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human remains from the Yuansha site i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Idelisi ABUDURESULE Victor H. MAIR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3期205-213,共9页
The Yuansha sit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of Xinjiang, in the southern Silk Road region. MtDNA was extracted from fifteen human remains excavated from the Yuansha site, dating back 2,000―2,50... The Yuansha sit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of Xinjiang, in the southern Silk Road region. MtDNA was extracted from fifteen human remains excavated from the Yuansha site, dating back 2,000―2,500 years. Analysis of the phylogenetic tree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 reveals that the Yuansha population has relatively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odern populations of South Central Asia and Indus Valley, as well as with the ancient population of Chawuh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ansha SITE ANCIENT DNA MTDNA XINJIANG Central ASIA
原文传递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圆沙三角洲沙质沉积物粒度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夏倩倩 马家驹 张峰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12-16,127,共5页
测定计算了圆沙古城遗址一带33个沙丘沙和36个剖面沙样品的粒度参数,总样品平均粒径变化于1.19-4.07Φ之间,均值3.21Φ,平均粒径2~3Φ间样品占总数的17%,3~4Φ间样品占总数的77%.其中沙丘沙平均粒径为2.96Φ,标准偏差范围在0.27~1.6... 测定计算了圆沙古城遗址一带33个沙丘沙和36个剖面沙样品的粒度参数,总样品平均粒径变化于1.19-4.07Φ之间,均值3.21Φ,平均粒径2~3Φ间样品占总数的17%,3~4Φ间样品占总数的77%.其中沙丘沙平均粒径为2.96Φ,标准偏差范围在0.27~1.60Φ之间,偏度由极负偏至极正偏(-0.77~1),峰度值介于0.45~1.83之间,剖面沙平均粒径3.43Φ,标准偏差在0.16~1.47Φ之间,偏度由极负偏至正偏(-0.78~0.12),峰度值介于0.67~6.29.认为该研究区沙物质组成以极细沙为主,细沙为次;沙丘沙以受风力影响为主,而剖面沉积物则多受水力作用.与前人研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北缘的粒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三个地区沙物质粒度特征存在差别,反映了沙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克里雅河 圆沙古城 沙质沉积物 粒度特征
下载PDF
克里雅河尾闾圆沙三角洲古河道剖面所记录全新世古绿洲环境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峰 夏倩倩 +1 位作者 迪丽拜尔·吐尔孙 刘建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沿岸的古绿洲与人类活动遗迹丰富,伴随着河流的变迁,遗址印记了古代文明的消失,河道成为孕育绿洲的证据。在浩瀚的沙漠中,古代文明与古绿洲属于依附关系。以圆沙古城为代表的圆沙古三角洲绿洲是孕育沙漠文明...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沿岸的古绿洲与人类活动遗迹丰富,伴随着河流的变迁,遗址印记了古代文明的消失,河道成为孕育绿洲的证据。在浩瀚的沙漠中,古代文明与古绿洲属于依附关系。以圆沙古城为代表的圆沙古三角洲绿洲是孕育沙漠文明的典型。采自圆沙古城北侧深度约11 m的沉积剖面(KYN22),光释光测年和沉积学分析结果所示,剖面记录了13.8~2.3 ka时间段内圆沙古三角洲的环境变化:克里雅河全新世大部分时间活动于圆沙一带,早期大致经历了由风沙环境向河流环境的转变过程,13.8 ka至9.0~10.0 ka河流与风沙环境均有出现,中期以来至2.3 ka河流环境稳定。KYN22剖面所示克里雅河在圆沙的活动或为全新世气候变暖的结果。研究工作可为全新世克里雅河与塔里木盆地南缘环境演变研究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克里雅河 圆沙古城 粒度 光释光测年 全新世
下载PDF
扜弥国都考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晓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105,共13页
扜弥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道的重要绿洲国家之一。关于其国都地望,学术界曾有过多种说法,未能达成一致。通过对甘肃悬泉出土简牍的解读和对新疆圆沙、喀拉墩两处遗址出土考古材料的分析,本文认为:传世文献所载扜弥改名拘弥之事发生在... 扜弥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道的重要绿洲国家之一。关于其国都地望,学术界曾有过多种说法,未能达成一致。通过对甘肃悬泉出土简牍的解读和对新疆圆沙、喀拉墩两处遗址出土考古材料的分析,本文认为:传世文献所载扜弥改名拘弥之事发生在西汉宣帝年间,其直接原因是国都从扜弥城迁至宁弥城;圆沙古城即原国都扜弥城,形制为西域土著圆城,并受到中亚城制的影响;喀拉墩古城即宁弥城,受汉文化影响,平面为正方形。圆沙古城所在绿洲规模远大于喀拉墩遗址,反映了扜弥迁都后实力大减的史实,并从原南道大国逐渐沦为于阗附庸、最终被兼并。至迟在公元3世纪,扜弥国已不复存在。灭国后,喀拉墩城在于阗的治下继续使用到公元5世纪,之后被彻底放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西域 扜弥 圆沙古城 喀拉墩遗址
下载PDF
克里雅河下游及圆沙古城脊椎动物考察记录 被引量:3
5
