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tors regulating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amphipod Ampithoe valida in a eutrophic subtropical coastal lagoon 被引量:5
1
作者 ZHENG Xinqing HUANG Lingfeng +1 位作者 HUANG Bangqin LIN Yongq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6-65,共10页
Year-round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address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mphipod Ampithoe val- ida and its potential regulating factors in the Yundang Lagoon (a eutrophic subtropical coastal lagoon in Xiamen... Year-round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address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mphipod Ampithoe val- ida and its potential regulating factors in the Yundang Lagoon (a eutrophic subtropical coastal lagoon in Xiamen City, China) from October 2007 to October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valida population was largely composed of juveniles and reached a peak abundance (12.02× 10^3 ind./m2) in March, but sharply shrunk in July. The monthly variation pattern ofA. valida seemed to follow that of Ulva lactuca which is the main food resource for A. valida, indicating a strong influence of food availability on A. valida popu- lation dynamics. Life cycle studies in laboratory indicate that A. valida adopted an r-selected life strategy, e.g., rapid growth rate (0.216-0.302 mm/d), consecutive breeding (4-10 times), short reproductive rhythm (9-17 d) and huge fecundity (24-192 eggs or 6-94 juveniles per brood),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fast pop- ulation growth ofA. valida from January to March. Although temperature may also be a significant cause, A. valida could grow quickly and show normal reproductive traits (i.e., the timing of sexual differentiation or maturity, the reproductive rhythm, the number of broods all through its lifespan and offspring produc- tion) in temperature between 15-30~ C. Therefore,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lagoon water should not account for the sharp variation of A. valida population by affecting the surviv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amphipod. However,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ater temperature and U. lactuca biomass in the lagoon suggested that temperature could have indirectly affecte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A. ualida by affecting its food availability.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in the Yundang Lagoo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A. valida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food availability rather than water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ithoe valida population dynamics food availability Ulva lactuca the yundang lagoon
下载PDF
厦门筼筜湖不同修复时期人工秋茄林的碳储量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康丽 邱悦 +2 位作者 吴佳佳 卢昌义 叶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4-752,共9页
1999年起,厦门筼筜湖开展了多次红树林人工修复的种植工作以进行该湖的环境治理。这些人工修复的红树林生长状况良好,使得筼筜湖生态修复成为国内成功的典范案例。为探究不同修复时期人工红树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获得筼筜湖人工修复红... 1999年起,厦门筼筜湖开展了多次红树林人工修复的种植工作以进行该湖的环境治理。这些人工修复的红树林生长状况良好,使得筼筜湖生态修复成为国内成功的典范案例。为探究不同修复时期人工红树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获得筼筜湖人工修复红树林碳汇能力的基础数据,本研究对筼筜湖4片不同林龄(10、11、12、14 a)的人工秋茄(Kandelia obovata)林地(对应林龄分别编号为P10、P11、P12、P14)进行碳[植株组分碳、凋落物碳和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储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红树植物秋茄生物量、林地单位面积生物量及年凋落物产量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植株组分的平均碳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P14(346.29 g/kg)>P12(327.93 g/kg)>P11(313.63 g/kg)>P10(297.84 g/kg)。凋落物平均碳含量与林龄也呈现类似的正相关关系,P14(310.28 g/kg)>P12(300.44 g/kg)>P11(282.28 g/kg)>P10(279.22 g/kg)。沉积物中TOC含量为5.13~12.02 g/kg,呈垂直向下递减的分布格局。沉积物TOC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大,同一深度不同林龄沉积物中的T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修复时期的人工林中,林龄对各组分的碳储量及碳密度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潟湖人工修复红树林的动态发育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关不同修复时期潟湖人工红树林碳储量的研究对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碳储量 林龄 人工修复红树林 生态功能 潟湖 筼筜湖
