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utcome Assessment of Z-shaped Osteo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eral Shaft Nonunion Secondary to Failed Plate Osteosynthesis 被引量:2
1
作者 Dong CHEN Jie LIU Shao-hua LI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19年第3期426-430,共5页
Restoration of fracture alignment by osteotomy is crucial for the management of humeral nonun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troduced a new way of osteotomy (Z-shaped) in treating humeral shaft nonunion secondary to f... Restoration of fracture alignment by osteotomy is crucial for the management of humeral nonun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troduced a new way of osteotomy (Z-shaped) in treating humeral shaft nonunion secondary to failed plate osteosynthesis. Clinical data of 24 patients with humeral shaft nonunion following implant failure (from 2010 to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Z-shaped osteotomy in revision surgery after the initial surgery, plate osteosynthesis, was failed.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Constant and Murley score. Repeated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inimum of 24 months (26.83±4.33 months). The operative time was 102.33±10.16 min, and hospital stay averaged 9.75±2.13 days. All patients achieved clinical union at the latest follow-up. Complications included radial palsy (n=1) and superficial wound infection (n=1). The postoperative VAS scor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preoperative score (F=257.99, P<0.01). Constant and Murley score increased and reached 81.33±0.95 at 24 months' follow-up 0=247.35, P<0.01). Among all the cases, 15 cases were graded as "excellent", and 9 as "good". In conclusion, Z-shaped osteotomy was easy to perform, and it provided additional medial support with more bone contact areas. Revision surgery using locking plate and Z-shaped osteotomy achieved high union rate and improved functional outcome. It was a reasonable and safe option for treating humeral nonunion following implant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haped osteotomy HUMERAL shaft NONUNION implant failure
下载PDF
Combined distal tibial rotational osteotomy and proximal growth plate mod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infantile Blount's disease
2
作者 Amr A Abdelgawad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3年第2期90-93,共4页
Infantile Blount's disease is a condition that causes genu varum and internal tibial torsion.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e observation, orthotics, corrective osteotomy, elevation of the medial tibial plateau, resecti... Infantile Blount's disease is a condition that causes genu varum and internal tibial torsion.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e observation, orthotics, corrective osteotomy, elevation of the medial tibial plateau, resection of a physeal bar, lateral hemi-epiphysiodesis, and guided growth of the proximal tibial physis. Each of these treatment options has its disadvantages. Treating the coronal deformity alone(genu varum) will result in persistence of the internal tibial torsion(the axial deformity).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the combination of lateral growth modulation and distal tibial external rotation osteotomy to correct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disease. This has not been described before for treatment of Blount's disease. Both coronal and axial deformities were corrected in this patient. We propose this combination(rather than the lateral growth modulation alone) as the method of treatment for early stages of Blount's disease as it corrects both elements of the disease and in the same time avoids the complications of proximal tibial osteo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ANTILE Blount’s disease Tibia vara GROWTH MODULATION Eight PLATE Hemi-epiphysiodesis rotational osteotomy Genu varum Lateral tension PLATE DISTAL tibial osteotomy External rotation osteotomy Guided GROWTH
下载PDF
ACETABULAR ROTATION OSTE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DYSPLASIA IN ADULTS
3
作者 杨庆铭 蒋垚 +1 位作者 孙争鸣 钱不凡 《Medical Bulleti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S 1993年第2期12-17,共6页
Acetabular dysplasi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development ofsecondary osteoarthrosis of the hip joint.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method of modifiedWagner’s procedure, called acetabular rotation osteotom... Acetabular dysplasi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development ofsecondary osteoarthrosis of the hip joint.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method of modifiedWagner’s procedure, called acetabular rotation osteo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acetabular dysplasia in ten adults patients. These were followed up for 1-4 years. Fivecriteria including pain, gait, range of motion, measurement of roentgenographic changees,and CT scan were evaluated. From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of this paper, it showed thatin all cases pain improved and range of motion did not reduced significantly. Comparingthe pre- and post-operative x-ray films, CE angle increased and exceeded the normal val-ue. Tonnis hip value decreased and approached the normal value, anteversion of theacetabulum improv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acetabular coverage increas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TABULAR DYSPLASIA OSTEOARTHROSIS ACETABULAR rotation osteotomy Tonnis HIP value
