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cky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the Karst Areas of Rural Guangxi,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26
1
作者 LIU Yansui WANG Jieyong DENG Xiangzh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350-357,共8页
With a subtropical climate,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as a typical karst landscape.Rocky 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due to its high vulnerability caused by the joint effect of natu... With a subtropical climate,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as a typical karst landscape.Rocky 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due to its high vulnerability caused by the joint effect of natural settings and human activities,because of which its eco-environment has been deteriorated in recent years,and farmland has been disappearing sharply at the same time.This,in turn,has exacerbated the poverty level in the rural areas of the region.In this study,we monitor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ocky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temporal evolution using Landsat TM/ETM images of 1985,1995,2000 and 2005.We also analyzed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expansion.Through constructing regression models by using all the relevant variables and considering the lagged effects as well as fixed effects,we quantified the exact role of different factors causing rocky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ith some new findings.The new findings in this study are greatly helpful for preserving,resto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degraded mountain environment in Guangxi and other karst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and also for alleviating poverty in the rural area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y land desertification karstmountain area rural poverty driving force guangxi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Geochemical Tracing of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s of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Triangle Area --A Cas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bined Silicon Isotopes Geochemistry and Siliceous Cathodoluminescence Ana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Xianfan NI Shijun +2 位作者 LU Qiuxia JIN Jingfu ZHU Lai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0-39,共10页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ilicon isotope compositions and siliceous cathodoluminescence of host rocks, ores and hydrothermal silicified quartz of the Carlin-type ore deposits in the Yunnan-Gui...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ilicon isotope compositions and siliceous cathodoluminescence of host rocks, ores and hydrothermal silicified quartz of the Carlin-type ore deposits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triangle area. The study shows that primary silicified quartz is nonluminescent but quartz in host rocks and secondary silicified quartz are luminescent by the action of cathode rays. Correspondingly, silic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host rocks, ores and hydro6thermal quartz veins are clearly distinguished. In strata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 the “Dachang” host bed, δ30Si of the host rocks ranges from 0.0% ?0.3%, while that of primary ore-forming silicified fluids from ?0.1% to ?0.4%; in the Upper Perm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strata and Indosinian diabase host beds, δ30Si of the host rocks is from ?0.1% to ?0.2% and that of the primary silicified quartz veins from 0.3 % ?0.5 %. This pattern demonstrates the following geochemical mineralization process, primary ore-forming siliceous fluids migrated upwards quickly along the main passages of deep-seated faults from mantle to crust and entered secondary faults where gold deposits were eventually formed as a result of permeation and replacement of the siliceous ore-forming fluids into different ore-bearing strata. This gives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fact that ore-forming fluids of this type of gold deposit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upper mantle differentiation and shows good prospects for deep gold deposits and geochemical background for large and superlarge gold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 isotope siliceous cathodoluminescence tracing of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 Carlin-type gold deposit yunnan-guizhou-guangxi triangle area
下载PDF
Study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Guizhou Province of China
3
作者 韦清章 焦丽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9期40-45,共6页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ragility of karst depression in Guizhou,the study proposed measures to utilize and explore it so a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izhou depression.
