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ON THE CHANGE OF HISTORICAL FARMLAND USE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1
作者 ZHANG Xue-in, GE Quan-heng, ZHENG Jing-un(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P. R.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3年第3期207-215,共9页
How land-cover has been changed by human use over the last 300 years is oneof the five overarching questions guiding the Land-use/Cover Change (LUCC) Science/Research Plan.China has variety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pro... How land-cover has been changed by human use over the last 300 years is oneof the five overarching questions guiding the Land-use/Cover Change (LUCC) Science/Research Plan.China has variety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providing unique data superiority. So the characteristicsof farmland area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are summarized firstly: 1)the rising trend of farmland area was striking; 2) farmland area had remarkable fluctuation; 3)farmland area per capita decreased dramatically; 4) wasteland reclamation index increased rapidly.Then, the driving forces of farmland area change are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natural andhuman factors are jointly influential. Among the driving forces, human dimensions are the mainfactors of farmland area change, which direct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the changes mentioned above.And the natur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farmland area as well. Variation of the naturalfactors would act as the major contributory factor to farmland area change during years or periodsof abrupt climatic changes, or during the intensive occurring periods of natural hazards. Besides,the passive aspects of human factors, such as war chaos also influenced the fluctuation of thefarmland area.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study the land-use/cover change byChinese historical literatures, which has huge potential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growing dominance of human land-use and land-cover patterns that can be used in many global changeresearch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LAND driving forces shandong province qing dynasty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arting time series of rainy season in Yunnan and the evolvement of summer monsoon during 1711-1982 被引量:2
2
作者 YANG Yuda MAN Zhimin ZHENG Jingy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2期212-220,共9页
According to the textual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dominated by archives yearly, as well as the verification with several other kinds of data, the later or earlier starting tim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 According to the textual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dominated by archives yearly, as well as the verification with several other kinds of data, the later or earlier starting tim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during 1711-1982 has been reconstructed.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fluctuations in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in a year or years, and long fluctuation on the decadal scale. The rainy season comes earlier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later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earlier again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reflect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gradual change of the summer monsoon in Yunnan.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quasi-3 years cycle, which is related to EI-Nino's quasi-3 years cycle, and a 11.3-year cycle which is notably related to the 11-year cycle of the solar activity of starting dat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Meanwhile, the dissertation finds that the EI-Nino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often comes later or normally in the year of EI-Nino. However, there is an obvious imperfect period in such influence, which in turn may mean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fluctuation in the effect of ENSO on Asian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qing dynasty starting date of rainy season summer monsoon ENSO
