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型核酸的形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1
作者 梁兴国 刘梦琴 +1 位作者 安然 张亚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133,共21页
近年来,具有左旋双螺旋结构的Z型核酸(包括Z-DNA和Z-RNA)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不断被发现,但Z型核酸(ZNA)在体内的形成及发挥功能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一般Z型核酸本身并不能稳定存在,易转化为右旋双螺旋结构,需要通过与其特异性结合蛋白(如... 近年来,具有左旋双螺旋结构的Z型核酸(包括Z-DNA和Z-RNA)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不断被发现,但Z型核酸(ZNA)在体内的形成及发挥功能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一般Z型核酸本身并不能稳定存在,易转化为右旋双螺旋结构,需要通过与其特异性结合蛋白(如人体中的ZBP1和ADAR1)结合而稳定下来并发挥其功能。其具体功能包括,参与基因调控以维持机体健康(如抑制癌细胞转移、抑制氧化性组织损伤等),上调Z型核酸结合蛋白的表达以引起细胞坏死或炎症(如病毒感染、诱发自身免疫疾病等)。同时,由于Z型核酸难以研究,虽早在1979年得到确认,但到2015年前后一直发展缓慢;可喜的是,随着各种新的研究手段的出现,近年其研究发展迅速。本文主要综述了2017年以来的Z型核酸的生物学功能、形成机制、制备方法和检测方法等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包括Z型核酸介导的免疫反应、体内Z型核酸形成机制、利用拓扑限制形成稳定Z型核酸、体内外检测Z型核酸的方法等。显然,Z型核酸的形成及特性研究将拓展生物医药及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Z型核酸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DNA z-rna 核酸结构 拓扑限制 B-Z转变
下载PDF
lncRNA和EZH2的相互作用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卢旦丹 艾力根·阿不都热依木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4期49-52,共4页
头颈部恶性肿瘤已成为第六大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非蛋白质编码转录本,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lncRNA已被证实可以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转录、转录后及表观遗传水平上调节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lncRNA参与了zeste... 头颈部恶性肿瘤已成为第六大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非蛋白质编码转录本,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lncRNA已被证实可以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转录、转录后及表观遗传水平上调节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lncRNA参与了zeste同源增强子2(EZH2)的致癌调控网络,EZH2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lncRNA可以直接与EZH2结合,将EZH2招募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并抑制其表达;另一方面,lncRNA也可以作为EZH2效应因子或调控因子而发挥作用。本文对lncRNAEZH2相互作用做一综述,并讨论它们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影响,更好地了解其在头颈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基于lncRNA或EZH2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恶性肿瘤 长链非编码RNA zeste同源增强子2 相互调控作用
下载PDF
生物序列比较的几种数学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玲 南旭莹 姚玉华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1-7,70,共8页
在生物信息学中,传统的序列比对算法在理论基础和计算上都具有局限性,因此近二十年人们提出和发展了很多序列比较的数学方法.本文综述了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图形表示及其矩阵不变量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二级结构的拓扑图论方法;基于字出现... 在生物信息学中,传统的序列比对算法在理论基础和计算上都具有局限性,因此近二十年人们提出和发展了很多序列比较的数学方法.本文综述了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图形表示及其矩阵不变量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二级结构的拓扑图论方法;基于字出现频率的统计学方法;Kolmogorov及Lempel-Ziv复杂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RNA二级结构 图形表示 L—Z复杂度 序列比较
下载PDF
Presence/Absence of Two Types of Z-DNA Binding Domains in the Genomes of Organisms from Archaea, Bacteria, and Eukaryotes and Its Implications
4
作者 Hiroshi Nakashima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We conducted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presence/absence of two types of Z-DNA binding domains in various organisms. We examined 68 organisms from archaea, 914 organisms from bacteria, and 199 organisms f... We conducted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presence/absence of two types of Z-DNA binding domains in various organisms. We examined 68 organisms from archaea, 914 organisms from bacteria, and 199 organisms from eukaryotes. RecA protein from Escherichia coli has a Z-DNA binding domain and this protein promotes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ll the organisms examined had this domain.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is domain is essential for all the organisms. RNA editing enzyme, adenosine deaminase from human has another type of Z-DNA binding domain. This domain was observed in some organisms of archaea, bacteria, and eukaryotes. The presence/absence of Z-DNA binding domain in adenosine deaminase indicated that gain and loss of this domain had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he implication of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this domain i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DNA Binding Domain RECA Protein 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