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llowing One's Feelings──An Impression of Zhang Jianhua's New Works
1
《China Today》 2002年第3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zhang An Impression of zhang Jianhua’s New works Following One’s Feelings
下载PDF
张仲景对《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发挥
2
作者 杨文园 何晓晖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32-1635,共4页
《伤寒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人以胃气为本”“土生万物”思想,将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治疗疾病始终,在六经证治中既重视脾胃阳气又重视脾胃阴液。治疗太阳病时,强调发汗过程中要资养汗源;素体脾胃虚弱者,托邪外出同时补中和胃;使用... 《伤寒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人以胃气为本”“土生万物”思想,将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治疗疾病始终,在六经证治中既重视脾胃阳气又重视脾胃阴液。治疗太阳病时,强调发汗过程中要资养汗源;素体脾胃虚弱者,托邪外出同时补中和胃;使用峻药攻邪时,以攻邪不伤正为原则,处处顾护脾胃之气;太阴病脾阳虚弱者,提出温之的治疗法则,方用理中汤、四逆汤。其将《黄帝内经》脾胃升降理论具体运用于脾胃病的施治中,以辛开苦降,降逆调和为法,设立了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汤方,开创了以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交错、气机痞塞之脾胃病先河;在药物的煎法、服法及药后调护中也处处注意养护胃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张景岳对中医耳鼻喉科的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丽云 吴鸿洲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8-40,共3页
总结明代医家张景岳对耳鼻喉科疾病的辨治特色,阐述其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贡献。
关键词 张景岳 景岳全书 耳鼻喉科
下载PDF
张介宾《景岳全书》藏象辨证论治特色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颜新 李明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44,共2页
藏象学说,张介宾解释为:“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并从阴阳一体、二纲六变、临床辨证及治形补阴诸方面阐述藏象的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了中医藏象辨证学说的发展。
关键词 张介宾 藏象辨证 《景岳全书》
下载PDF
五苓散组方及化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洪郭驹 《河南中医》 2013年第7期1009-1012,共4页
五苓散立足于脾藏中土,下启少阴肾水,助肝木肺金左右运转,外开太阳膀胱,只要符合方证病机和用药法则,即可果断用方。
关键词 五苓散 用药思想 临床运用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及仲景生平年代考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茂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4期19-20,共2页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史上立法垂方之大作,其具体成书年代及仲景生卒年代却头绪纷繁,人言言殊.本文通过考证〈后汉书〉、王叔和〈脉经〉、皇甫谧〈甲乙经〉、〈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仲景见何顒的时间""仲景遇王仲...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史上立法垂方之大作,其具体成书年代及仲景生卒年代却头绪纷繁,人言言殊.本文通过考证〈后汉书〉、王叔和〈脉经〉、皇甫谧〈甲乙经〉、〈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仲景见何顒的时间""仲景遇王仲宣的时间""建安与建宁之辨"及近现代研究仲景生平的章太炎、钱超尘先生的大作,分析得出结论:仲景大概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01年前.〈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大概公元198~201年,并且张仲景与史载的张羡应为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成书 张仲景 生平
下载PDF
应用仲景方治疗小儿杂病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霞芳 《中医儿科杂志》 2006年第1期28-30,共3页
