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寓言:幻觉分析的方法论反思
1
作者 蒋文博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幻觉是人类的本能,而求真是要揭示世界的永恒秩序和本质规律。古典时期,制造幻觉的媒介背后总有现实对应,求真具有客观依据;但现代媒介强大的虚拟能力切断了幻觉与现实的血脉关联,让幻觉在产生、传播、阐释环节反客为主,反过来控制人类... 幻觉是人类的本能,而求真是要揭示世界的永恒秩序和本质规律。古典时期,制造幻觉的媒介背后总有现实对应,求真具有客观依据;但现代媒介强大的虚拟能力切断了幻觉与现实的血脉关联,让幻觉在产生、传播、阐释环节反客为主,反过来控制人类,构成新型幻觉机制和意义关系。通过着重考察数字复制语境中的幻觉表征,结合波德里亚的理论总结,可以深入反思艺术幻觉分析在现代媒介语境中的方法论价值与局限,以试图把握现代媒介寓言背后的本真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寓言 新型幻觉机制 幻觉分析 本真逻辑
下载PDF
从言到行的进路--庄子对语言困境的认知与策略
2
作者 王慧玉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110-127,M0006,M0007,共20页
庄子以多样的形式和高超的技巧将语言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但是他认为作为工具的语言是有局限的,语言无法抵达道,从而指出了语言的困境。庄子认为对道的抵达不能依赖语言的意义功能,“寓言”“重言”的意义表达无法从语言内部解决语言的困... 庄子以多样的形式和高超的技巧将语言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但是他认为作为工具的语言是有局限的,语言无法抵达道,从而指出了语言的困境。庄子认为对道的抵达不能依赖语言的意义功能,“寓言”“重言”的意义表达无法从语言内部解决语言的困境。因此,他以“卮言”这种言说的形式将静止的语言意义转化为动态的言说行为,以无拘无束的言语行为抵达道境,这是他语言策略的第一步。庄子的语言策略还表现在将语言内化,以无言之言的直觉感悟直抵道境,把握事物的真。以行达道是庄子解决语言困境策略的最后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语言观 言道悖论 卮言 寓言 重言
下载PDF
清末民初讽喻联的“言文合一”趋向及意义
3
作者 肖百容 秦红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 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合一”理念,成为“我手写我口”的实践性文体。清末民初讽喻联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反应了民众的心声,作为强有力的“战斗武器”,于嬉笑怒骂之中,剖析黑暗惨痛之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楹联 讽喻 “言文合一”
下载PDF
在“未来世界”中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义——吕杨杕小说《寓言家:赌徒、侦探与使者》阅读札记
4
作者 张灵 李京宬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2021年,“元宇宙”概念一下吸引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人类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全面、深度地实现了媒介化表达与操控,这不仅意味着产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和新机遇的出现,而且人类未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等... 2021年,“元宇宙”概念一下吸引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人类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全面、深度地实现了媒介化表达与操控,这不仅意味着产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和新机遇的出现,而且人类未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等等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然而元宇宙概念所潜含的科学命题和关于人类的本性与人类社会运转规律的认知等问题,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科学探索和文艺创造的悠久历程之中。文学新人吕杨杕创作的《寓言家:赌徒、侦探与使者》可以看作是对时代最前沿的元宇宙话语的一种小说想象与反思;作品用元宇宙时代的思维方式、世界景观来演绎、模拟人类未来社会生活,对世界人生的一些重大命题如“精英”治理的合法性、生命的意义、爱情与理性的关系等给予了富有深度的演绎、探求。小说不仅展示了新一代小说家们新颖的想象世界,而且显示了他们对人类社会和人生重大命题的严肃关切和别样思考。作品具有寓言、推理、科幻、言情等多重小说艺术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寓言家:赌徒、侦探与使者》 寓言 预言家 治理合法性 科幻
下载PDF
金庸小说“恶人偷袭”母题的民国武侠小说来源
5
作者 刘卫英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梳理了金庸小说中的“恶人偷袭”母题,包括假托他事乘其不备偷袭行刺、比武情景下的偷袭暗算、为争夺剑谱秘笈与武林声名使用阴招等类型,并探究了这一母题的民国武侠小说来源:承续了民国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赵焕亭、白羽作品中的“恶人... 梳理了金庸小说中的“恶人偷袭”母题,包括假托他事乘其不备偷袭行刺、比武情景下的偷袭暗算、为争夺剑谱秘笈与武林声名使用阴招等类型,并探究了这一母题的民国武侠小说来源:承续了民国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赵焕亭、白羽作品中的“恶人偷袭”母题。指出对恶势力出阴招偷袭的提防是金庸在20世纪60年代初恶劣国际气候下的思考,也分析了上述母题与古代史传文学中刺客角色的关联,指出了金庸小说中这一母题的警示意旨、政治寓意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小说 “恶人偷袭” 母题 民国武侠小说 政治寓言
