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nds in sunshine duration and atmospheric visibility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1961-2005 被引量:4
1
作者 XiaoBo Zheng TianLiang Zhao +2 位作者 YuXiang Luo ChangChun Duan Juan Che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2期179-184,共6页
Using the observed data from 184 stations over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YGP) from 1961 to 2005, the long-term trends in sunshine duration, cloud amount, dry visibility (Vd), dry extinction, and water vapor over... Using the observed data from 184 stations over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YGP) from 1961 to 2005, the long-term trends in sunshine duration, cloud amount, dry visibility (Vd), dry extinction, and water vapor over the YGP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85% of the stations recorded shortening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with the decrease rates between -12.2 and -173.7 h/10yr. Results of Mann-Kendall tests indicate that, among the stations with decreasing sunshine duration, 63.7% of them experienced an abrupt change that started in the 1970s and peaked in the 1980s. This decreasing trend has revers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cloud cover and water vapor content in the mid and lower levels over the YGP had no obvious change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annual averages of Vd declined from 34 km in the 1960s to 27 km at present. The annual mean dry extinction coefficient trended upward, from 0.176 to 0.190, on the YGP from 1980 to 2005. Analyses of cloud cover, water vapor, atmospheric visibility, and dry extinction coefficient revealed that emitted tropospheric aerosols (including air pollutants) resulting from increased energy consumption over the YGP could be a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the reductions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atmospheric vi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guizhou plateau climatic change sunshine duration VISIBILITY cloudy cover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的云贵高原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佳晖 刘晓煌 +6 位作者 张文博 杨朝磊 王然 雒新萍 邢莉圆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4-635,共12页
对云贵高原产水量进行定量评估与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地区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及构建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维持城市水源涵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PLUS模型预测该地区2025与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利用InVEST... 对云贵高原产水量进行定量评估与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地区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及构建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维持城市水源涵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PLUS模型预测该地区2025与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利用InVEST模型定量估算2000—2030年(以5年为一期)产水量,并对其进行时空分析;剖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坡度等级下的产水量变化情况;利用地理探测器对产水量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30年该地区产水总量呈现“下降-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其产水总量分别是:7.818×10^(7)m^(3)、5.750×10^(7)m^(3)、4.700×10^(7)m^(3)、9.162×10^(7)m^(3)、7.498×10^(7)m^(3)、7.820×10^(7)m^(3)、8.999×10^(7)m^(3);产水量空间分布呈现东南和北部高、中部低特征;(2)未利用地是该地区产水量最高的地类;(3)气象因子的变化是引起云贵高原年产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地理探测器的分析表明降水量、蒸散发量对产水量的解释力较强,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对产水量变化的解释力最强。产水量集中在坡度为0°~5°的区域,占总产水量的43.80%。研究结果可为云贵高原水资源的动态评估、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云贵高原 地理探测器 时空特征
下载PDF