反复学习研究《内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学说之经义,结合数10年临床实践摸索,选用泻心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癫痫等儿童精神神经疾病;桂枝汤加味治疗温病后期久热不退症;桂枝芍药知... 反复学习研究《内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学说之经义,结合数10年临床实践摸索,选用泻心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癫痫等儿童精神神经疾病;桂枝汤加味治疗温病后期久热不退症;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肢节疼痛症等,均获得理想的疗效。继承并发扬中医药学,应用古方治现代儿童疾病,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号方 中医药治疗 小儿杂病
下载PDF
张衡诗赋创作与汉代文化融通
8
作者 王渭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4-87,共4页
儒道互补,《诗》、《骚》融通,南北合流是有汉一代文化大交融背景下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考察张衡的诗赋创作可以发现,这一文化现象在东汉中叶已趋于成熟。融汇了儒道诗骚精神内蕴的张衡诗赋作为那个文化大交融时代的文学载体,不论是在... 儒道互补,《诗》、《骚》融通,南北合流是有汉一代文化大交融背景下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考察张衡的诗赋创作可以发现,这一文化现象在东汉中叶已趋于成熟。融汇了儒道诗骚精神内蕴的张衡诗赋作为那个文化大交融时代的文学载体,不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特出的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东汉 张衡诗赋
下载PDF
《金匮要略》论治妇人情志病刍议
9
作者 晏菁遥 关彤 《河南中医》 2013年第7期1012-1013,共2页
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妇人生理病理特点是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治疗情志病时应重视与经带胎产的关系,以调养心脾为法,用药时注意攻补兼施,用药温和,根据妇人的生理周期辨证论治。
关键词 妇人情志病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张仲景著作的二便关系探析
10
作者 刘旎 孟翔鹤 傅延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207-210,共4页
通过对张仲景著作中二便关系的相关记载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对二便关系的表现形式、病理机制、诊断意义、辨治启示作出分析与阐述。具体而言,首先,对二便关系的表现形式作出3类10种的归纳与呈现;其次,基于二便关系的分类,对其所反映的... 通过对张仲景著作中二便关系的相关记载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对二便关系的表现形式、病理机制、诊断意义、辨治启示作出分析与阐述。具体而言,首先,对二便关系的表现形式作出3类10种的归纳与呈现;其次,基于二便关系的分类,对其所反映的病机、所提示的诊断意义进行剖析;最后,从中医脏腑津液观出发,探讨二便关系的临床价值,从而为判断津液的盈亏与输布状态及脏腑功能的盛衰与邪气的消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便关系 张仲景著作 脏腑津液观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超产 徐峰 杨必安 《中医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679-683,共5页
古代医家基于对《伤寒论》的解读,形成了诸多的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三焦辨证等,却又都不能完全概括《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张仲景在构建《伤寒论》辨证体系时,继承了《素问·热论》与华佗“六部三法”的辨证思想,结合营卫理论,... 古代医家基于对《伤寒论》的解读,形成了诸多的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三焦辨证等,却又都不能完全概括《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张仲景在构建《伤寒论》辨证体系时,继承了《素问·热论》与华佗“六部三法”的辨证思想,结合营卫理论,创建了三阴三阳欲解时,最终形成《伤寒论》独特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包含了脉象、症状、部位,在具体辨证操作中,又有辨脉、辨证的不同,脉与证均包含部位信息,参合行之,可显著提高辨证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三阳辨证 《伤寒论》 《素问·热论》 华佗“六部三法” 张仲景
下载PDF
仲景三方对大鼠肝纤维化不同时期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层粘蛋白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任小巧 卢跃卿 +3 位作者 陈永旭 庞玉琴 未志军 田晨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37,共3页
