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of wetland in the Yuqia Basin 被引量:3
1
作者 ZHANG Chun-chao LI Xiang-quan +4 位作者 GAO Ming HOU Xin-wei LIU Ling-xia WANG Zhen-xing MA Jian-fei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3期222-234,共13页
In Yuqia Basin, the climate is arid and the ecologic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nd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 In Yuqia Basin, the climate is arid and the ecologic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nd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and domestic water in the Yuqia Basin,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for exploi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calculation parameters used were mainly in accordance with practical situation.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is consistent with measured value during the period of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The tot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was 22.02×10~4 m^3/d, and the total drainage was 21.95×10~4 m^3/d at present. The Yuqia River leakage is the main supply source of groundwat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area of wetland when water source place exploited by 2.5×10~4 m^3/d at alluvial-diluvial fan of Yuqia River. After long-term exploitation, the spring flow reduces from 1.42×10~4 m^3/d to 1.01×10~4 m^3/d and wetland area reduces by 32.7% of original area. The calculation of water balance shows that it is safe to the Yuqia Basin, Da Qiadam Lake, the Mahai Basin at downstream of Yuqia River and wetla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ater source place exploited by 2.5×10~4 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qia Basin Groundwater resources Numerical simulation Water source WETLAND
下载PDF
Cen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n the Yuqia-Jiulongshan region, northern Qaidam Bas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CHEN Siyuan ZHANG Yongshu +4 位作者 WU Lei ZHANG Junyong WANG Liqun XIAO Ancheng SHEN Y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nd thermochronology dati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Yuqia-Jiulongshan region in northern Qaid... 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nd thermochronology dati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Yuqia-Jiulongshan region in northern Qaidam Basin during the Cenozoi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is primarily dominated by a large box-shaped anticline, with steep limbs and a wide and gently-deformed core. The Mahaigaxiu and Jiulongshan anticlines are secondary folds controlled by secondary faults in the limbs of the box-shaped anticline. Whereas the Yuqia and the Northern Yuqia anticlines are secondary folds within the wide core of the box-shaped anticline. The geometry of the box-shaped anticlin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some high-angle reverse faults with certain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components, displaying distinct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s in section view. Combining the sedimentary correlation and detrital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we believe that the Yuqia-Jiulongshan region was a paleo-uplift that developed slightly in the early Cenozoic, resulting in the relatively thin Cenozoic strata. The intense deformation that shaped the present-day structural framework occurred in or after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Shizigou Formation. The Yuqia – Jiulongshan paleo-uplift is adjacent to the Sainan depression that is rich in Lower-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 and thus has high potential for futur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aidam BASIN yuqia-Jiulongshan REGION CEN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box-shaped ANTICLINE PALEO-UPLIFT
下载PDF
The pore structure an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s with low thermal maturity from the Yuqia Coalfield, northern Qaida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0
3
