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海拔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宏宇 陈金华 +7 位作者 熊立瑰 李勤 李娟 李适 江鸿键 张庆华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6-287,共12页
为探究海拔对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品质的影响,以无量山不同海拔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等技术和方法,对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指标、挥... 为探究海拔对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品质的影响,以无量山不同海拔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等技术和方法,对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指标、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拔1400~1800 m的晒青茶(H1)茶汤色泽更浅,亮度更高;海拔1800~2000 m的晒青茶(H2)涩味减轻,鲜爽味增强;H1与H2主要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H1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没食子酸、酚氨比、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显著高于H2,游离氨基酸总量、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显著低于H2;另外,H1与H2共有17种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正癸酸、叶绿醇、壬醛、青叶醛、水芹醛、己酸乙酯、脱氢芳樟醇、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己醇、反式橙花叔醇、法尼基丙酮、大马士酮、香叶醇、4-甲基-3戊烯-2-酮、亚麻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橙花醇。本研究结果可为海拔影响茶叶品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品质成分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花前后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宁静 李健权 +9 位作者 刘本英 郑红发 卢凤美 陈雷 刘振 叶升涛 黄浩 杨培迪 伍岗 杨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227,共15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话后...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话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橙黄明亮,干茶和叶底颜色均明显加深;3种发花晒青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黄酮、可溶性糖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特别是酯型儿茶素下降显著,降幅分别为56.91%(P<0.01)、31.80%(P<0.05)、64.06%(P<0.01),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略有增加,茶多糖、没食子酸、花青素含量显著上升;3种发花晒青茶中具有花木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药香的水杨酸甲酯等香气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分别由发花前的33.94%和1.92%上升到56.73%、57.62%、45.98%和8.47%、8.53%、7.56%,而表现为花果香的其他醇类和大部分酮类以及具有清香、青草气的醛类等香气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具有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香气组分含量在机压晒青茯砖中显著增加,分别由发花前的1.51%和0.56%上升到5.87%和3.75%,因此,晒青茶发花后清香减弱,表现出陈香特征,机压晒青茯砖陈香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发花 感官品质 风味成分
下载PDF
云南凤庆大叶种晒青茶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段凤敏 张绍旺 +4 位作者 邵维炯 高华磊 匡兴贵 饶杰 保志娟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73,共8页
以云南凤庆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 Box-Behnken 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晒青毛茶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同时通过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 以云南凤庆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 Box-Behnken 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晒青毛茶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同时通过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晒青毛茶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0.2 g 茶粉在固定超声波功率为 160 W 下,预测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 60.01%,液料比 49.28∶1 mL/g,超声时间 25 min,超声温度 30 ℃,总多酚得率为19.905%(验证值为 19.83%)。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DPPH 自由基清除的 IC50 值分别为 7.96 μg/mL、7.22 μg/mL、0.433 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 晒青毛茶 茶多酚 响应面分析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核桃树或桤木与茶树间作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彬 董慧 +1 位作者 蒋玉兰 刘婧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提高经济收益,云南一些地区茶农自发尝试了核桃树与茶树间作或桤木与茶树间作两种间作模式。为了探究这两种间作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了当地4个基地的"云抗10号"茶叶样品,以非间作纯茶园为对照,分析了间作条件... 为提高经济收益,云南一些地区茶农自发尝试了核桃树与茶树间作或桤木与茶树间作两种间作模式。为了探究这两种间作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了当地4个基地的"云抗10号"茶叶样品,以非间作纯茶园为对照,分析了间作条件下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以期对当地茶园管理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及儿茶素总量无显著影响,但与对照相比,间作可显著降低粗纤维含量,提高咖啡碱、叶绿素、游离氨基酸含量,改善茶叶品质,降低酚氨比,利于改善绿茶品质,提高茶叶的适制性。间作模式有一定推广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树-茶树间作 桤木-茶树间作 云南大叶茶 影响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云南大叶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检锋 杨向德 +3 位作者 马立锋 倪康 阮建云 付利波 《中国茶叶》 2022年第10期49-54,共6页
