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race element of Yue ware unearthed at different kiln sites
1
作者 吴隽 李家治 +2 位作者 郭景坤 徐锴 陈宝林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4期376-382,共7页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 of Yue ware excavated in Shaoxing, Shanglinhu, Shangyu kiln sites and Hangzhou palace were analyzed by NAA technique. The data of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were treated by statistical an...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 of Yue ware excavated in Shaoxing, Shanglinhu, Shangyu kiln sites and Hangzhou palace were analyzed by NAA technique. The data of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were treat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sources of raw materials used in Shaoxing, Shanglinhu, Shangyu kiln sites are different and stable. Especially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 predicted for porcelain bodies provides high discriminatory power according to production site. It shows that Yue ware specimens excavated in Hangzhou palace were fired in Shanglinhu. It indicate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trace element in the studies on site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A yue ware TRACE ele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原文传递
形色之美与文化基因:古代越窑青瓷茶具对日影响与当代发展策略
2
作者 万剑 张毅威 +1 位作者 张杰 王娟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1-630,共10页
中国瓷器艺术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间传播与融合的典型案例,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越窑青瓷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历来以“形制简约”“色泽青雅”“纹样吉祥”的艺术特征而备受赞誉,... 中国瓷器艺术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间传播与融合的典型案例,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越窑青瓷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历来以“形制简约”“色泽青雅”“纹样吉祥”的艺术特征而备受赞誉,并早在两汉时期即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传统陶瓷文化与美学精神的推广、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其中,越窑青瓷茶具对日本陶(瓷)制茶具文化的影响尤深。伴随着越窑青瓷的大量传入,日本的制陶(瓷)工艺不仅获得革命性提升,更在器形、釉彩、纹样等方面深受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的影响与熏陶,推动了日本陶瓷文化的长足发展。这一文化交流、共融的史实案例对当代越窑青瓷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亦具有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青瓷 茶器 日本 艺术交流 造物文化
下载PDF
从工艺技术论越窑青釉瓷兴衰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家治 邓泽群 吴瑞 《陶瓷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01-204,共4页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 ,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 ,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 ,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 ,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 ,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 ,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其它因素有关 ,但它的工艺技术也应在它的兴衰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是在对各地历代越窑出土的瓷片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从它的工艺技术角度讨论它的兴衰。越窑青釉瓷所用的原料始终没有多大变化 ,其中Fe2 O3和TiO2 的含量都比较高 ,致使胎呈不同程度的灰白色 ,釉呈青中带黄或灰的色调。更由于釉中含有较高的CaO ,较低的K2 O和Na2 O ,遂使它只能是薄层的玻璃釉 ,无法取得莹润如玉的效果。越窑青釉瓷的烧成温度则变化较大 ,低者只有 10 5 0℃ ,而高者可达 13 10℃。在刚兴起的东汉由于所用龙窑较小 ,其长度只有10m左右 ,其烧成温度可达 13 0 0℃ ,而到了宋代 ,由于龙窑的长度已增加到 5 0m左右 ,致使他的烧成温度只保持在 110 0℃左右。这样的烧成温度对越窑青釉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技术 越窑青釉瓷 古陶瓷 科学技术 考古 陶瓷史
下载PDF
青瓷工艺的历史发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思敏 丁新更 叶宏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0-175,共6页
对青瓷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简要论述了青瓷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工艺特征,意欲为读者描绘出中国青瓷历史发展的全貌。
关键词 原始瓷 青瓷 越窑 汝窑 官窑 龙泉窑
下载PDF
早期海上贸易中的越窑青瓷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12
