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tential priority areas and protection network for Yunnan snub-nosed monkey(Rhinopithecus bieti) 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SU Xukun HAN Wangya LIU Guohu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7期1211-1227,共17页
In Southwest China, five Nature Reserves(NRs)(Mangkang, Baimaxueshan, Yunling, Habaxueshan, and Yunlongtianchi) play a key role in protecting the endemic and endangered Yunnan snub-nosed monkey(YSM)(Rhinopithecus biet... In Southwest China, five Nature Reserves(NRs)(Mangkang, Baimaxueshan, Yunling, Habaxueshan, and Yunlongtianchi) play a key role in protecting the endemic and endangered Yunnan snub-nosed monkey(YSM)(Rhinopithecus bieti). However,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 threaten its habitats and corridors. We used a GIS-based Niche Model to delineate potential core habitats(PCHs) of the YSMs and a Linkage Mapper corridor simulation tool to restore potential connectivity corridors(PCCs), and defined five scenarios. A normalized importance value index(NIVI) was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the protection priority areas(PPAs) for the YSMs for five scenario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cations of the habitats and corridors were different in the five scenarios, thereby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PAs and protection network of the YSMs. The NIVI value of Baimaxueshan nature reserve was 1 in the five scenarios, which implied the maximum importance. There were only 7 PCHs and 16 PCCs(with the longest average length of 223.13 km) which were mainly located around 5 NRs in scenario III. The protection network of the YSMs was composed of 16 PCHs, 18 PCCs, and 5 NRs. Under each scenario, most of the PCHs and the PCCs were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study area. The five NRs only covered 2 PPAs of the YSMs. We suggest th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needs to be strictly protected and human activities should be limited. The area of the five NRs should be expanded to maximize protection of the YSM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snub-nosed monkey (YSM) POTENTIAL core habitat (PCH) POTENTIAL connectivity CORRIDOR (PCC) protection priority area (PPA) nature reserve (NR)
原文传递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2
作者 任宝平 吴瑞东 +2 位作者 黎大勇 Paul AGarber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9,共13页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夜树 夜宿地 移动模式 滇金丝猴
下载PDF
滇金丝猴肠道微生物四环素抗性基因和肠道环境特征
3
作者 邹书珍 罗亚 +4 位作者 程鸣 王凡 黎大勇 康迪 唐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4-314,共11页
野生动物肠道是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储存库,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在动物展示区存在ARGs暴露的风险。本研究基于16S rRNA技术,测定展示区不同性别滇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利用定量聚... 野生动物肠道是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储存库,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在动物展示区存在ARGs暴露的风险。本研究基于16S rRNA技术,测定展示区不同性别滇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技术检测其肠道微生物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racycline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T-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丰度,并分析其肠道酶活性和营养物质含量特征;利用网络模型(NetWork)分析T-ARGs和MGEs的潜在宿主菌,简单相关关系分析肠道微生物T-ARGs和MGEs的丰度与滇金丝猴肠道的微生态环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滇金丝猴雌性和雄性肠道微生物T-ARGs和MGEs的绝对丰度差异不显著;雌性肠道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雄性,而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雄性。