下载PDF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ical spatial land use pattern for Jiangsu Province in mid-Qing Dynasty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晓斌 潘倩 +2 位作者 杨绪红 白清 周寅康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2期1689-1706,共18页
This study is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a high-resolu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land use pattern with all land use types to overcome low-accuracy and/or the monotonic land use type in current historical lan... This study is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a high-resolu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land use pattern with all land use types to overcome low-accuracy and/or the monotonic land use type in current historical land use reconstruction studies. The year of 1820 is set as the temporal sec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is the study area. Land use types being reconstructed include farmland, residential land (including both urban land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ater body, and other land (including forest land, grassland, and unused land). Data sources mainly refer to historical documents, historical geographic research outcomes, contemporary statistic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l data. With great considerations over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 few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facilitate the adjustment on prefecture farmland, urban land,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pholding the idea that the contemporary land use pattern has been inherently in sequence with the historical land use pattern as well as the land use pattern shall be consistent to its accessibility, this study reconstructs the land use patter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820 with 100 m*100 m grids based on accessibility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outcome has been tested as valid by regionaliza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s that back in 1820 in Jiangsu Province: (1) farmland, urban l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ater body, and other land take about 48.49%, 4.46%, 0.16%, 15.03%, and 31.86% of the total land area respectively; (2) the land use pattern features high proportion of land in farming while low-proportion land in non-farming uses while population, topography, and the density of water body lead to great spatial variations; and (3) the reconstruction methodology has been tested as reasonable based on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1820 data and 1985 for both farmland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grid reconstruction mid-qing dynasty Jiangsu province
原文传递
明清以来川滇黔地区饮食文化变迁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特点
4
作者 杜莉 王胜鹏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6,124,共10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大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内容和价值意蕴。川滇黔地区是我国...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大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内容和价值意蕴。川滇黔地区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区和饮食文化遗产富集区。明清以来直至当今,该地区汉族和各民族在食材运用、饮食品及其制作技艺、饮食习俗等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进行着交流与交融,并且其途径、方式、结果和作用等方面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即川滇黔地区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交融的途径主要是人口迁移流动和商贸往来,其方式主要是双向交流、相互影响,其结果和作用是促进了川滇黔地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多元与共性并存、推动了区域饮食风味的共同体川菜、滇菜、黔菜的定型与繁荣发展,进而助推了多元一体的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菜系的丰富与兴盛,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以来 川滇黔地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饮食文化