观察小柴胡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对不同时期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 (hyaluranicAcid ,HA)、层粘蛋白 (Laminin ,LN)及血清Ⅲ型前胶原 (procollagenⅢ ,PcⅢ )影响 ;采用CCl4 肝纤维化模型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血清PcⅢ、HA、LN含... 观察小柴胡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对不同时期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 (hyaluranicAcid ,HA)、层粘蛋白 (Laminin ,LN)及血清Ⅲ型前胶原 (procollagenⅢ ,PcⅢ )影响 ;采用CCl4 肝纤维化模型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血清PcⅢ、HA、LN含量 ,结果小柴胡汤预防及肝极轻度损伤时可显著降低血清LN、HA含量 ,示小柴胡汤治肝纤维化当早期用药 ;大黄虫丸对肝纤维化各期给药均可降低血清HA、LN、PcⅢ含量 ,示大黄虫丸对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 ;鳖甲煎丸预防及治疗给药能降低血清HA含量 ,对LN、PcⅢ只在治疗用药时有作用 ,且大鼠整体状态差 ,示鳖甲煎丸对肝纤维化预防作用不佳 ,虽有治疗作用 ,但其攻逐伤正 ,临床应用当注意扶益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三方 肝纤维化 大鼠 血清 透明质酸 层粘蛋白 Ⅲ型前胶原
原文传递
宋明理学对伤寒金匮类著作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二平 刘飒 +3 位作者 胡研萍 李丹 施淼 徐江雁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456-460,共5页
宋明理学是儒学体系发展的重大转折,在治学方法上对儒医研究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产生了尊经不泥古、阐发新义和格物致知求医理、由虚转实等影响,并促使儒医从"辨证论治派""错简重订派"等编写体例,以及诗歌、律... 宋明理学是儒学体系发展的重大转折,在治学方法上对儒医研究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产生了尊经不泥古、阐发新义和格物致知求医理、由虚转实等影响,并促使儒医从"辨证论治派""错简重订派"等编写体例,以及诗歌、律赋、笔记实体录、札记、表格、图表、歌诀等文学形式来研究撰写伤寒金匮类著作,推动了伤寒金匮类著作的学术思想的创新及不同学派的形成,在仲景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伤寒金匮类著作 仲景学术 治学方法 编写体例 文学形式 学术思想创新
下载PDF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超尘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8-41,共4页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全书》 《伤寒论》 版本考证
原文传递
中国医科大学馆藏明刻《仲景全书》近代流传考
15
作者 傅海燕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中国医学书目》和《续中国医学书目》所载《仲景全书》是两个版本。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仲景全书》,系《续中国医学书目》所载的明代赵开美仿宋刻本。该书于昭和十年(1936)十一月八日,正式进入满洲医科大学。1945年国民党政府... 中国医学书目》和《续中国医学书目》所载《仲景全书》是两个版本。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仲景全书》,系《续中国医学书目》所载的明代赵开美仿宋刻本。该书于昭和十年(1936)十一月八日,正式进入满洲医科大学。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管满洲医科大学,更名为国立沈阳医学院;1948年国立沈阳医学院由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管,1949年6月并人中国医科大学,满洲医科大学留下来的众多珍贵中医古籍遂归属中国医科大学所有。1964年,中国医科大学因故将所藏古籍几乎全部借给辽宁中医学院。1970年的3-4月间,古籍随同辽宁中医学院下放到辽阳,同年10月份又迁运沈阳。1978年,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索回了借出的古籍,明代赵开美校刻的《仲景全书》由该馆收藏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全书》 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 文献研究 中医古籍
原文传递
白长川论麻黄升麻汤证治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亮 关溪 +1 位作者 白长川 尚东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900-1903,共4页
麻黄升麻汤自古以来争议颇大,历代医家见解不一。柯韵伯、舒驰远、汪机、陆渊雷等医家认为,麻黄升麻汤非仲景原方;吴谦、徐灵胎、刘渡舟等医家认为,麻黄升麻汤为集仲景学说大成之方。白长川认为,关于麻黄升麻汤的由来,没有必要争论是否... 麻黄升麻汤自古以来争议颇大,历代医家见解不一。柯韵伯、舒驰远、汪机、陆渊雷等医家认为,麻黄升麻汤非仲景原方;吴谦、徐灵胎、刘渡舟等医家认为,麻黄升麻汤为集仲景学说大成之方。白长川认为,关于麻黄升麻汤的由来,没有必要争论是否仲景之方,只要有效就当用之不疑,否则便是舍本逐末;麻黄升麻汤证的病机为寒邪束表、阳气闭郁、上热下寒、热盛伤阴,方中虽药味繁多,看似驳杂无序,实则宣清合用、补泻兼施、寒热并治,体现了“合方治疑难”的证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升麻汤 寒邪束表 阳气郁闭 干燥综合征 面部烘热 《伤寒论》 张仲景 白长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