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万州不同种植区域川中小叶种红茶滋味品质分析
1
作者 李翔 许彦 +10 位作者 冯婷婷 俞滢 胡琳玲 付勋 张艳 杨如兴 张小萍 张磊 聂青玉 何小丽 彭耀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5-332,共8页
为探明万州川中小叶种制作红茶滋味品质,该文以9个不同区域和表型特征的川中小叶种制备红茶,采用靶向检测方法,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生物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有机酸类和可溶性糖组分6大类滋味成分,以感官分析,多元统计... 为探明万州川中小叶种制作红茶滋味品质,该文以9个不同区域和表型特征的川中小叶种制备红茶,采用靶向检测方法,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生物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有机酸类和可溶性糖组分6大类滋味成分,以感官分析,多元统计法,结合滋味贡献度(dove-over-threshold,Dot)分析川中小叶种茶树的滋味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茶样分为4类,Ⅰ类茶样中包含C4,C5,C6,C8以及2个对比样,各滋味成分含量相对较为均衡;Ⅱ类茶样具备类似的林下栽培环境,黄酮苷类物质含量低,没食子酸、咖啡碱(caffeine,CAFF)、儿茶素类以及氨基酸类物质含量高,表现出醇厚、鲜爽度高的滋味特征;Ⅲ类茶样为叶形较大的种质,黄酮苷类、琥珀酸为其特征滋味成分,儿茶素类、茶氨酸和CAFF含量低,涩味和鲜爽度较高;Ⅳ类茶样儿茶素类、CAFF含量较高,Thea含量低,滋味浓强,但欠鲜爽。该研究对万州区不同区域川中小叶种制备红茶的品质特性进行了梳理,为该类种质资源进一步改进工艺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川中小叶种 滋味品质
下载PDF
中小叶种茶酯型儿茶素含量测定及亚细胞定位
2
作者 满佳旭 高梓琪 +3 位作者 武思敏 王冬雪 赵雪婷 张冬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98-100,共3页
为了明确酯型儿茶素在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亚细胞空间定位,以十里香、桂绿1号、浙农113、福鼎大白茶、浙农139共5种中小叶种茶样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种茶样中的酯型儿茶素含量进行检测,采用中性红染色法对茶样细胞中液泡进行... 为了明确酯型儿茶素在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亚细胞空间定位,以十里香、桂绿1号、浙农113、福鼎大白茶、浙农139共5种中小叶种茶样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种茶样中的酯型儿茶素含量进行检测,采用中性红染色法对茶样细胞中液泡进行定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茶样中酯型儿茶素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5种中小叶种茶均含有不同含量的酯型儿茶素,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十里香茶;在中性红染色情况下,十里香茶样中液泡呈圆形或椭圆形;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情况下,5种中小叶种茶酯型儿茶素在亚细胞水平上均定位于液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种茶叶 酯型儿茶素 免疫组织化学法 亚细胞定位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萎凋叶含水量对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娟 王杰 +4 位作者 王奕 罗红玉 钟应富 邬秀宏 袁林颖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13期4379-4386,共8页
目的探索萎凋程度对重庆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四川中小叶群体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3个萎凋含水量:处理A(69.59%)、处理B(65.17%)、处理C(59.20%)萎凋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色泽、多酚氧化酶(polyphenylene oxide,PPO)活性变化... 目的探索萎凋程度对重庆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四川中小叶群体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3个萎凋含水量:处理A(69.59%)、处理B(65.17%)、处理C(59.20%)萎凋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色泽、多酚氧化酶(polyphenylene oxide,PPO)活性变化及对后续揉捻效果、生化成分、工夫红茶成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随着萎凋水分的降低,萎凋叶L,b值呈下降的趋势,a值呈上升的趋势,4~6 h时均出现了与总体趋势相反的波动;加工过程中,各处理L,b值均呈下降的趋势,a值在发酵前呈增高的趋势,干燥后值减小。成茶色泽Lab值则均表现为处理A>处理C>处理B。加工过程中PPO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萎凋程度的加重,高峰往后延迟且活性越强,处理C在发酵环节中活性最高。揉捻环节随着萎凋叶含水量的降低成条率越高,扁条率越低,细胞破碎率越高,处理C效果最好。内含物质随着萎凋叶含水量的减少,茶多酚先增后减,氨基酸先减后增,咖啡碱呈先减后增再减式起伏变化;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差异不明显;成茶中处理C综合感官品质表现最好。结论萎凋叶含水量在60%左右时,有利于发挥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品种优势,加工出的工夫红茶品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含水量 工夫红茶 四川中小叶群体种 品质
下载PDF
基于茶树品种酶活性的鲜叶混合加工工夫红茶品质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怀生 粟本文 +1 位作者 钟兴刚 舒珲 《茶叶通讯》 2017年第3期32-35,共4页