滇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的T-ARGs可作为其展示区健康风险的指示因子,展示区的滇金丝猴可能存在3个风险:(1)条件致病菌是T-ARGs的潜在宿主菌,利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展示区的滇金丝猴进行疾病治疗时,该致病菌可能具有产生耐药性的风险;(2)脂肪酶活力、蛋白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能够提高MGEs的转移能力,说明维持展示区滇金丝猴的肠道消化能力的管理方式可能与降低T-ARGs转移能力的目标相悖;(3)T-ARGs抑制滇金丝猴对蛋白质的消化和氨基酸的吸收。建议对展示区滇金丝猴的ARGs污染源加以控制,以保障滇金丝猴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和降低致病菌的耐药性,与雌性滇金丝猴相比,雄性滇金丝猴个体的健康状况更应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 滇金丝猴 肠道微生物 抗生素抗性基因 转移风险
下载PDF
基于生境斑块的滇金丝猴景观连接度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宇 李丽 +3 位作者 吴巩胜 周跃 覃顺萍 王小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8,共8页
基于生境斑块,结合最小费用距离并运用图论法对滇金丝猴分布区进行栖息地连接度分析,研究利用猴群的现实分布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了景观功能连接的最佳距离阈值,对于功能畅通的组分,以景观指数BC定量识别出作为"踏脚石"... 基于生境斑块,结合最小费用距离并运用图论法对滇金丝猴分布区进行栖息地连接度分析,研究利用猴群的现实分布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了景观功能连接的最佳距离阈值,对于功能畅通的组分,以景观指数BC定量识别出作为"踏脚石"的优先保护区域;对于功能不连接的组分,绘制出最小费用路径,确定了该路径中优先恢复区域。结果表明:最佳的最小费用距离阈值为1400,该阈值下猴群主要存在于5个组分中,所有组分中猴群间的连接度优劣排序为组分3>组分1>组分5>组分4,龙马山猴群(G15)没有"踏脚石"斑块使其与同一组分内的其他猴群相连接,应考虑优先恢复该区域的植被,研究成果对于该物种的保护和其他濒危物种的类似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景观连接度 最小费用距离 阈值
下载PDF
基于景观遗传学的滇金丝猴栖息地连接度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薛亚东 李丽 +3 位作者 李迪强 吴巩胜 周跃 吕玺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5886-5893,共8页
结合景观遗传学,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物种栖息地进行连接度分析,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及可实践操作的指导。选取滇金丝猴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结合景观遗传学,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其栖息地进行了连... 结合景观遗传学,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物种栖息地进行连接度分析,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及可实践操作的指导。选取滇金丝猴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结合景观遗传学,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其栖息地进行了连接度和潜在扩散廊道分析。并且通过连接度的分析和制图绘制出了更为准确的种群间潜在扩散廊道,确定了受人工障碍影响的廊道及敏感区域。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5个亚群中,仅S3亚群内的5个猴群保持着较好的连接度,总体来说,各亚群内的连接度相对于各亚群间连接度保持的较好。除S3亚群中猴群间的潜在扩散廊道较为理想外,其余种群间的潜在扩散廊道均受人工斑块的影响,多数廊道被人工障碍阻断,或面临即将被阻断的情况,对于滇金丝猴的扩散交流影响较大。敏感区域多集中在中南部的3个亚群间,这些敏感区域应作为景观恢复及保护区规划的重要优先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遗传学 连接度 潜在廊道 栖息地 滇金丝猴
下载PDF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的食性 被引量:20
6
作者 黎大勇 任宝平 +3 位作者 和鑫明 胡刚 李保国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8-346,共9页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采用扫描瞬时取样法对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群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滇金丝猴群的食物主要由42个科105种植物组成。滇金丝猴全年的食物构成如下:松萝50.6%,成熟叶16.3%,果实/种子10.5%,嫩...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采用扫描瞬时取样法对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群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滇金丝猴群的食物主要由42个科105种植物组成。滇金丝猴全年的食物构成如下:松萝50.6%,成熟叶16.3%,果实/种子10.5%,嫩叶8.4%,竹笋7.9%,芽3.0%,花1.9%,树皮/叶柄/茎0.8%,真菌类0.5%。研究还表明,滇金丝猴的食谱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即夏季取食的植物种类最多,冬季取食的植物种类最少,嫩叶是滇金丝猴春季的主要食物,而果实/种子在响古箐的滇金丝猴秋季食物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此外,发现竹笋是滇金丝猴夏季的主要食物资源。研究还发现,除松萝以外,对其食物贡献率最大的10科植物的比重达到39.6%,而蔷薇科的取食则高达17.57%,表明响古箐滇金丝猴对不同种类的食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以上结果表明,响古箐滇金丝猴的取食行为受食物资源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食性 松萝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滇金丝猴驯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邹如金 季维智 +4 位作者 杨上川 田保平 保海仙 屠建平 周红武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3期87-92,共6页