贵州省云贵高原型中蜂形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廖艳 邓梦青 +2 位作者 赵恬 袁扬 王胤晨 《蜜蜂杂志》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从贵州省4个县12个采样点117群中华蜜蜂中,每群随机采集15只工蜂,对每只工蜂进行29项形态指标的测定。利用SPSS19.0对形态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变异分析。因素分析提取了3个特征值较高的因素,包括了76.44%的变异。利用提取... 从贵州省4个县12个采样点117群中华蜜蜂中,每群随机采集15只工蜂,对每只工蜂进行29项形态指标的测定。利用SPSS19.0对形态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变异分析。因素分析提取了3个特征值较高的因素,包括了76.44%的变异。利用提取的主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4个类群:威宁雪山、黑石头镇为一类,纳雍姑开乡、新房乡、水东乡、羊场乡和赫章野马川镇、平山镇为一类,正安芙蓉江、和溪镇为一类,威宁石门、草海为一类,说明贵州省境内中蜂存在形态差异及种群分化;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12个采样点中华蜜蜂29项形态指标样点间差异较大,其中,黑石头镇、雪山镇在前翅长和前翅宽两个指标及吻长、股节长、基节长等与个体大小相关指标平均值较大,均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为贵州省中蜂资源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数据,对开发和利用蜜蜂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云贵高原型中蜂 形态特征 分类
下载PDF
2000—2030年云贵高原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
4
作者 郭佳晖 刘晓煌 +6 位作者 李洪宇 邢莉圆 杨朝磊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赵宏慧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5-1497,共13页
云贵高原岩溶地质条件导致当地的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定量评估了云贵高原2000—2030年的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结合自然资源区划,分析该地区2000... 云贵高原岩溶地质条件导致当地的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定量评估了云贵高原2000—2030年的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结合自然资源区划,分析该地区2000—2030年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30年云贵高原碳储量均值为7.323×10~9t,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共减少0.471×10~9 t,空间上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最高的四级区划是丽江市东部楚雄北部小区;碳储量贡献率最高的地类是林地(>60%),其次是耕地(>28%);碳储量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的因子是高程,交互作用最强的因子是土地利用和坡向。2000—2030年云贵高原生境质量均值为0.755,多年呈下降趋势,共减少0.016,空间上呈现西部高、中部和东部低的特征,最高的四级区划是丽江市西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南部小区;林地的生境质量最高,指数为0.83。研究结果揭示了云贵高原碳储量与生境质量演变规律及分布格局,可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碳储量 生境质量 PLUS模型 地理探测器 云贵高原
下载PDF
基于SPEI-RRV和MC的云贵高原干旱状态识别
5
作者 郝海宁 王新鹏 +1 位作者 简灵活 赵庆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72,共8页
全球变暖趋势明显,致使区域性干湿变化特征的不确定性加剧。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结合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指标(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RRV)和马尔科夫链估计(Markov Chains,MC)统计2000~2022年云贵高原... 全球变暖趋势明显,致使区域性干湿变化特征的不确定性加剧。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结合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指标(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RRV)和马尔科夫链估计(Markov Chains,MC)统计2000~2022年云贵高原区域的干旱风险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涉及面积占比和平均持续时间,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检验其趋势显著性,识别云贵高原的干旱事件,定量刻画干旱状态空间特征。结果表明:SPEI-RRV能够有效识别云贵高原干旱事件,该指数能较为精确地评价区域干旱状态;云贵高原78%的地区干旱状态有微弱的逐年加重趋势,有超过35%的概率会遭受从轻度到特级不同程度的干旱,东部丘陵区特旱的稳态概率为25%,该区域发生极端干旱概率较高。研究成果可为云贵高原干旱监测和干旱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状态识别 SPEI-RRV 马尔科夫链 云贵高原
下载PDF
云贵高原典型区域气象灾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向曦 张素金 +5 位作者 赵婧 彭艳秋 雷蔼玲 朱思瑾 吴慧霞 赵飞 《时空信息学报》 2024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目前气象灾害研究主要以时空分布规律和典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主,在对气象灾害进行系统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方面还相对薄弱。为了揭示云贵高原典型气象灾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大理州1984~2021年的历史气象灾害灾... 目前气象灾害研究主要以时空分布规律和典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主,在对气象灾害进行系统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方面还相对薄弱。为了揭示云贵高原典型气象灾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大理州1984~2021年的历史气象灾害灾情统计数据,利用Arc GIS的标准差椭圆法、新兴时空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大理州气象灾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上,大理州气象灾害集中发生在5~9月,历史气象灾害时间在年际变化上可分为三个阶段;(2)空间上,气象灾害发生密度较高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和鹤庆县;(3)时空变化上,5~7月气象灾害中心集中分布在大理市,移动方向为先北再西南后向北移动,鹤庆县出现新增热点;(4)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24 h累计降水量、坡度和河网密度是引起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有助于认识大理州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气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大理州 气象灾害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A Study of Influencing Systems and Moisture Budget in a Heavy Rainfall in Low Latitude Plateau in China during Early Summer 被引量:7