下载PDF
高度城市化背景下围填海区域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市筼筜湖综合治理为例
3
作者 陈清福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3期3-15,共13页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围填海已成为沿海地区解决用地紧张和城市扩张的普遍途径,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民生问题。厦门市早年在围填筼筜港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面临了严峻的环境变迁和生态破坏,为此,厦门市开展了...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围填海已成为沿海地区解决用地紧张和城市扩张的普遍途径,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民生问题。厦门市早年在围填筼筜港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面临了严峻的环境变迁和生态破坏,为此,厦门市开展了数十年卓有成效的筼筜湖综合治理和围填区域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制定法规和城市发展规划、截流污水、底泥清淤、引潮活水、种植红树林、建造生态岛等措施,显著改善围填海区域的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城市发展、升级和转型,推动了厦门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形成,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围填海 环境保护 筼筜湖 综合治理 生态修复
下载PDF
筼筜湖C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及其污染示踪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卓健富 郭卫东 +3 位作者 邓荀 张志英 徐静 黄凌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9-1544,共6页
测定了2008年4~5月厦门筼筜湖52个CDOM样的三维荧光及吸收光谱,以探讨利用其光谱特征示踪高污染近海浅水湿地生物修复过程中有机污染程度的可行性。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对三维荧光光谱进行解谱。结果表明,筼筜湖CDOM可识别出3类5个荧光组... 测定了2008年4~5月厦门筼筜湖52个CDOM样的三维荧光及吸收光谱,以探讨利用其光谱特征示踪高污染近海浅水湿地生物修复过程中有机污染程度的可行性。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对三维荧光光谱进行解谱。结果表明,筼筜湖CDOM可识别出3类5个荧光组分,包括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240,325/422nm)和C5(260,380/474nm)、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2(225,275/350nm)和C4(240,300/354nm)以及有机污染组分C3(225/342nm),其中C3可作为外来有机污染物输入的指纹特征。松柏湖干渠及污水处理厂排放口C3组分及DOC浓度很高,表明周边污水输入是筼筜湖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及吸收系数a(280)与COD之间、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2与BOD5之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CDOM的光谱特性可很好地指示有机污染程度,对评价有机污染严重水域生物修复作用机理及效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有机污染 筼筜湖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厦门筼筜湖两种优势端足类食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郑新庆 王倩 +4 位作者 黄凌风 王建佳 林荣澄 黄丁勇 孙晓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589-7597,共9页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现,端足类的潜在食源包括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石莼(Ulva lactuca:Ulva)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Epiphytes:Epi),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介于-24.0‰(POM)—-11.8‰(Ulva)和-1.7‰(POM)—4.7‰(Ulva)之间。其中,Ulva和POM的δ^(13)C值的内、外湖差异不显著;而外湖SOM和Epi的δ^(13)C值则明显高于内湖。采样区SOM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是其δ^(13)C内、外湖差异的主要原因。除POM外,外湖有机碳源的δ^(15)N明显高于内湖,这与它们利用氮源的δ^(15)N的差异有关。潜在食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使得筼筜湖端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尤其是δ^(15)N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动特征(强壮藻钩虾和上野蜾蠃蜚δ^(15)N的内、外湖差异高达1.6‰和4.2‰,变幅约1个营养级),但2种端足类食性的空间差异却不尽相同:强壮藻钩虾的食性相对稳定,其δ^(13)C值介于Ulva和Epi之间,表明它主要从Ulva及其表面的Epi获取碳源;而上野蜾蠃蜚的食性内、外湖差异较大:内湖从石莼表面的Epi获取碳源,约20%是来自POM的贡献,而外湖则主要以Ulva及其表面的Epi为食。分析显示,筼筜湖内、外湖端足类δ^(15)N的空间差异并不是端足类的营养级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端足类食源δ^(15)N的空间差异引起的,而不同端足类食性的内、外湖差异则可能与环境中饵料的丰度和生物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强壮藻钩虾 上野蜾蠃蜚 端足类 食性 筼筜湖
下载PDF
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郑新庆 黄凌风 +3 位作者 王蕾 谢天宏 洪清波 黄邦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8-933,共6页
