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机构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出北周刘义夫妇墓碑墓志考释 被引量:3
1
作者 丁宏武 刘伟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4-161,共8页
甘肃省榆中县新近出土的北周刘义夫妇的墓碑和墓志,不仅记载了苑川刘氏的家族盛况,补充了正史记载的阙失,为深入了解北朝后期河陇豪族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史料和信息,而且再次印证了十六国西秦以来榆中县苑川河流域曾经的繁荣和辉煌。... 甘肃省榆中县新近出土的北周刘义夫妇的墓碑和墓志,不仅记载了苑川刘氏的家族盛况,补充了正史记载的阙失,为深入了解北朝后期河陇豪族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史料和信息,而且再次印证了十六国西秦以来榆中县苑川河流域曾经的繁荣和辉煌。在北朝后期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中,以原州李氏、苑川刘氏为代表的河陇豪族,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建功立业,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历史发展。论文对碑志文本及其承载的历史信息进行了详细考释,以期尽量还原历史事实和历史语境,再现北朝后期河陇豪族的历史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周 刘义 碑志 榆中 苑川
下载PDF
丝路贞珉:新出隋代《刘义碑》研读
2
作者 董文强 周晓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2021年在甘肃省榆中县新出土的隋开皇十二年《刘义碑》,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历史意义。一是裨补了存世珍稀的隋代碑版,适可借以考察陇右地区在隋代连接西域特殊时空下的“丝路”历史人文情境;二是通过对史料与史学的分析,辨正其家族渊... 2021年在甘肃省榆中县新出土的隋开皇十二年《刘义碑》,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历史意义。一是裨补了存世珍稀的隋代碑版,适可借以考察陇右地区在隋代连接西域特殊时空下的“丝路”历史人文情境;二是通过对史料与史学的分析,辨正其家族渊源,研讨刘义及其子嗣在周隋的政治军事活动,揭示中央在西北地区与胡族争夺军事要地的纷繁战事;三是从碑刻形制与书法的艺术史层面考量,足资见证隋代京师文化与制度对边地的播迁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代 《刘义碑》 吐谷浑 陇西苑川 京师文化
下载PDF
延川南煤层气“一趟钻”优快钻井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樊华 《中国煤层气》 2016年第2期23-25,共3页
通过对延川南煤层气区块钻井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工程技术经验,文章介绍了"一趟钻"技术在煤层气中的应用,在常规钻井成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从井位部署、钻头选型、钻进参数、井身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了具有区... 通过对延川南煤层气区块钻井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工程技术经验,文章介绍了"一趟钻"技术在煤层气中的应用,在常规钻井成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从井位部署、钻头选型、钻进参数、井身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了具有区块特色的"一趟钻"钻井技术,实现"一趟钻"成井。该技术在工区实践逐步成熟,为提速增效起到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川南 钻具组合 提速增效
下载PDF
关于城市内湖整治对策与措施的分析——泉州百源川池换水改造项目
4
作者 蒋志晖 《福建建设科技》 2014年第1期76-78,共3页
本文介绍了泉州百源川池水体环境现状,并对该现状提出了整改方案,从整个工程实施的效果上看,本次换水改造工程还是较为成功的,也给类似的项目提供了一个参考对象。
关键词 百源川池 内河沟 顶管工程
下载PDF
传承与流变:苑川七月神会神灵形象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答小群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9-277,共9页
传承数百年的苑川七月神会是甘肃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民间神灵形象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新旧内容的叠合重构与新对象的确指,神灵统属、神职功能、伦理教化等意蕴内涵也不断丰富。究其原因,神会神灵形象是区域民间信仰空间... 传承数百年的苑川七月神会是甘肃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民间神灵形象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新旧内容的叠合重构与新对象的确指,神灵统属、神职功能、伦理教化等意蕴内涵也不断丰富。究其原因,神会神灵形象是区域民间信仰空间传播、民间信众参与重构及地方文化生态等因素共同塑造而形成的,体现了因神异功德而立庙受封,因宗教理解而人格化,因历史记忆层累而复合重构,因社会需要而职能化、仪式化、组织化,因垂训教化而伦理化的传统民间信仰的生发演变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苑川 民间信仰 神灵形象 文化生态
原文传递
十六国时期诸政权立国择都的地缘政治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牛敬飞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9,共12页
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诸族多选择在北方边疆的山川形胜之地定都建国,比如汉赵国起于吕梁山西侧的黄土高原,慕容部据辽西大凌河谷而由弱变强。但不是所有的山川形胜都能为民族发展提供庇护,诸族首领选择的多是那些偏离周围强大政权尤其... 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诸族多选择在北方边疆的山川形胜之地定都建国,比如汉赵国起于吕梁山西侧的黄土高原,慕容部据辽西大凌河谷而由弱变强。但不是所有的山川形胜都能为民族发展提供庇护,诸族首领选择的多是那些偏离周围强大政权尤其是中原政权的浅山河谷地带。如因坚持在蛮汉山下的盛乐发展,拓跋鲜卑所建代国才得以数次中兴;亡国之余的乞伏鲜卑因选择在洮西大夏河谷复国终于称霸西北;据湟水谷地立国的南凉却因过早将国力集中于河西走廊而迅速灭亡。可见,北方边疆上的山麓河谷对诸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这对拉铁摩尔的边疆"贮存地"假说是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赵国 辽西 盛乐 苑川 贮存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