关键词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DEPRESSION DEVELOPMENT guizhou
下载PDF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治理分区研究
4
作者 安科 邓军 +5 位作者 彭正武 吴宁 任晓东 张如松 余正才 毛凯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58-63,共6页
根据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和各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岩溶土壤和森林植被分布,结合碳酸盐岩的类型、岩性组合特征、不同岩溶地貌对区域环境和水土资源的制约、石漠化在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形成和发育特征,统筹考虑岩... 根据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和各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岩溶土壤和森林植被分布,结合碳酸盐岩的类型、岩性组合特征、不同岩溶地貌对区域环境和水土资源的制约、石漠化在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形成和发育特征,统筹考虑岩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因素,将全省88个岩溶监测县划分为6个治理区,并就各分区地理区位、地质地貌、成土母岩、水文、气候类型、森林植被类型分布以及各石漠化区不同类型岩溶土地面积占比等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石漠化土地 治理分区 云南省
下载PDF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原现状及分区保护与修复策略
5
作者 彭正武 袁启慧 +2 位作者 谢燕梅 余正才 毛凯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64-70,共7页
据最新调查数据,云南省石漠化草原主要分布于曲靖、昆明、红河等5个州(市),总面积37.97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53%,其分布最广的海拔区间为1 500~2 500 m,占比47.85%,基岩裸露度分布区间为30%~94%,以植被盖度为10%~19%的分布区间面积... 据最新调查数据,云南省石漠化草原主要分布于曲靖、昆明、红河等5个州(市),总面积37.97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53%,其分布最广的海拔区间为1 500~2 500 m,占比47.85%,基岩裸露度分布区间为30%~94%,以植被盖度为10%~19%的分布区间面积最广,占比37.85%,绝大部分分布于土层薄甚至极薄区域,占比达92.10%。根据石漠化草原空间分布特征,在充分衔接各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规划基础上,统筹考虑岩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云南省石漠化草原区划为6个分区,分区阐述石漠化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草原 分布特点 保护与修复 云南省岩溶地区
下载PDF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耕地现状及治理策略
6
作者 彭正武 袁启慧 +2 位作者 谢燕梅 余正才 毛凯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着投资标准低,投入不足,治理需求大,成果巩固压力大,管理体制不顺,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藉此,提出遵循水土保持原则,因地制宜,改善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禽林下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节约集约用地,严把耕地红线关,降低石漠化区域耕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耕地发生等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耕地 综合治理 林下经济 云南省岩溶地区
下载PDF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异研究
7
作者 许进龙 温雪 +2 位作者 黄天能 罗贤涛 张河雄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7-917,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参数,其提升对于改善植被覆盖度、促进生态系统碳循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研...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参数,其提升对于改善植被覆盖度、促进生态系统碳循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NPP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植被改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00—2020年片区NPP均值由2000年的878.99 gC/(m^(2)·a)缓慢波动上升至2020年的908.60 gC/(m^(2)·a),年均仅提升1.486 gC/(m^(2)·a);②滇桂黔石漠化片区NPP均值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但内部差异明显.总体维持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依次对应云南片区、广西片区以及贵州片区;③滇桂黔石漠化片区NPP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且相关性呈强化趋势.局域空间格局以高−高集聚型(HH)和低−低集聚型(LL)为主,高值区趋于集聚,低值区趋于相邻;④滇桂黔石漠化片区NPP时空分异格局是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降雨、气温和人口密度是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分异特征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滇中高原石漠化区典型苔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8
作者 陈秋帆 范永斌 +1 位作者 陈德令 胡朝仲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1期76-80,共5页
为探索苔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滇中高原石漠化区优势苔藓大灰藓(Calohypnum plumiforme)、小石藓(Weissia controversa)和蕊形真藓(Bryum coronatum)为研究对象,研究培养基类型、消毒方式、不同激素浓度等对苔藓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索苔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滇中高原石漠化区优势苔藓大灰藓(Calohypnum plumiforme)、小石藓(Weissia controversa)和蕊形真藓(Bryum coronatum)为研究对象,研究培养基类型、消毒方式、不同激素浓度等对苔藓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繁殖苔藓可将消毒的原位土壤淋溶液作为培养基,且外植体在接种前不消毒,向培养基中添加6-BA 0~0.8 mg/L,但不同苔藓植物最适培养条件有差异。大灰藓较适宜的培养条件:以原位土壤淋溶液为培养基,不消毒外植体,添加6-BA 0.5 mg/L。小石藓较适宜的培养条件:以原位土壤淋溶液为培养基,不消毒外植体,添加6-BA 0.5~0.8 mg/L(或不添加激素)。蕊形真藓较适宜的培养条件:以KNOP为培养基,不消毒外植体,添加6-BA 0.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培养基 消毒方式 激素 生长状况 组织培养 石漠化区 滇中高原
下载PDF
Facies-succession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their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Devonian in Yunnan-Guizhou-Guangxi area,South China 被引量:7
9
作者 Mei Mingxiang Maurice E.Tucker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3年第1期93-108,共16页