下载PDF
渗透汽化结合GC-MS分析豫烟浸膏的风味组分
6
作者 窦思颖 张华 +3 位作者 沈海峰 朱怀远 姚忠 廖惠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7-847,共11页
为探明渗透汽化分离提取豫烟浸膏挥发性组分的效果,采用固相支持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LE/GC‒MS)和感官特征定量描述法,分别对分离所得样品溶液进行非靶向分析和香韵特征评价,利用化学计量学探究样品组分差异,筛选关键差异组... 为探明渗透汽化分离提取豫烟浸膏挥发性组分的效果,采用固相支持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LE/GC‒MS)和感官特征定量描述法,分别对分离所得样品溶液进行非靶向分析和香韵特征评价,利用化学计量学探究样品组分差异,筛选关键差异组分并分析其与感官香韵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相比于原液,优化条件下渗透汽化分离得到的样品溶液在果香、清香、甜香风格方面显著提高,膏香有所减弱,其中截留液的香韵属性得分整体得到提升,渗透液和清洗液稍有减弱;(2)不同样品溶液共检出101个化合物,包括醇类、酯类、醛类、酮类、酸类、酚类、烃类和主要由生物碱构成的其他类等13类物质,烃类、酮类及其他类在挥发性组分中占比较大,其中膜组件对烃类、醇类等组分的选择性较大,不同溶剂体系对醇类、酮类、酯类和酚类的浓度变化影响较大;(3)主成分分析显示样品原液和截留液组分较一致,且与透过液和清洗液有效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28个差异化合物(VIP>1、P<0.05)。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特征挥发性组分与烤烟烟香、木香、清香、甜香和焦香香韵指标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采用渗透汽化分离提取豫烟浸膏提供指导依据,进而为天然植物香原料精细化分离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豫烟浸膏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味组分 感官特征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陈玉燕治疗难治性抽动障碍痰火扰神证经验介绍 被引量:1
7
作者 马青华 陈玉燕(指导)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4期208-211,共4页
介绍陈玉燕主任医师治疗难治性抽动障碍痰火扰神证的临床经验。陈玉燕主任认为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大多病程日久,虚实夹杂,不可单纯拘泥于痰火扰神证。急性期应重在治标,以祛邪为主,治以清热豁痰,平肝熄风止动,病位着重于心、肝、脾三脏... 介绍陈玉燕主任医师治疗难治性抽动障碍痰火扰神证的临床经验。陈玉燕主任认为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大多病程日久,虚实夹杂,不可单纯拘泥于痰火扰神证。急性期应重在治标,以祛邪为主,治以清热豁痰,平肝熄风止动,病位着重于心、肝、脾三脏。缓解期应标本兼治,治以平肝熄风,兼补益心脾,病位着重于心、脾、肝三脏。巩固期应以治本为主,兼以治标,治以滋水涵木、柔肝熄风,病位责之于肝、肾二脏。同时重视对患儿的心理辅导,不忘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提醒家长为患儿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多角度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抽动障碍 痰火扰神证 陈玉燕
下载PDF
论贵州作家王华的新乡土小说创作
8
作者 吴绪霖 易瑛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4-59,共6页
随着乡村转型的深入,乡村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需要以新的表达方式与创作方法展现农村新面貌,新乡土文学应运而生。王华的新乡土小说基于乡村转型的基本事实,用寓言化书写的新方式展现乡村境遇,从而引导... 随着乡村转型的深入,乡村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需要以新的表达方式与创作方法展现农村新面貌,新乡土文学应运而生。王华的新乡土小说基于乡村转型的基本事实,用寓言化书写的新方式展现乡村境遇,从而引导社会的关注与思考。通过地域化、细微化、祛魅化的乡土观察新视角,体察城乡变迁中的乡村图景,更新文学介入乡土的方式。作为贵州籍仡佬族作家,王华用其新乡土小说记录贵州的“山乡巨变”,用“成长”中的新农民形象谱系塑造、具有在场感的“脱贫攻坚”书写、基层干部群体刻画展现新时代乡土文学作家想象,书写乡土中国的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华 新乡土小说 寓言 乡土变迁
下载PDF
重新定义“云”时代:虚拟现实的技术转场与情感逻辑
9
作者 孙立武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2,共7页