下载PDF
基于下肢全长X线片及CT平扫探讨鹅足肌腱对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远端轴位旋转的影响
4
作者 荆立忠 杨久山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94-598,共5页
目的:基于下肢全长X线片及CT平扫探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OWHTO)后鹅足肌腱的有无对胫骨远端相对于胫骨近端轴位旋转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行MOWHTO的患者63例,根据术中对鹅足肌腱的处理情况,分为未松解组(对照组)、部分松解... 目的:基于下肢全长X线片及CT平扫探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OWHTO)后鹅足肌腱的有无对胫骨远端相对于胫骨近端轴位旋转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行MOWHTO的患者63例,根据术中对鹅足肌腱的处理情况,分为未松解组(对照组)、部分松解组(观察组1)和完全松解组(观察组2)各21例(21膝);同时收集自体腘绳肌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观察组3)21例(21膝)。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内均行下肢全长正侧位X线检查及髋膝踝CT平扫,测量解剖股骨胫骨角(a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胫骨扭转角(TTA),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及对照组aFTA分别由术前(180.85±2.51)°、(180.30±2.18)°、(181.01±2.06)°和(181.34±1.98)°,矫正为术后(173.85±1.83)°、(174.11±1.34)°、(173.33±1.56)°和(174.26±1.77)°;MPTA由术前(80.23±1.83)°、(79.37±1.62)°、(81.01±1.52)°和(80.90±1.37)°,矫正为术后(89.54±2.33)°、(88.26±1.89)°、(87.58±1.01)°和(88.42±1.25)°。4组间术前aFTA、术后aFTA、术前MPTA、术后MPT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术后与术前TTA差值分别为(-0.52±0.99)°、(-0.07±2.06)°、(-0.13±1.37)°和(-0.89±1.21)°,观察组2、观察组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完整的鹅足肌腱可导致MOWHTO后胫骨远端相对于胫骨近端内旋,对其进行松解会削弱此作用,在MOWHTO中需合理处理鹅足肌腱,以尽量避免非计划的胫骨扭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高位截骨术 鹅足肌腱 前交叉韧带重建 胫骨扭转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学龄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应用髋臼周围旋转截骨联合髋臼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岳一婷 李红梅 +4 位作者 薛晶晶 郭锦丽 黄永波 李文斌 薛瑞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2期26-30,共5页
目的:观察学龄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应用髋臼周围旋转截骨(RAO)联合髋臼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学龄期DDH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学龄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应用髋臼周围旋转截骨(RAO)联合髋臼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学龄期DDH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RAO联合髋臼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髋臼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3个月髋臼指数、CE角、股骨颈前倾角度变化,术后3个月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程度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优良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髋臼指数、股骨颈前倾角降低,CE角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程度及Harri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DDH患儿应用RAO联合髋臼成形术治疗的临床优良率较高,有助于促进髋臼指数、CE角、股骨颈前倾角恢复正常,改善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周围旋转截骨 髋臼成形术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学龄期 疗效
下载PDF
个体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关节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6
作者 田鑫铎 缪祎 +1 位作者 魏海强 刘娜 《骨科》 CAS 2024年第3期211-217,共7页
目的探究个体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病人膝关节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医治的98例KOA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TKA治疗,研究组... 目的探究个体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病人膝关节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医治的98例KOA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TKA治疗,研究组采用个体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TKA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前后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关节活动度,以及关节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关节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康复效果相关指标,冠状位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mLDFA)、下肢机械轴夹角(HKA)等力线参数,支撑时间百分比、步幅、步速等步态参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关节炎生活质量测量量表2(AIMS2)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随访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无失访病例。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24±1.18)dvs.(7.36±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12%)与对照组(10.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改善,且研究组术后第3、6个月HSS评分、KSS稳定性评分、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冠状位mLDFA、HKA均低于对照组,支撑时间百分比、步速、步幅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AIMS2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关节液TNF-α、sICAM-1、MMP-9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TKA治疗相比,个体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TKA治疗能降低关节液TNF-α、sICAM-1、MMP-9水平,改善关节力线参数,提高膝关节功能,调整步态参数,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 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功能 临床效果 MMP-9