The Caledonian orogeny at the end of the Silurian resulted in great changes in the palaeogeography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area of South China; the continental area of the Early Paleozoic evolved into the extens... The Caledonian orogeny at the end of the Silurian resulted in great changes in the palaeogeography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area of South China; the continental area of the Early Paleozoic evolved into the extensive Dian-Qian-Gui Sea in the Late Paleo-zoic. Early in the Devonian, as a result of a major transgression, seawater encroached gradually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and clastic facies were deposited. Carbonate deposition was then established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area, with a palaeogeography marked by attached platforms, isolated platforms and narrow basins. As a result of the Ziyun movement towards the end of the Devonian, the Upper Devonian strata are regressive and thin out from the open-sea to the land areas. A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space and time recognises 13 third-order sequences in the Devonian strata in Yunnan-Guizhou-Guangxi area, and these form two second-order sequences. The strata of the Lower Devonian comprise 5 third-order sequences (SQ1 to SQ5 ), which are dominated by transgressive clastics. 4 third-order sequences (SQ6 to SQ9 ) in the Middle Devonian are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ons of transgressive clastics and highstand carbonates. In the Upper Devonian, carbonates constitute 4 third-order sequences (SQ10 to SQ13 ), which are generally marked by the transgressive limestones and highstand dolomites. On the basis of earlier biostratigraphic studies, sea-level changes represented by the third-order sequences with their different facies successions are explored, and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There-fore, the Devonian strata in the study area provide an exampl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depositional trends within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stratigraphy DEVONIAN yunnan-guizhou-guangxi area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阮方佑 吴宁 +3 位作者 安科 任晓东 彭正武 余正才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3期13-18,共6页
将云南省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监测成果与第一次监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1年16年间,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6.86万hm^(2),减少40.56%,年均减少7.30万hm^(2),年均减少率为2.53%;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石... 将云南省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监测成果与第一次监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1年16年间,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6.86万hm^(2),减少40.56%,年均减少7.30万hm^(2),年均减少率为2.53%;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石漠化程度减轻趋势明显。国家和地方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森林抚育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修复类工程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及程度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石漠化土地 动态变化 生态修复 云南省
下载PDF
广西石漠化地区环境因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邓利 彭小裕 黎良财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4期39-43,共5页
以广西17个典型岩溶地貌县域的石漠化区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研究石漠化区域环境因子植被覆盖度、坡度、坡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增加;坡度增... 以广西17个典型岩溶地貌县域的石漠化区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研究石漠化区域环境因子植被覆盖度、坡度、坡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增加;坡度增加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坡位越低,土壤肥力各项指标越高。建议在坡度陡、坡位高的地方种植浅根性或攀爬类植物或农作物,增加植被覆盖度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石漠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植被覆盖度 坡度 坡位 广西石漠化地区
下载PDF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进龙 卢新海 +2 位作者 黄天能 温雪 覃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6-414,共9页
[目的]探究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为科学评估其生态治理效果、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目的]探究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为科学评估其生态治理效果、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滇桂黔石漠化片区199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结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石漠化治理效果良好。研究期内,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16.38%和76.40%,以石漠化裸岩石质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则减少47.45%并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2018年降至30.61亿t,较1990年减少了0.52%。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和林地的侵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始终维持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依次对应云南片区、广西片区以及贵州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但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显著。“距离县中心”始终是影响力最强的单因子,且所有具备较强影响力的交互因子均包含“距离县中心”因子。[结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受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多重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布呈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生态系统碳储量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下载PDF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宗达 许进龙 +2 位作者 黄天能 温雪 欧胜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11136-11144,共9页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善地表覆被、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价值当量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片区1990—2...