作者 Haihai HOU Longyi SHAO +3 位作者 Yonghong LI Zhen LI Wenlong ZHANG Huaijun WE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The continental shale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Shimengou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ir shale gas potential. In this study, a total... The continental shale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Shimengou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ir shale gas potential.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twenty-two shal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YQ-1 borehole in the Yuqia Coalfield, northern Qaidam Basi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s,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OC analysis,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s, and fract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the Shimengou shales varied from 8.149 nm to 20.635 nm with a mean value of 10.74 nm, which is considered mesopore-sized. The pores of the shales are mainly inkbottle- and slit-shape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TOC contents of the low maturity shales, with the TOC values of shales from deep to semi-deep lake facies (mean: 5.23%) being notab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hore-shallow lake facies (mean: 0.65%). The fractal dimensions range from 2.4639 to 2.6857 with a mean of 2.6122, higher than those of marine shal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ore surface was rougher and the pore structure more complex in these continental shales. The fraetal dimension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total pore volume and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with decreasing average pore size. With increasing TOC contents in shales, the fractal dimensions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with the highest value occurring at 2% of TOC content,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nds between the TOC and both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otal pore volume. The pore structure complexity and por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se low-maturity shales would be controll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both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the TOC cont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pore structure fractal dimension yuqia Coalfield JURASSIC northern Qaidam Basin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铁石观一带金红石矿床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永开 徐永利 +6 位作者 郑有业 周宾 吕登 张晓鹏 吴亮 马超 许荣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0-911,共12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相学等研究手段,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及铁石观一带均发现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其单个矿体长可达千米以上,宽均达几米至几十米不等,金红石物相Ti平均品位可达2.58%,属于高钛榴辉岩的范畴,且其矿床地质特征...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相学等研究手段,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及铁石观一带均发现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其单个矿体长可达千米以上,宽均达几米至几十米不等,金红石物相Ti平均品位可达2.58%,属于高钛榴辉岩的范畴,且其矿床地质特征与大别—苏鲁地区的金红石矿床特征极为相似。鱼卡和铁石观金红石矿床的发现,填补了柴北缘榴辉岩变质带没有金红石矿床的空缺,并暗示柴北缘地区有发现大型榴辉岩矿床的找矿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矿床 柴北缘 榴辉岩 鱼卡 铁石观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鲁静 邵龙义 +4 位作者 刘天绩 文怀军 汪浩 尚潞君 杨敏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方法,对青海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系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石门沟组下段和石门沟组上段;研究区...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方法,对青海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系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石门沟组下段和石门沟组上段;研究区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区域不整合面(古风化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下切谷、河道间古土壤和盆地内基准面下降—暴露—上升旋回的转折点;与海相含煤盆地不同,厚煤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发育具有多样性。在古隆起和盆地内部,厚煤层常靠近初始湖泛面发育(煤7);在盆地边缘河流—三角洲平原,厚煤层常靠近最大湖泛面发育(煤5)。总体来看,陆相含煤盆地三级层序中,湖侵体系域聚煤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地区 侏罗系 合煤地层 层序地层学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含柯石英榴辉岩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41
6
