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舟山鱼山岛周边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析与评价
1
作者 陈页 刘琴 孙秀梅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2021年10月在舟山鱼山岛周边海域布设16个沉积物站位点,并在不同站点对该海域沉积物取样并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来阐明该海域的污染状况和生态危害水平。结果表明:鱼山岛周边海域所有站位沉积物中所检测的重金属含量均在第一类海洋沉积物... 2021年10月在舟山鱼山岛周边海域布设16个沉积物站位点,并在不同站点对该海域沉积物取样并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来阐明该海域的污染状况和生态危害水平。结果表明:鱼山岛周边海域所有站位沉积物中所检测的重金属含量均在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其中,铜平均污染程度最高,镉、铅、铜、锌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是主要的污染因子。重金属镉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相对较高,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各站位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小于150,表明鱼山岛周边海域总体处于低生态危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山岛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渔山岛岩礁基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 被引量:29
2
作者 焦海峰 施慧雄 +1 位作者 尤仲杰 黄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928-3936,共9页
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渔山岛岩礁基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并获得大型底栖动物85种,筛选出全年取样获得优势种30种,隶属5门7纲24科。对获得的3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ianka... 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渔山岛岩礁基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并获得大型底栖动物85种,筛选出全年取样获得优势种30种,隶属5门7纲24科。对获得的3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显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18—1.94,值较高的有条纹隔贻贝、覆瓦小蛇螺、偏顶蛤、日本笠藤壶、鳞笠藤壶和马氏毛粒蟹,均大于1.00,它们对环境适应的能力较强;各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均匀,在0—0.97之间,它们对群落环境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交叉,潜在的种间竞争压力较大。以密度数据四次开方为基础,利用欧氏距离进行群落物种的系统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结果均表明30个优势种可以分为3大类,即狭布种、泛化种和特有种。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优势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密切相关,生境相似程度高的物种聚类和排序距离就小,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通过在资源位上的分布、摄食类群和生活型等的差异缓解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值
下载PDF
浙江渔山列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晓波 江河 +1 位作者 李伯康 韩庆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6-673,共8页
根据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对浙江渔山列岛附近海域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群落的时空变化等,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使用AMBI... 根据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对浙江渔山列岛附近海域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群落的时空变化等,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使用AMBI和M-AMBI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鱼类6种,其它动物3种(包括纽虫2种和扁形动物1种)。多毛类动物是该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41.67%。在5个调查年份中,共出现了17种优势种,优势种年际变化很大,在5年内多次出现的优势种只有5种。在物种丰度方面,多毛类仍然是群落丰度的主要贡献者,但丰度的年际变化明显,从7.07%到40.89%不等。鱼类在生物量方面的重要性最高,主要是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的多次出现所致。在环境因子中,悬浮物和盐度被证明是该海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这与该海域较高的悬浮物含量以及多变的盐度密切相关;在AMBI和M-AMBI进行的生态质量评价显示,该海域多数站位的生态质量状况较好,处于轻度扰动的影响之下,这些扰动来源于环境和底质状况不稳定引发的自然扰动而非人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渔山列岛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AMBI和M—AMBI 生态质量
下载PDF
浙江6个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成业 杜肖 +1 位作者 水玉跃 水柏年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8-468,共11页
为揭示浙江6个重要列岛(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渔山列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和更好地养护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根据调查文献,按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构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名录,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 为揭示浙江6个重要列岛(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渔山列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和更好地养护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根据调查文献,按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构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名录,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分类多样性指数、G-F多样性测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较大。