7
作者 董海萍 赵思雄 曾庆存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85-502,共18页
Analysis of a heavy rainfall in a lower latitude plateau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data and denser surface data. The results show: (1) the heavy rai... Analysis of a heavy rainfall in a lower latitude plateau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data and denser surface data. The results show: (1) the heavy rainfall was caused by a series of mesoscale systems under favorable large-scale conditions when the warm moister air and cold air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level jets was revealed.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som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main influencing systems of heavy rainfalls in Yunnan, such as the Indian-Myanmar trough and the path of the cold air, compared with those in East and South China. (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soscale convergence lines near the ground may be a possible triggering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 of mesoscale systems, and the dynamical and thermal dynamical structure of the mesoscale systems was very obvious. The convergence lines may relate closely to the terrain of Yunnan, China. (3) The computation of the water vapor budget reveals that the primary source of water vapor supply for heavy rainfall was in the Bay of Bengal. In this case, the water vapor could be transported into Yunnan even though the amount of water vapor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in East and South China.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for three-dimensional air parcel trajectories better revealed and described the source location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water vapor to Yunn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rainfall mesoscale systems moisture budget yunnan-guizhou plateau
下载PDF
基于PSO/DE-ELM模型的云贵高原干旱预测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建华 王华 曹双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3期15-21,共7页
气候变化导致西南地区面临愈加严重的干旱问题,为准确预测该区域干旱情势,分别构建了粒子群算法(PSO)和差分进化算法(DE)优化的极限学习机(ELM)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云贵高原干旱预测,从预测精度和特征值模拟能力等方面比较了PSO-ELM模型和... 气候变化导致西南地区面临愈加严重的干旱问题,为准确预测该区域干旱情势,分别构建了粒子群算法(PSO)和差分进化算法(DE)优化的极限学习机(ELM)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云贵高原干旱预测,从预测精度和特征值模拟能力等方面比较了PSO-ELM模型和DE-ELM模型在云贵高原干旱预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PSO-ELM模型和DE-ELM模型均能够有效预测云贵高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干旱状况,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75以上,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65;②两种模型对最大值、最小值、不同百分位数等特征统计值、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的拟合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反映研究区干旱特征;③相较而言,DE-ELM模型的预测性能略优于PSO-ELM模型,在云贵高原干旱预测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预测 PSO DE ELM SPEI 云贵高原
下载PDF
贵州山区新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朝硕 罗斌 +5 位作者 周贤君 李为 李钟杰 刘家寿 虞功亮 段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563,共8页
对贵州山区新建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同类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趋势,还可以评估水华发生的潜在风险,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贵州省六盘水市的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分别为2018年和2017年建成蓄水的新建水库,... 对贵州山区新建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同类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趋势,还可以评估水华发生的潜在风险,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贵州省六盘水市的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分别为2018年和2017年建成蓄水的新建水库,文章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两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的季度调查显示,两座水库分别检出32种和28种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藻类平均密度分别为3.46×10^(6)和4.79×10^(6)cells/L。RDA分析结果显示,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相同,均为水温(WT)、总磷(TP)和水体透明度(SD)。总体来说,新建水库在运行初期出现藻类暴发的风险较低,在后续管理中,应着重关注浮游植物密度受温度、外源营养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云贵高原 新建水库 观音岩水库 万营水库
