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郧阳乔家院墓地M39发掘简报
1
作者 黄旭初(执笔/摄影) 邓海军 +3 位作者 胡春雨(执笔/绘图) 黄凤春 余乐(摄影) 陈安宁(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8,共18页
乔家院墓地M39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西部五峰乡东峰村庹家梁子,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虽然棺椁已朽,但朽痕清楚,可辨为一棺一椁葬制。墓中出土了一组铜礼... 乔家院墓地M39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西部五峰乡东峰村庹家梁子,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虽然棺椁已朽,但朽痕清楚,可辨为一棺一椁葬制。墓中出土了一组铜礼器和玉器,并发现有殉人,这是继M1-M6发掘后,在此又发现的一座殉人墓。根据器物的形制及纹饰对比研究,M39的年代约当在战国早期,其葬制与葬俗具有较多楚文化特征。同时,在墓中还发现有巴式兵器,对研究战国早期楚国在鄂西北山地沿汉水的经略、史载钖穴的位置及多元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郧阳乔家院墓地 战国早期 殉人 青铜器 巴文化
原文传递
湖北郧阳乔家院墓地出土东周青铜器金属物料变迁研究
2
作者 张吉 丁静玉 +2 位作者 黄旭初 黄凤春 陈建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对湖北郧阳乔家院墓地30件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初步明确鄂西北地区公元前6至前4世纪铅物料演替规律。中原地区三类铅资源演替次序在乔家院墓地皆有体现,M4:12浴缶焊料与M5:8鼎是两类中原来源铅料在江汉地区的最早实例。与此同... 对湖北郧阳乔家院墓地30件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初步明确鄂西北地区公元前6至前4世纪铅物料演替规律。中原地区三类铅资源演替次序在乔家院墓地皆有体现,M4:12浴缶焊料与M5:8鼎是两类中原来源铅料在江汉地区的最早实例。与此同时南方各类铅料也仍然行用,从而在豫南、鄂北地区形成与中原铅长期共存、不断消长的格局。在楚势力衰弱的春秋晚期,中原铅一度增多,进入战国后又有所减退。乔家院出土巴蜀式兵器的铅同位素比值与本地楚式器及成都平原同期青铜器皆能吻合,反映江汉平原与成都平原所用金属物料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郧阳 乔家院墓地 东周 金属物料 铅同位素
原文传递
重庆市云阳县风箱背2号汉墓
3
作者 罗二虎(文/绘制/摄) 白丽群 +1 位作者 高金玉(绘制) 陈昀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9,共14页
风箱背墓地在三峡库区建设前地属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群益村十组,现归属云阳新县城城区,濒临城区东南侧的长江边。地理坐标为北纬30°55′16″、东经108°42′15″,海拔150~178米(图一)。墓地坐落在长江北岸二级台地边缘的一个... 风箱背墓地在三峡库区建设前地属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群益村十组,现归属云阳新县城城区,濒临城区东南侧的长江边。地理坐标为北纬30°55′16″、东经108°42′15″,海拔150~178米(图一)。墓地坐落在长江北岸二级台地边缘的一个小山包上,当地人称为风箱背。小山包南、东、北三面是向下的斜坡,西面是向上的缓坡。坡顶共发现4座汉墓,2号墓是其中一座(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云阳县 风箱背墓地 竖穴岩坑墓 新莽时期 封泥
原文传递
重庆云阳马沱墓地战国墓发掘简报
4
作者 张建华 袁升飞 +2 位作者 刘彦锋(摄影) 王相锋(绘图) 郝红星(绘图)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9,共15页
马沱墓地是重庆云阳县长江北岸一处重要的墓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时代涵盖战国、汉、六朝、唐等。2001年至2003年,为配合三峡水库水利工程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8300平方米,清理各时期墓... 马沱墓地是重庆云阳县长江北岸一处重要的墓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时代涵盖战国、汉、六朝、唐等。2001年至2003年,为配合三峡水库水利工程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8300平方米,清理各时期墓葬133座,尤以汉墓为多,战国墓次之,展示了古人征服峡江地区一段艰辛的历程。本文选取7座战国墓进行介绍,通过器物的对比研究,认为这些战国墓源自荆楚地区的人们,并与当地的巴人文化发生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阳 马沱墓地 荆楚地区 巴人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