下载PDF
清末民初江苏地区家谱特点探析
5
作者 任欣欣 王丽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70-73,共4页
清末民初,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家谱修撰成为部分家族承继血缘关系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江苏地区是修纂家谱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对家谱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扬州吴氏、宜兴吕氏和无锡锡山秦氏三个家族的家谱具有完备的体例,重... 清末民初,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家谱修撰成为部分家族承继血缘关系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江苏地区是修纂家谱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对家谱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扬州吴氏、宜兴吕氏和无锡锡山秦氏三个家族的家谱具有完备的体例,重视家规族约的制定,并充实了对家族女子成员的记载内容。这些特点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和区域文化紧密相关,是传统文化和近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江苏地区 家谱
下载PDF
从官府主导到官绅共治:清代江西书院文化权力格局的演变
6
作者 吴琦 曹佳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江西自古文教兴盛,书院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清代江西官绅积极创办和修复各级书院,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他们通过监管书院事务、担任书院山长等方式参与书院的日常管理,并兴办地方助学组织。其背后的儒家正统观、行善福报观和... 江西自古文教兴盛,书院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清代江西官绅积极创办和修复各级书院,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他们通过监管书院事务、担任书院山长等方式参与书院的日常管理,并兴办地方助学组织。其背后的儒家正统观、行善福报观和宗族孝道观,包含官绅对声名利益的渴望和关照社会公共事务的自觉。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清代江西书院经历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即由官府主导向官绅共治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争夺地方文教资源、文化权力对于官绅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反映清代地方士绅力量的发展,并力图掌握书院等地方公共资源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西 书院 官与绅 文化权力格局
下载PDF
刘锦棠与金顺关系考述——晚清新疆官员关系个案探析
7
作者 李芳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1,共8页
抚、军关系一直是晚清新疆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首任巡抚刘锦棠与伊犁将军金顺的关系演变多有其特殊性。刘锦棠与金顺相识于金积堡战役,此后在稳定新疆北部局势中有着多次密切合作。两人的分歧起源于乌垣城敌粮分配不均,且未能化解,经... 抚、军关系一直是晚清新疆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首任巡抚刘锦棠与伊犁将军金顺的关系演变多有其特殊性。刘锦棠与金顺相识于金积堡战役,此后在稳定新疆北部局势中有着多次密切合作。两人的分歧起源于乌垣城敌粮分配不均,且未能化解,经过大河沿防务与伊犁善后分歧之争,两者关系破裂。新疆建省后,刘锦棠向清廷揭露金顺在伊犁营勇哗变及大西沟匪患问题上的谎报、瞒报行为,致使金顺被迫离任。两者关系的逐步变化受多重因素影响,新疆政治局势的变化是导致刘锦棠与金顺关系逐步恶化的关键,清廷在处理双方分歧时的不当措施、西北官场局势及人物性格影响了两者关系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时期 新疆建省 刘锦棠 金顺
下载PDF
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析——以黔东北地区为中心
8
作者 李锦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2,共8页
随着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国家权力的不断延伸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农村手工业的进步较为明显,推动了山地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农... 随着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国家权力的不断延伸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农村手工业的进步较为明显,推动了山地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农村商品经济不断活跃,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扩大。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该区域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武陵山区 农村经济 黔东北地区
下载PDF
清代河南女性捐地问题探析——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吕宽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0-55,共6页
清代河南女性捐地事件时有发生,碑刻资料对此有详细记载。清代河南女性捐地的主要对象为各类寺庙、家族宗祠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清代女性捐地给寺庙是为了寻求神灵庇护,实现源于家庭的内生需求;捐地给宗祠是因为家庭祭祀及宗祧问题;捐... 清代河南女性捐地事件时有发生,碑刻资料对此有详细记载。清代河南女性捐地的主要对象为各类寺庙、家族宗祠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清代女性捐地给寺庙是为了寻求神灵庇护,实现源于家庭的内生需求;捐地给宗祠是因为家庭祭祀及宗祧问题;捐地给各类公益慈善事业是源自内心积善行德的善念。清代河南女性捐地相应地会带来土地的权属发生变化,同时,清代河南女性捐地行为也反映了清代乡村社会整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河南 女性 捐地