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善地表覆被、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价值当量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片区1990—2018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石漠化治理效果良好。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16.38%和76.40%,以石漠化裸岩石质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则减少47.45%并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但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减少态势应引起警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增加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0年的10423.82亿元逐年提高至2018年的10631.62亿元,但增长幅度较小且内部差异明显,总体维持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仍任重道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其中人类活动程度影响深刻。距离县中心、人口密度和年均气温始终是解释力排前三的单因子,且所有具备较强解释力的交互因子均包含距离县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梓津 张雪松 陈明曼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96-1206,共11页
从水平空间与纵向空间对山地岩溶区开展长时序的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研究可以增进对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发展演变规律的理解,为山地岩溶区生态保护政策和石漠化防止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 从水平空间与纵向空间对山地岩溶区开展长时序的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研究可以增进对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发展演变规律的理解,为山地岩溶区生态保护政策和石漠化防止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实现了2000-2020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产水量、土壤保持与生境质量功能的定量评估,并揭示研究区在水平空间和纵向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征,更为立体的了解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为建设用地,变化最小的为耕地。(2)从水平空间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水量、土壤保持及生境质量功能存在显著差异。2000-2020年间,研究区裸地的单位面积产水量最高,林地单位面积产水量最低。土壤保持功能则与之相反,表现出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高而裸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低。建设用地与裸地的生境质量均较低。(3)从纵向空间看,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功能在不同海拔等级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000-2020年,研究区产水量与土壤保持功能均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波动式降低的变化特点;生境质量随海拔上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浅U型)的分布特征。(4)根据研究结果,研究区生态保护及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应重点关注裸地、建设用地和林地,同时也应关注不同海拔等级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点,必要时可以对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实施有差别的生态保护措施。这些发现可为山地岩溶区的生态可持续性提供更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岩溶地貌 山地 InVEST模型 石漠化 贵州省
下载PDF
滇东石漠化坡地不同恢复模式下云南松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5
作者 梁楚欣 范弢 陈培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1-519,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为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和土壤肥力提高提供依据。【方法】在滇东石漠化区选取云南松纯林、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为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和土壤肥力提高提供依据。【方法】在滇东石漠化区选取云南松纯林、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样地0~10、1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的碳、氮、磷质量分数,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并用冗余分析工具分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滇东喀斯特区云南松林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2.94、0.26、0.46 g·kg^(-1),呈低碳低氮格局。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人工混交林和纯林(P<0.05),人工混交林土壤氮和磷质量分数最为丰富,土壤磷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递增,人工混交林和纯林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在土层0~10 cm达最大,呈表聚性,土壤磷质量分数在云南松林不同土层中变异较小。云南松林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和碳磷比均值分别为11.43、0.59和4.53,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碳氮比和碳磷比显著高于纯林和人工混交林(P<0.05),纯林土壤氮磷比最大,3种云南松林下土壤氮磷比小于14,凋落物氮磷比小于25,土壤氮缺乏且凋落物分解也受氮元素限制,其中天然次生林土壤氮最缺乏;人工混交林和纯林土壤碳氮比随土层加深递减,3种云南松林土壤氮磷比和碳磷比随土层加深递减。研究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受凋落物碳氮比和土壤大团聚体、容重、孔隙度、根长密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滇东云南松林土壤呈低碳低氮格局,主要受氮元素限制,建议云南松林恢复时用混交林代替纯林,并针对元素限制性的植被施肥。图4表3参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石漠化区 云南松 植被恢复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省公顷”生态足迹的广西石漠化地区生态补偿研究
16
作者 蒋先知 余霜 《现代农业》 2023年第5期105-112,共8页
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大,生态资源贫乏,为了促进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生态补偿机制,其中合理生态补偿标准是该机制的基础,而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石漠化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因此,本文以广西石漠化主要分布的7个市为研究区域,... 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大,生态资源贫乏,为了促进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生态补偿机制,其中合理生态补偿标准是该机制的基础,而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石漠化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因此,本文以广西石漠化主要分布的7个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各市2021年相关资料,基于“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首先对石漠化各市生态盈亏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结合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广西石漠化各地级市生态补偿额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石漠化主要分布的7个市均处于生态亏损状态,需要对外支付的生态补偿总额为1912.08亿元,这个补偿主要用于耕地与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补偿。基于以上结果对广西石漠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公顷” 生态足迹 生态补偿 广西石漠化地区