研究了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期间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筼筜湖藻栖的端足类主要有: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强壮藻钩虾(A mpithoe vali-da)、平掌拟钩虾(G... 研究了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期间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筼筜湖藻栖的端足类主要有: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强壮藻钩虾(A mpithoe vali-da)、平掌拟钩虾(Grammaropsis laevipalmata)和尖额麦秆虫(Caprella panantis).但不同时期、不同藻丛,端足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主导的藻丛,主要出现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上野蜾蠃蜚和日本大螯蜚是丰度最高的两种端足类,它们在11月达到丰度的最大值,分别为3.22×104和1.07×104m-2.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la tenuistipitatavar.liui)和根枝藻(Rhizocloniumsp.)主导的藻丛分别出现在2008年1—3月和3—5月,上野蜾蠃蜚是其中最优势的端足类,但丰度较低.石莼(Ulva lactuca)主导的藻丛在整个调查期间都有分布,端足类以上野蜾蠃蜚和强壮藻钩虾为主,丰度在3月最高,分别为11.59×104和1.20×104m-2,而后迅速下降.不过,在石莼主导的藻丛,端足类的丰度和大型海藻生物量之间的变化并不同步,而是存在一个月的滞后,据推测,可能是由于大型海藻啃食者(如强壮藻钩虾)的滞后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足类 种群动态 大型海藻 筼筜湖
下载PDF
厦门筼筜湖龙须菜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郑新庆 姚雪芬 +4 位作者 黄凌风 郭丰 林玉美 徐向伟 傅迅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7-51,共5页
通过在高度富营养化的海水泻湖——厦门筼筜湖开展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延绳夹苗挂养与网笼挂养实验和室内端足类啃食海藻实验,探讨了影响筼筜湖龙须菜生长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筼筜湖龙须菜的表观生长率为0.42%/d,实际... 通过在高度富营养化的海水泻湖——厦门筼筜湖开展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延绳夹苗挂养与网笼挂养实验和室内端足类啃食海藻实验,探讨了影响筼筜湖龙须菜生长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筼筜湖龙须菜的表观生长率为0.42%/d,实际生长率为4.80%/d,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的摄食量占龙须菜总生长量的91.4%。而且,筼筜湖的水流缓慢,使藻体附着最高可达2.32g/g FW的颗粒物,明显抑制了龙须菜的生长。以上研究表明,端足类的啃食作用和不良的水动力条件是导致筼筜湖龙须菜表观生长率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生长率 端足类摄食 水动力条件 赁笤湖
下载PDF
环境饵料丰度的季节变化对筼筜湖3种大型底栖动物食性的影响——来自稳定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7
8
作者 郑新庆 黄凌风 林荣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40,共9页
测定了不同时期筼筜湖3种大型底栖动物(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和腺带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及其潜在食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 N),研究环境饵料丰度的季节变化对筼筜湖3种大型底... 测定了不同时期筼筜湖3种大型底栖动物(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和腺带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及其潜在食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 N),研究环境饵料丰度的季节变化对筼筜湖3种大型底栖动物食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筼筜湖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的δ13C和δ15 N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3月,受到输入筼筜湖的西海域海水大量陆源有机碎屑以及湖区周围的生活污水以及餐饮业输入的影响,筼筜湖POM的δ13 C和δ15 N明显贫化;而在9月,POM中δ13 C和δ15 N明显富集的内源性浮游植物的贡献增加。沙筛贝是典型的底栖滤食者,主要以POM为食,但它比POM富集的δ13 C值(3月和9月二者之间的Δδ13 C分别为2.9‰和1.6‰)表明它还摄入其他δ13 C相对富集的食物来源:石莼来源的有机碎屑可能是3月份沙筛贝δ13C富集的原因,而9月份则是由于再悬浮的底栖微藻对沙筛贝食源的贡献引起的。食碎屑的腺带刺沙蚕和日本大螯蜚在3月以石莼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为食,而9月份底栖微藻和浮游植物来源的POM是它们食源的主要贡献者。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筼筜湖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δ15 N都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Δδ15 N介于2.2‰~4.3‰),这是由于它们食源稳定同位素的季节性波动及其食性的季节变化引起的,而消费者食性的季节性变化则受到不同时期环境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季节变化 食性 稳定同位素 筼筜湖
下载PDF
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几种钩虾亚目端足类的种群产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郑新庆 黄凌风 +3 位作者 贾晓燕 傅迅毅 徐向伟 黄邦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4-141,共8页