下载PDF
云贵高原城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勇 陈卓 +2 位作者 董娴 保玉心 杨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为探究云贵高原区域城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该文选取贵阳市和遵义市作为典型城市进行PM_(2.5)样品采集,分析样品中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的污染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法(PCA-MLR)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 为探究云贵高原区域城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该文选取贵阳市和遵义市作为典型城市进行PM_(2.5)样品采集,分析样品中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的污染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法(PCA-MLR)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贵阳市和遵义市WSIIs浓度均值分别为22.64、14.44μg/m^(3),呈夏季最低、冬季最高的季节变化特征。2个站点氮氧化率(NOR)平均值分别为0.15、0.12,说明NO_(3)-二次转化不明显,且夏季NOR的值远小于0.1,表明研究区域夏季NO_(3)-来自于一次源。硫氧化率(SOR)平均值分别为0.44、0.35,表明SO_(4)^(2-)主要由二次反应形成。阴阳离子平衡分析表明,贵阳市春、夏、秋3个季节的PM_(2.5)呈碱性,冬季PM_(2.5)呈弱酸性,而遵义市全年PM_(2.5)呈碱性,主要由SO_(4)^(2-)浓度差异导致。2个站点颗粒物中NH4+的存在形式相同,以(NH_(4))_(2)SO_(4)、NH_(4)NO_(3)形式存在。PCA-MLR分析表明,贵阳市和遵义市PM_(2.5)中WSIIs主要来源于二次源和燃煤,其贡献率冬季占比最高。遵义市各季节WSIIs还受到生物质燃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PM_(2.5) 污染特征 源解析 云贵高原
下载PDF
云贵高原生态系统弹性力评价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超雅 李鹏 +3 位作者 龚倪冰 赵晨光 许垚涛 孟永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6,207,共8页
利用云贵高原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及气象数据,并结合生态系统弹性力计算方法,对云贵高原生态系统弹性力进行计算,分析了云贵高原25个市生态系统弹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对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云贵... 利用云贵高原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及气象数据,并结合生态系统弹性力计算方法,对云贵高原生态系统弹性力进行计算,分析了云贵高原25个市生态系统弹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对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云贵高原生态系统弹性力在研究期内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在空间上,云贵高原生态系统弹性力分布为西南高、西北低、中部局部较低,东部较高。将生态系统弹性力分为4个等级,其中较弱和中等等级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较强和很强等级面积占比逐年增加。驱动因子分析表明,降雨和气温是影响生态系统弹性力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对云贵高原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生态系统弹性力 弹性强度系数 弹性限度
下载PDF
云贵高原小黄泥河流域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12
作者 涂春霖 寸得欣 +4 位作者 陶兰初 陈超 邹祖建 和成忠 庞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38-4252,共15页
小黄泥河为珠江源区南盘江流域主要支流之一,也是云贵高原重要的江河水功能区,查明小黄泥河流域地表水重金属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健康风险,可以为珠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系统采集小黄泥河干流及支流河水样品,对河水样品... 小黄泥河为珠江源区南盘江流域主要支流之一,也是云贵高原重要的江河水功能区,查明小黄泥河流域地表水重金属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健康风险,可以为珠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系统采集小黄泥河干流及支流河水样品,对河水样品中重金属Fe、Mn、Cu、Pb、Zn、Cd和类金属As进行测定,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小黄泥河流域地表水中的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小黄泥河流域河水中重金属平均浓度顺序为:Fe(810.66μg·L^(−1))>Mn(126.90μg·L^(−1))>Zn(24.71μg·L^(−1))>As(2.45μg·L^(−1))>Cu(2.33μg·L^(−1))>Pb(0.43μg·L^(−1))>Cd(0.03μg·L^(−1)),其中Fe和Mn两种重金属存在超标现象,其他重金属均未出现超标现象.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表明,地表水中7种重金属元素主要受到采煤活动、道路交通和地质背景3个因素的控制,其贡献率分别为48.00%、19.66%和15.97%.Fe和Mn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较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其他重金属总体上不存在污染风险.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干流水质总体优于支流,下游支流为高度污染,上游支流为轻度污染,均主要受到Fe和Mn的影响.地表水中重金属产生的健康风险总体可控,其大小依次为As>Cd>Fe>Cu>Pb>Zn>Mn,除下游支流部分点位As的健康风险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外,致癌物Cd及非致癌物Cu、Pb、Fe、Mn和Zn的健康风险均远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小黄泥河流域 地表水 重金属 分布特征 健康风险
下载PDF
