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谈《金瓶梅》传世的第一信息答周钧韬先生
1
作者 黄霖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本来,认为袁中郎的《董思白》一信写于万历二十四年,是所有袁中郎研究者的共识,也并非是韩南、魏子云两先生的独创。只要承认这一系年,那《金瓶梅》传世的第一信息就在这一年,无可争辩。周先生为了挑战这一说法,特别挑出了韩南、魏子云... 本来,认为袁中郎的《董思白》一信写于万历二十四年,是所有袁中郎研究者的共识,也并非是韩南、魏子云两先生的独创。只要承认这一系年,那《金瓶梅》传世的第一信息就在这一年,无可争辩。周先生为了挑战这一说法,特别挑出了韩南、魏子云两位先生的大名,无非是为了表示“自觉追求”“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是他从事研究的“信条”。但妙的是,他用以否定“万历二十四年”的立论根据,恰恰是用了韩、魏的所谓“共游”说,而这个“共游”说又恰恰是被他硬按给韩、魏头上的,无非是借用这两“权威”来为自己壮色。这就在同一个问题上,他处在既要挑战两权威,又要借重两权威的矛盾境地。在论述中,不但虚造了韩南说过“共游洞庭山”的话,而且又误读或曲解了一系列的文章。其关键是,陶石篑两次来苏州,明说万历二十三年的那次没有游洞庭,二十四年他带了一批亲朋好友游洞庭。袁中郎的诗文谈及二十四年陶游洞庭时,都表明自己在病中,未曾陪同。袁中郎另有一篇《西洞庭》写的是后来他一人游洞庭。所以,陶与袁从未“共游”过洞庭。周先生既没有读懂《董思白》,又误读了《西洞庭》,在虚构的韩、魏“共游”说的引导下,就咬定陶、袁“共游”过;既然他们“共游”过,那不是二十四年,就一定是二十三年了。于是“第一信息”就来自万历二十三年了。从中可见,做学问不能从打倒权威出发,而是要从求真求实出发。用材料说话,还要读懂材料,要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写这篇文章,特与周先生共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传世的第一个信息 袁中郎 陶石篑 韩南 魏子云 周钧韬
下载PDF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袁中郎的瓶花》汉译本
2
作者 高茹 王晓利 《阴山学刊》 2021年第3期42-45,共4页
中国传统美学与翻译学的联姻所形成的翻译美学理论体系,蕴含着恒久的精神内涵与美学价值,对指导翻译实践具有特殊的意义。《袁中郎的瓶花》一文选自林语堂英文散文集《生活的艺术》,其文学语言平实、富有哲理性,描绘了生活的理想状态,... 中国传统美学与翻译学的联姻所形成的翻译美学理论体系,蕴含着恒久的精神内涵与美学价值,对指导翻译实践具有特殊的意义。《袁中郎的瓶花》一文选自林语堂英文散文集《生活的艺术》,其文学语言平实、富有哲理性,描绘了生活的理想状态,美学特质主要以“闲适”为主。翻译家越裔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语言符号的准确解码、体察原作的审美理想,结合本身的情、知、才、志等,从词语层、句子层和意象层,将原作的美学价值再现于译本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中郎的瓶花》 越裔 翻译美学 审美再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