于2007年12月到2008年5月在厦门筼筜湖采集端足类样品,分析了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中端足类的种群结构并估算其种群产量。结果显示,生活在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端足类生活史短暂,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 于2007年12月到2008年5月在厦门筼筜湖采集端足类样品,分析了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中端足类的种群结构并估算其种群产量。结果显示,生活在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端足类生活史短暂,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和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的股群生产时限分别为30,120和90d。在各月采集的样品中,筼筜湖端足类具有雌体个体占优势,抱卵雌体和幼体数量比例高的种群结构特征。筼筜湖端足类种群生产力很高,每6个月上野蜾蠃蜚、强壮藻钩虾和日本大螯蜚的种群产量分别为101.91,29.17和9.49g/m2(干重),半年周转率分别为12.34,8.34和4.93。推测大型海藻群落中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端足类自身的生活史策略是筼筜湖端足类种群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种群内个体的迁移也可能导致某些端足类(如强壮藻钩虾)种群生产力的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足类 种群产量 周转率 大型海藻 筼筜湖
下载PDF
筼筜湖浮游植物的分布与生态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许翠娅 《福建水产》 2005年第4期16-21,共6页
根据2001~2002年对筼笃湖所采集样品的分析,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和细胞数量等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筼筜湖浮游植物共出现91种,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裸藻(Euglena),浮游植物... 根据2001~2002年对筼笃湖所采集样品的分析,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和细胞数量等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筼筜湖浮游植物共出现91种,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裸藻(Euglena),浮游植物具有种类数少,细胞数量高,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较低,优势度高的特点,表明筼筜湖水体受污染的程度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筼筜湖 浮游植物 生态评价
下载PDF
筼筜湖沉积物质量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秀珠 《福建水产》 2004年第4期24-28,共5页
本文根据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质含量的调查结果 ,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对其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 ,研究分析了沿湖各站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污染变化趋势 ,为湖的管理和进一步综合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调查结果 物质量 评价 变化趋势 管理 参考 研究分析 筼筜湖 质量状况 国家标准
下载PDF
筼筜湖悬浮物及颗粒有机碳、氮、磷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静毅 朱小明 黄凌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9-585,共7页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筼筜湖5个站位进行表层海水的采样,研究水体中悬浮物(TS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站位TSM、POC、PN和PP浓度总体上沿着筼筜湖...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筼筜湖5个站位进行表层海水的采样,研究水体中悬浮物(TS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站位TSM、POC、PN和PP浓度总体上沿着筼筜湖的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季节变化明显,大部分在夏季(6—8月)出现高峰;POC和PN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989,n=127),POC和PN与Chl a之间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PP与Chl a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碳(Cph)与POC的质量比在各站位有所差异.研究表明,筼筜湖POC和PN来源较为一致,在赤潮爆发期间浮游植物是其主要来源,而PP除浮游植物来源外,其他来源如外源碎屑输入、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浮游动物、细菌和碎屑可能对其含量都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颗粒有机碳 颗粒氮 颗粒磷 筼筜湖
下载PDF
厦门市筼筜湖城市防汛排涝现状及其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小青 《福建建筑》 2007年第7期88-89,94,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筼筜湖的自然概况、防汛排涝系统设施及实际运行等资料,提出进一步提高筼筜湖防汛排涝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筼筜湖 防汛排涝 对策
下载PDF
厦门筼筜湖表层沉积物金属元素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秋丽 于瑞莲 +2 位作者 胡恭任 林承奇 韩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0-1017,共8页
用ICP-MS测定了厦门筼筜湖表层沉积物中1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了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并用改进的BCR提取法分析其赋存形态.结果表明,Cd、Cu、Sr、Pb、Zn和U在不同湖区的含量表现为:外湖>干渠>内湖;Cr、Co、Ni、V、Fe、Li、Rb和M... 用ICP-MS测定了厦门筼筜湖表层沉积物中1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了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并用改进的BCR提取法分析其赋存形态.结果表明,Cd、Cu、Sr、Pb、Zn和U在不同湖区的含量表现为:外湖>干渠>内湖;Cr、Co、Ni、V、Fe、Li、Rb和Mn的含量表现为:内湖>外湖>干渠.Cu、Zn和Pb主要存在于可还原态;Cd元素主要存在于弱酸溶态和可还原态;Co、Ni、U、Fe和Mn元素主要存在于可还原态和残渣态;Li、V、Cr、Rb和Ba主要存在于残渣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元素V、Cr、Co、Ni、Zn、Cu、Cd和Pb等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结果显示,Cu、Cd和Zn表现出重度污染;Pb表现出中度污染;Co、Mn、Sr和U表现出轻度污染;Ni、Fe、Cr、V、Li、Ba和Rb表现出无污染.筼筜湖表层沉积物已受轻微的金属元素污染,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金属元素 赋存形态 评价 厦门筼筜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