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士骧)、袁(世凯)关系与清末北洋集团
1
作者 刘淑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杨士骧是袁世凯北洋集团的核心人物。杨、袁二人关系的转变,为重新认识清末北洋集团的性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士骧继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固然出于袁氏的推荐和提拔,但亦由于杨氏的才能得到清... 杨士骧是袁世凯北洋集团的核心人物。杨、袁二人关系的转变,为重新认识清末北洋集团的性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士骧继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固然出于袁氏的推荐和提拔,但亦由于杨氏的才能得到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的赏识。杨氏督直期间举办的“新政”事业和活动,一方面是执行袁氏的意旨,萧规曹随,另一方面也因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而获得了清政府的肯定。载沣驱袁事件后,杨士骧断然与袁世凯切割,既是出于趋利避害,同时也说明其忠诚对象仍然是清朝政府,而非袁世凯。杨、袁二人关系的历史表明,清末北洋集团尚未发展成为脱离清朝中央政府的分离主义势力,袁世凯与其同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其同党对他的忠诚都是有条件和限度的,这亦是袁世凯北洋集团后来走向分崩离析的一个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士骧 袁世凯 北洋集团
下载PDF
袁世凯的“去北洋化”与“北洋正统”幻灭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天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北洋时期最大的问题乃权势重心失却。袁世凯作为北洋最高领袖,本应固化内部,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却悖论式地表现出"去北洋化"倾向。后袁世凯时代,北洋裂变,国家南北对峙,南与北内部亦纷争不断。皖、直两系在"北洋正统&qu... 北洋时期最大的问题乃权势重心失却。袁世凯作为北洋最高领袖,本应固化内部,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却悖论式地表现出"去北洋化"倾向。后袁世凯时代,北洋裂变,国家南北对峙,南与北内部亦纷争不断。皖、直两系在"北洋正统"招牌下,通过武力征讨及和平协商等方式,试图重新整合北洋,以为统一之基础,却未意识到,随着时势转移,曾经为国人寄予厚望的"北洋正统"已经在时人心中幻灭。而一直标榜维护"法统"的国民党则在苏俄指导下,跳出追求"合法性"的政治藩篱,改造自身,追求政治的"合道性",双方竞雄的最终结局,遂因此设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去北洋化 北洋正统 幻灭
下载PDF
孙中山集团与袁世凯的恩怨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熟村 《云梦学刊》 2009年第4期67-71,共5页
孙中山集团属于共和立宪派,主张大权归议会、责任内阁、地方。袁世凯属于君主立宪派,主张大权归总统,议会仅供咨询,议员只是顾问,内阁是侍从,仅供奔走。双方是对立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合作。合作是暂时的,冲突仍然难免。
关键词 孙中山集团 袁世凯 共和立宪派 君主立宪派
下载PDF
还原真实的北洋——评张华腾教授的《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
4
作者 江轶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6-59,共4页
分析了张华腾教授所著《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一书的学术成就,认为该著作突破了以往袁世凯研究的窠臼,运用新的史料和现代化视角,对北洋集团的人员组成、崛起过程及历史作用进行了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力作。
关键词 袁世凯 北洋集团 崛起
下载PDF
袁世凯幕府与北洋集团之发展
5
作者 李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6期153-157,共5页
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幕府制度是一个长期并重要的存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幕府制度因为形势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并一度兴盛。纵观晚清幕府,就督抚这一层而言,袁世凯幕府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幕府之一,从袁世凯巡抚山东到担... 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幕府制度是一个长期并重要的存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幕府制度因为形势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并一度兴盛。纵观晚清幕府,就督抚这一层而言,袁世凯幕府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幕府之一,从袁世凯巡抚山东到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时期的出谋划策,到不断的财力支持,其幕府为北洋集团势力的崛起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府 袁世凯 北洋集团
下载PDF
对唐绍仪集团的考察
6
作者 贾熟村 《云梦学刊》 2013年第1期48-53,共6页
唐绍仪集团多数生长在沿海,接触洋务较早,在洋务方面有不少贡献。唐绍仪本人,留学美国,与袁世凯为密友,曾担任总理。后与袁政见不同,转而拥护孙中山,参加反袁护国。后又不同意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唐绍仪一生多变,很值得认真... 唐绍仪集团多数生长在沿海,接触洋务较早,在洋务方面有不少贡献。唐绍仪本人,留学美国,与袁世凯为密友,曾担任总理。后与袁政见不同,转而拥护孙中山,参加反袁护国。后又不同意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唐绍仪一生多变,很值得认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绍仪集团 袁世凯 考察
下载PDF
袁世凯对东北问题的关注与东三省改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华腾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92,共16页
20世纪初,日、俄加紧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袁世凯为维护东北主权、利权,最早提出对东北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将军府制改为行省制,在东北全面推行新政。日俄战争后,袁世凯积极收复失地,恢复行使中国主权。袁世凯不仅是东北改革的促动者,而... 20世纪初,日、俄加紧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袁世凯为维护东北主权、利权,最早提出对东北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将军府制改为行省制,在东北全面推行新政。日俄战争后,袁世凯积极收复失地,恢复行使中国主权。袁世凯不仅是东北改革的促动者,而且在东北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洋集团在东北推行新政,加强了东北的国防力量,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的作为,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东三省改制 北洋集团
原文传递
日俄战争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崔志海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51,共14页
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日俄战争之后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上,美国政府一方面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出发,支持清廷内亲外的改革派势力袁世凯集团,主张清政府进行渐进的政治改革,希望中国秩... 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日俄战争之后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上,美国政府一方面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出发,支持清廷内亲外的改革派势力袁世凯集团,主张清政府进行渐进的政治改革,希望中国秩序稳定、进步,并不急于向中国输出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内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又持敌视或漠视态度,其对贸易投资和利益的追求远远胜于其对稳定和秩序的关注,由此助长中国国内革命,导致清政府的垮台。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反应中存在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既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美国政府在许多弱小国家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通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预备立宪 收回利权运动 袁世凯集团
原文传递
冯玉祥在护国战争中的两面策略——兼论北洋集团的组织方式及其崩解原因
9
作者 张永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37-49,共13页
护国军与北洋军在川南的主力决战是护国战争胜败的关键。北洋军第16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内心反对帝制,但畏惧袁世凯势力,不得不受命率部进攻叙府(今宜宾),但在白沙场血战中败退。叙府护国军大部调往泸州之后,冯玉祥第二次进攻叙府成功,受... 护国军与北洋军在川南的主力决战是护国战争胜败的关键。北洋军第16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内心反对帝制,但畏惧袁世凯势力,不得不受命率部进攻叙府(今宜宾),但在白沙场血战中败退。叙府护国军大部调往泸州之后,冯玉祥第二次进攻叙府成功,受到袁世凯通令嘉奖。此后冯玉祥与蔡锷暗中合作,使北洋军错失了击败护国军的最佳机会。随着护国战争形势高涨,冯玉祥逐步背叛了北洋派,积极推动四川独立,并最终加入了护国军。北洋集团的组织形式就是袁世凯的私人关系网,既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段祺瑞、冯国璋、冯玉祥等的政治思想都与袁世凯不同,在交通信息不畅的条件下,中国巨大的空间尺度又增加了中央控制地方的难度,北洋集团因此一步步走向崩解,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最终是由拥有强大意识形态和组织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玉祥 袁世凯 护国战争 北洋集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