验得出的推论,可进一步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读,加以补充、修正。由此而形成的武松、潘金莲故事的"增益回流论",或许才是两书关系的正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氏兄弟 李贽 金瓶梅词话 水浒传 增益回流
原文传递
梅文鼎与西学:“礼失求野”与“西学中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兆鑫 赵万里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0,共7页
"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间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两者都认为当时的中学已落后于西学,但两者也存在显著不同,前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源流,只表明向西学学习的积极态度,而后者明确指出西学... "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间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两者都认为当时的中学已落后于西学,但两者也存在显著不同,前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源流,只表明向西学学习的积极态度,而后者明确指出西学来源于中学。梅文鼎是清初历算大家,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刻的认识,"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的思想在梅文鼎身上都有明显体现,但其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未曾论及"西学中源"思想,只是在晚年受到康熙帝召见后,才开始大力宣扬这种思想。其孙梅珏成也受到梅文鼎这种转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文鼎 西学 礼失求野 西学中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