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冈石窟壁画中装饰色彩美的探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畅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7-49,共3页
云冈石窟开创于我国北魏时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壁画在制作工序和颜料运用上、佛教石窟艺术本身造型上,以及对石窟建筑空间的装饰上都具有独特的色彩装饰美.通过对云冈石窟色彩装饰这种独特美的分析研究,不仅能为修复... 云冈石窟开创于我国北魏时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壁画在制作工序和颜料运用上、佛教石窟艺术本身造型上,以及对石窟建筑空间的装饰上都具有独特的色彩装饰美.通过对云冈石窟色彩装饰这种独特美的分析研究,不仅能为修复文物提供美学依据,而且也能唤醒世人对云冈石窟壁画艺术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云冈风格 色彩装饰美
下载PDF
论昙曜五窟 被引量:3
2
作者 高金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23-124,128,共3页
云岗石窟雕饰奇伟、英武华贵的造像风格是北魏皇权缔造的石窟建筑模式,具有政教合一的特点。昙曜五窟便是其中重要的代表。文章从时代背景、造像特点、风格特征、美学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 云冈模式 造像特点 风格特征 美学意义
下载PDF
北朝时期佛教石窟造型及装饰的混合风格——以云冈石窟佛教雕塑艺术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温都苏 《艺术探索》 2010年第1期5-7,共3页
自北魏拓跋氏定都平城以来,东西方文明交流更甚,有史载及数量众多的遗存为证。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凿的,为后人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本文主要谈及有代表性的犍陀罗风格、波斯风格、鲜卑风格以及汉地风格,力求从此四方面一... 自北魏拓跋氏定都平城以来,东西方文明交流更甚,有史载及数量众多的遗存为证。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凿的,为后人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本文主要谈及有代表性的犍陀罗风格、波斯风格、鲜卑风格以及汉地风格,力求从此四方面一窥云冈石窟装饰的混合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造型 装饰 混合风格
下载PDF
犍陀罗、秣菟罗佛教造像艺术对昙曜五窟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靳玮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8-23,共6页
和平初年(460年),以凉州匠师为首的北魏工匠们,在昙曜和尚的主持下,创造性地吸收了来自印度犍陀罗、秣菟罗及中国西域造像艺术的精华,在平城武周山麓雕凿出惊世骇俗的昙曜五窟,开创了石窟造像的"云冈模式",对后世佛教造像、... 和平初年(460年),以凉州匠师为首的北魏工匠们,在昙曜和尚的主持下,创造性地吸收了来自印度犍陀罗、秣菟罗及中国西域造像艺术的精华,在平城武周山麓雕凿出惊世骇俗的昙曜五窟,开创了石窟造像的"云冈模式",对后世佛教造像、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昙曜五窟主要佛像的面容、体态、服饰等均不同程度受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熏染,并具备云冈造像独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秣菟罗 云冈昙曜五窟 佛教造像 艺术风格
下载PDF
云冈石窟供养人造像女子发式及其特征
5
作者 解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2-45,共4页
从云冈石窟女性供养人早、中、晚期造像的发式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汉文化对北魏时期审美特征的影响与冲击。这种变化不仅是当时北魏统治者主动汉化的结果,同时也包括着对魏晋遗风的崇尚与发展。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供养人 发式
下载PDF
基于云冈早期“三佛”服饰样式特征的仪轨内涵研究
6
作者 刘芳 《服饰导刊》 2022年第4期96-102,共7页
[研究意义]在佛教造像必须遵循的仪则中,佛衣仪轨亦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像服饰研究中更为深入且必要的分析环节,包含着重要的社会信息及文化内涵。[研究方法]文章以云冈早期主要造像题材“三佛”组合佛像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考古类型... [研究意义]在佛教造像必须遵循的仪则中,佛衣仪轨亦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像服饰研究中更为深入且必要的分析环节,包含着重要的社会信息及文化内涵。[研究方法]文章以云冈早期主要造像题材“三佛”组合佛像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与艺术史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实物图像与文献比较分析,[研究内容]从佛像“法服”披着使用仪轨、云冈“三佛”主尊与胁侍佛衣特征表现及北魏皇家工程赋予“三佛”服饰的独特面貌三个方面,对主尊着“半右袒式”、胁侍着“通肩式”的显著区分所表现出来的等级性,以及两种佛衣的装饰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与北魏政权建设中所追求的儒家服饰理念所共有的“礼”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 “三佛” 佛像服饰 佛衣样式 佛衣仪轨 内涵
下载PDF
云冈早期佛像“半右袒式”佛衣及“折带纹”的形成与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芳 《服装学报》 2022年第4期322-329,共8页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文献史料,以佛衣的细节变化阐释“折带纹”的来源及形成。分析认为,伴随“半右袒式”佛衣的形成,“折带纹”经历了由衣褶到单个纹样再到成组图案,由不稳定到明确且规整的发展过程,该佛衣样式影响了北魏中晚期龙门、麦积山及其他地区单体佛造像,是北魏造像家对印度早期“右袒式”佛衣的继承与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 佛像服饰 “折带纹” “半右袒式”
下载PDF
云冈石窟内中心塔柱试析
8
作者 曹彦 《云冈研究》 2023年第4期23-31,共9页
通过对云冈石窟内现存的8个中心塔柱进行类型、特征的分析,推断出现存8个中心塔柱雕刻的先后顺序,进而得出云冈石窟中心塔柱的结构经历了从中亚风格式的佛塔到融合外来风格的中国楼阁式佛塔再到完全仿木构的中国式佛塔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 中心塔柱 楼阁式佛塔 云冈石窟
