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斯拉夫模式”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失误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三南 谢丽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2,共6页
"南斯拉夫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3个代表性模式之一,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诸多失误,主要是在"塞弱则南强"这一貌似正确的反对大民族主义策略下,未能充分认识地方民族主义对民族团... "南斯拉夫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3个代表性模式之一,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诸多失误,主要是在"塞弱则南强"这一貌似正确的反对大民族主义策略下,未能充分认识地方民族主义对民族团结和联邦体制的破坏力,实际上助推了各加盟共和国地方民族主义的滋长,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种民族主义"的相关论述,成为联盟解体和模式失败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沸点"较低,容易触发,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对"南斯拉夫模式"处理民族主义问题失误的反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斯拉夫模式” 民族主义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失误
下载PDF
南斯拉夫影片与中国大陆电影文化语境的对接——以北京电影制片厂1973年译制的《桥》(1969)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庆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17,95,共6页
和大陆当时引进译制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一样,南斯拉夫电影的间断性出现,始终是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和国际政治立场同质化的产物。但南斯拉夫电影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国家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其对正反面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以及主题思想... 和大陆当时引进译制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一样,南斯拉夫电影的间断性出现,始终是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和国际政治立场同质化的产物。但南斯拉夫电影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国家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其对正反面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以及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却对大陆观众已然固化有年的电影审美模式和观影心理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在这方面,"文革"时期作为"内参片"译制、"文革"结束后才向普通民众公映的《桥》最有代表性。尤其是影片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在大陆的普遍翻唱和广为流行,愈发扩大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世俗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斯拉夫影片 中国大陆电影 正面人物形象 反面人物形象 审美模式 观影心理 文化语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