5
作者 秦大树 任林梅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年第2期96-111,共16页
越窑是中国古代早期海上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类输出品,并且随着时间的不同,其在输出品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参考古代文献,并依据考古资料,探讨了越窑在9—10世纪海上贸易中的输出范围和规模。近年来在爪哇海发掘的井... 越窑是中国古代早期海上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类输出品,并且随着时间的不同,其在输出品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参考古代文献,并依据考古资料,探讨了越窑在9—10世纪海上贸易中的输出范围和规模。近年来在爪哇海发掘的井里汶沉船中出水了30万件以上的越窑瓷器,器类、造型和装饰十分丰富。沉船和遗址的考古资料表明,越窑外销的高峰在10世纪后半叶;而外销的高峰时期也恰好是越窑瓷器生产的极盛时期,而非以往从文献得出的生产高峰时期在晚唐五代时期的观点;由于在井里汶沉船中出水的部分瓷器与皇家遗址中出土的越窑瓷器相同,说明当时官方对越窑生产的监管同时肩负贡御和外销瓷器生产的任务,10世纪后半叶越窑的外销具有官方掌控的某些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青瓷 外销 早期海上贸易 贸易地位的变化 井里汶沉船
下载PDF
宁波越窑青瓷的产业开发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万剑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09年第6期38-40,共3页
越窑青瓷既是传统产业,更是特色文化,特在地域性、独特性、稀缺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研究和继承越窑青瓷历史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相关的产业开发,让越窑青瓷闪耀更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 越窑青瓷 产业开发 旅游产品 青瓷文化旅游 文化创意产业
下载PDF
“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
7
作者 沈毅 李珍 《中国陶瓷》 CAS CSCD 2003年第3期53-55,共3页
创建于汉,盛于唐五代,终于宋代的越窑青瓷,是我国瓷器大观园中璀璨的一枝奇葩。本文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来解读越窑青瓷夺目的成就。
关键词 越窑青瓷 艺术特点
下载PDF
试析越窑衰落的原因 被引量:4
8
作者 白亚松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4-301,共8页
越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青瓷名窑之一,它的衰落不仅有自身的原因,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对其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揭示历史真相,并给当今的陶瓷业界以启示。
关键词 越窑 龙窑 秘色瓷 刻划花装饰工艺
下载PDF
青瓷之史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索宗剑 《陶瓷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21-227,共7页
论述了自商代中期以来二千六百年间中国青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尤其对它的鼎盛期———北宋 ,提出并阐述了 :耀瓷与越窑的关系 ;北宋青瓷窑系的划分 ;钧窑的得名与烧造时间 ;宋瓷的意义及汴京官与仿官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越窑 钧窑 青瓷 耀瓷 中国 陶瓷史
下载PDF
越窑瓷器装饰艺术之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士民 《东南文化》 2000年第5期68-76,共9页
本文对唐、五代、北宋时期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作了系统分期,并对典型器物的纹样及与金银器的关系作了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越窑 瓷器 金银器 装饰艺术
下载PDF
《秦汉金文录》收录“厌胜牌”“宜月器”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毕洋 桂珍明 《中国文字研究》 2022年第2期107-114,共8页
本文将《秦汉金文录》收录的“厌胜牌”“宜月器”与相关金石学著作及考古出土的同类器进行比较;同时围绕考古出土材料,结合相关文献,在铭文、形制、纹饰等方面对上述两器进行综合研究,考察“厌胜牌”及“宜月器”中的“巨久”“巨万”... 本文将《秦汉金文录》收录的“厌胜牌”“宜月器”与相关金石学著作及考古出土的同类器进行比较;同时围绕考古出土材料,结合相关文献,在铭文、形制、纹饰等方面对上述两器进行综合研究,考察“厌胜牌”及“宜月器”中的“巨久”“巨万”“宜月”所反映的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胜钱 厌胜牌 宜月器 牌饰 方身器
下载PDF
早期越窑青瓷三足樽小考
12
作者 吴双 《陶瓷研究》 2022年第3期24-28,共5页
青瓷三足樽是早期越窑产品中的一类特殊器物,墓葬与窑址发掘材料显示该类器物的使用并不十分广泛。通过分析流行时间、器型源流与使用情境发现,这类器物应当是汉代盛酒器青铜樽的延续与替代,二者使用功能相同,但青瓷三足樽在装饰上增加... 青瓷三足樽是早期越窑产品中的一类特殊器物,墓葬与窑址发掘材料显示该类器物的使用并不十分广泛。通过分析流行时间、器型源流与使用情境发现,这类器物应当是汉代盛酒器青铜樽的延续与替代,二者使用功能相同,但青瓷三足樽在装饰上增加了六朝时期新出现的文化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瓷三足樽 青铜器 早期越窑
下载PDF
越窑、龙泉及南宋官窑青瓷等我国南方青釉名瓷的元素组成模式和显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23
13
作者 吴隽 罗宏杰 +2 位作者 李其江 李伟东 吴军明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08-1414,共7页
浙江是我国乃至世界瓷器的发源地,作为我国南方青釉瓷产地的代表,已先后创烧和发展了最早的瓷器—越窑青瓷、著名的龙泉窑和南宋官窑青釉瓷等享誉中外的青釉名瓷。在本工作中,采选了这3类青瓷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64件标本,对这些标本的... 浙江是我国乃至世界瓷器的发源地,作为我国南方青釉瓷产地的代表,已先后创烧和发展了最早的瓷器—越窑青瓷、著名的龙泉窑和南宋官窑青釉瓷等享誉中外的青釉名瓷。在本工作中,采选了这3类青瓷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64件标本,对这些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以及工艺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测试,并采用多元统计等数据处理方法,展现了3类青瓷各自不同的元素组成模式和显微结构特点,并据此探讨了我国南方3种青釉名瓷的相互关系和工艺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 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瓷 元素组成:显微结构