下载PDF
应用Ilizarov技术在旋转中心穹顶状截骨治疗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
7
作者 徐明亮 陈国梁 +3 位作者 伊力扎提·伊力哈木 董长红 彭爱民 石荣剑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725-731,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在旋转中心穹顶状截骨治疗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11例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右侧6例,左侧5例;年龄10...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在旋转中心穹顶状截骨治疗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11例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右侧6例,左侧5例;年龄10~14岁。在股骨远端畸形处找出成角旋转中心(center of roration of angulation,CORA),以CORA为中点,行穹顶状截骨,根据Ilizarov外固定穿针原则安装环形外固定架,截断股骨远端,即时矫正股骨远端目测下外翻畸形,外固定架固定维持。术后根据双下肢负重全长正侧位X线片提示的下肢力线及长度结果,矫正残余畸形及短缩。结果:11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3~25个月,带架时间12~17周。末次随访拍摄双下肢负重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11例双下肢长度均等长,畸形均矫正。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均为优。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在旋转中心穹顶状截骨治疗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术中即时矫正目测下股骨外翻畸形,术后根据双下肢负重正侧位片提示的下肢力线及短缩程度,动态调整矫正残余畸形及短缩,损伤小,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畸形 畸形成角旋转中心 穹顶状截骨 ILIZAROV技术
下载PDF
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8
作者 田文明 耿登峰 +3 位作者 周恩昌 李邦国 刘默然 徐汝斌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行TKA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0例,按照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行TKA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0例,按照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远端外旋3°截骨行TKA术,观察组依据术前所测量的后髁角(PCA)行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比较2组截骨参数,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结果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角、膝关节内翻角小于对照组,截骨板相对后髁线旋转角大于对照组(P<0.01)。术后3、6个月,2组VAS评分、KSS较术前均下降,ROM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膝前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术应用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能有效改善截骨参数、膝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旋转截骨 后髁角 截骨参数 膝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股骨颈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和强 张大伟 +2 位作者 王鹏 陈永锋 孙强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12-18,共7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NS)和空心螺钉作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旋转截骨术中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虚拟有限元建立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2型股骨头坏死模型,模拟前旋90°和后旋180°的旋转截骨术,分...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NS)和空心螺钉作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旋转截骨术中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虚拟有限元建立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2型股骨头坏死模型,模拟前旋90°和后旋180°的旋转截骨术,分别模拟植入FNS(FNS组)及空心螺钉(空心螺钉组),分析股骨近端截骨块、内固定装置、坏死区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和股骨的位移。结果前旋90°和后旋180°模型中,FNS组股骨近端截骨块、坏死区的应力和股骨近端截骨块、内固定装置、坏死区、股骨的位移均小于空心螺钉组。FNS组股骨近端截骨块和坏死区的应力峰值比空心螺钉组减少明显,近端截骨块应力峰值减小47.45%和13.64%,坏死区应力峰值减少44.96%和35.52%。结论与空心螺钉相比,无论截骨后向前旋90°还是向后旋180°,FNS提供了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内固定系统 旋转截骨术 股骨头坏死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用斜单切口旋转截骨修复长骨复杂畸形的数学分析和应用
10
作者 高玮彤 郭鹏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3498-3502,共5页
背景:斜单切口旋转截骨术治疗长骨畸形在截骨后保持了最大的接触面积且没有骨丢失,但必须进行完善的术前计划。目的:精确确定斜单切口旋转截骨术切骨平面的方向和旋转角大小。方法:提出了一种对斜单切口旋转截骨术切骨平面的方向和旋转... 背景:斜单切口旋转截骨术治疗长骨畸形在截骨后保持了最大的接触面积且没有骨丢失,但必须进行完善的术前计划。目的:精确确定斜单切口旋转截骨术切骨平面的方向和旋转角大小。方法:提出了一种对斜单切口旋转截骨术切骨平面的方向和旋转角大小数学过程的改进方法,明确了畸形角度和扭曲角度变形的定义,计算出旋转角度和截骨平面法线方向,得到截骨平面。结果与结论:应用实例验证表明,基于该方法计算结果进行长骨畸形纠正准确,骨断端接触紧密。该方法能精确确定切骨平面的方向和旋转角大小,提高了截骨的准确性,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同时提高了临床应用、计算机模拟切骨、3D打印切骨导板时使用的方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畸形长骨 斜单切口旋转截骨术 数学分析 应用
下载PDF
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海冰 李明 +4 位作者 瞿向阳 曹豫江 周海 翁刘其 郑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3-797,共5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116例,均采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116例,均采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男76例,女40例;左侧40例,右侧66例,双侧10例;年龄1.5~6.5岁,平均3.4岁;按Tonnis股骨头脱位程度:Ⅱ度6例,Ⅲ度72例,Ⅳ度38例,双侧脱位患儿首次手术后3~6个月行对侧手术。结果:术后随访2~4.6年,平均3.2年,临床随访结果按照Mckay功能评定标准,优75.40%,良19.84%,可3.97%,差0.79%,优良率95.24%,术后X线按照severin评分标准,优73.81%,良21.43%,可3.17%,差1.59%,优良率95.24%,术后有1例再脱位,1例半脱位,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髋关节功能障碍。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技巧,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SALTER骨盆截骨术 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
下载PDF