本文报道的6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均捕自同一野生种群。由于在运输途中采用了降低应激反应药物,动物得以安全运出。笼养期间,试投以各种本地产植物的叶、花、果和蔬菜为食,结果有56种为动物所接受... 本文报道的6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均捕自同一野生种群。由于在运输途中采用了降低应激反应药物,动物得以安全运出。笼养期间,试投以各种本地产植物的叶、花、果和蔬菜为食,结果有56种为动物所接受。说明金丝猴的食性狭窄主要是受栖息地的限制。在以这些食物为主食的条件下,分别笼养了14个月的3只(♀)、6个月2只(♂)和80个月1只(♀)的滇金丝猴目前健康状况良好:成年个体的体重多有所增加,幼体的生长发育良好;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消化道和呼吸道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饲养 食性
下载PDF
评估不同尺度下农牧地对滇金丝猴景观连接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雯雯 李丽 +3 位作者 吴巩胜 张宇 代云川 周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136-8144,共9页
基于图论法原理,综合最小费用距离和猴群的最小家域,建立了滇金丝猴栖息地的潜在扩散廊道及廊道缓冲区。在此区域内,根据遗传距离与栖息地连接最小费用距离的相关性,确定了5个不同管理单元间猴群可能扩散的阈值,并根据此阈值计算获得可... 基于图论法原理,综合最小费用距离和猴群的最小家域,建立了滇金丝猴栖息地的潜在扩散廊道及廊道缓冲区。在此区域内,根据遗传距离与栖息地连接最小费用距离的相关性,确定了5个不同管理单元间猴群可能扩散的阈值,并根据此阈值计算获得可能连通性指数(PC)去评估不同尺度下农牧地对滇金丝猴栖息地景观连接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距离为2.15km的廊道缓冲区范围内,5个不同管理单元间猴群可能扩散的最小费用距离阈值为1600,在两个斑块之间的费用距离小于或等于1600时,两个斑块能够连接,猴群可能在这两个斑块进行扩散,超过费用距离1600时,两个斑块不再连接,即猴群在这两个斑块间不会扩散。景观尺度下,PC指数逐渐增加,意味着未来4种不同的农牧地改善情景(C1,C2,C3,C4)都将促进景观连接度的增加;在斑块尺度下,通过确定出的最佳距离阈值,将整个研究区域分成不同的组分,小于或等于阈值的相邻斑块被划分在同一个组分中,大于阈值则不在一个组分中,研究区域中的5个不同管理单元间的猴群被划分在3个不同的组分中,情景C1,C2中组分数量没有变化,意味着连接度没有发生改变,但在情景C3,C4中,组分数量减少,并与相邻的组分融为一个组分,意味着连接度发生改变,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扩大,更有利于猴群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将为滇金丝猴栖息地的保护、未来廊道的恢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为类似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论 滇金丝猴栖息地 不同景观尺度 农牧地 景观连接度
下载PDF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花箐滇金丝猴夜宿地的季节性选择 被引量:10
9
作者 黎大勇 任宝平 +4 位作者 Cyril C.Grueter 周岐海 彭正松 魏辅文 李保国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9-395,共7页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端的格花箐,对一群(约250只)滇金丝猴的夜宿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整个调查历时13个月,确认研究群的夜宿点54个,共记录夜宿地的利用次数137次,提示研究群在其中一些地点多次夜宿。滇...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端的格花箐,对一群(约250只)滇金丝猴的夜宿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整个调查历时13个月,确认研究群的夜宿点54个,共记录夜宿地的利用次数137次,提示研究群在其中一些地点多次夜宿。滇金丝猴夜宿地在平均海拔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猴群夜宿地的平均海拔为3352m,为一年中夜宿地分布最高的时期;春季猴群则多选择在低海拔地区夜宿,平均海拔在一年中最低(3082m)。猴群夜宿地集中分布于3200~3400m的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夜宿地数量和利用频次差异明显。虽然猴群夜宿地主要位于针阔混交林中,但是不同季节猴群夜宿地植被的组成明显不同。猴群明显偏好在位于南坡面和西坡面的地点过夜,在夏季和秋季尚未发现北坡向的夜宿地。研究还表明,不同季节,猴群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少数几个地点多次过夜,但大多数夜宿地在一年中仅利用一次。滇金丝猴为什么会对某些地点多次利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夜宿地 海拔 季节变化 植被类型
下载PDF
滇金丝猴雌性个体间的理毛行为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德军 黎大勇 +5 位作者 胡杰 任宝平 袁晓霞 和鑫明 李艳红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5,共8页