作者 马鸣 Sebastien Lepetz +1 位作者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刘国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8-641,共4页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位置在新疆的南部。2001年10月18-11月22日,中法联合考察队对克里雅河下游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根据标本采集与资料统计,克里雅河流域的野生脊椎动物约有98种(包括已绝迹的几种),隶属于5纲,24目,48科。其中...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位置在新疆的南部。2001年10月18-11月22日,中法联合考察队对克里雅河下游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根据标本采集与资料统计,克里雅河流域的野生脊椎动物约有98种(包括已绝迹的几种),隶属于5纲,24目,48科。其中,鱼类约4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约4种;鸟类70种;兽类约19种。有一些动物的遗骸发掘自圆沙古城及附近的古墓地。本文探讨了物种绝迹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塔克拉玛千沙漠 克里雅河下游 圆沙古城 新疆
下载PDF
克里雅河尾闾遗址群序列:考察回顾与年代研究综述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峰 王姣 +2 位作者 王金花 黄晶晶 胡兴军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2021年第2期204-212,共9页
回顾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尾闾既往系列考察和发掘活动,结合多年的实地考察对各遗址群的时代做了梳理.认为:(1)夏商时代的北方墓地和青铜器居址,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圆沙古城,魏晋至唐代的喀拉墩以及唐代丹丹乌里克遗址群时代基... 回顾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尾闾既往系列考察和发掘活动,结合多年的实地考察对各遗址群的时代做了梳理.认为:(1)夏商时代的北方墓地和青铜器居址,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圆沙古城,魏晋至唐代的喀拉墩以及唐代丹丹乌里克遗址群时代基本连续;(2)存在北方与圆沙遗址群时间上的可能间断;(3)北方墓地和青铜居址到喀拉墩古城遗址,自老到新空间上表现由北向南分布;(4)古遗址的时空变迁代表着古绿洲的演化.克里雅河下游沙漠腹地的遗址群序列可为塔里木盆地南缘其它流域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变迁的研究提供参照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喀拉墩 圆沙 丹丹乌里克 聚落 14C年龄 古绿洲序列
下载PDF
元代圆沙书院性质及所刻《广韵》版本问题探究
7
作者 李福言 《现代语文》 2021年第2期9-14,共6页
杜信孚、漆身起所辑元代江西刻书书院共有七个,经考察,真正属于元代江西刻书书院的可能只有兴贤书院、广信书院、武溪书院。圆沙书院有可能是江西的书坊,由于江西、福建毗邻,所以其刻书具有建阳刻书的特点。元代泰定年间,圆沙书院曾刊... 杜信孚、漆身起所辑元代江西刻书书院共有七个,经考察,真正属于元代江西刻书书院的可能只有兴贤书院、广信书院、武溪书院。圆沙书院有可能是江西的书坊,由于江西、福建毗邻,所以其刻书具有建阳刻书的特点。元代泰定年间,圆沙书院曾刊刻简本《广韵》,泰定圆沙书院本与原本《广韵》虽然同属略本系统,但是与原本《广韵》相比,泰定圆沙书院本与南山书院本的关系更近一些。简本《广韵》主要是对注解、引文、典故进行省略,这种省略与《广韵》的前身《切韵》系韵书性质不同,简本《广韵》主要是在《广韵》基础上的省略,其又音异读并未省略,音系框架仍属于《广韵》系列。略本《广韵》同样具有查找音义的作用,只是其类书功能有所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刻书 圆沙书院 简本《广韵》
下载PDF
浅论钱陆灿的“和陶诗”
8
作者 毛文鳌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5-68,85,共5页
清初诗坛兴起一股和陶诗热潮,浸染于风会,酷爱陶诗的常熟文人钱陆灿创作出"和陶诗"124首,以言志抒情。研读湘灵的"和陶诗",既有助于了解清初陶诗的接受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湘灵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与审美情趣,甚至... 清初诗坛兴起一股和陶诗热潮,浸染于风会,酷爱陶诗的常熟文人钱陆灿创作出"和陶诗"124首,以言志抒情。研读湘灵的"和陶诗",既有助于了解清初陶诗的接受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湘灵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与审美情趣,甚至可藉以解读明清易代对于汉族士大夫命运与心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陆灿 和陶诗 《圆沙和陶诗》 动机与意蕴
下载PDF
福建大田元沙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志勇 《福建地质》 2012年第2期115-121,共7页
大田元沙矿区位于闽西南坳陷带中北部,大田—龙岩坳陷的东北边缘,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铅锌矿床产于倒转翼林地组砾岩与棲霞组石灰岩接触带中,严格受层位和构造控制。矿区F0断裂为矿液运移提供了通道,并在有利部位富集... 大田元沙矿区位于闽西南坳陷带中北部,大田—龙岩坳陷的东北边缘,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铅锌矿床产于倒转翼林地组砾岩与棲霞组石灰岩接触带中,严格受层位和构造控制。矿区F0断裂为矿液运移提供了通道,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热液改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成因探讨 大田元沙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圆沙三角洲AMS^14C年代学测定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刍议 被引量:9
10
作者 夏倩倩 张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0-1292,共13页