为了提升湖南中小种工夫红茶品质,在测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选育的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工艺,以茶树良种槠叶齐和碧香早鲜叶为原料进行混合加工试验,对样品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结果表明:不同... 为了提升湖南中小种工夫红茶品质,在测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选育的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工艺,以茶树良种槠叶齐和碧香早鲜叶为原料进行混合加工试验,对样品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大,其加工的工夫红茶品质差异明显;采取不同品种鲜叶混合加工,能有效提高中小叶种工夫红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品质成分 酶活性 中小叶种 加工
下载PDF
基于GC-MS的几种云南中小叶种红茶香气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易超 吕才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122-126,共5页
为提高拼配红茶品质并指导生产实践,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云南中小叶种红茶进行香气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十里香红茶、龙陵小河红茶、虎牌红茶和象牌红茶的主要香气化合物类型为醛类、醇类、酯类、酮类为主,呈现花香甜香。云南中... 为提高拼配红茶品质并指导生产实践,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云南中小叶种红茶进行香气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十里香红茶、龙陵小河红茶、虎牌红茶和象牌红茶的主要香气化合物类型为醛类、醇类、酯类、酮类为主,呈现花香甜香。云南中小叶种的红茶香气成分主要以花香甜香为主,用来拼配红茶或红碎茶,能够提高品质,或开发新产品有着极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中小叶种红茶 香气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小叶种红茶发酵外观色差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相关性 被引量:14
6
作者 余书平 尹军峰 +4 位作者 袁海波 许勇泉 邓余良 吴蓉梅 陈根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2201-2208,共8页
目的依据形成红茶优良品质的理化变化原理,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无损检测手段判断小叶种红茶发酵程度。方法在小叶种红茶发酵过程中,对发酵叶色差及不同发酵程度茶样的儿茶素、茶黄素等成分进行跟踪检测。结果发酵叶色差"L,a,b"... 目的依据形成红茶优良品质的理化变化原理,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无损检测手段判断小叶种红茶发酵程度。方法在小叶种红茶发酵过程中,对发酵叶色差及不同发酵程度茶样的儿茶素、茶黄素等成分进行跟踪检测。结果发酵叶色差"L,a,b"值逐步上升或下降,其值在180~240 min均有"稳态"的存在,结合不同发酵程度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得出"稳态"即是小叶种红茶发酵的最佳品质状态,尤以210 min最佳。儿茶素含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茶黄素含量呈现的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茶红素与茶黄素比值的变化情况,均与发酵叶色外观差值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采用统计方法分析色差值与审评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小叶种红茶发酵适度的判别指标,提出适度发酵相关判别式ΔL≤0.10,Δa≤0.16,Δb≤0.16和品质的线性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种红茶 发酵 适度发酵 茶黄素 茶红素 仪器检测
下载PDF
贵州小叶苦丁茶多种类品系分类及其制茶机理
7
作者 郑文佳 龙明树 +2 位作者 赵志青 罗显扬 刘晓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为了解决贵州小叶苦丁茶产业发展中产品种类单一的难题,本项目研究以试验加工对比法为主,结合成分变化测量及其机理形成分析法为辅,归纳总结了6大茶类工艺技术中贵州小叶苦丁茶的品质特征;提出其分类学理论,建立了贵州小叶苦丁茶2个种... 为了解决贵州小叶苦丁茶产业发展中产品种类单一的难题,本项目研究以试验加工对比法为主,结合成分变化测量及其机理形成分析法为辅,归纳总结了6大茶类工艺技术中贵州小叶苦丁茶的品质特征;提出其分类学理论,建立了贵州小叶苦丁茶2个种类的产品品系;新创高档贵州小叶苦丁红茶、精品贵州小叶苦丁红茶和精品贵州小叶苦丁绿茶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小叶苦丁茶 贵州小叶苦丁绿茶 贵州小叶苦丁红茶 种类 品系
下载PDF
浸提对小叶红茶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康孟利 林旭东 +1 位作者 崔燕 朱麟 《食品工业》 CAS 2021年第8期147-149,共3页
小叶红茶因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而茶多酚是构成红茶滋味的重要成分,为探究小叶红茶品质,建立茶多酚最佳提取方法。以小叶红茶粉为试材,研究了固液比、pH、温度、浸提时间对红茶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的增加,茶多酚... 小叶红茶因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而茶多酚是构成红茶滋味的重要成分,为探究小叶红茶品质,建立茶多酚最佳提取方法。以小叶红茶粉为试材,研究了固液比、pH、温度、浸提时间对红茶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的增加,茶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浸提时间的增加,茶多酚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试验范围内,pH对茶多酚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影响浸提效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固液比、水温、浸提时间,浸提工艺最佳组合为A1B3C3D3,即固液比1∶8(g/mL)、水温100℃、浸提时间85 min,茶多酚含量达到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叶红茶 茶粉 茶多酚 浸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