其中,南麂列岛最高(330种),台州列岛最低(133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嵊泗列岛最高,达84.76,台州列岛最低,仅70.89,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值洞头列岛的最高,达846.94,嵊泗列岛最低,仅630.25。南麂列岛的G-F多样性测度指数最高,达0.87,这表明在科级分类阶元多样性(F指数)一定的前提下,属级分类阶元多样性(G指数)将会变高。科级和目级相似性结果显示,科级相似性最高的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651,渔山列岛与嵊泗列岛最低,仅0.480;目级相似性最高的仍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781,台州列岛与渔山列岛最低,仅0.623。本研究分析了浙江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以期为浙江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养护、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分类多样性指数 G-F多样性测度指数 潮间带 嵊泗列岛 中街山列岛 渔山列岛 台州列岛 洞头列岛 南麂列岛
下载PDF
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泽凌 蒋霞敏 +2 位作者 夏明月 王弢 叶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1-55,共5页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对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丰度、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8类45种,其中原生动物类14种,占31.1%;桡足类次之13种,占2...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对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丰度、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8类45种,其中原生动物类14种,占31.1%;桡足类次之13种,占28.9%。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 radix)和桡足类幼虫(Copepodite nauplinua)。多样性指数(H')7月(3.324)最高,10月(2.988)最低。结合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可见,调查期间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7月最高,物种较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与营养盐、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远洋航线上的渔山列岛 被引量:4
6
作者 龚缨晏 《海洋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365-377,共13页
渔山列岛(北纬28°54',东经122°15'),共有54座大小岛礁,距离宁波市象山县城74.5公里。主岛是南渔山岛(面积0.8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27.2米)、北渔山岛(面积0.4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4.3米)。
关键词 远洋航线 公里 宁波市 平方 面积 海拔
下载PDF
渔山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生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阮积惠 《东海海洋》 1994年第4期48-57,共10页
本文根据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渔山列岛(28°53′N,122°16′E)潮间带底栖海藻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潮间带的海藻种类、垂直分布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将本区海藻生态特点与临近海区作了比较。
关键词 渔山列岛 海藻 生态 潮间带
下载PDF
岛群开发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福建嵛山岛群为例
8
作者 王双 吴姗姗 刘治帅 《海洋经济》 2015年第5期26-33,共8页
从促进岛群可持续开发的角度入手,探索岛群开发潜力及其评价的内涵;构建岛群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岛群开发潜力评价方法,以期为科学合理开发岛群、提升岛群开发潜力以及促进岛群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并结合福建省嵛山岛群的相关数据,... 从促进岛群可持续开发的角度入手,探索岛群开发潜力及其评价的内涵;构建岛群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岛群开发潜力评价方法,以期为科学合理开发岛群、提升岛群开发潜力以及促进岛群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并结合福建省嵛山岛群的相关数据,应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嵛山岛群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提升岛群开发潜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群 开发潜力 评价指标体系 嵛山岛群
下载PDF
渔山列岛夏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金文育 彭欣 +1 位作者 王宁 刘俊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5,共9页
于2014年8月,在浙江宁波渔山列岛布设4个岩礁断面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该调查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8种,包括大型底栖动物70种和大型底栖藻类28种;其... 于2014年8月,在浙江宁波渔山列岛布设4个岩礁断面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该调查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8种,包括大型底栖动物70种和大型底栖藻类28种;其中优势种有9种,分别为小结节滨螺[Echinolittorina radiata(Souleyet)]、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Wiegmann)]、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Gould)]、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Sowerby)]、栗色拉沙蛤[Lasaea nipponica(Keen)]、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Pilsbry)],刺巨藤壶[Megagbalanus volcano(Pilsbry)],以及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Linnaeus)]和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Marteus)]。