为了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云南大叶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凤庆大叶群体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FFP)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NPKM) 3个试验处理,对茶叶产量进行连续3年(2018—2020)的监测并对其品质成分(茶多酚、... 为了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云南大叶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凤庆大叶群体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FFP)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NPKM) 3个试验处理,对茶叶产量进行连续3年(2018—2020)的监测并对其品质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PKM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与FFP处理相比,茶叶产量提高了20.0%,茶多酚、氨基酸以及酚氨比分别增加了15.9%、6.5%和8.9%,而咖啡碱无显著性变化,此外,回归分析发现茶叶产量、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与化学氮施用量之间存在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函数关系,而除了咖啡碱以外,其与有机氮施用量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云南大叶种 茶叶产量 茶叶品质
下载PDF
香高味醇的云南大叶绿茶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林波 段志芬 +3 位作者 陈继伟 夏丽飞 李友勇 梁名志 《贵州科学》 2008年第2期62-65,共4页
为改变传统的云南大叶绿茶香低味苦涩的品质通病,本研究综合了乌龙茶、蒸青、烘青3个工艺的相关工序,创新研究出适合云南大叶种鲜叶生产制造香高味醇绿茶的工艺:鲜叶处理→蒸汽杀青→脱水→揉捻→烘干.鲜叶处理:鲜叶先在弱日光下处理2h... 为改变传统的云南大叶绿茶香低味苦涩的品质通病,本研究综合了乌龙茶、蒸青、烘青3个工艺的相关工序,创新研究出适合云南大叶种鲜叶生产制造香高味醇绿茶的工艺:鲜叶处理→蒸汽杀青→脱水→揉捻→烘干.鲜叶处理:鲜叶先在弱日光下处理2h左右后移入室内(摊放过程中多次用手轻轻翻动),约再摊放2h至清花果香显露、失重率20%即杀青;烘干温度控制在90℃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绿茶 茶叶加工 云南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茶鲜叶原料的物化特性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近近 滑金杰 +2 位作者 江用文 邓余良 袁海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58-70,共13页
鲜叶是制茶的基本原料,为探究大叶种鲜叶原料的物化特性,以春季和秋季的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茶树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共4个不同嫩度的新梢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和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嫩度、品种、季... 鲜叶是制茶的基本原料,为探究大叶种鲜叶原料的物化特性,以春季和秋季的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茶树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共4个不同嫩度的新梢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和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嫩度、品种、季节间鲜叶品质的差异,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研究不同等级鲜叶的关键差异性指标。结果表明,鲜叶成熟度越高,叶长、节间长、百芽重、含水率、粗纤维等值越高,咖啡碱、全氮量、质量系数越低;秋季的叶长、百芽重、含水率、氨基酸等值大于春季;不同品种相同嫩度鲜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勐海大叶种鲜叶春季的百叶重、秋季的质量系数值均高于相同季节的其他品种;春季单芽、秋季一芽一叶的茶多酚质量分数较高,均值分别为21.36%、22.73%;一芽二叶的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春季和秋季的均值分别为3.51%、4.44%;春季和秋季的4个嫩度可分别分为2类和3类,氨基酸、茶多酚、叶长等为对差异贡献度较大的指标。该研究为云南大叶种新稍的分级及标准化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 鲜叶 嫩度 品种 季节 品质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定量分析云南大叶种茶酚类成分 被引量:8
8
作者 施丽娟 陈宁 +4 位作者 王丹 范晓伟 胡永丹 易伦朝 任达兵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71-280,共10页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建立和验证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的靶向定量分析方法,其具有良好的线性、准确性和稳定性。该方法成功应用于4类云南大叶种茶叶中90个酚类成分的准确同时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建立和验证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的靶向定量分析方法,其具有良好的线性、准确性和稳定性。该方法成功应用于4类云南大叶种茶叶中90个酚类成分的准确同时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酚类成分在未发酵茶(绿茶或普洱生茶)中含量较高,但游离酚酸、黄酮苷元和茶黄素在发酵茶(红茶或普洱熟茶)中的含量更高。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类型茶叶的酚类成分差异,并筛选到系列化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茶叶 酚类成分 准确定量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比较分析
下载PDF
茯砖茶优势菌株分离鉴定及发酵低级绿茶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赵宏朋 黄斯晨 +4 位作者 施丽娟 王奕琦 任达兵 胡永丹 易伦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95,共7页
