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illering Capacity of Wheat Cultivars
1
作者 Jordan D. Stanley Grant H. Mehring +1 位作者 Jochum J. Wiersma Joel K. Ransom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20年第5期604-625,共22页
Genotype and agronomic management greatly influence crop growth and grain yield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To ensur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seeding rate selection is important to maximize efficiency of every pl... Genotype and agronomic management greatly influence crop growth and grain yield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To ensur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seeding rate selection is important to maximize efficiency of every plant. Tillering can allow wheat plants to adjust growth relative to plant density and quality of growing conditions. This research sought to determine a method for assessing tillering of wheat cultivars and develop a standardized approach for characterizing cultivar tillering capacity. Nine cultivars with diverse genetic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were seeded in 2017-2018 at Prosper, ND using various seeding techniques at differing plant spacing arrangements to evaluate tillering habit and spikes plant-1. Cultivars grown at population densities common in grower fields did not express full tillering potential. Spaced-plantings of cultivars promoted cultivar expression of tillering phenotype. The SOFATT (seed only a few, and then thin) method, where average spikes plant-1 was determined from multiple plants sampled from a cultivar grown at spaced-plantings (inter-row and intra-row spacing at 30 ± 12 cm), is recommended to properly assess tillering habits of wheat cultivars. Breeders and researchers can use results from SOFATT evaluations to determine tillering capacity rating for each cultivar based on raw or transformed z-score values for spikes plan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LERING Capacity wheat CULTIVAR SEEDING Density Plant SPACING z-SCORE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的稻麦收获边界检测与自动对齐系统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尚业华 王昊 +3 位作者 孟志军 尹彦鑫 肖跃进 宋正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8,46,共11页
针对稻麦收获无人作业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使用激光雷达检测稻麦收获边界的算法,并连接无人控制系统实现收获边界的自动对齐。该算法首先对采集的收获轮廓点云划定感兴趣角度范围,根据雷达的安装高度和位置将测量数据由极坐标转换为三维... 针对稻麦收获无人作业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使用激光雷达检测稻麦收获边界的算法,并连接无人控制系统实现收获边界的自动对齐。该算法首先对采集的收获轮廓点云划定感兴趣角度范围,根据雷达的安装高度和位置将测量数据由极坐标转换为三维直角坐标,融合陀螺仪测量的激光雷达安装姿态数据对测量点云进行校正;通过中值滤波和Z向阈值滤波将点云中的噪点和非稻麦轮廓点滤除;对比了K-means聚类和Z向中心差分法检测稻麦收获边界的精度,并进行了误差分析;开发了感知系统并制定了感知与控制的CAN通信协议,采用预瞄点追踪方法对实时检测的边界点进行对齐控制;分析研究了稻麦收获边界自动对齐精度检测方法。2022年6月在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收获边界检测与自动对齐控制系统试验,分别采用数据标注和GPS打点的方式进行了数据采集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基于K-means聚类的收获边界检测横向偏差平均值为22.24 cm,基于Z向中心差分法的收获边界检测横向偏差平均值为1.48 cm,Z向中心差分法的收获边界检测优于基于K-means聚类的检测方法,故采用Z向中心差分法进行自动对齐控制试验,整体控制系统自动对齐横向偏差平均值为9.18 cm,标准差为2.48 cm,该系统可用于稻麦收获无人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收获边界 激光雷达 K-MEANS聚类 z向中心差分 自动对齐
下载PDF
河南若干小麦品种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春喜 邱宗波 +2 位作者 姜丽娜 张霞 郭君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185-1190,共6页
1 999~ 2 0 0 0年对河南省 8个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的戊聚糖进行了测定。不同品种戊聚糖的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 6%~ 9%。不同品种和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均有很大差异。 5个试点小麦籽粒戊聚糖的平均含量与千粒重、降落值... 1 999~ 2 0 0 0年对河南省 8个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的戊聚糖进行了测定。不同品种戊聚糖的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 6%~ 9%。不同品种和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均有很大差异。 5个试点小麦籽粒戊聚糖的平均含量与千粒重、降落值均成负相关关系( r=- 0 .83,r=- 0 .31 ) ,而与蛋白质的含量却呈正相关关系 ( r=0 .35 )。说明戊聚糖含量与生态因素有很大关系。采用 Eberhart- Russell模型对小麦戊聚糖含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发现豫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含量 千粒重 降落值 河南 小麦品种 籽粒戊聚糖含量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内源激素变化动态及其与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春喜 王绍中 +2 位作者 代西梅 尚玉磊 姜丽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9-83,共5页