ChatGPT、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的合成技术和应用场景在改变人的生活、学习方式的同时,还营造了不同于传统交互方式的“云生活”“云娱乐”“云学习”的文化形态。“云”时代的媒介技术已渗透到人的情感深处,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与技术... ChatGPT、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的合成技术和应用场景在改变人的生活、学习方式的同时,还营造了不同于传统交互方式的“云生活”“云娱乐”“云学习”的文化形态。“云”时代的媒介技术已渗透到人的情感深处,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与技术的关系,传统认知逻辑中的主体成为技术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被技术捕获的同时,参与并完成了与技术之载体的互动,在获得参与感的同时,又把主体的自主性交还给由主体创造的物。“云”时代的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现实叙事正在利用沉浸逻辑和回馈机制塑造一种“情感惰性”的假象,构建了一个虚拟现实的架空模式,直击人的精神和内心困境,从而掩饰了现代性焦虑的发生,这也就构成了一个大写的时代寓言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时代 虚拟现实 情感逻辑 寓言文本
下载PDF
新乡土叙事:回归生命本体的民族寓言——罗伟章“尘世三部曲”综论
10
作者 晏杰雄 丁思存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新时代以来,传统乡村观念面临变革与新生,罗伟章的创作感应时代变化,在山村记忆复写中融入个体精神分析与形而上哲学思辨,提供了新乡土叙事的典型样本。由《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合成的“尘世三部曲”关注新时代新乡村经验,引... 新时代以来,传统乡村观念面临变革与新生,罗伟章的创作感应时代变化,在山村记忆复写中融入个体精神分析与形而上哲学思辨,提供了新乡土叙事的典型样本。由《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合成的“尘世三部曲”关注新时代新乡村经验,引入超乡土元素与先锋表达,超越了“乡土文学”二元对立的启蒙主义模式,打破了既往“底层文学”的标签。一方面,作者将书写重心放在乡村日常生活经验,以“植物特性”的虚构联通个体经历、民族传统与人类集体经验,由写实性的村庄叙事拓展到民族寓言式的书写;另一方面,作者在乡村书写中秉持情景交融的情物论与万物有灵的泛神论,坚持生命平等观,建构了生命感丰盈的叙事系统。由此,他在乡村地域想象与民族寓言之间开辟了新的心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伟章 “尘世三部曲” 新乡土叙事 生命本位 民族寓言
下载PDF
充满张力的诗学观念——铁崖体与相关诗体的再考察
11
作者 左东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共16页
由于身处江湖而心系台阁的扭曲心态,杨维桢的诗学观念充满了多重的矛盾组合。这包括乐府诗创作中追求比兴讽喻的宗旨与崇尚诡诞怪奇体貌的奇特组合,诗学观念中倡导“情性之正”与坚持“人各有情性”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诗文体貌上“铁... 由于身处江湖而心系台阁的扭曲心态,杨维桢的诗学观念充满了多重的矛盾组合。这包括乐府诗创作中追求比兴讽喻的宗旨与崇尚诡诞怪奇体貌的奇特组合,诗学观念中倡导“情性之正”与坚持“人各有情性”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诗文体貌上“铁体”与“纤体”的两极式呈现。从总体上讲,以乐府诗创作为主体的“铁体”与以竹枝体、嬉春体及香奁体创作为主的“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品格差异,从而使杨维桢的诗学观念既内涵丰富又充满张力,并在后世评价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讽喻 诡诞怪奇 性情之正 人各有情 铁体与纤体
下载PDF
“隐语”与“诗体”之互动及唐代的隐语诗书写
12
作者 仲昭龙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隐语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文体,向来被视为文字游戏,不被主流士人所重视。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篇》在总结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对“隐语”进行了定义,并指出了其优劣。“隐语”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自有其独特的价值,然而却很少有人提及... 隐语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文体,向来被视为文字游戏,不被主流士人所重视。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篇》在总结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对“隐语”进行了定义,并指出了其优劣。“隐语”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自有其独特的价值,然而却很少有人提及其对其他文学体式的影响。唐代的诗歌创作中有一类特殊的“隐语诗”,它们或借鉴了“隐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或本身就兼有“诗”与“谜”的双重特性,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特殊的印记。同时,笔记小说中的“隐语”创作也受到“诗体”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呈现出齐整、庄典的美学风格。唐代的隐语诗,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谐隐”传统,又在唐代政治、文化影响下生长出的一类特殊的存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语 诗歌书写 文体互动 以诗为隐语 讽喻
下载PDF
杜甫《杜鹃》“四杜鹃”句式及其内涵研究评议
13
作者 潘雪婷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2期24-32,119,共10页