1979—2019年云贵高原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异常环流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阳 陈金梅 +3 位作者 李明刚 字冉 吴华洪 肖艳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3-613,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站点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云贵高原1979—2019年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异常环流进行了分析。云贵高原99%分位上的夏季(6—8月)极端日降水事件(以下简称降水事件)降水阈值为20...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站点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云贵高原1979—2019年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异常环流进行了分析。云贵高原99%分位上的夏季(6—8月)极端日降水事件(以下简称降水事件)降水阈值为20.0 mm/d,在近41年里共发生了35次降水事件,其中7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多,7月下旬次之,8月中旬最少;35次降水事件中有4次为热带气旋系统影响,降水中心位于广西西南部及沿海地区,中心值超过75 mm,其余31次的降水中心主要集中在贵州中南部和广西北部,且降水中心强度明显低于热带气旋系统所带来的强度;受欧亚大陆中纬度(30~50°N)地区的纬向扰动波列和低纬地区异常垂直环流圈控制,云贵高原上空对流层中建立了深厚的异常上升运动,配合500 hPa副热带地区的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至云贵高原并在当地沿地形辐合抬升,为云贵高原极端降水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同时周边地区异常冷却所带来的加热场梯度还进一步加强了云贵高原上空的气流入流,更加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和维持。此外,降水事件还与乌拉尔山至我国东北地区的低值系统活动和源自北大西洋及热带低纬地区的波扰能量传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夏季 极端日降水 异常环流 波作用量通量
下载PDF
“走廊”研究启示:跨越族群的“地域共同体”建构
14
作者 杨志强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35,共12页
本文在探讨“三大民族走廊”特点的基础上,就“苗疆走廊”研究率先提出的“地域整体性”和“文化共性”等问题做了回顾和进一步的阐述。继而通过梳理和总结贵州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中所面临的裂痕和困惑,以近期全国关注的贵州“村超... 本文在探讨“三大民族走廊”特点的基础上,就“苗疆走廊”研究率先提出的“地域整体性”和“文化共性”等问题做了回顾和进一步的阐述。继而通过梳理和总结贵州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中所面临的裂痕和困惑,以近期全国关注的贵州“村超”活动为例,就多民族地区的“地域共同体”建构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文章提出应把多民族地区地域共同体建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探讨民族文化多样性背后共通的底层逻辑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云贵高原 地域共同体 苗疆走廊 文化族界化
下载PD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southwest China: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被引量:7
15
作者 LI HaiMing ZUO XinXin +7 位作者 KANG LiHong REN LeLe LIU FengWen LIU HongGao ZHANG NaiMeng MIN Rui LIU Xu DONG Guang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562-1573,共12页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using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from excavated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sites. Rese...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using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from excavated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sites. Research on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in the valley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period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of southwest China, an important passageway for human migration into Southeast Asia, still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paper, based on macrofossil and microfossil analysis and radiocarbon dating at the Shilinggang site, we investigate plan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in the Nujiang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Bronze Age period. Combined with previous archaeobotanical studie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we explo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rice and foxtail millet were cultivated in Shilinggang around 2500 cal a BP. Three phases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can be identified: rice cultivation from 4800–3900 cal a BP, mixed rice and millet crop(foxtail millet and broomcorn millet) cultivation from 3900–3400 cal a BP, and mixed rice, millet crop and wheat cultivation from 3400–2300 cal a B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periods was primarily promoted by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expansion across Eurasia, agricultural expansion which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jiang River valley yunnan-guizhou plateau NEOLITHIC Bronze Age Macrofossil analysis Phytolith analysis Radiocarbon dating