作者 李怀坤 陆松年 +2 位作者 赵风清 于海峰 郑健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3-50,共8页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边达肯大坂杂岩之花岗质片麻岩中发现典型的含柯石英榴辉岩。榴辉岩主要由石榴石、绿辉石和少量(多硅)白云母、柯石英和石英、角闪石、金红石等矿物组成。石榴石中铁铝、镁铝和钙铝榴石分子含量分别为51%~...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边达肯大坂杂岩之花岗质片麻岩中发现典型的含柯石英榴辉岩。榴辉岩主要由石榴石、绿辉石和少量(多硅)白云母、柯石英和石英、角闪石、金红石等矿物组成。石榴石中铁铝、镁铝和钙铝榴石分子含量分别为51%~59%、26%~31%和13%~19%;绿辉石中硬玉分子含量为45%~48%;岩石中残留有b0值极大的高压矿物多硅白云母(b0=9075×10-1nm);角闪石亦为高压类型的冻蓝闪石;最为重要的是确定了柯石英的存在。榴辉岩原始特征保存完好,仅遭受轻微的退变质作用和叠加变质作用。组成矿物可分为3个世代:(1)峰期矿物组合:石榴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柯)石英+金红石;(2)退变交生组合:冻蓝闪石+蠕虫状石英;(3)后期叠加变质矿物白云母。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压力大于28GPa的超高压至大约730℃、170GPa的高压环境,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是一条重要的古板块汇聚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石英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鱼卡凹陷侏罗系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储集条件——以柴页1井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浩涵 任收麦 +3 位作者 郭天旭 王胜建 周志 徐秋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凹陷发育的侏罗系泥页岩是中国北方陆相页岩气勘探的目的层系之一。为进一步明确鱼卡凹陷侏罗系泥页岩地化-储集条件,系统采集了柴页1井泥页岩岩心样品,开展了总有机碳、热解氢指数、镜质体反射率、孔隙度和渗透率、...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凹陷发育的侏罗系泥页岩是中国北方陆相页岩气勘探的目的层系之一。为进一步明确鱼卡凹陷侏罗系泥页岩地化-储集条件,系统采集了柴页1井泥页岩岩心样品,开展了总有机碳、热解氢指数、镜质体反射率、孔隙度和渗透率、扫描电镜、矿物组成及等温吸附特征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柴页1井中侏罗统大煤沟组泥页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利于有机质孔隙发育,较高的总有机碳含量利于页岩气富集;粘土矿物的存在虽然抑制了泥页岩微孔隙的发育,但对其吸附能力有促进作用。鱼卡凹陷具有良好的页岩气生成和储集条件,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凹陷 页岩气 地球化学 储集条件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大煤沟组七段油页岩开发价值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新民 郝海燕 +2 位作者 马峰 段国禄 程玉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58,共7页
针对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J_2d^7)油页岩,开展了以固体矿产形式的开发、综合利用的研究。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地震资料、样品分析,对鱼卡凹陷油页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并对鱼卡油页岩矿产进... 针对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J_2d^7)油页岩,开展了以固体矿产形式的开发、综合利用的研究。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地震资料、样品分析,对鱼卡凹陷油页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并对鱼卡油页岩矿产进行资源经济技术评价,认为鱼卡地区油页岩品质好,储量大,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对其进行勘探、开发,一方面可以改善柴达木盆地当前能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柴达木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借鉴中外多年来油页岩开发经验,结合柴达木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上开采和原位开采相结合,以提取页岩油、燃烧发电、燃烧取暖为主,建筑材料、有机复合肥等循环经济为辅的开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大煤沟组 鱼卡 柴北缘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榴辉岩的pT演化历史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建新 孟繁聪 杨经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5-254,共10页
鱼卡榴辉岩位于柴北缘HP/UHP变质带的西段,榴辉岩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分布在变质泥质岩、花岗质片麻岩及少量大理岩中,主要由石榴石和绿辉石组成,具有含量不等的多硅白云母、角闪石、黝帘石(斜黝帘石或绿帘石)、金红石和石英等。岩相学和... 鱼卡榴辉岩位于柴北缘HP/UHP变质带的西段,榴辉岩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分布在变质泥质岩、花岗质片麻岩及少量大理岩中,主要由石榴石和绿辉石组成,具有含量不等的多硅白云母、角闪石、黝帘石(斜黝帘石或绿帘石)、金红石和石英等。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显示榴辉岩经历了3期与俯冲和折返作用有关的变质演化阶段:(1)前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榴辉岩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核)+绿帘石+斜长石+角闪石,以包体的形式保存于具有生长环带的石榴石核部,形成的温压条件为p=1.06~1.11GPa,t=560~577℃;(2)榴辉岩相变质阶段,以绿辉石、多硅白云母等矿物围绕石榴石定向分布为特征,其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边)+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黝帘石,温压估算获得榴辉岩相的变质条件为p=2.35~2.52GPa,t=610~680℃;(3)后榴辉岩相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主要存在于围绕榴辉岩透镜体分布的退变榴辉岩(角闪石化榴辉岩)中,形成的温压条件为p=1.09±0.12GPa,t=635±44℃。研究结果显示榴辉岩的pT轨迹具有“发卡”型特点,表明鱼卡榴辉岩经历了快速俯冲和折返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鱼卡 榴辉岩 pT演化 矿物化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鱼卡凹陷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志 任收麦 +3 位作者 吴永良 郭天旭 王胜建 赵为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49,共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页1井揭示,鱼卡凹陷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具有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但资源潜力不明。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和优选含气页岩厚度、面积、含气量等参数,采用体积法计算鱼卡凹陷页岩气地质资源量。结果表明,埋深1500-3...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页1井揭示,鱼卡凹陷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具有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但资源潜力不明。