杜甫《杜鹃》诗开篇四句句式奇特,对这种“有—无—无—有”参错现象及其内容的解读一直是学者讨论的焦点。从句式上看,这四句属于“复沓句式”,来自前代诗歌经验而又有创变。从内容上看,诗中的“杜鹃”,既是杜甫辗转各地时所见的客观... 杜甫《杜鹃》诗开篇四句句式奇特,对这种“有—无—无—有”参错现象及其内容的解读一直是学者讨论的焦点。从句式上看,这四句属于“复沓句式”,来自前代诗歌经验而又有创变。从内容上看,诗中的“杜鹃”,既是杜甫辗转各地时所见的客观存在的杜鹃鸟,也是他尊崇的皇帝的化身或象征。此诗并非仅仅吟咏普通的杜鹃鸟,而是借咏杜鹃寄托对玄宗的怀念,既体现出他的忠君爱国,也体现出他对一个消逝的理想时代的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鹃》 复沓句式 纪实 政治寄托
下载PDF
论苏轼黄州诗中的《庄子》化用
14
作者 王滋颖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7-34,共8页
苏轼黄州诗中的《庄子》化用内涵丰富,寄予深厚。主要表现为人物化用、语词化用和寓言化用。苏轼黄州诗《庄子》化用蕴藏着道家生命观念,其中包括对《庄子》中生死问题、时命问题和养生问题的体悟。文中分析了黄州诗《庄子》化用的主要... 苏轼黄州诗中的《庄子》化用内涵丰富,寄予深厚。主要表现为人物化用、语词化用和寓言化用。苏轼黄州诗《庄子》化用蕴藏着道家生命观念,其中包括对《庄子》中生死问题、时命问题和养生问题的体悟。文中分析了黄州诗《庄子》化用的主要原因,这与苏轼自少年起在思想上一直倾向于《庄子》,以及其在黄州时期现实处境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苦闷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化用 语词化用 寓言化用 生命观念
下载PDF
美国黑人文学在何种形式内得以突破?——保罗·比第小说《背叛》获2016年布克奖原因三论
15
作者 雷舒天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非裔美国作家保罗·比第凭借《背叛》成为第一个获得布克奖的美国人。本文针对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即《背叛》自文本内到文本外,是如何被塑造并最终获奖的呢?本文将就此问题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对比黑人文学典型形象及叙事传统与... 非裔美国作家保罗·比第凭借《背叛》成为第一个获得布克奖的美国人。本文针对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即《背叛》自文本内到文本外,是如何被塑造并最终获奖的呢?本文将就此问题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对比黑人文学典型形象及叙事传统与《背叛》中的叙事手法与人物塑造;二是根据Maria JoséCanelo的观点从寓言的角度探讨《背叛》中寓言手法的运用并将其与影射的美国私营监狱等不平等现实并置讨论;三是从文本外的两份调查报告中窥探作品的非文本性获奖原因。本文参考中外研究者相关论文,立足于前人论述基础,并结合布克奖颁奖词中给出的评论,分析《背叛》的获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文学传统 布克奖 寓言 后种族时代
下载PDF
Allegory and Symbolism——On 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
16
作者 高丰 《海外英语》 2010年第8X期183-184,共2页
Hawthorne is at his best when dealing with the topics of the sin, the supernatural, and the New England past. As a great symbolist, Hawthorne made good use of symbols to express his ideas. Some important symbols in hi... Hawthorne is at his best when dealing with the topics of the sin, the supernatural, and the New England past. As a great symbolist, Hawthorne made good use of symbols to express his ideas. Some important symbols in his "Young Goodman Brown", such as the pink ribbons, the fellow traveler’s staff,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heme, relating to man’s sins.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use of allegory and symbolism in his "Young Goodman Brown" with a view to contributing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WTHORNE allegory SYMBOLISM
下载PDF
Allegory of Dominance British Power in Rudyard Kipling's Rikki-tikki-tavi
17
作者 Alexandre Veloso de Abre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11期687-691,共5页
In The Jungle Book (1894), Kipling's first literary work, the author uses Indian spatial reference and cultural influence to construct his narrative. The short story "Rikki-tikki-tavi" is elaborated using the str... In The Jungle Book (1894), Kipling's first literary work, the author uses Indian spatial reference and cultural influence to construct his narrative. The short story "Rikki-tikki-tavi" is elaborated using the structure of Western fables, having allegory as one of its most exploited strategies. Vladmir Propp, in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1929) considers that every folktale story reproduces a structure. Propp's model demonstrates Rikki-tikki-tavi's Western "frame" when the authors see how clearly and efficiently the short story fits the model of Russian Folktale.