下载PDF
清代贵州妇幼慈善事业探析——以地方志为中心
10
作者 郑明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
清代贵州设有育婴堂、及幼堂、尚节堂等妇幼慈善机构,对被救助者提供积极的生活保障,并为儿童提供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部分地区还对妇女提供纺纱技能培训,这种“教养结合”的慈善模式在当时较为先进。贵州慈善事业的经费主要来自官方,... 清代贵州设有育婴堂、及幼堂、尚节堂等妇幼慈善机构,对被救助者提供积极的生活保障,并为儿童提供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部分地区还对妇女提供纺纱技能培训,这种“教养结合”的慈善模式在当时较为先进。贵州慈善事业的经费主要来自官方,管理上也以官方为主。贵州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由外而内”的过程,是清代贵州“改土归流”后“养民”“安民”的举措之一,发展了西南地方的妇幼慈善事业,也是国家权力在贵州等西南地方逐步深入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贵州 妇女儿童 慈善事业 国家权力
下载PDF
清代湖湘地区孔庙祭祀仪式与礼俗用乐
11
作者 熊晓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孔庙祭祀是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贤哲的一种释典活动,在祭祀仪式活动中,礼俗用乐伴随着祀典的全部过程,这些音乐专门为祭孔祀典而制作,带有强烈的乐舞特征。清代湖湘地区盛行祭孔祀典,形成了直省祭孔与孔府家... 孔庙祭祀是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贤哲的一种释典活动,在祭祀仪式活动中,礼俗用乐伴随着祀典的全部过程,这些音乐专门为祭孔祀典而制作,带有强烈的乐舞特征。清代湖湘地区盛行祭孔祀典,形成了直省祭孔与孔府家庙祭孔释奠的两大用乐体系,由于清代湖湘地区祭孔礼俗用乐体系的成熟及程序的完善,湖湘地区孔庙祭祀礼俗用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湖湘地区孔庙祭祀礼俗用乐有着独特的乐舞内容和表现形式,它历经了定乐、发展、缺失、重整等兴亡盛衰,虽然古制音律原貌难寻,但祭祀礼俗用乐与湖湘地方音乐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格局,同时也是孔庙祭祀音乐能够在湖湘地区传承、繁衍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湖湘地区 祭孔歌乐 表现形式 价值
下载PDF
近二十年来清末新疆建省研究述评
12
作者 李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3,共8页
新疆建省对近代中国边疆乃至民族国家的形成都影响深远。今年恰逢新疆建省140周年,文章梳理了近二十年来的学术成果且进行简要评述,希望为深化治疆历史规律地把握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 清末 新疆建省 研究述评
下载PDF
清代四川水灾时空特征及受灾比风险测度
13
作者 尹肇麒 李卫朋 +2 位作者 陈忠升 熊梅 汪秀娟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207-223,共17页
通过历史记录对清代四川省水灾逐年分等定级,以此研究清代四川水灾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出受灾风险概率。结果表明:(1)清代(1644—1911年)共发生水灾1409县次,1861—1890年为水患高发期,1825年后水灾强度显著上升... 通过历史记录对清代四川省水灾逐年分等定级,以此研究清代四川水灾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出受灾风险概率。结果表明:(1)清代(1644—1911年)共发生水灾1409县次,1861—1890年为水患高发期,1825年后水灾强度显著上升。10 a尺度下水灾强度存在三次高峰,30 a尺度下清末期水灾强度持续增强。前期水灾周期为中长期振荡,1825年后水灾强度显著提高且以中短(8—15 a)周期性振荡为主。(2)水灾密集区主要位于山地-平原交界处的成都府、眉州、雅州府东部区域,受灾指数基尼系数为0.4615,水患平均中心位移较小。(3)全川受灾风险概率在受灾比为0.05—0.15时迅速下降,同等受灾比(0.2以下时)下,川东道受灾风险概率最高;而受灾比高于0.2时,川北道受灾风险最高。(4)东亚季风增强、人口暴露度增加、政治经济动荡造成的社会韧性下降和生态破坏可能是清末四川省水灾强度提高和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水灾 时空特征 受灾风险 四川省
下载PDF
清代前期山西省的荒地数字与垦荒进程新探
14
作者 张力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83-96,158,共15页
清初确定以万历原额为准的定赋原则后,各地田赋重整中通过“剔荒征熟”形成大量荒地数字。通过对清初山西省的考察可见,这些数字主要指土地原额中的除豁荒地,受除豁政策影响,其中包含部分明中期以后形成的不堪耕种荒地,但不含大量明末... 清初确定以万历原额为准的定赋原则后,各地田赋重整中通过“剔荒征熟”形成大量荒地数字。通过对清初山西省的考察可见,这些数字主要指土地原额中的除豁荒地,受除豁政策影响,其中包含部分明中期以后形成的不堪耕种荒地,但不含大量明末清初形成的易垦抛荒地,在无主有主的分类处理和前后相继的清查除豁中,形成了滞后性、层累性和系统性缺失特征。清前期垦荒进程中,这些荒地数字是统治者判断垦荒情形的重要依据,报垦也以荒地数字为基础展开。因此,尽管雍正以前山西报垦情形不佳,实际的荒地垦复进程应比报垦数字反映的情况开始更早、规模更大、完成更快,其空间发展过程也与报垦反映情况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荒地数字 垦荒进程 山西省
下载PDF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研究
15
作者 李嘉宁 岳大鹏 +1 位作者 赵景波 杨天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频期,1704—1783年和1784—1863年为较低频期,且存在3年、7年、11年、28年的准周期。(2)霜雪灾害频次和等级存在季节性特征。霜灾在春秋两季最为频繁,雪灾在冬春季节发生最多,冻灾几乎仅在冬季发生。中度等级灾害多发生于春秋两季,重度等级灾害常发生于秋冬之际。(3)霜雪灾害的强弱与频次在空间上有较好一致性,多集中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关中盆地东南部。(4)霜雪灾害发生高频期对应气候更为寒冷干燥。冬季风强度是决定霜雪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5)小冰期气候在清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较暖或炎热月份发生降温达15~20℃的灾难性降温事件,并导致灾难性天气过程。(6)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发生两次极端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在1662—1692年和1861—1900年,后者指示清代气温最低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霜雪灾害 时空变化 寒冷气候事件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
下载PDF
论明清时期的贵州驿站管理及其变迁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建国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第2期58-71,共14页