1997~ 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 +... 1997~ 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 +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 ;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与IAA/ (ZR +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春性小麦分蘖初期较高的IAA/ (ZR +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发生 ,冬性小麦分蘖初期较低的IAA/ (ZR +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IAA zR+z
下载PDF
链霉菌发酵麦草产木聚糖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高庆义 王效忠 +1 位作者 毕瑞明 孙迅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37,共2页
通过正交设计试验 ,找出利用链霉菌和麦草基质发酵生产木聚糖酶的试验条件。培养基 (g/L) :麦草粉 ,4 5 ;(NH4 ) 2 SO4 ,7.5 ;酵母膏 ,8;K2 HPO4 ·3H2 O ,1;MgSO4 ·7H2 O ,0 .5 ;NaCl,0 .3。接种量为 5 .0× 10 8个孢子 /... 通过正交设计试验 ,找出利用链霉菌和麦草基质发酵生产木聚糖酶的试验条件。培养基 (g/L) :麦草粉 ,4 5 ;(NH4 ) 2 SO4 ,7.5 ;酵母膏 ,8;K2 HPO4 ·3H2 O ,1;MgSO4 ·7H2 O ,0 .5 ;NaCl,0 .3。接种量为 5 .0× 10 8个孢子 / 5 0mL培养基 ,振荡培养 (12 0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发酵 麦草 木聚糖酶 正交试验 纸浆
下载PDF
植物内源激素对小麦叶片衰老的调控机理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赵春江 康书江 +2 位作者 王纪华 郭晓维 李鸿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3-56,共4页
对小麦灌浆期不同叶位叶片的 5大类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正在衰老叶片的乙烯和脱落酸 (ABA)含量明显增加 ,前期和中期的功能期叶片细胞分裂素 (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 ,Z +ZR)和赤霉素 (GA3)含量较高 ,生长素 (IAA)在功能期和后期衰老的... 对小麦灌浆期不同叶位叶片的 5大类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正在衰老叶片的乙烯和脱落酸 (ABA)含量明显增加 ,前期和中期的功能期叶片细胞分裂素 (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 ,Z +ZR)和赤霉素 (GA3)含量较高 ,生长素 (IAA)在功能期和后期衰老的叶片中含量较高。因此可以将这 4种激素分为 2大类 ,即乙烯和ABA诱发和促进叶片衰老 ,另一类的Z +ZR和GA3则维持叶片功能 ,抑制衰老。但IAA表现了具有前期保持叶片生长发育和后期促进衰老的双重作用。在不同叶片中 ,春 6叶 (旗叶 )则比较复杂。旗叶与其他叶片相比表现了特殊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乙烯 叶片衰老 植物内源激素 调控机理
下载PDF
冬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2
7
作者 梁振兴 马兴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88-792,共5页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分蘖发生与主茎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IAA和ZR+Z的含量,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发生密切相关,当IAA/(ZR+Z)值低时,利于分蘖发生;反...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分蘖发生与主茎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IAA和ZR+Z的含量,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发生密切相关,当IAA/(ZR+Z)值低时,利于分蘖发生;反之则不利于分蘖发生。在小麦穗发育进入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后,IAA/(ZR+Z)值显著升高,可能是导致分蘖停止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蘖发生 内源激素
下载PDF
冬小麦分蘖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马兴林 梁振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0-207,共8页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衰亡过程中,主茎及各蘖位分蘖内源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及脱落酸(ABA)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分蘖衰亡过程与内源激素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蘖位分蘖虽然开...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衰亡过程中,主茎及各蘖位分蘖内源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及脱落酸(ABA)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分蘖衰亡过程与内源激素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蘖位分蘖虽然开始衰亡的时间不同,但开始形态衰亡之前都表现出共同规律,即各蘖位分蘖ZR+Z的含量和ABA含量与主茎相应激素的差异显著加大,成为该蘖衰亡的先兆。在分蘖衰亡过程中,这种差异继续加大,直至该蘖枯亡。IAA的变化较晚发生,几乎与分蘖的形态衰亡同步进行。凡没有发生衰亡的分蘖,其内源激素含量与主茎的差异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成为分蘖成穗的重要基础。研究初步认为,分蘖衰亡前ZR+Z和ABA的这种变化是导致分蘖衰亡的主要原因,而IAA的变化则是伴随原因。因此,缩小主蘖间ZR+Z和ABA含量上的差距是争取分蘖成穗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蘖衰亡 吲哚乙酸 玉米素核苷
下载PDF
不同分蘖特性小麦内源激素变化动态及其与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代西梅 尚玉磊 +2 位作者 赵保凤 姜丽娜 李春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78-82,114,共6页
1998~ 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 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玉米素核苷 ( ZR)和玉米素 ( Z)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 IAA和 ( Z... 1998~ 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 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玉米素核苷 ( ZR)和玉米素 ( Z)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 IAA和 ( ZR+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 ;其分蘖力与内源 IAA、ZR+Z及 IAA/ ( ZR+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分蘖特性 分蘖发生过程 内源激素
下载PDF
生根状菌剂促进小麦增产
10
作者 赵文跃 路江 《沈阳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4期83-85,共3页
生根状苗剂可促进春小麦生根、状苗、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又增产.为春小春丰产提供新措施.