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Rikki-tikki-tavi" as a paradigm of this literary genre, showing how characters metaphorically represent the British domination in India during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PLING The Jungle Book allegory DOMINANCE
下载PDF
E. A. Poe's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Symbol vs. Allegory?
18
作者 Tamari Cheishvil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9期706-716,共11页
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E. A. Poe's unique symbolic method as manifested in his tale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It offers a picture of the general state of critical treatment of the supposed opposition between ... 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E. A. Poe's unique symbolic method as manifested in his tale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It offers a picture of the general state of critical treatment of the supposed opposition between allegory and symbol. I present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ho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iterary terms arose, tracing the roots of the issue to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showing its development over the next two centuries.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asque 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provided in the opening section. The Masque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Poe's modulation of"closed" and "open" symbolism by focusing on aspects of the story that relate to the use of numbers, colors, and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mbolic method allegory allegory-symbol opposition closed symbol open symbol
下载PDF
《浮士德》格雷琴剧的修辞与程式——兼论剧中的寓意与救赎
19
作者 谷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考察戏剧的修辞与程式,是理解歌德时代戏剧语言的前提。《浮士德》第一部的格雷琴剧中,男女主人公分别被赋予贵族风雅风格和市民善感风格,前者使用普泛的社交辞令,后者涉及私人事务和情感。浮士德有意识针对格雷琴教育修养的缺失启动修... 考察戏剧的修辞与程式,是理解歌德时代戏剧语言的前提。《浮士德》第一部的格雷琴剧中,男女主人公分别被赋予贵族风雅风格和市民善感风格,前者使用普泛的社交辞令,后者涉及私人事务和情感。浮士德有意识针对格雷琴教育修养的缺失启动修辞和诡辩策略,故意造成意向模糊或引发误解,以达到诱惑和规避责任的目的。修辞差异从戏剧开场便预示了悲剧结局。格雷琴剧中运用的修辞和书写程式表明,该剧并非建立在个体心理真实上的爱情悲剧。它同时超越了以捍卫市民道德为宗旨的市民悲剧,在寓意层面上展演了属于魔鬼界域的人的原罪和欲望,人无法启动自由意志对之进行克服,故而《浮士德》两部结尾均以人的救赎作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 格雷琴剧 修辞 寓意 人的救赎
下载PDF
柯勒律治论象征和寓言
20
作者 徐润拓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9-44,共6页
柯勒律治诗论中基本将象征看作意义丰满的整体,体验性强,而将寓言看作抽象概念的图解,认识性强,柯勒律治认为象征优于寓言,正基于此,但他也认为寓言与寓言故事相比又较为丰富一些。柯勒律治有时将寓言和某些隐喻相等同是因为二者都基于... 柯勒律治诗论中基本将象征看作意义丰满的整体,体验性强,而将寓言看作抽象概念的图解,认识性强,柯勒律治认为象征优于寓言,正基于此,但他也认为寓言与寓言故事相比又较为丰富一些。柯勒律治有时将寓言和某些隐喻相等同是因为二者都基于相似性,而象征则更接近于换喻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勒律治 象征 寓言 寓言故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