原文传递
田野与学徒
16
作者 简美玲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9,共10页
成为田野里的学徒多年,通过聆听的多感官经验和勤于田野的行走与笔记书写,不仅是在为贵州东部雷公山脉与清水江支流上游的山地老村寨暗夜里进行的仪式与日常游方田野研究方法之困境寻找出口,同时也是内观与了悟人类学学徒在田野里经历... 成为田野里的学徒多年,通过聆听的多感官经验和勤于田野的行走与笔记书写,不仅是在为贵州东部雷公山脉与清水江支流上游的山地老村寨暗夜里进行的仪式与日常游方田野研究方法之困境寻找出口,同时也是内观与了悟人类学学徒在田野里经历的心境困顿、转折与成长。黔东南清水江边Hmub人歌师Sangt Jingb,为完成古歌的半世纪追寻,也有如复刻般出现在作者跟随古歌师傅学习古歌的时光,进一步放大至作者在田野与学徒历练的多年岁月。有如朱炳祥老师在《知识人》一书的探问:究竟人与知识学习是如何复杂地关联?知识人如何生长、存在与追寻?本文回返多年来在云贵高地村寨社会进行田野身体力行的觉察与主体经验,以己身为度,描述与阐述作为人类学学徒在田野里经历成长、存在与追寻的蛛丝马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民族志 感官人类学 人类学学徒 Hmub人(苗族) 云贵高地
下载PDF
云贵高原湖泊水质现状及演变 被引量:93
17
作者 于洋 张民 +2 位作者 钱善勤 李大命 孔繁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0-828,共9页
利用2008年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丰水期的全面水质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云贵高原湖泊水质现状,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揭示20年来的水质变化,并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将23个水质参数概括为6个主要成分,除程海外所有湖泊水质均与... 利用2008年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丰水期的全面水质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云贵高原湖泊水质现状,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揭示20年来的水质变化,并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将23个水质参数概括为6个主要成分,除程海外所有湖泊水质均与第一主成分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体富营养化、有机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是除程海外湖泊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程海水质变化主要受水体的矿化度增加所驱动.另外,根据各主成分得分,本文也对13个湖泊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就湖泊的保护和治理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水质 主成分分析 湖泊污染
下载PDF
云贵高原湖泊夏季浮游植物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37
18
作者 张民 于洋 +2 位作者 钱善勤 李大命 孔繁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9-836,共8页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2008年云贵高原湖泊丰水期浮游植物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种群密度、生物量、组成及其多样性.云贵高原13个湖泊...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2008年云贵高原湖泊丰水期浮游植物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种群密度、生物量、组成及其多样性.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9种(绿藻52种、蓝藻23种、硅藻20种、其他14种).13个湖泊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0.5-2.2之间,其值大小与单个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相关分析发现浮游植物总量与总氮、总磷、CODMn、硝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物种丰富度与总氮、总磷(0.1mg/L范围内)、CODMn含量亦显著正相关.另外,研究也发现各湖泊间浮游植物组成的相似性与各湖泊间营养状态差异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湖泊的营养状态不仅影响浮游植物的总量、组成以及物种丰富度,而且也影响各湖泊物种组成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浮游植物 生物多样性 湖泊
下载PDF
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分布 被引量:31
19
作者 张利青 彭晚霞 +5 位作者 宋同清 邹冬生 曾馥平 宋敏 俞孜 刘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56-2065,共10页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磷(Pmic)以及碳氮比(Cmic/Nmic)适宜,氮(Nmic)的含量较低,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C0较小(0.0016—0.0087),C0/(C0+C)均<25%(2.6%—10.2%),变程a较短(22.2—51.0 m),其强烈的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Cmic、Nmic和Cmic/Nmic的高值区分布在坡的中上部,Pmic的高值区则在坡的中下部和坡脚。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C、N、P 空间变异 喀斯特 坡耕地 云贵高原
下载PDF
^(137)Cs在滇西与黔中地区散落的差异——青藏隆起对滇西地区全球性扩散大气污染物散落屏蔽效应的推断 被引量:15
20
作者 万国江 白占国 +3 位作者 刘东生 王仕禄 陈敬安 黄荣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7-415,共9页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 ,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 ,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应和局地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滞留效应 ;2 )区域化学风化的增强效应和物理侵蚀的梯级效应 ;3)地表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低纬度 -高海拔效应。核素示踪模式分析表明 :滇西与黔中地区之间137Cs自大气散落差异明显 [1 986年以前 ,洱海和红枫湖沉积物中137Cs散落的累计值分别为 ( 0 .1 1±0 .0 1 )Bq cm2 及 ( 0 .37± 0 .0 1 )Bq cm2 ],而7Be的散落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7Be散落蓄积 屏蔽效应 云贵高原 青藏隆起 滞留效应 大气污染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