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和优选含气页岩厚度、面积、含气量等参数,采用体积法计算鱼卡凹陷页岩气地质资源量。结果表明,埋深1500-3000m的页岩气资源最为富集,占鱼卡凹陷总地质资源量的38.95%,其中游离气占38%,展示了鱼卡凹陷良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页岩气 鱼卡凹陷 资源评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思远 张永庶 +4 位作者 吴磊 张军勇 汪立群 肖安成 沈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反射剖面解释和热年代学测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总体为一个箱状背斜形态,两翼较陡、核部宽缓,马海尕秀背斜和九龙山背斜为箱状背斜两翼受次级...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反射剖面解释和热年代学测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总体为一个箱状背斜形态,两翼较陡、核部宽缓,马海尕秀背斜和九龙山背斜为箱状背斜两翼受次级断裂影响的次级褶皱,鱼卡本部背斜和鱼卡北部背斜为箱状背斜的宽缓核部发育的次级褶皱。该箱状背斜的形态主要受一些高角度、具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控制,在剖面上形成了明显的正花状构造。结合沉积学研究和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认为,鱼卡—九龙山地区是一个自新生代早期就开始微弱发育的古隆起构造,使得其上的新生界厚度很薄,其强烈的褶皱变形则发生在晚中新世以后。鱼卡—九龙山古隆起邻近发育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的赛南凹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鱼卡-九龙山地区 新生代 变形特征 箱状背斜 古隆起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油页岩类型及成矿差异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君贤 刘招君 +2 位作者 孙平昌 白悦悦 邓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8-174,共7页
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YYY-1井全井岩心观察和地化分析,在页岩段和含煤段识别出两种类型油页岩。上部页岩段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含油率中等,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大,w(TOC)为5.97%~15.35%,... 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YYY-1井全井岩心观察和地化分析,在页岩段和含煤段识别出两种类型油页岩。上部页岩段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含油率中等,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大,w(TOC)为5.97%~15.35%,S_1+S_2为29.71~118.62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1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以藻类体湖泊生物为主;下部含煤段油页岩发育于湖沼环境中,含油率较高,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小,且与煤和炭质泥岩互层,w(TOC)为13.80%~48.80%,S_1+S_2为39.31~162.12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是影响这两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鱼卡地区 中侏罗统 油页岩类型 有机质特征 成矿差异
下载PDF
马海绿洲区植被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圣 娄华君 +2 位作者 贾绍凤 闫国振 项洋旭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共5页
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降水稀少,绿洲植被的生长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运用2011年8月Landsat ETM+遥感数据计算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地下水位埋深观测数据,从大尺度上定量研究鱼卡河流域下游马海绿洲区地下水水位埋深与植被的生... 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降水稀少,绿洲植被的生长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运用2011年8月Landsat ETM+遥感数据计算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地下水位埋深观测数据,从大尺度上定量研究鱼卡河流域下游马海绿洲区地下水水位埋深与植被的生长关系.研究表明:马海绿洲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水位埋深范围为3~4.5 m;地下水位埋深为3.2m的区域,植被的生长发育最好;影响植被生长的临界地下水位为4.5m.通过比较马海绿洲、额济纳绿洲和银川平原植被区等三个中国典型内陆干旱区的研究结果发现,植被与地下水位埋深的相关性有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埋深 遥感归一化 植被指数 鱼卡河 马海绿洲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油页岩品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川 孟庆涛 +3 位作者 刘招君 孙平昌 李锋 白悦悦 《世界地质》 CAS 2017年第3期871-879,共9页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页岩盆地,其中柴北缘鱼卡地区油页岩潜力巨大。为查明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油页岩品质特征,对研究区鱼油页1井(YYY-1)岩芯进行系统取样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油页岩为中等含油率、中...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页岩盆地,其中柴北缘鱼卡地区油页岩潜力巨大。为查明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油页岩品质特征,对研究区鱼油页1井(YYY-1)岩芯进行系统取样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油页岩为中等含油率、中等发热量、高灰分、中等挥发分、低水分、低密度和低硫型油页岩。鱼卡地区交通便利、地质条件好,结合一系列工业分析指标,认为鱼卡地区油页岩品质好、埋藏浅、具有较高工业开发价值。建议对鱼卡油页岩含矿区可采用一套联合干馏炼油-发电-二氧化硅-建材的一体化工业开发流程,进而建设鱼卡地区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柴达木盆地当前能源短缺的局面,还有利于促进柴达木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鱼卡地区 中侏罗统 石门沟组 油页岩 工业品质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内煤层发育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翔 贾东力 +2 位作者 杨德寿 杨颖 陈磊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4-137,共4页