改良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德勇 周乙雄 +1 位作者 吕厚山 张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91-493,共3页
[目的]研究改良的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自2002年10月~2007年8月采用改良的Ninomiya方法治疗27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3例3髋,女24例27髋;平均年龄29.4岁(15~42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双... [目的]研究改良的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自2002年10月~2007年8月采用改良的Ninomiya方法治疗27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3例3髋,女24例27髋;平均年龄29.4岁(15~42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双髋侧位及外展位像,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和AC角(臼顶倾斜角),记录髋关节旋转中心及Shenton氏线变化、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CE角由术前的3.2°(-15°~15°)矫正为28.5°(20°~40°),AC角由术前的26.6°(15°~38°)矫正为3.9°(0°~12°),髋臼旋转中心内移率为63.3%(19/30),Shenton氏线不连续率由67%降为23%。平均随访4.2年(1.5~7年),1髋失随访,28髋疼痛减轻、骨关节炎得到控制,1髋疼痛加重,Harris评分由术前82.7分(67~96分)改善为97.8分(87~100分)。术后2例患者出现耻骨纤维愈合,1例出现耻骨下支应力骨折,无截骨块或大粗隆不愈合病例。[结论]改良的髋臼旋转截骨术能有效地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发育不良 髋臼旋转截骨术 骨关节炎
下载PDF
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外旋截骨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陆斌 杨卧龙 +4 位作者 高胜山 谢洋 李苏皖 胡旺阳 王金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323-2328,共6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经典截骨方法包括间隙平衡技术和测量截骨技术。这2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术中将两者混合使用以期能取长补短,使关节置换效果达到最佳化。目的:探讨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联合使用在...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经典截骨方法包括间隙平衡技术和测量截骨技术。这2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术中将两者混合使用以期能取长补短,使关节置换效果达到最佳化。目的:探讨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联合使用在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外旋截骨中的应用操作以及早期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伸直间隙优先法,术中联合使用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46-81岁;骨关节炎伴膝内翻24例,膝外翻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膝外翻4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解剖股胫角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周围骨折等早期并发症发生;②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③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股胫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④提示医生需对全膝关节置换中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熟悉掌握,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术中联合使用,以期获得更佳的软组织平衡和假体位置。联合技术易于掌握,可以使用传统截骨工具操作,从而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间隙平衡 测量截骨 股骨外旋截骨 膝内翻 膝外翻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旋转截骨术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文英 黄逸芳 肖丽青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旋转截骨术的围术期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6例DDH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饮食指导、疼痛护理、康复训练,做好髋人字石...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旋转截骨术的围术期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6例DDH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饮食指导、疼痛护理、康复训练,做好髋人字石膏护理、会阴护理等护理对策并认真实施。结果 16例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旋转截骨术患儿术后均恢复满意,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为Salter骨盆截骨术联合股骨旋转截骨术患儿制定科学合理的围术期护理对策并认真实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旋转截骨术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下肢长骨骨折后旋转畸形的生物力学改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建峰 刘沂 +1 位作者 邓磊 顾敏琪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4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骨折后旋转畸形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及生物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7月~2002年12月下肢长骨骨折后旋转畸形24例,其中股骨旋转畸形7例,胫骨旋转畸形17例。结果下肢旋转畸形得到部分或全部矫正熏术前旋转角度15°...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骨折后旋转畸形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及生物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7月~2002年12月下肢长骨骨折后旋转畸形24例,其中股骨旋转畸形7例,胫骨旋转畸形17例。结果下肢旋转畸形得到部分或全部矫正熏术前旋转角度15°~43°,平均25.3°,矫正到术后0°~15°,平均9.2°,步态改善及肢体功能得到改善。结论下肢旋转畸形后,肢体的生物力学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旋转严重地影响到髋关节、膝关节的功能,对步态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截骨术 旋转畸形 生物力学 肢体
下载PDF
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景云 金明新 +1 位作者 狄勋元 阮狄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1087-1088,共2页
目的 :分析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的效果。方法 :采用粗隆下旋转截骨的方法为 36例Perthes病的患者 (37髋 )作了治疗 ,患者平均年龄 8.5岁 (3~ 14岁 )。受到随访的有 2 4例 (2 5髋 ) ,平均随访 5 .6年 (2~ 10年 )。根据临床... 目的 :分析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的效果。方法 :采用粗隆下旋转截骨的方法为 36例Perthes病的患者 (37髋 )作了治疗 ,患者平均年龄 8.5岁 (3~ 14岁 )。受到随访的有 2 4例 (2 5髋 ) ,平均随访 5 .6年 (2~ 10年 )。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分别做出评估。结果 :临床分组优良率占 80 % ,X线分组优良率占 80 %。其中 9岁以前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效果满意 ,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THES 粗隆 旋转截骨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旋转截骨术配合口服补肾活血汤治疗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8