原文传递
略论白马告别云冈样式的创立及其影响
9
作者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22年第2期185-212,共28页
本文通过将犍陀罗佛教造像中的白马告别造像题材与中国境内的同类题材相比较,认为白马告别样式的中国样式始于云冈,继而定型并确立于龙门为中心的洛阳地区,于邺城地区发展为多样化。而邺城地区的白马告别样式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反映了... 本文通过将犍陀罗佛教造像中的白马告别造像题材与中国境内的同类题材相比较,认为白马告别样式的中国样式始于云冈,继而定型并确立于龙门为中心的洛阳地区,于邺城地区发展为多样化。而邺城地区的白马告别样式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反映了邺城地区的白马告别是同类造像题材的集大成者,也将同类造像艺术推到了顶峰。从这三个佛教造像中心地区白马告别样式表现出的继承和发展特征来看,可知佛教造像样式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合本土和时代因素,并在不断融合中达到造像艺术的顶峰,而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同时,其传播模式也有渐进式和中心开花式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告别 犍陀罗 云冈样式 龙门石窟 邺城地区
原文传递
中西合璧 大美云冈(三)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恒 《云冈研究》 2021年第3期1-11,共11页
云冈石窟是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大型文化艺术作品,有着完整统一的多元化艺术表现。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大像汇聚与佛陀帝王象征;人物造像多元合璧;"三世佛"与弥勒信仰;云冈双窟耀辉煌;般若涅槃映佛塔;乐舞乐器多元化。... 云冈石窟是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大型文化艺术作品,有着完整统一的多元化艺术表现。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大像汇聚与佛陀帝王象征;人物造像多元合璧;"三世佛"与弥勒信仰;云冈双窟耀辉煌;般若涅槃映佛塔;乐舞乐器多元化。最终形成融中西文化于一炉的佛教石窟艺术典范——"云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中西合璧 “云冈模式”
原文传递
中西合璧 大美云冈(二)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恒 《云冈研究》 2021年第2期1-14,共14页
云冈石窟是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大型文化艺术作品,有着完整统一的多元化艺术表现。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大像汇聚与佛陀帝王象征;人物造像多元合璧;"三世佛"与弥勒信仰;云冈双窟耀辉煌;般若涅槃映佛塔;乐舞乐器多元化。... 云冈石窟是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大型文化艺术作品,有着完整统一的多元化艺术表现。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大像汇聚与佛陀帝王象征;人物造像多元合璧;"三世佛"与弥勒信仰;云冈双窟耀辉煌;般若涅槃映佛塔;乐舞乐器多元化。最终形成融中西文化于一炉的佛教石窟艺术典范——"云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中西合璧 “云冈模式”
原文传递
中西合璧 大美云冈(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恒 《云冈研究》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云冈石窟是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大型文化艺术作品,有着完整统一的多元化艺术表现。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大像汇聚与佛陀帝王象征;人物造像多元合璧;"三世佛"与弥勒信仰;云冈双窟耀辉煌;般若涅槃映佛塔;乐舞乐器多元化。... 云冈石窟是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大型文化艺术作品,有着完整统一的多元化艺术表现。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大像汇聚与佛陀帝王象征;人物造像多元合璧;"三世佛"与弥勒信仰;云冈双窟耀辉煌;般若涅槃映佛塔;乐舞乐器多元化。最终形成融中西文化于一炉的佛教石窟艺术典范——"云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中西合璧 “云冈模式”
原文传递
云冈第五窟刍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杭侃 《石窟寺研究》 2018年第1期53-63,共11页
云冈第五窟现状较为复杂,既有能够连接昙曜五窟的早期因素,也有服饰改制之后的晚期因素。笔者从石窟开凿施工的角度,参考相关工程遗迹,认为第五窟开凿时间较早,与献文帝有关,后因政治影响停工,主要造像完成的时间已经是孝文帝迁都洛阳... 云冈第五窟现状较为复杂,既有能够连接昙曜五窟的早期因素,也有服饰改制之后的晚期因素。笔者从石窟开凿施工的角度,参考相关工程遗迹,认为第五窟开凿时间较早,与献文帝有关,后因政治影响停工,主要造像完成的时间已经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新旧样式 开凿工程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造像题记书法艺术风格及价值
14
作者 吴利国 杨州 《云冈研究》 2022年第1期21-30,共10页
云冈造像题记书写时间涵盖了北魏平城时期、洛阳时期及东西魏时期,书写以浑朴劲健、雄强厚重为主要风貌,具有典型的平城魏碑书风特征,为平城魏碑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造像题记多存有隶书笔意,结体以“平画宽结”为主要特征,笔画圆厚平实... 云冈造像题记书写时间涵盖了北魏平城时期、洛阳时期及东西魏时期,书写以浑朴劲健、雄强厚重为主要风貌,具有典型的平城魏碑书风特征,为平城魏碑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造像题记多存有隶书笔意,结体以“平画宽结”为主要特征,笔画圆厚平实,古拙质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视为“圆笔魏碑”的代表,与“方笔魏碑”的代表龙门题记一同,构成了魏碑书法的“圆笔”与“方笔”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代中期 平城墓葬 晋制 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