相互理毛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性群居灵长类动物中,通常具有清洁卫生和社会交往功能。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们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了雌性个体间相互理毛... 相互理毛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性群居灵长类动物中,通常具有清洁卫生和社会交往功能。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们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了雌性个体间相互理毛的行为数据,包括理毛的部位、理毛的姿势、理毛的时间和回合数。研究结果表明:滇金丝猴雌性个体之间每次相互理毛的平均时间为5.7 min。相互理毛部位较多的发生在自我理毛不能进行(达到)的部位(61.1%);在不能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行为持续时间长,平均9.7 min;在个体能够进行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持续时间短,平均为3.2 min。相互理毛的姿势以对坐为主(48.4%),不同理毛姿势的理毛时间差异显著。新迁入家庭单元的雌性个体为理毛的首先发起者,但其获得被理毛的时间却并不多。滇金丝猴雌性个体相互理毛部位、理毛姿势和理毛时间的差异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理毛行为符合卫生功能假说和社会功能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相互理毛 卫生功能假说 社会功能假说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滇金丝猴群体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潘登 符云新 张亚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2-436,共5页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是我国著名的濒危保护动物。迄今为止,关于滇金丝猴并基于DNA序列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还没有报道。文章测定了来自于云南省维西县滇金丝猴群体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以及部分个体的细胞色素b全序列。在排...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是我国著名的濒危保护动物。迄今为止,关于滇金丝猴并基于DNA序列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还没有报道。文章测定了来自于云南省维西县滇金丝猴群体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以及部分个体的细胞色素b全序列。在排除了核线粒体假基因存在的可能性之后,滇金丝猴维西群体内部被确认存在着两个序列分歧较大的分枝。即使如此,如果考虑到群体结构和迁移的影响,维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下载PDF
滇金丝猴生境破碎化研究中的遥感影像预处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年波 王金亮 杨士剑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90-195,共6页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滇金丝猴的生境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就课题“滇金丝猴生境破碎化及其恢复策略的研究”中进行的前期工作———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内容、工作平台、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概况、遥感影像实验样区的选择和切割提取和多...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滇金丝猴的生境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就课题“滇金丝猴生境破碎化及其恢复策略的研究”中进行的前期工作———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内容、工作平台、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概况、遥感影像实验样区的选择和切割提取和多光谱信息的统计分析及波段选取等进行论述并作分析总结 ,为后续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生境 破碎化 研究方法 遥感影像预处理 生物多样性 灵长类
下载PDF
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保护现状及管理建议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茂欢 杨国斌 杨士剑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4期43-47,51,共6页
采用访问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得到了保护区内滇金丝猴的巡护监测线路和种群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滇金丝猴面临生境萎缩、退化的威胁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保护区功能区划分... 采用访问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得到了保护区内滇金丝猴的巡护监测线路和种群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滇金丝猴面临生境萎缩、退化的威胁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不尽合理,经费短缺,经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保护人员素质和待遇有待提高等问题.藉此,提出了加大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对保护区功能区划分进行调整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种群数量 巡护监测 保护现状 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滇金丝猴分布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建国 吕佳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6期1-10,共10页