17
作者 魏伟 沈计荣 +1 位作者 姚晨 张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936-940,共5页
目的:观察旋转截骨术结合术后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患者30例(30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6... 目的:观察旋转截骨术结合术后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患者30例(30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4),观察组采用旋转截骨术结合术后口服补肾活血汤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旋转截骨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选择性(旋股内侧动脉)血管造影结果、骨盆正位片结果差异。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有效13例,无效3例,对照组有效10例,无效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分别为(4. 23±1. 17)分,(4. 21±1. 14)分,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2. 31±1. 15)分,(2. 45±1. 04)分,均有明显降低(P <0. 05),且观察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分别为(68. 87±5. 66)分,(68. 06±5. 23)分,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88. 23±3. 76)分,(84. 15±3. 15)分,均有明显提高(P <0. 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前高选择性(旋股内侧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均显示旋股内侧动脉通畅,术后12个月观察组有13髋(81. 25%)、观察组10髋(71. 43%)旋股内侧动脉显影; 2组治疗后骨盆正位片结果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运用旋转截骨术结合术后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股骨头血运,提高影像学疗效和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骨坏死 外科 旋转截骨术 补肾活血汤 治疗 近期疗效
下载PDF
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骨性合页与胫骨轴向旋转改变的三维CT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海龙 姜春岩 +2 位作者 洪雷 张辉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膝内翻术后胫骨轴向旋转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胫腓骨近端的三维几何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几何操作,模拟以内侧撑开方式进行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膝关节内翻,分析截骨矫正过程中合... 目的:探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膝内翻术后胫骨轴向旋转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胫腓骨近端的三维几何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几何操作,模拟以内侧撑开方式进行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膝关节内翻,分析截骨矫正过程中合页轴的方向及内翻矫正程度与术后胫骨轴向旋转之间的关系。结果:以矢状位前后方向作为参考,与此相比,当合页轴的方向指向前外侧时会导致术后胫骨内旋增大;同时,需要矫正的内翻角度越大,术后胫骨内旋增加越多。结论: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轴向旋转的变化与截骨矫正过程中合页轴的方向及内翻矫正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 内翻矫正 轴向旋转 合页轴
下载PDF
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阳春 余世明 +5 位作者 黄少华 長谷川幸治 関泰輔 詹科 徐掭发 盛璞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5-13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ERAO)治疗后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再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THA术的24例DDH患者。... 【目的】回顾性分析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ERAO)治疗后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再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THA术的24例DDH患者。这些患者均曾应用ERAO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或间隔102~269(197.9±51.48)个月后,再次进行THA术。24例患者(25髋),其中男6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4岁,其中3例取下股骨头进行大块骨移植,塑形与髋臼上缘匹配后,进行松质骨螺钉固定,7例予以少量小碎骨打压植骨。术后严格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则通过拍摄术前与术后骨盆前后位,患髋正侧位,观察假体位置、Sharp角等以及有无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2~145(93.7±24.38)个月。术后无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THA术前(52.1±9.3)分提高至(85.5±6.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ERAO术前sharp角为47~58(54.4±3.7)°,ERAO改善为(44.9±2.8)°(P〈0.05),到THA术前sharp角平均为(45.8±2.3)°,术后为(32.5±3.1)°,与THA术前比较改善明显(P〈0.05)。【结论】ERAO大大矫正了DDH患者髋臼畸形程度,增大了股骨头的覆盖面并纠正了异常的受力模式,延缓了股骨头坏死及骨性关节炎的进展。对其再次行THA术,术中大多无需骨块移植,术后康复时间短,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脱位 先天性 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ERAO)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下载PDF
Salter骨盆截骨+股骨转子下短缩旋转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脱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国平 江建中 +1 位作者 谢兆林 甘锋平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5期550-553,共4页
目的探讨Salter骨盆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1例发育性髋脱位患儿采用Salter骨盆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髋臼指数,评价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评价头、臼形态与相互关系及测量C-E... 目的探讨Salter骨盆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1例发育性髋脱位患儿采用Salter骨盆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髋臼指数,评价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评价头、臼形态与相互关系及测量C-E角的优良率。结果 患儿获得1~4年随访。治疗后患者的髋臼指数为21.57±0.24,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5.02±0.95(P<0.05)。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后1年为20/21(95.24%),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21(14.29%)(P<0.01)。头、臼形态与相互关系及测量C-E角的优良率治疗后为19/21(90.48%),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21(9.52%)(P<0.01)。结论 Salter骨盆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脱位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TER骨盆截骨 股骨短缩旋转截骨 儿童 发育性髋脱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