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斯拉夫模式”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失误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三南
谢丽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2,共6页
"南斯拉夫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3个代表性模式之一,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诸多失误,主要是在"塞弱则南强"这一貌似正确的反对大民族主义策略下,未能充分认识地方民族主义对民族团...
"南斯拉夫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3个代表性模式之一,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诸多失误,主要是在"塞弱则南强"这一貌似正确的反对大民族主义策略下,未能充分认识地方民族主义对民族团结和联邦体制的破坏力,实际上助推了各加盟共和国地方民族主义的滋长,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种民族主义"的相关论述,成为联盟解体和模式失败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沸点"较低,容易触发,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对"南斯拉夫模式"处理民族主义问题失误的反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斯拉夫模式”
民族主义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失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斯拉夫影片与中国大陆电影文化语境的对接——以北京电影制片厂1973年译制的《桥》(1969)为例
被引量:
1
2
作者
袁庆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17,95,共6页
和大陆当时引进译制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一样,南斯拉夫电影的间断性出现,始终是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和国际政治立场同质化的产物。但南斯拉夫电影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国家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其对正反面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以及主题思想...
和大陆当时引进译制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一样,南斯拉夫电影的间断性出现,始终是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和国际政治立场同质化的产物。但南斯拉夫电影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国家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其对正反面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以及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却对大陆观众已然固化有年的电影审美模式和观影心理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在这方面,"文革"时期作为"内参片"译制、"文革"结束后才向普通民众公映的《桥》最有代表性。尤其是影片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在大陆的普遍翻唱和广为流行,愈发扩大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世俗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斯拉夫影片
中国大陆电影
正面人物形象
反面人物形象
审美模式
观影心理
文化语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斯拉夫模式”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失误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三南
谢丽萍
机构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2,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0CMZ002)
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民族
+1 种基金
宗教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
历史与现实研究"(项目编号:SKYQ201104)阶段成果
文摘
"南斯拉夫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3个代表性模式之一,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诸多失误,主要是在"塞弱则南强"这一貌似正确的反对大民族主义策略下,未能充分认识地方民族主义对民族团结和联邦体制的破坏力,实际上助推了各加盟共和国地方民族主义的滋长,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种民族主义"的相关论述,成为联盟解体和模式失败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沸点"较低,容易触发,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对"南斯拉夫模式"处理民族主义问题失误的反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南斯拉夫模式”
民族主义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失误
Keywords
yugoslavia mode
nationalist issues
Marxist nationalist theory
failure
分类号
D63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斯拉夫影片与中国大陆电影文化语境的对接——以北京电影制片厂1973年译制的《桥》(1969)为例
被引量:
1
2
作者
袁庆丰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17,95,共6页
文摘
和大陆当时引进译制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一样,南斯拉夫电影的间断性出现,始终是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和国际政治立场同质化的产物。但南斯拉夫电影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国家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其对正反面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以及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却对大陆观众已然固化有年的电影审美模式和观影心理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在这方面,"文革"时期作为"内参片"译制、"文革"结束后才向普通民众公映的《桥》最有代表性。尤其是影片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在大陆的普遍翻唱和广为流行,愈发扩大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世俗化影响。
关键词
南斯拉夫影片
中国大陆电影
正面人物形象
反面人物形象
审美模式
观影心理
文化语境
Keywords
yugoslavia
films,positive characters,negative characters,aesthetic
mode
,viewing psychology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斯拉夫模式”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失误
张三南
谢丽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斯拉夫影片与中国大陆电影文化语境的对接——以北京电影制片厂1973年译制的《桥》(1969)为例
袁庆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