分析气候变化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CART(classificationand regression tree)生态位模型,采用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滇金丝猴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 分析气候变化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CART(classificationand regression tree)生态位模型,采用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滇金丝猴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减小,新适宜及总适宜范围将扩大,在1991—2020年时段较大,从1991—2020年时段至2081—2100年时段随气候变化时间段延长而逐渐缩小,其中A1情景下变化最大,B1情景下变化最小。气候变化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分布区东北部及南部适宜范围将缩小,西部和西北及东南部适宜范围将扩大。气候变化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区范围与我国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均随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其中气温变化影响比降水量变化影响大。因此,气候变化后,近期将使滇金丝猴目前分布适宜分布区范围减少,新适宜分布区范围将扩大,随气候变化程度增强,新适宜分布区及总适宜分布区范围都将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情景 滇金丝猴 气候变量模拟 潜在影响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滇金丝猴生境景观连通性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李慧 李丽 +3 位作者 吴巩胜 周跃 李雯雯 梅泽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1-2228,共8页
景观连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动植物基因交流的保护以及景观规划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以滇金丝猴活动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建立滇金丝猴栖息地的连接度模型,分析滇金丝猴栖息地间的连通性,对于连通性较好的区域,识别出了重点保... 景观连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动植物基因交流的保护以及景观规划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以滇金丝猴活动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建立滇金丝猴栖息地的连接度模型,分析滇金丝猴栖息地间的连通性,对于连通性较好的区域,识别出了重点保护与恢复区域;对于连通性较差的区域,通过电路理论连接度模型确定了影响今后廊道建设的重点保护与恢复区域。结果表明:各区域内部猴群栖息地连通性较好,其中中部地区最优,其次是北部,最差为南部。G3和G4栖息地斑块作为对连接各区域猴群生境斑块起到关键作用的"踏脚石"斑块是今后重点保护与恢复的区域,保护和恢复南部与中部猴群栖息地间"空白区域"的植被对于整个滇金丝猴活动区域的猴群基因交流也尤为重要。方法上,相较于图论得到的单一路径,电路理论得到的多路径更具有现势性。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可为濒危物种保护和区域生态廊道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路理论 滇金丝猴生境 景观连通性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自然村对滇金丝猴生境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朱淑娴 李丽 +4 位作者 邢璐 吴巩胜 国洪艳 王翔 包广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13-1223,共11页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逐渐失调的背景下,滇金丝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生境质量的研究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选取滇西北地区2572个自然村的社会经济数据和344个样地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和InV...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逐渐失调的背景下,滇金丝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生境质量的研究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选取滇西北地区2572个自然村的社会经济数据和344个样地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和InVEST模型,研究滇西北地自然村发展对滇金丝猴分布区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研究区南部自然村发展优于北部;(2)研究区北部的生境质量比南部高,北部自然村对滇金丝猴生境质量的影响比南部的自然村小;北部的生境稀缺性比南部高,生态稳定性差,需要制定优先保护策略;(3)猴群分布区内存留12个自然村,自然村发展对第3、6和14猴群(C3、C6和C14)的生境质量影响大,生境质量比较低;猴群C1、C12和C13分布区内的生境稀缺性较高,生境脆弱,需要优先加强规划;划定滇金丝猴优质生境、中等生境和低质生境区域,占比分别为26.85%、20.44%和5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自然村 滇金丝猴 生境质量
下载PDF
景观空间格局对滇金丝猴猴群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邓凯 李丽 +2 位作者 吴巩胜 周跃 赵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999-5006,共8页
结合景观生态学,建立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分析与内部生物之间的联系,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及可实践操作的指导。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滇金丝猴分布区内景观划分为适宜生境、次适宜生境、连接... 结合景观生态学,建立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分析与内部生物之间的联系,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及可实践操作的指导。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滇金丝猴分布区内景观划分为适宜生境、次适宜生境、连接生境、天然阻碍及人为干扰5种类型,通过计算得到5种类型斑块的景观指数,并将其与滇金丝猴猴群出现概率及种群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滇金丝猴猴群出现概率受人为干扰斑块影响较大,与人为干扰斑块面积所占比例呈负相关,与人为干扰斑块的权重边界密度呈正相关;(2)影响猴群分布密度的景观指数较多,其中除适宜生境斑块所占面积比及其权重边界密度与猴群密度呈正相关之外,其他指数均与猴群密度呈负相关;(3)现阶段对滇金丝猴生境保护最为直接的方法应该是增加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斑块间的连通性,即增强这两类斑块的自然增扩潜力,同时减少人为干扰对猴群的影响;(4)对于自然保护的管理应当更加重视边界效应的作用,尽量保持适宜生境与其性质相近类型斑块的连通性,以提高景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空间格局 滇金丝猴 猴群分布