沿横断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圆沙古城所在的三角洲北部进行了考察,发现残陶器、砍剁木、房屋遗址等古居民遗迹多处,采集到能够反映古代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变迁的AMS 14C年龄样品9个并进行测定,结合遥感影像、遗址文物... 沿横断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圆沙古城所在的三角洲北部进行了考察,发现残陶器、砍剁木、房屋遗址等古居民遗迹多处,采集到能够反映古代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变迁的AMS 14C年龄样品9个并进行测定,结合遥感影像、遗址文物、文献记载和已有工作认为:圆沙古城一带于春秋延续至魏晋的绿洲在战国最为发育;史载的汉代扜弥古国虽在克里雅河尾闾的圆沙、喀拉墩地区均留有遗存,但其主体部分却应位于尾闾上游的于田绿洲一带;《水经注》所载“东径扜弥国北”的塔里木“南河”是否存在,仍需商榷,但历史时期在克里雅河尾闾达理雅博依与塔里木河之间应该不存在一条自西至东的大河。基于年代学对圆沙古城一带古环境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的新认识可为塔里木盆地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变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克里雅河 圆沙古城 AMS^14C 抒弥 塔里木“南河”
原文传递
Hydrological changes and settlement migrations in the Keriya River delta in central Tarim Basin ca. 2.7–1.6 ka BP: Inferred from ^(14)C and OSL chronology 被引量:6
11
作者 ZHANG Feng WANG Taoi +4 位作者 Hamid . YIMIT SHI QingDong RUAN QiuRong SUN ZhiQiong LI 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2期1971-1980,共10页
Over one hundred artifacts, including shards, chopped wood, bronze and iron ware debris as well as footprints, have been discovered during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and around the central Taklamakan Desert Yuan... Over one hundred artifacts, including shards, chopped wood, bronze and iron ware debris as well as footprints, have been discovered during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and around the central Taklamakan Desert Yuansha Site (38°52′N, 81°35′E). Dating (14C and OSL) and landform study show that the present-day dry Keriya River once sustained an oasis human settle- ment in 2.6 ka BP, historically falling in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16-475 BCE)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hronology and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also show that some 400 years later, the local Keriya River channel had shifted 40 km southeast to sustain a Western Han (206 BCE-25 CE) Wumi settlement at the Karadun site. In the meantime, river-channel migration had allowed reoccupation of a site west of Yuansha City around 1.9 ka BP (abandoned again by 1.6 ka BP). The remains' chronology shows that this site was affiliated to Wumi culture and Eastern Han (24-220 CE) dynasty rule. Palaeoclimatic records indicate that the migrations of the river and oasis settlers between 2.7 and 1.6 ka BP were coeval with Central Asian climate changes. Yuansha City was built just after the end of 2.8 ka BP glacier advances in western China, suggesting that release of more water during the subsequent glacier recession may have facilitated oasis development such that Iron Age European peoples could settle in the Tarim Basin. As shown from analysis of archeological remains, not only at Yuansha but also in other ancient cities in the Tarim such as Loulan and Jingjue (Niya), conditions around 1.6 ka BP were dry enough to cause oasis decline. Thus, the results reported here enhance our knowledge about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ir effects on human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evolution in western China and will stimulate furthe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andscape and oasis history in the Tari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克里雅河 水文变化 年代学 14C BP 迁移 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