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宋词“有偏斜度的超越”:从遗山词看金词 被引量:1
1
作者 于东新 张丽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95-99,共5页
作为金词之集大成,遗山词继承了宋词之言情传统,然又不为宋词所囿,其抒情豪迈苍凉,慷慨率直,情辞恳切,具有元氏自我面目。在体制上,元好问推尊"东坡体"而成金词之"正体",改造"宫体"而为新体宫词。在风格... 作为金词之集大成,遗山词继承了宋词之言情传统,然又不为宋词所囿,其抒情豪迈苍凉,慷慨率直,情辞恳切,具有元氏自我面目。在体制上,元好问推尊"东坡体"而成金词之"正体",改造"宫体"而为新体宫词。在风格上,元氏既有本于苏、辛的"遗山壮词",又"不尽为苏氏余波"。究其成因,多民族文化融合不仅是金词发生的背景,更是其发展的动力,遗山词充分体现了金词对宋词"有偏斜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遗山词 金词 民族文化融合
下载PDF
论元遗山对词的开拓与贡献
2
作者 辛一江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19-26,共8页
探讨元遗山在词的内容及风格上的开拓与革新。认为元遗山的词作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 ,在词风上能推陈出新 ,自成特色。文章结合词例及有关背景材料 ,认真分析、研究了其丧乱词、山水词及爱情词中的民主倾... 探讨元遗山在词的内容及风格上的开拓与革新。认为元遗山的词作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 ,在词风上能推陈出新 ,自成特色。文章结合词例及有关背景材料 ,认真分析、研究了其丧乱词、山水词及爱情词中的民主倾向 ,探寻了词风形成的过程。文章不仅指出其现象 ,而且对其产生的条件、主客观因素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评。认为这些都是词在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新方向 ,对元明清词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遗山 文学风格 文学创作 比兴手法 题材
下载PDF
论遗山词在民国词坛的接受 被引量:3
3
作者 蔡晓伟 赵永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22-27,53,共7页
元好问37首《鹧鸪天》词在文学接受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在民国词坛上,有朱祖谋《鹧鸪天·广元裕之宫体八首》仿之,邵瑞彭《山禽余响》45首和之,潘圣予4首《鹧鸪天·和遗山》与蒋礼鸿3首《鹧鸪天·次遗山薄命辞韵》相继追和次... 元好问37首《鹧鸪天》词在文学接受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在民国词坛上,有朱祖谋《鹧鸪天·广元裕之宫体八首》仿之,邵瑞彭《山禽余响》45首和之,潘圣予4首《鹧鸪天·和遗山》与蒋礼鸿3首《鹧鸪天·次遗山薄命辞韵》相继追和次韵。这种较大规模的对遗山词的创作接受活动,和民国词人对家国兴亡的思考与感受有密切的心理联系。上述词人在承传遗山词的家国情怀的同时,亦能有所新变,显示了民国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遗山词 《鹧鸪天》 民国 接受研究
下载PDF
略论元遗山壮游流寓期的词创作
4
作者 孙晓飞 魏捷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49-51,共3页
元遗山壮游流寓期的词主要分为爱情词、山水词、抒怀词等。此期遗山词不管是表现壮志难酬的幽怀,还是展示屡试不第的惆怅,都能直吐肺腑,自然率直,毫无掩饰之态。描山水更是壮语劲词皆来。对于爱情的歌咏,则疏快劲直之中多了份深婉之气... 元遗山壮游流寓期的词主要分为爱情词、山水词、抒怀词等。此期遗山词不管是表现壮志难酬的幽怀,还是展示屡试不第的惆怅,都能直吐肺腑,自然率直,毫无掩饰之态。描山水更是壮语劲词皆来。对于爱情的歌咏,则疏快劲直之中多了份深婉之气。此期遗山词为后期词的创作和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遗山 壮游流寓期 爱情词 山水词 抒怀词 风格
下载PDF
“潇洒老夫潜”:抱遗民情怀遁迹萍乡“山居”的文廷式——文廷式手录《知过轩诗钞》影稿本探析之三(上篇)
5
作者 曾文斌 《萍乡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2-17,共6页
着重剖析文廷式在庚子后期重要诗篇中所显示的诗歌风貌及其内涵变化,同时涉及道希独特的艺术品格及其常用的表达方式。重点分析了道希七律中的冠冕《落花诗》12首及冠冕上耀目的宝石《读元遗山集》四首。掌握了这些诗,就能基本理解道希... 着重剖析文廷式在庚子后期重要诗篇中所显示的诗歌风貌及其内涵变化,同时涉及道希独特的艺术品格及其常用的表达方式。重点分析了道希七律中的冠冕《落花诗》12首及冠冕上耀目的宝石《读元遗山集》四首。掌握了这些诗,就能基本理解道希诗的核心内涵及其诗歌艺术的根本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遗山 《落花诗》 易代忧思
下载PDF
一山一宁的身份认同与日本建构的“中国”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徐莹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65-72,共8页
一山一宁以中国(元代)信使的身份赴日诏谕,然而日本"终未通元",并坚信一山来自"万人杰"的"宋地"。由一山政治身份的失效可知,当时日本视角下的"中国"面目与"中国"概念正在发生微妙... 一山一宁以中国(元代)信使的身份赴日诏谕,然而日本"终未通元",并坚信一山来自"万人杰"的"宋地"。由一山政治身份的失效可知,当时日本视角下的"中国"面目与"中国"概念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基于此,本文从一山的身份叙述(元僧/宋僧)出发,重新检视日本的"中国"建构的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日本上层社会文化背景与动机,并指出文化想象中的"中国"充满了日本上层社会眼中的他性。日本在一山身上找寻汉文明,这是基于先行的汉文学"意识"而得以存在的。它追溯的不是现实中的"中国",而是某种先验的"中国"概念。可以说,这种追溯与建构的过程是日本特意形塑自己处于东亚位置的另一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山一宁 身份叙述 中国 神国日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