对湖南白沙溪茯砖茶中的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分析和ITS序列比对进行鉴定。以云南大叶种低级绿茶为原料进行纯菌发酵,分析发酵液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湖南白沙溪茯砖茶中分离得到的4株优势菌株,其中J1被鉴定... 对湖南白沙溪茯砖茶中的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分析和ITS序列比对进行鉴定。以云南大叶种低级绿茶为原料进行纯菌发酵,分析发酵液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湖南白沙溪茯砖茶中分离得到的4株优势菌株,其中J1被鉴定为谢瓦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J2、J3和J4均被鉴定为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分别采用鉴定得到的4株菌株对云南大叶种低级绿茶进行发酵,发现发酵液中茶多酚、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降低;茶褐素含量均显著增加。与未发酵的空白对照组相比,总生物碱含量在谢瓦曲霉作用下显著增加,在冠突曲霉作用下显著降低;儿茶素各组分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均显著下降,而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3种非酯型儿茶素均显著增加;茶黄素在谢瓦曲霉J1和冠突曲霉J2、J3作用下显著减少,在冠突曲霉J4作用下显著增加;氨基酸各组分含量也具有显著变化。发酵前后主要成分含量变化的分析可为云南大叶种低级绿茶高值化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茶 冠突曲霉 谢瓦曲霉 液态发酵 主要成分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茶树花生化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师梦楠 彭云 +1 位作者 张杰 熊昌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98-306,共9页
本文对云南大叶种茶树花的生化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对13个云南大叶种茶树花的主要生化指标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 本文对云南大叶种茶树花的生化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对13个云南大叶种茶树花的主要生化指标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5种体外抗氧化指标进行测定,主要生化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花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范围分别为41.22%~63.73%、7.74%~13.56%、1.61%~5.91%;咖啡碱、黄酮含量分别为4.98~8.46、4.21~8.63 mg/g,样品间生化含量及组成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茶树花样品体外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地界古茶树花、布朗山古茶树花、冰岛古茶树花抗氧化活性表现良好,而秧塔大白茶古茶树花最弱。茶树花体外抗氧化活性与生化指标呈现相关性,茶多酚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相关(P<0.01),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显著相关(P<0.05),结果可作为预测茶树花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花 云南大叶种 生化成分 体外抗氧化 相关性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加工技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彭功明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3期35-38,共4页
云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云南大叶种茶树,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加工的普洱茶产品因其独特的口感风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此文章总结和梳理了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初制和精制工艺过程中的各项工序,旨在传承和提升云南大叶种晒青... 云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云南大叶种茶树,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加工的普洱茶产品因其独特的口感风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此文章总结和梳理了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初制和精制工艺过程中的各项工序,旨在传承和提升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标准化生产,从而为稳定普洱茶的品质提供参考,并促进普洱茶行业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 晒青 毛茶 初制 精制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茶无性系良种加工不同产品儿茶素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艳萍 姜东华 +4 位作者 姚学坤 赵远艳 石尚 李艳华 罗亚昆 《茶叶通讯》 2016年第2期30-33,共4页
对云抗10号、雪芽100号、桃形叶、云梅、云瑰、矮丰、长叶白毫、短节白毫等8个云南大叶种茶无性系良种所制白茶、晒青茶、红茶的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HPLC分析,探讨三种不同工艺产品的儿茶素差异。
关键词 儿茶素 云南大叶种茶 加工工艺 HPLC
下载PDF
长期种植云南大叶种茶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浦滇 罗义菊 +2 位作者 陈洪宇 石明 蓝增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0-448,共9页
为探究长期种植云南大叶种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省双江县冰岛老寨茶园选取树龄依次为10年、40年、80年和100年以上的茶树片区(各设3个样方),同时选择相邻无植茶史的林区作为对照(CK),采集表... 为探究长期种植云南大叶种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省双江县冰岛老寨茶园选取树龄依次为10年、40年、80年和100年以上的茶树片区(各设3个样方),同时选择相邻无植茶史的林区作为对照(CK),采集表层(0-20 cm)土壤并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真菌类群,解析植茶年限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并探究真菌群落与土壤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其中40年的最低,且年限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真菌多样性主要受速效钾、碱解氮、全钾、有机质含量和pH值影响;优势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均大于10%,前者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而后者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NMDS)和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ANOSIM)表明不同植茶年限土壤真菌群落与对照明显分开且存在显著差异(R=0.56,P=0.0001),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进一步表明对照和不同植茶年限土壤中均存在显著差异物种;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效磷、全磷、碱解氮和全钾是影响真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长期种植云南大叶种茶树改变了土壤化学性质,进而使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发生变化,植茶40年是土壤真菌群落产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云南大叶种茶 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 土壤真菌 群落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