下载PDF
滇金丝猴分布区景观格局现状分析——基于全球30m地表覆盖数据 被引量:7
18
作者 代云川 李丽 +2 位作者 吴巩胜 周跃 李雯雯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6年第1期37-40,45,共5页
以滇金丝猴分布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各个猴群栖息地景观格局现状进行分析。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和全球30m地表覆盖数据,结合Arc GIS10.0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4,计算出14个景观生态学指标。结果表明:1森林、灌丛、草... 以滇金丝猴分布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各个猴群栖息地景观格局现状进行分析。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和全球30m地表覆盖数据,结合Arc GIS10.0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4,计算出14个景观生态学指标。结果表明:1森林、灌丛、草地是滇金丝猴分布区内最重要的三类景观要素,且受到的破坏程度大于其他景观要素;2南面猴群栖息地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于北面;3在15个猴群栖息地中,G6(茨卡通)和G 11(金丝厂)的生境破碎度最严重。为确保猴群基因交流的顺畅性和遗传的多样性,应优先对破碎度较严重的景观要素和栖息地进行生境恢复和廊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猴群分布区 景观格局 全球30m地表覆盖数据 FRAGSTATS
下载PDF
滇金丝猴粪便类固醇激素抽提及检测方法评估 被引量:3
19
作者 黎嘉欣 杨秋立 +4 位作者 普天春 卢雁平 王伟 刘学锋 刘定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7-512,共6页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已被广泛接受,但分析结果却因对粪便样品的抽提和检测方法不同而异。本文以圈养滇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乙醇加热法、乙醇-蒸馏水法和乙醇-丙酮法对其粪便样品进行激素抽提,然后采用放射...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已被广泛接受,但分析结果却因对粪便样品的抽提和检测方法不同而异。本文以圈养滇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乙醇加热法、乙醇-蒸馏水法和乙醇-丙酮法对其粪便样品进行激素抽提,然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其雌二醇(E_2)和孕酮(P_4)水平。结果表明,不论采用RIA还是ELISA检测,选用乙醇加热法和乙醇蒸馏水法所抽提样品的孕酮和雌二醇测定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采用乙醇丙酮法所抽提样品的孕酮测定结果显著低于前面两种方法所测定的结果。综合考虑平均含量、相对误差、变异系数及抽提步骤的可行性,建议选用乙醇加热法抽提和RIA检测滇金丝猴粪样中孕酮与雌二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类固醇激素 抽提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人类干扰对滇金丝猴潜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钱天陆 秦淑洁 +2 位作者 吴朝宁 席唱白 王结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9-361,共13页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预测其栖息地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影响,进而识别保护空缺,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出行大数据估计人类出行密度,并将这一指标引入栖息地模型的构建;运用MaxEnt模型...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预测其栖息地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影响,进而识别保护空缺,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出行大数据估计人类出行密度,并将这一指标引入栖息地模型的构建;运用MaxEnt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构建自然环境和人类干扰两种情景下滇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模型,并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干扰两类共计11个变量对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基于出行大数据的人类出行密度这一指标能很好表征人类干扰对栖息地的影响。(2)模型预测得到滇金丝猴高适宜栖息地面积3487.28 km2,认为影响滇金丝猴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海拔、年降水量、人类出行密度和距道路距离。(3)人类干扰对滇金丝猴栖息地有明显的负影响(使适宜栖息地面积相较于自然环境下减少9.32%),其中人类出行活动对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干扰最为明显;同时还发现研究区78.8%的区域均受到一个或多个人类变量的较强干扰。(4)在现有15个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斑块中,3个同时具有较高栖息地适宜性和较多人类干扰的斑块,可作为重点保护区域;同时发现栖息地质量在距道路和居民点约2500 m处均出现明显拐点,可作为开展保护工作的缓冲区参考距离。降低这些区域的人类干扰强度,对滇金丝猴的生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保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MaxEnt模型 人类干扰 出行大数据 潜在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