原文传递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秘色瓷的成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合 史宁昌 +2 位作者 王光尧 沈岳明 郑建明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132,共9页
为揭示秘色瓷胎釉成分特征及其与普通越窑青瓷之间的异同,并探讨越窑青瓷制釉技术的时代特征,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对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和荷花芯窑址出土的青瓷标本进行了无损测试。结果表明:(1)后司岙窑址秘色瓷的胎体元素组... 为揭示秘色瓷胎釉成分特征及其与普通越窑青瓷之间的异同,并探讨越窑青瓷制釉技术的时代特征,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对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和荷花芯窑址出土的青瓷标本进行了无损测试。结果表明:(1)后司岙窑址秘色瓷的胎体元素组成与普通越窑青瓷无明显的差异,即二者均采用当地的瓷石原料制胎;(2)晚唐和五代秘色瓷釉的元素组成与同时期普通越窑青瓷也无明显差异,其独特的釉色与其采用瓷质匣钵的烧制工艺有关;(3)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青瓷釉料配方可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即由早期的瓷石加草木灰的二元配方变成瓷石加草木灰、石灰石的三元配方。(4)晚唐至五代秘色瓷以及五代耀州窑青瓷、北宋汝官窑、南宋官窑以及龙泉南宋青瓷均将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严格控制在10%?14%范围之内,即各个窑口的制釉技术是非常类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色瓷 越窑晚唐 五代 后司岙窑址 荷花芯窑址
原文传递
越窑秘色瓷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嘉励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125,共5页
秘色瓷本是晚唐时期越窑贡瓷的名称,其性质是贡瓷。秘色瓷之得名与釉色相关。作为贡瓷,秘色瓷由"贡窑"所出,在今天的研究中,也可物化体现为越瓷精品。根据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材料讨论秘色瓷问题,必须纳入贡赋、库藏制度,不可脱... 秘色瓷本是晚唐时期越窑贡瓷的名称,其性质是贡瓷。秘色瓷之得名与釉色相关。作为贡瓷,秘色瓷由"贡窑"所出,在今天的研究中,也可物化体现为越瓷精品。根据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材料讨论秘色瓷问题,必须纳入贡赋、库藏制度,不可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割裂认识并刻意渲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 秘色瓷 贡瓷 贡窑
原文传递
五代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以中心——边缘关系切入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彬森 郭璐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6,共8页
本文以上林湖窑区、上虞窑寺前窑区、东钱湖窑区等窑址以及基葬中出土的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世界系统理论中的中心-边缘关系,结合相关文献,对上述越窑窑址在五代北宋时期的青瓷生产与不同政治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五代北宋 越窑青瓷 中心-边缘 政治 经济
原文传递
浙江临安余村五代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倪亚清 张惠敏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2,F0002,I0004,F0003,共8页
2001年9月浙江省临安市文物馆组织清理了一座唐五代时期墓葬。墓葬平面略呈船形,为多耳室、多壁龛的券顶砖室石门单室墓。随葬器物以越窑青瓷器为主,有少量的银器和铜钱。墓葬年代早于临安青柯五代墓、晚于临安晚唐钱宽水丘氏夫妇墓。... 2001年9月浙江省临安市文物馆组织清理了一座唐五代时期墓葬。墓葬平面略呈船形,为多耳室、多壁龛的券顶砖室石门单室墓。随葬器物以越窑青瓷器为主,有少量的银器和铜钱。墓葬年代早于临安青柯五代墓、晚于临安晚唐钱宽水丘氏夫妇墓。墓主人应为五代钱氏王室成员或功臣,很有可能为钱镠第二子钱元玑墓。该墓的发现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墓葬形制、越窑瓷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临安 晚唐五代墓 五代十国 吴越国 越窑瓷 钱元玑
原文传递
上虞越窑窑址调查 被引量:4
18
作者 杜伟 《东方博物》 2007年第3期6-15,共10页
浙江上虞是越窑的中心窑区之一。本文以两次文物普查资料为基础,对上虞越窑窑址重新进行考古调查和统计,确定其主要分布在曹娥江中游及其两岸的低山缓坡地区,总数为157处。
关键词 上虞 曹娥江中游 越窑窑址
原文传递
柬埔寨吴哥荔枝山窑青釉盒子装饰工艺与中国陶瓷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慧怡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42,124,共10页
9至15世纪的中南半岛处于吴哥王朝的统治之下,当地自9世纪开始生产瓷器。柬埔寨吴哥荔枝山窑生产的11-12世纪青釉盒子造型及纹饰丰富,吸收了从唐五代至北宋时期越窑瓷器的装饰工艺,并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和创新,12世纪中期及以后逐步被外... 9至15世纪的中南半岛处于吴哥王朝的统治之下,当地自9世纪开始生产瓷器。柬埔寨吴哥荔枝山窑生产的11-12世纪青釉盒子造型及纹饰丰富,吸收了从唐五代至北宋时期越窑瓷器的装饰工艺,并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和创新,12世纪中期及以后逐步被外销至吴哥的中国瓷盒所替代。荔枝山窑的青釉盒子供吴哥皇室及寺庙盛载黄蜡和其他香药,作祭祀或日常用途,凸显了统治阶层的皇权及国力之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柬埔寨 吴哥 青釉盒子 装饰工艺 越窑
原文传递
谈金银器对邢、越二窑及定窑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穆俏言 《东方收藏》 2016年第9期55-65,共11页
富丽豪华且充满异域风情的唐代金银器,对唐、五代瓷器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采用对比方式重点探讨金银器在造型以及工艺特征方面对邢、越二窑及定窑的影响,鉴于篇幅关系,装饰风格及图案纹样方面的影响从略。
关键词 金银器 邢窑 越窑 定窑 造型 工艺 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