关键词 生根状苗剂 小麦 早熟 增产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6
11
作者 颜玉倩 何赵祥睿 朱克云 《农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2-19,共8页
为了研究干旱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准确评估干旱造成的危害程度。笔者利用河南省气候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商丘灌溉资料分析冬小麦完成各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利用Z指数等方法,讨论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河南省冬小麦干... 为了研究干旱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准确评估干旱造成的危害程度。笔者利用河南省气候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商丘灌溉资料分析冬小麦完成各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利用Z指数等方法,讨论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河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丰年和歉年降水条件东西部差异较大,当东部(西部)全生育期降水>263 mm(284 mm)时,降水条件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2)在时间分布上,1965—2014年河南省Z指数呈下降趋势,趋于干旱;空间上呈自西北向东南减少趋势;(3)河南省干旱风险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指数 z指数 风险区划 风险评估 河南省
下载PDF
外源(Z)-3-己烯基乙酸酯缓解小麦盐胁迫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生林山 韩佳一 +4 位作者 盛雨婷 陆峻一 纪元 张玉梅 李夕梅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63-1274,共12页
绿叶挥发物(GLV)在多种植物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尚未有其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耐盐中作用的相关报道。本实验主要研究了GLV缓解小麦盐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利用50μmol·L^(-1)生长调节剂(Z)-3-己烯基乙酸酯(Z... 绿叶挥发物(GLV)在多种植物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尚未有其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耐盐中作用的相关报道。本实验主要研究了GLV缓解小麦盐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利用50μmol·L^(-1)生长调节剂(Z)-3-己烯基乙酸酯(Z-3-HAC)于盐胁迫前对四叶期耐盐小麦幼苗进行叶面喷施。形态分析表明,经Z-3-HAC处理的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长势较好,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均显著提高,且外源Z-3-HAC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幼苗总根长、根总表面积和根总体积。生理生化分析表明,外源Z-3-HAC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幼苗相对含水量(RWC)、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II光化学活性(F_(v)′/F_(m)′)、PSII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II))、非光化学淬灭(NPQ),以及总叶绿素、总可溶性糖(TSS)、果糖(Fru)含量。此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也显著增强,而相对电导率(REC)、胞间CO_(2)浓度(C_(i))以及_(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本研究为拓宽Z-3-HAC应用范围,以及盐碱地小麦增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盐性 绿叶挥发物 (z)-3-己烯基乙酸酯
原文传递
2014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机构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质量控制考核结果与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烁 李燕俊 +4 位作者 任一平 周爽 王丹 李业鹏 赵云峰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5年第2期97-100,107,共5页
目的考察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分析统计方法对实验室间能力验证结果评定的影响,探讨不同实验方法的可比性。方法制备了天然污染小麦粉的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DON质量控制盲样,对全国47个省... 目的考察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分析统计方法对实验室间能力验证结果评定的影响,探讨不同实验方法的可比性。方法制备了天然污染小麦粉的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DON质量控制盲样,对全国47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粮食监测中心进行含量测定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用稳健统计算法A进行指定值、标准差和z比分数的计算;并用z比分数对参加考核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共43家检测机构按时提交了检测结果,A、B、C 3水平合格率分别是63.2%、93.8%和83.5%,考核总体合格率为79.1%。结论通过考核进行实验室间比对,了解我国DON检测水平的现状、各机构的检测水平差异和检测方法间存在的差异,探讨了不同统计学方法评价测试结果的适用性和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能力验证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小麦粉 .比分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