明清时期,贵州的驿道交通在历代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驿站的日常运行、设施维护、人员配置、经费支出,是驿道交通管理的重要环节。明朝时期,贵州的驿站分为地方“三司”管理的驿站和宣慰司等直接或参与管理的驿站;清朝时期,随着“... 明清时期,贵州的驿道交通在历代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驿站的日常运行、设施维护、人员配置、经费支出,是驿道交通管理的重要环节。明朝时期,贵州的驿站分为地方“三司”管理的驿站和宣慰司等直接或参与管理的驿站;清朝时期,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贵州各地的驿站管理又出现了较大变化,即清廷将各地的驿站划归所在地的府、州、县管理。在整个明清时期,贵州的驿站在经费支出、设施维护、物资供给以及人员配备方面呈现了一个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对这一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贵州 驿站 管理
下载PDF
明清时期世袭家族谱牒与家族变迁——以云南蒙化左氏谱牒为例
17
作者 罗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1,共9页
在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和明清土官世袭制度下形成的世袭家族的谱牒有三种形式,一是记录历任世袭官员功绩履历的亲供状,二是在职官员子侄宗图,三是包括所有或某一支系世系的族谱。云南蒙化左氏是明清时期的世袭土官家族,明正德时期的《蒙化... 在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和明清土官世袭制度下形成的世袭家族的谱牒有三种形式,一是记录历任世袭官员功绩履历的亲供状,二是在职官员子侄宗图,三是包括所有或某一支系世系的族谱。云南蒙化左氏是明清时期的世袭土官家族,明正德时期的《蒙化左氏家谱》以及清代的《蒙化左土官记事》均属于亲供状,记载了历任土官的功绩,均为应袭土官请袭所用,其目的在于确定应袭土官的顺序,维系应袭嫡长子的身份地位;清乾隆时期的《蒙化左族家谱》则由庶子倡修,是包括所有支系的族谱,是响应“笃宗族以昭壅睦”的结果。左氏有家庙、私祠和专祠,也支持修建佛寺。家庙是明嘉靖以前在职土官供奉四代祖先的场所,私祠是嘉靖以后左氏供奉始祖和历代祖先的场所,专祠是崇祯时期供奉庶子左重、左廷皋父子的官祠。左氏在明成化时修建寺庙,供奉亡人香火,随着私祠的出现,家庙渐废,私祠与佛寺合为一体。到清乾隆时私祠亦荒废,专祠变成家族祠堂。这些现象反映了在明清制度变化的背景下,嫡长子享受世官世禄、为祖先带来朝廷恩典的特权受到挑战,庶子亦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祖先带来封赠,进而提高社会地位。蒙化左氏谱牒所反映的家族变化,也出现在卫所军官家族的谱牒中,反映了在明清制度变化背景下世袭家族嫡长子与庶子身份地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袭家族 族谱 云南 明清时期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元朝治滇实践
18
作者 白云敏 王世丽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元朝统治云南的一个多世纪里,通过发展农业、兴办儒学、建立驿传、实行民族安抚政策等方式积极开展对云南的边疆治理。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使“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还推动了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而促进了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 元朝统治云南的一个多世纪里,通过发展农业、兴办儒学、建立驿传、实行民族安抚政策等方式积极开展对云南的边疆治理。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使“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还推动了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而促进了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因此,梳理总结元朝在云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对今天加强边疆建设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大一统 云南行省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探赜——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一个范例
19
作者 许鎏源 梁凯悦 沈思仪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5-84,共10页
有清一代,云南不仅涌现出大批文士,还有与全国学子同台竞技时一举夺魁的袁家穀,是云南文化史、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综观云南古诗文,其分布情况在空间层面,呈现出地域的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一方面,几乎各个府域都有诗古文辞家;另一方... 有清一代,云南不仅涌现出大批文士,还有与全国学子同台竞技时一举夺魁的袁家穀,是云南文化史、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综观云南古诗文,其分布情况在空间层面,呈现出地域的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一方面,几乎各个府域都有诗古文辞家;另一方面,又以云南府、临安府、大理府为诗古文辞家涌现的三大区域,形成了滇中、滇南、滇西三个核心诗古文辞家圈层。在时间层面,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以乾隆、康熙、嘉庆年间居多,呈现出了曲折式的分布特点。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的时空分布虽然是文化地理现象,但非朝夕而成,背后有着复杂的演化机理,是中华民族内部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云南 诗古文辞家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下载PDF
明清云贵官方交通机构的职能与管理
20
作者 姜建国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2-95,共14页
明清云贵地区的官方交通机构不限于驿传,而应包括维系人员出行、物资运输与信息传递的各类官方机构。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以维持国家行政运转为主的驿、铺;以维系国家物资运输为主的堡、站、递运所;以维护行旅安全为主的关、哨、巡检司、... 明清云贵地区的官方交通机构不限于驿传,而应包括维系人员出行、物资运输与信息传递的各类官方机构。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以维持国家行政运转为主的驿、铺;以维系国家物资运输为主的堡、站、递运所;以维护行旅安全为主的关、哨、巡检司、汛塘;以及为旅行提供服务与便利的渡口、公馆等。各类交通机构的职能并非泾渭分明,驿兼具物资运输与旅行服务职能,堡、站兼具军事护卫与信息传递职能,关、哨、汛塘兼具传递信息与运输物资职能。当今交通同样与政治、经济、治安、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职能一方面承续自古代,另一方面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云贵 交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