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8 515.50 g/m^2,平均丰度为6 841.63个/m^2;各断面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89±0.14、0.38±0.01和3.66±0.52。ABC曲线分析表明,4个断面受到一定扰动。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物种数减少明显,生物量和丰度有所增加,优势种被个体较小的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等物种所演替。上述结果可为渔山列岛潮间带开发保护管理及其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岩相潮间带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大型消费者食源及营养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好真 郑丹 +5 位作者 焦海峰 王莉 徐鹏 史西志 王一农 尤仲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6-1043,共8页
采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生物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研究了浅海岩礁区14种初级生产者、61种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消费者的营养级(TL)变化范围为2.000—4.760,推断东海渔山... 采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生物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研究了浅海岩礁区14种初级生产者、61种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消费者的营养级(TL)变化范围为2.000—4.760,推断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生物有4个营养级;初级生产者δ^(15)N值变化范围为2.75‰—6.85‰,消费者δ^(15)N值变化范围为4.57‰—13.39‰;通过对不同生物δ^(15)N值的比较发现,各类别生物间的δ^(15)N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的δ^(15)N值最低(4.57‰),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m)和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的δ^(15)N值最大,分别为11.87‰和13.39‰;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明4类食源间δ^(15)N和δ^(13)C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食源分析表明,鱼类的贡献范围(0.00%—7.09%)最小,初级生产者的贡献范围(27.05%—57.99%)最大;比较发现不同海域同一种生物体内富集的15N量也存在差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海域间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渔山列岛 浅海岩礁区 稳定性同位素 食源 营养级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渔山列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功能群和次级生产力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鹏 刘好真 +3 位作者 刘懂 焦海峰 王一农 尤仲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59,共9页
渔山列岛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为了解渔山列岛保护区内潮间带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1982年和2010年的3个季节(春、夏、冬)在渔山列岛进行潮间带软体动物调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体动物时空差异,以Brey经验公式... 渔山列岛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为了解渔山列岛保护区内潮间带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1982年和2010年的3个季节(春、夏、冬)在渔山列岛进行潮间带软体动物调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体动物时空差异,以Brey经验公式计算分析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P值,P/B值)。结果表明,年际间物种食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982年潮间带软体动物对次级生产力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有单齿螺(Monodonta labio)、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占软体动物总次级生产力的42.88%,2010年潮间带软体动物对次级生产力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有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a)、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占软体动物总次级生产力的75.96%。1982年,年均栖息密度为2758ind/m2,年均生物量为2100.26g/m2,年均次级生产力为240.04g/(m2·a),年均P/B值为0.63a–1;2010年,年均栖息密度为699ind/m2,年均生物量为1101.85g/m2,年均次级生产力为94.82g/(m2·a),年均P/B值为0.55a–1。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年际间差异显著(F=5.761,P<0.05),季节间和潮位间差异都不显著(F=0.135,P>0.05;F=2.076,P>0.05),P/B的值较低,表明该海域软体动物世代更替速度较慢,2010年的P/B值(0.55a–1)低于1982年的P/B值(0.63a–1),表明近30年来群落结构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软体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渔山列岛
下载PDF
基于水下摄像的渔山列岛厚壳贻贝资源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焦海峰 郑丹 +2 位作者 赵明忠 尤仲杰 黄呈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92,共9页