下载PDF
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5
17
作者 唐秀玲 何新华 +1 位作者 彭宏祥 陈成斌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3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石化,是广西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为了促进石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采用了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西石漠化的成因和防治对策,认为导致广西石漠化加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石化,是广西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为了促进石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采用了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西石漠化的成因和防治对策,认为导致广西石漠化加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更有人为的;其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释放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大整治力度、执行财政补偿制度等方面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山地区 广西 土地石漠化 成因 防治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生态重建
下载PDF
加里东运动构造古地理及滇黔桂盆地的形成——兼论滇黔桂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52
18
作者 梅冥相 马永生 +2 位作者 邓军 李浩 郑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中国南方的滇黔桂地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之交曾经发生过较为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包括三个幕: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残留不全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大片古陆———滇黔... 中国南方的滇黔桂地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之交曾经发生过较为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包括三个幕: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残留不全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大片古陆———滇黔桂古陆的展布是加里东运动的重要体现。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之后,在大致相当于早古生代“滇黔桂古陆”分布的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的“滇黔桂盆地”,而且在滇黔桂盆地的主体部位常常是泥盆系直接覆盖在寒武系之上。寒武系,特别是下寒武统,由于寒武纪初期的快速海侵作用而在研究区域普遍发育烃源岩系;研究区域的泥盆系,特别是中泥盆统,在台间盆地中发育优质烃源岩。因此,巨大的构造古地理演变和海陆变迁,形成了一个晚古生代的泥盆系优质烃源岩与早古生代的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空间叠合区域,该叠合区域的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上、下的储集体即成为该地区的深层油气勘探对象,预示着滇黔桂盆地的深层存在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运动 构造古地理 油气勘探潜力 滇黔桂地区
下载PDF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的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84
19
作者 陈懋弘 毛景文 +1 位作者 陈振宇 章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9-557,共19页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矿床亚类的典型矿床硫化物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表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载金黄铁矿主要以环带状含砷黄铁矿、细粒自形含砷黄铁矿为主。环带状黄铁矿核部贫As...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矿床亚类的典型矿床硫化物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表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载金黄铁矿主要以环带状含砷黄铁矿、细粒自形含砷黄铁矿为主。环带状黄铁矿核部贫As、Au,富S、Fe,而环带则相反,且Au与As具有正相关关系。核部贫As的黄铁矿成因复杂,既有成矿早阶段的热液成因,又有受热液蚀变交代的沉积成因。核部和环带是不同成矿阶段的产物。元素的相关关系表明环带中As主要取代S的位置。多环带的特点还表明,热液活动是脉动式的,含矿流体化学成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论是核部还是环带,均有Au含量高出检出限的测点,但环带是主要的载金部位。细粒含砷黄铁矿为均质结构,具有高As、Au,低S、Fe的特点,类似环带状黄铁矿的环带特征,推测与富砷环带是同期热液活动形成的。毒砂-黄铁矿集合体中的黄铁矿分为环带结构和均质结构2种,并分别具有上述2种黄铁矿的特点。载金毒砂可以细分为3个世代,具均质结构,热液成因。各世代毒砂Au含量均有高出检出限的测点,同时Au、As、S、Fe的含量变化不大,均为主成矿阶段的产物。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为:贫砷的沉积成因或早阶段热液成因黄铁矿→富砷的细粒黄铁矿颗粒和富砷黄铁矿环带→毒砂。黄铁矿和毒砂中的Au在EPMA微束的分辨率下均显示分布是不均匀的,环带状黄铁矿中Au元素图出现的均匀结构可能为一种假象,说明金主要以"不可见"的纳米级超显微包裹金形式存在,少量为"不可见"晶格金和微米级显微"可见金"。整个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亚类矿床之间的载金矿物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没有本质区别,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含砷黄铁矿 毒砂 金的赋存状态 卡林型金矿 滇黔桂“金三角”
下载PDF
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裸露红土的表层有机质含量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虎 王嘉学 +1 位作者 胡灿灿 马照伦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23-425,共3页
滇东石漠化地区裸露红土是近年来关注的一种特殊的类荒漠化景观。为了解红土裸露原因,在富源县、宣威市、罗平县等地石漠化裸露红土典型发育地段获取有植被覆盖红土及裸露红土表层样品进行有机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裸露红土表层有机质... 滇东石漠化地区裸露红土是近年来关注的一种特殊的类荒漠化景观。为了解红土裸露原因,在富源县、宣威市、罗平县等地石漠化裸露红土典型发育地段获取有植被覆盖红土及裸露红土表层样品进行有机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裸露红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在0.06%~3.85%之间,平均值为1.31%,远低于同区域有植被生长的山原红壤样品及其它喀斯特地区土壤表层样品。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破坏后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进而影响土壤结构、保水保肥能力等,导致红土裸露。滇东喀斯特地区成片分布的裸露红土应处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退化但土壤尚未被完全侵蚀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红土 裸露 有机质 滇东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