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型传统村落用地与空间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
1
作者 张斌 郭冰玉 岳士俊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0,共7页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袁家村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由村民生活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发展所需,致使村庄空间结构由村民居住空间为中心的单核心放射状转向旅游空间为主的多核心密集型;(2)乡村旅游促使空间关系网络趋向复杂化,同时在土地功能细碎化过程中村庄交通空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主导性凸显;(3)袁家村空间格局演变受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空间功能的理性更新是其中关键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传统村落 用地演变 空间格局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土塬区村级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海斌 吴发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8-154,共7页
在土地生态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陕西淳化县西坡村为例,利用生态学、经济学、景观生态学以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借助于G IS技术,对其土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地生态特征的两个主要因子,故依据... 在土地生态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陕西淳化县西坡村为例,利用生态学、经济学、景观生态学以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借助于G IS技术,对其土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地生态特征的两个主要因子,故依据地貌垂直分异特征、坡度和土地生产力指数(P I)将全村39个土地生态单元归并为7大类,并按地貌、坡度、土壤3个生态特征因子,对各土地生态类型的利用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然后利用交互式线性规划软件(L INDO)对全村土地利用进行了生态规划,最后作出不同土地生态类型利用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类型 土地生态规划 土地生态设计 陕西淳化西坡村
下载PDF
基于CR-BDI模型的农户作物种植行为模拟——以陕西省米脂县姜兴庄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艳妮 陈海 +2 位作者 宋世雄 梅亚军 温馨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58-1268,共11页
运用模拟平台模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揭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和调整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生态脆弱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典型村陕西省米脂县姜兴庄为例,以信念—愿望—意图模型(BDI)为基础,构建有限理性能力与资源(CR-B... 运用模拟平台模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揭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和调整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生态脆弱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典型村陕西省米脂县姜兴庄为例,以信念—愿望—意图模型(BDI)为基础,构建有限理性能力与资源(CR-BDI)模型。基于NetLogo平台对CR-BDI模型和传统BDI模型的模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CR-BDI模型更适于微观尺度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研究。2014年该模型面积失误率为6.78%,比传统BDI模型低8.48%,空间准确率比传统BDI模型高10.10%,2015年CR-BDI模型和传统BDI模型的整体空间正确率分别为78.8%和69.2%;2CR指数有利于体现农户的有限理性,与实际种植决策较为符合;3利用NetLogo平台有利于直观再现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微观机理,可作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互动机理的良好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行为 土地利用 种植 有限理性 NetLogo平台 模拟 CR-BDI模型 陕西省米脂县姜兴庄
原文传递
协同学视角下的村域贫困风险耐受度诊断——以陕西省平利县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健 阮征 +3 位作者 芮旸 李同昇 刘晓琼 杨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73,共10页
以陕西省平利县79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建立贫困风险耐受度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辨识平利县村域贫困风险因子,评测贫困村风险耐受度,并与贫困发生率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自然本底、区位—生产资... 以陕西省平利县79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建立贫困风险耐受度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辨识平利县村域贫困风险因子,评测贫困村风险耐受度,并与贫困发生率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自然本底、区位—生产资料、内外助力和生产生活保障等四个贫困风险因子作用方向有所差别;全县贫困风险耐受度处于中下水平;比对贫困风险耐受指数模型与贫困发生率现状,发现二者分布趋势相似性特征明显,未出现异常现象。后续应建立针对性的风险预测和防范机制,适量减少直接性福利供给,激发农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风险抵御力和恢复力,构建持续稳定的脱贫—振兴的扶贫新模式,持续监测县域贫困村贫困风险耐受度的时序变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贫困 乡村振兴 协同理论 贫困风险 平利县
原文传递
陕西袁家村跨地方的乡村性生产与呈现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清燕 白凯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22-938,共17页
以陕西袁家村"进城开店"这一典型跨地方扩张发展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店内日常生活的参与式观察和对店铺经营者、消费者、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探究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袁家村乡村性的建构和演变。... 以陕西袁家村"进城开店"这一典型跨地方扩张发展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店内日常生活的参与式观察和对店铺经营者、消费者、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探究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袁家村乡村性的建构和演变。研究发现:①袁家村的乡村性嵌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并呈现历时性变化,也即乡村性并非是固化的结果,而是动态演变的过程;②袁家村跨地方生产过程是乡村发展升级助推下,乡村物质、人、制度等因素超越地域边界的流动过程,此过程也是乡村与城市之间亲缘、业缘、地缘多重关系的整合;③袁家村跨地方的过程以饮食生产扩大呈现了袁家村的乡村性,具体包括乡村生活、乡村生产和乡村社会关系等内容,而乡村性在城市空间成功延续依靠权力和资本的扩张、标准化生产的转移和符号化空间的营造实现;④乡村性是社会建构的,强调不同群体对乡村的意义创造。袁家村"进城开店"超越了乡村地域边界,却与农业、土地、村集体呈现更深刻的强关联,有力回击了"村落的终结""乡村性终结"等论断。研究认为,从多元、动态、融合的视角理解乡村性,有助于在复杂的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把握更原真的乡村性,为乡村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探索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跨地方 原真性 符号化 袁家村 陕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