厚壳贻贝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自然环境中栖息范围不甚明确。本文于2014年7月间利用水下摄像的手段,调查和分析了渔山列岛不同断面上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渔山列岛潮下带5条断面的生态类型差异显著,不同断... 厚壳贻贝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自然环境中栖息范围不甚明确。本文于2014年7月间利用水下摄像的手段,调查和分析了渔山列岛不同断面上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渔山列岛潮下带5条断面的生态类型差异显著,不同断面栖息的优势种也不相同;断面间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均值为37.04~185.80ind/m2,其中断面A的栖息密度最低,断面E的栖息密度最高,断面C和断面D的栖息密度相差不大,但是不同调查样方内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从0~388.89ind/m2不等;厚壳贻贝主要分布在水深3~9m的水层中,其中以水深5~8m的水层中最为密集,约占总栖息密度的90%以上;在水深8m的区带上,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为160.19ind/m2,当水深小于1m和大于11m时,厚壳贻贝分布极少;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厚壳贻贝栖息密度在不同断面(F=57.011,P〈0.01)和不同水层(F=66.495,P〈0.01)中的差异均极显著,断面和水层的交互作用(F=10.483,P〈0.01)对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也有极显著差异;经检验,厚壳贻贝栖息密度(A)的自然分布与水深(D)呈正态分布,可以用高斯方程拟合,R2的取值范围为0.875 3~0.999 7;利用聚类分析发现,调查样方被明显的分为3组,体现了水深在厚壳贻贝自然分布中的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厚壳贻贝 水下摄像 资源评估
下载PDF
基于CO1基因的渔山列岛厚壳贻贝遗传资源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文斌 李长保 +2 位作者 焦海峰 林志华 包永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7-112,共6页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的序列,对渔山列岛,大连獐子岛,南麂列岛,山东南隍城乡,舟山嵊泗5个野生群体的厚壳贻贝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在mt DNACO1基因同源片段上共检测到了39个多态位点,其中39个简约信息位点,无单突变位...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的序列,对渔山列岛,大连獐子岛,南麂列岛,山东南隍城乡,舟山嵊泗5个野生群体的厚壳贻贝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在mt DNACO1基因同源片段上共检测到了39个多态位点,其中39个简约信息位点,无单突变位点,构成40个单倍型,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渔山>山东>大连>舟山>南麂;然而单倍型多样性却是山东>渔山>南麂>大连>舟山。分子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构建结果显示:5个群体之间分为3个单倍型类群(A、B、C),其中A类群含15个单倍型,B类群含23个单倍型,C类群含2个单倍型(均为渔山列岛的单倍型),其中渔山列岛的单倍型在上述三个类群中都有分布。3个单倍型类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99~0.0268。渔山列岛群体内遗传分化较为显著,其他4个群体间未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1基因 遗传资源 渔山列岛 厚壳贻贝(Mytiluscoruscus) 单倍型
下载PDF
渔山列岛潮间带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施慧雄 焦海峰 +4 位作者 骆其君 尤仲杰 楼志军 黄滨 黄呈炜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0年第4期20-25,共6页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116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占总生物种类的2.6%;软体动物45种,占38.8%;甲壳类19种,占16.4%;棘皮动物6种,占5.2%;藻类37种,占31.9%;其他种类6种,占5.2%.潮间带生物资源总平均生物量6760.21g·m-2,平均栖息密...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116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占总生物种类的2.6%;软体动物45种,占38.8%;甲壳类19种,占16.4%;棘皮动物6种,占5.2%;藻类37种,占31.9%;其他种类6种,占5.2%.潮间带生物资源总平均生物量6760.2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750.36 ind·m-2.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断面分布不均匀,生物量以大白礁最高,为16006.2g·m-2,小澳次之,为2499.3g·m-2,大沙岙里生物量最低,仅为大白礁生物量的1/10.优势种明显,日本笠藤壶生物量在优势种中占首位,最大生物量达970.91g·m-2;其次为角偏顶蛤,最大生物量为4088.29g·m-2;其他优势种主要有厚壳贻贝、覆瓦小蛇螺和条纹隔贻贝,生物量分别为1406.37,1012.82和949.39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潮间带 生态
下载PDF
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4
15
作者 焦海峰 施慧雄 +4 位作者 刘红丹 尤仲杰 楼志军 黄滨 黄呈炜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2,共5页
于2009年3月的大潮期间对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个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90种,其中腔肠动物3种,多毛类11种,软体动物45种,甲壳类19种,棘皮动物6种,其它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 于2009年3月的大潮期间对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个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90种,其中腔肠动物3种,多毛类11种,软体动物45种,甲壳类19种,棘皮动物6种,其它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5307.06g/m2,总平均丰度为2323.20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及丰度居首位。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Man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421~2.417、0.497~0.624、1.396~3.223和0.484~0.648,平均值为2.052、0.577、2.477和0.590。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无干扰或轻度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下载PDF
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保护与开发现状及管理策略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竞争 包若绮 +2 位作者 焦海峰 尤仲杰 史金芬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第9期86-89,共4页