以鱼卡煤田150余口钻井为研究对象,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对研究区侏罗系含煤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共划分出6个长期旋回(LSC1~LSC6)和12个中期旋回(MSC1~MSC12)。侏罗系含煤地层主要发育A型、C1型、C2型和C3型4种层序结构类... 以鱼卡煤田150余口钻井为研究对象,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对研究区侏罗系含煤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共划分出6个长期旋回(LSC1~LSC6)和12个中期旋回(MSC1~MSC12)。侏罗系含煤地层主要发育A型、C1型、C2型和C3型4种层序结构类型。层序结构中,以C1型中期旋回聚煤能力最好,煤层厚,次为C2型和A2型中期旋回,发育较厚煤层;该类层序结构的主要聚煤时期为每一中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的湖平面上升阶段,以厚煤层发育为特征,下降半旋回聚煤作用较弱,以薄煤层叠置发育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煤田 侏罗系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聚煤规律
下载PDF
测井技术在柴达木盆地鱼卡煤田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白生海 田景春 +1 位作者 肖玲 潘语录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97-201,168,共5页
鱼卡是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主要煤田,其地质勘探投入了较大的工程量,其中测井工作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经研究表明,含煤地层在测井上具有特殊的响应特征,其中煤层表现为低密度、低伽玛和高电阻的特征。此外,根据测井响应特征还可以确定煤... 鱼卡是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主要煤田,其地质勘探投入了较大的工程量,其中测井工作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经研究表明,含煤地层在测井上具有特殊的响应特征,其中煤层表现为低密度、低伽玛和高电阻的特征。此外,根据测井响应特征还可以确定煤层的性质和厚度,符合率达到95%以上,精确确定了含水层的性质和厚度。并在煤层对比,岩体物理性质分析,以及煤层顶、底板板压、强度预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技术 鱼卡煤田 勘探应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露头油藏的特征及其勘探前景 被引量:3
17
作者 秦长文 庞雄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6-259,共4页
露头油藏是一种形成于露头(削顶)背斜翼部或盆地边缘单斜上依靠潜水面控制的特殊油藏,是今后石油勘探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对成藏条件和勘探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柴达木盆地的鱼卡油田是一个不完整的削顶背斜,顶部无封闭条件,油藏靠潜水衬... 露头油藏是一种形成于露头(削顶)背斜翼部或盆地边缘单斜上依靠潜水面控制的特殊油藏,是今后石油勘探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对成藏条件和勘探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柴达木盆地的鱼卡油田是一个不完整的削顶背斜,顶部无封闭条件,油藏靠潜水衬托;储油层物性好(孔隙度>17%);成藏晚,埋藏浅(120~450m),油质稀;靠重力方式开采,具有露头油藏的特征,应是一个露头油藏。柴达木盆地气候干燥,露头区潜水面埋深可达几十至几百米;油气资源丰富,发育大量的露头背斜,具有形成露头油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勘探露头油藏的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油藏 潜水面 露头背斜 鱼卡油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鱼卡地区侏罗系油页岩测井评价及目标区优选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晶晶 王延斌 李永红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6年第5期-,共6页
对青海鱼卡地区侏罗系油页岩特征及以往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页岩参数井的测井、录井及测试数据,得到研究区油页岩具有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低密度及低自然伽马的测井响应特征。根据参数井数据建立3种含油率预测方法并对比其... 对青海鱼卡地区侏罗系油页岩特征及以往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页岩参数井的测井、录井及测试数据,得到研究区油页岩具有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低密度及低自然伽马的测井响应特征。根据参数井数据建立3种含油率预测方法并对比其预测效果,最终选择效果好、应用方便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判别含油率。通过研究区单井油页岩识别,综合考虑油页岩的埋深、厚度、含油率及构造影响等因素,初步建立了油页岩目标区的优选标准,根据标准在研究区划分出3个A类和2个B类目标区;对A类目标区油页岩资源进行计算,共计3.41×109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油页岩 含油率 目标区 侏罗系 鱼卡地区
下载PDF
鱼卡煤田控煤构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航 杨颖 陈磊 《煤炭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114,共2页
在鱼卡煤田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分析鱼卡煤田各区块构造特征及与煤层发育特征,总结控煤构造样式,并进行了构造控煤过程分析,认为鱼卡煤田以褶皱断裂型控煤构造样式为主要特征,经历燕山中至中后期的构造沉降期(原始聚煤盆地发育期)... 在鱼卡煤田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分析鱼卡煤田各区块构造特征及与煤层发育特征,总结控煤构造样式,并进行了构造控煤过程分析,认为鱼卡煤田以褶皱断裂型控煤构造样式为主要特征,经历燕山中至中后期的构造沉降期(原始聚煤盆地发育期)、燕山晚期的构造挤压变形期(控煤构造发育形成期)和燕山期后的构造破坏期(煤层后期破坏作用期),区内沿逆断层发育的地方为勘查重点,尤其是背斜部分,逆冲断层将含煤地层变浅,利于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煤田 侏罗系 控煤构造 逆断层
下载PDF
鱼卡煤田煤层气藏沉积控气作用探讨
20
作者 严康文 文怀军 +2 位作者 郭晋宁 张文龙 刘娜娜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114,共4页
鱼卡煤田侏罗系煤炭资源量丰富,具有形成煤层气藏的巨大潜能。为了研究沉积作用对鱼卡煤田煤层气藏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鱼卡地区侏罗系沉积体系、沉积相以及沉积微相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对煤层顶底板封盖性能的控制... 鱼卡煤田侏罗系煤炭资源量丰富,具有形成煤层气藏的巨大潜能。为了研究沉积作用对鱼卡煤田煤层气藏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鱼卡地区侏罗系沉积体系、沉积相以及沉积微相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对煤层顶底板封盖性能的控制以及不同沉积体系对煤储层空间展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沉积体系中,煤储层与顶底板构成不同的组合关系,对煤层气藏封盖性能不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下三角洲平原相带和湖泊沉积体系中滨浅湖相带为最有利成煤环境,利于煤层气藏的成藏;湖湾沼泽微相中形成的封盖层较间湾沼泽微相中更利于煤层气藏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煤田 煤层气 沉积体系 沉积相 沉积微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