浙江渔山列岛先后被国家海洋局列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文章详述渔山列岛基本情况、保护与开发现状,针对渔山列岛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参考国内外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渔山列岛... 浙江渔山列岛先后被国家海洋局列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文章详述渔山列岛基本情况、保护与开发现状,针对渔山列岛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参考国内外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公园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舟山绿色石化围垦工程前后冲淤特性研究
17
作者 陆凡 高郁 +1 位作者 沈良朵 王晋宝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7,共9页
海涂围垦工程对周边水动力、泥沙冲淤以及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文章采用MIKE21水动力模块对舟山绿色石化围垦工程前后的水动力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经验公式对泥沙冲淤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海域整体潮流运动以往复流为主... 海涂围垦工程对周边水动力、泥沙冲淤以及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文章采用MIKE21水动力模块对舟山绿色石化围垦工程前后的水动力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经验公式对泥沙冲淤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海域整体潮流运动以往复流为主,围垦工程设计以顺应潮流运动方向为指导,工程前后大范围的流场改变较小,仅在工程周边受岸线改变的小范围区域内流速流向有较大改变,工程后流速变化的极个别区域因受挑流作用,最高差值控制在0.4 m/s内,较工程前流速变化率在35%左右,大范围的流速变化值为0.03~0.12 m/s,较工程前流速变化幅度在6%~12%,表明工程建设对流速变化明显的影响范围有限;受工程附近流速变化影响,淤积区域主要集中在围堤前沿、东南和西北两侧的涨落潮流的流影区以及围堤之间拐角处和围堤与岛屿所形成的半封闭水域内,冲刷区域主要在围堤的外侧海域以及围堤拐角处的挑流区域,总体上只对工程周边局部较小范围内地形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鱼山岛 泥沙冲淤 水动力 数值模拟 MIKE21
下载PDF
鱼山围垦对南北深槽发展及港口岸线利用的影响
18
作者 孙骁帆 李成才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85,共5页
鱼山已建围垦工程产生的水动力变化引起岛区附近海床的调整重塑。对工程前、后实测水下地形资料进行对比,并对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岛区南北两侧深槽进一步增深发展,近岸局部发生淤积。海床冲淤发展趋势有利于深漕区... 鱼山已建围垦工程产生的水动力变化引起岛区附近海床的调整重塑。对工程前、后实测水下地形资料进行对比,并对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岛区南北两侧深槽进一步增深发展,近岸局部发生淤积。海床冲淤发展趋势有利于深漕区码头水域的水深维护,并提升了岸线前沿水深条件,有利于后续高等级泊位的开发建设,但同时也增大了近岸码头区水深维护和西侧后续围堤建设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山岛 港口 地形冲淤
下载PDF
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腾飞 蒋霞敏 +3 位作者 王稼瑞 林清菁 王弢 毛欣欣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6-840,共5页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对浙江省渔山列岛潮间带的大型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潮间带大型海藻的组成和分布,并利用相似性指数(&)分析了调查海域潮问带大型海藻相似性。结果表明:共采集到53种大型海藻隶属3门35属,其中绿藻门5属...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对浙江省渔山列岛潮间带的大型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潮间带大型海藻的组成和分布,并利用相似性指数(&)分析了调查海域潮问带大型海藻相似性。结果表明:共采集到53种大型海藻隶属3门35属,其中绿藻门5属8种,红藻门22属33种,褐藻门8属12种。渔山列岛中、低潮带的大型海藻组成相似性指数为0.42,而高、中两潮带相似性指数仅为0.26,高、低潮带之间没有共有种。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季群落的种类最丰富(31种),其次为夏季群落(29种),秋季和冬季较少(19和22种)。春季主要优势种有鼠尾藻(Sarga—slzmthunbergii)、羊栖菜(Hizikia加ifoM)、萱藻(Scytosiphonlomentarius)等;夏季的优势种有蜈蚣藻(Grateloupiafilicina)、铁钉菜(1shigeokamurai)、孔石莼(Ulvalactuca)等;秋季的优势种有无柄珊瑚藻(Corallinasesslis)、叉珊藻(Janiadecussato.dicho.toma)、匍匐石花菜(Gelidiumpusillum)等。与1989年渔山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的生态调查资料比较,大型海藻的多样性明显下降,资源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大型海藻 相似性指数 优势种
原文传递
浙江渔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18
20
作者 焦海峰 施慧雄 +3 位作者 尤仲杰 楼志军 刘红丹 金信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73-2178,共6页
为揭示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在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条断面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取样.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了调查海区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结果表明: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 为揭示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在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条断面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取样.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了调查海区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结果表明: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419.5ind.m-2,以去灰干质量(AFDM)计,平均生物量为565.53g.m-2,平均次级生产力为285.58g.m-2.a-1,P/B值为0.51.潮间带次级生产力受大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影响明显,5个关键生物种(条纹隔贻贝、偏顶蛤、覆瓦小蛇螺、日本笠藤壶和鳞笠藤壶)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为84.0%.研究海域P/B值低于其他海域,说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世代更替速度较慢,群落结构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渔山列岛 岩礁潮间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